查文庫>板報大全> 小學三年級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小學三年級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小學三年級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知道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應該怎樣設計嗎?那就來看看分享的小學三年級食品安全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吧!

  如何選購牛奶

  既然乳製品是一種可以伴隨人類一生的食品,如何選購及正確飲用也值得注意。目前,國內市場上的乳製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液態奶,包括消毒牛奶、超高溫滅菌奶、學生奶、酸奶和乳酸飲料。另一類為奶粉。

  液態奶以鮮奶為主,也是最受消費者青睞的乳製品之一。(據調查有60%的人喜歡喝鮮奶)既是鮮奶,則貴在一個鮮字。其新鮮度及質量檢驗尤為重要。而調查也同時發現有許多人並不知如何鑑別及選購。以下就鮮奶的新鮮度介紹幾種簡易的鑑別方法:

  方法1 感官鑑別:新鮮乳(消毒乳)呈乳白色或稍帶微黃色,有新鮮牛乳固有的香味,無異味,呈均勻的流體,無沉澱,無凝結,無雜質,無異物,無粘稠現象。

  方法2 將奶滴入清水中,若化不開,則為新鮮牛奶;若化開,就不是新鮮牛奶。若是瓶裝牛奶,只要在牛奶上部觀察到稀薄現象或瓶底有沉澱的,則都不是新鮮奶。

  方法3 煮沸試驗法:取約10ml乳樣於試管中(或透明玻璃杯中),置沸水中5分鐘觀察,如有凝結或絮狀物產生,則表示牛奶不新鮮或已變質。

  方法4 好牛奶,不掛杯

  買來的牛奶(沒有煮過或微波爐加熱過的)迅速倒入乾淨的透明玻璃杯中,然後慢慢傾斜玻璃杯,如果有薄薄的奶膜留在杯子內壁,且不掛杯,容易用水衝下來,那就是原料新鮮的牛奶。這樣的奶是在短時間內就送到加工廠,而且細菌總數很低。如果玻璃杯上的奶膜不均勻,甚至有肉眼可見的小顆粒掛在杯壁,且不易清洗,那就說明牛奶不夠新鮮。

  除了這些“獨創”小竅門,還有一些公認的原則,可以幫助你選到優質的牛奶。第一,同等價位產品,選擇脂肪含量高的。一般原料奶的乳脂肪含量越高,質量就越好。跟蛋白質不一樣,乳脂肪極少出現人工新增化學物質摻假的情況。而蛋白質含量高不代表牛奶質量一定好。第二,同等脂肪含量產品,選擇低溫滅菌的,因為低溫滅菌產品營養素保留更全面。

  此外,還需注意區別純牛奶與含乳飲料:純牛奶也叫鮮牛奶、純鮮牛奶,從產品的配料表上,可以看到這種產品的配料只有一種,即鮮牛奶。鑑別純牛奶的好壞,主要有兩個指標:總幹物質(也叫全乳固體)和蛋白質。這兩個指標的含量在產品的包裝袋上一般都有說明,它們的含量越高,牛奶的營養價值就越高,一般來說,價格相對也會較高。此外深受消費者歡迎的酸奶是用純牛奶發酵製成的,因此酸奶也屬純牛奶。

  含乳飲料允許加水製成,從配料表上可以看出,這種牛奶飲品的配料除了鮮牛奶以外,一般還有水、甜味劑、果味劑等,而水往往排在第一位(國家要求配料表的各種成份要按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列出)。國家標準要求,含乳飲料中牛奶的含量不得低於30%,也就是說水的含量不得高於70%。因為含乳飲料不是純奶做的,所以其營養價值不能與純牛奶相提並論。

  值得說明的是,市場上有一些含乳飲料的包裝袋上,往往用大號字寫"活性奶"、"鮮牛奶"等模糊名稱,仔細看時,才會發現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含乳飲料",而個別產品連這一行小字也沒有,只在配料表上多了一項"水",需要仔細看才能分辨清楚。

