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解幼兒在社交初期的煩惱
1. 多靜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越發覺得從四歲後,每天固定的交流時間是除了親子閱讀之外最好的儀式。我們已經形成鐵打不變的定律,每天晚上睡前都要聊一會兒。有時候,給她沖涼或者散步的時候,她也喜歡對著我滔滔不絕。透過這一些視窗,孩子有機會把自己遇到的喜怒哀樂說出來。我知道,彤彤講述“誰誰誰不和我玩“、”誰誰誰今天打我了“、“誰誰誰今天說我什麼了”這一些事情,說明她在注意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所以這一些衝突,當她有機會說出來的時候,我觀察她的神情,就可以知道其實矛盾早已化解了,根本不需要我去強化。偶爾我會故意這麼說:“哎,這個小朋友好像蠻調皮的,,你以後真的.不跟她玩嗎?”彤彤會心一笑:“沒有呀,我只是今天沒跟她玩,我明天就會跟她玩的。”完全不用多說什麼樣話,孩子心裡倍兒清。
2. 生活是美好的,壞情緒只是一時的。
老師曾經多次教導我們,一定要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向孩子傳遞這個信念,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暗示會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的生活帶來多麼重要的影響。其實我們可以發現,除了遭遇暴力型、攻擊型的孩子要插手干預之外,幼兒相處中一直鬧情緒且沒完沒了打架的情況是非常少的,所以沒必要因為別人的一兩次欺負而對對方有很大的成見。
彤彤偶爾也會受到別人欺負,但是當她回來氣呼呼地討伐“搗蛋鬼”的時候,我們都是首先接納她的情緒,而不是和她說:“以後你就不要和這個孩子接觸,離他遠一點。”再慢慢和她分析,怎麼去看待別人的做法,以及自己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現在當她說起和她衝突過好幾回的孩子,印象深刻。昨晚她和我聊天的時候還說:“其實***現在很好的,我發現他沒睡好午覺就會生氣,才搶我的東西,打我了。”孩子在這一個過程中,她會有一個很深刻的體驗,壞孩子不是永遠是壞的。
3. 給予多一些時間,慢慢摸索交往技巧
對於五歲的孩子正是因為逐漸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才開始表現得在意誰說的話、誰做的事情,所以應運而生的快樂與煩惱多半與身邊交往的群體相關。總之與同齡孩子的相處,有鍛鍊也有挫折,所以這種社會效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作為父母,可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親子閱讀、親子交流、經歷及活動向孩子傳達社會規則,“條條框框”是需要細水流長地滲透,而一些具體的交往技巧也需要逐漸傳遞,比如:不當面直接批評別人、或是總向老師告狀、遊戲可以建議但不被接納也是正常的、服從遊戲規則等等。
之前有一段時間,彤彤很喜歡拿一些小玩意去和小夥伴交換,或者做一些小手工送給同學,我最初不大喜歡她這一種做法,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就是為什麼要去巴結別人。可是慢慢發現,其實不是這樣子的,用物質只是我們大人看到的開啟局面的第一步,其實他們在這種你來我往中琢磨著人與人相處的關係,別人給我了,我也應該給他們;別人為我們付出了,我們也要給予回報;別人對我好,我應該對別人更好;這是從物質邁向情感的交往了。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肩負的責任還是蠻重的。我們都希望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寶寶,所以一定要儘量多學習,給予他們多一些理解,儘自己所能扶持孩子走好人生最初階段的每一步。與所有的父母共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