  食品保質期的五大疑問

  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是很多人挑選食品時最基本的原則。2011年5月,衛生部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對“保質期”進行了重新定義: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簡而言之,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除了必須食用安全外,還要儘可能地保持風味不變和營養成分儘量少的流失。定義讀起來通俗易懂,但卻不能打消老百姓對“保質期”的種種疑問。為此,《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有關專家,對老百姓關於食品保質期的常見疑問進行了解答。

  食品保質期是怎麼確定的,是廠家說了算嗎?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李裡特告訴記者,在遵守國家各類食品安全標準的前提下,食品的保質期是廠家根據產品的情況制定的,但前提是廠家已做了相關保質期實驗,確保在這段時間內,該食品是安全可以食用的。從法律意義上來說,保質期就是廠家給消費者的一個承諾:在保質期內,食品的質量有所保證,如果出現問題,廠家就要負責。

  過了保質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嗎?大連市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興國表示,無論是口感還是安全性,保質期內的食品當然是最好的,但在食品貯存條件達標、包裝完好、色香味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過期食品也能食用。比如過期麵包沒有發黴,也沒有變硬,顏色、味道、口感正常,就可以放心食用;同樣,果醬、蜂蜜沒有發黴,也沒有酒味,看上去、聞起來、摸上去都正常,也不用扔進垃圾桶。但由於廠家不會擔保過期食品的安全,因此,建議消費者要慎吃過期食品。

  保質期越長的食品防腐劑就越多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指出,延長食品保質期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靠大量新增防腐劑,有些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完全不需要新增防腐劑。比如泡麵經過油炸並乾燥後,能被腐敗微生物利用的水分已經不復存在,即使不加防腐劑也不會壞掉;罐頭食品經滅菌後立即進行無菌密封包裝,罐內細菌已被殺死,也不需要新增防腐劑,也就是說水分含量少和高溫滅菌的食物中往往不含防腐劑。糖果、蜂蜜、糖分很高的固體飲料都是保質期很長的食品,因為太乾了,微生物沒法繁殖。

  快到保質期的食品還能買嗎?範志紅告訴記者,保質期快到了,並不意味著食品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但某些品質可能會變差。比如冷凍食品存放時間太長,味道會不新鮮,維生素含量也會略有下降,脂肪可能發生輕微氧化;酸奶、乳酸菌飲料存放時間太長,其中活性乳酸菌數量會變少。買快過期的食品時,一定要及時吃掉。如果實在吃不了,不妨放進凍箱裡冷凍,比如說麵包和饅頭搞“買一袋送一袋”的.活動時,其中一袋可能快要過期,而自己家裡人口少,不可能在三天之內把兩袋都吃完。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分裝成一天能吃完的小包,紮好口,分別放進凍箱裡冷凍起來。在冷凍室裡不會長黴,也不會變幹,放兩週都沒問題。吃的時候取出來,用微波爐的化凍檔轉1分鐘就好了,能保證新鮮如初。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要讓饅頭之類在冷凍室裡一住就是幾個月,既浪費電,吃起來又不新鮮。因此還是建議消費者儘量購買新鮮出廠的食品。

  保質期內的食品就一定安全嗎?“食品的保質期和貯存條件息息相關。”李裡特舉例說,應該冷藏的食品,如果在常溫下儲存或銷售,保質期一定會大打折扣,比如酸奶;如果食品包裝破損,空氣進入發生氧化,即使沒到保質期,食品也有可能變質,比如一些密封包裝的食品。此外,超市中冰櫃往往是開口的,直接與室溫空氣接觸,再加上不時有消費者翻動挑選,導致冷藏和冷凍食品往往不能按照包裝上標註的冷藏溫度儲藏和銷售,直接後果就是提前過期。因此,購買這類食品時,最好買最新出廠的,同時也要留意食品包裝上的最佳儲藏條件。

  常見食品的保質期

  罐頭、糖果、餅乾:1年或更長。

  泡麵、無菌包裝的牛奶果汁:6個月至1年。

  真空包裝並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飯:90天至半年。

  滅菌包裝的肉食品、鮮雞蛋:30天至90天。

  酸奶、點心:16天至30天。

  牛奶、主食、未滅菌熟食、未滅菌盒裝豆製品:少於15天。

  選購食品先看營養標籤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日常消費品,食品的科學消費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食用安全。從1月1日起,衛生部頒佈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以下簡稱《通則》)正式實施。“要科學消費食品,應該從認識和讀懂營養標籤開始,以實現明明白白消費。”專家提醒,大眾選購預包裝食品時,除了檢視主、配料及保質期外,還要學會看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

  專家認為,《通則》的實施標誌著我國開始全面推行食品營養標籤管理制度,有利於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同時,對指導公眾合理選擇食品、促進膳食營養平衡、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意義重大。

  營養成分不能隨意標註

  《通則》屬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是我國第一個食品營養標籤國家標準。這意味著,《通則》中規定強制標註的食品,必須有營養標籤才能出售,凡沒有營養標籤的此類食品,將不能銷售。

  《通則》針對的是預包裝食品,即預先定量包裝好或裝入容器中向消費者直接提供的食品。這其中分為強制標註和可豁免標註兩大類食品,《通則》規定除個別被豁免的種類外,預包裝食品企業必須給食品貼上含有營養資訊的標籤。餅乾、腐乳等過去很少標註營養成分的產品均在強制性標註之列。可以豁免營養標籤的產品主要包括現制現售食品、生鮮食品,包裝較小和食用量小的產品及酒水。例如生魚生肉、蔬菜、蛋、水果等生鮮食品以及酒、礦泉水、超市現制現售的食品,還有茶葉、醬油、醋等調料,都是不需要營養標籤的。

  現在有許多食品都聲稱“高鐵”、“高鈣”、“低脂”、“高蛋白”、“低糖”,《通則》中對這類營養標註也有了明確規定,今後“高鈣”、“低脂”等資訊不能再隨意標註了。根據《通則》規定,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標籤應真實、客觀,不得標示虛假資訊,不得誇大產品的營養作用或其他作用。

  營養標籤保障知情權

  “營養標籤是食品營養的‘身份證’,標註規範、正確、科學的營養標籤不僅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讓食品的安全性大大提升,是消費者放心消費食品的前提之一。”著名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介紹,國際上普遍實行食品營養標籤制度,營養標籤是向消費者提供規範的食品營養資訊的有效途徑,也是消費者直觀瞭解食品營養組分、特徵的有效方式。

  食品營養標籤包括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和營養成分功能聲稱,其中營養成分表是標示食品中能量和營養成分的名稱、含量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的規範性表格,能使消費者更好地理解營養成分含量的高低。四川省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食品衛生安全學會秘書長李曉輝介紹說,近年來由於食品標籤不明確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消費者對食品標籤上標註的資訊不理解、不明白,使其在選購食品時缺乏安全感。

  “營養標籤可以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資訊和特性的科學說明,今後消費者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就能明明白白消費了。”董金獅舉例說,食品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會出現在各類預包裝食品上,而且使用的特殊成分也要標註。“大量攝入反式脂肪酸是近年來心血管病高發的重要誘因,《通則》規定,如果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植物油,應標註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買食品看清楚“4+1”

  “新的一年,消費者要選對食品,首先要從認識營養標籤開始。”專家介紹,《通則》要求,預包裝食品應當在營養標籤上標示四種營養成分和能量的含量值及其佔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業內形象地稱其為‘4+1’強制標示”。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李斌教授解釋,“4+1”中的“4”是指四種核心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1”是指能量。“這些營養指標十分重要,攝入缺乏不利健康,攝入過量會導致肥胖和慢性病,特殊人群選購食品時看清楚營養標籤尤為重要,應仔細檢視營養素含量,儘量不要超標攝入營養素。”專家說,有了營養標籤,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食品。比如想要控制體重的人,要學會對比每100克不同食品中脂肪、能量的含量,哪個低就買哪個;對孩子、老人和孕產婦來說,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腎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則要儘量選擇低鈉的食品;糖尿病人要選低糖或無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