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害羞的孩子的改造辦法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一遇到生人或者到一個新環境就會表現得很緊張、膽小,話也說不清楚,這種狀況令父母十分擔心。
案例:明明雖然是個男孩子,今年已經五歲了,但他膽子卻很小,平時不愛說話,在幼兒園裡老師說他特安靜,總是在教室裡靜靜地坐著,老師和同學們有時竟然會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每次老師上課提問,明明都默不作聲,當老師的目光掃到他時,他立刻低下頭去,再也不敢抬起來。他平時也沒什麼特別要好的朋友,所以在自由活動或午餐時間裡,已經習慣自娛自樂。
每次明明在家裡拿著書講故事的時候,都只能講給自己聽,只要媽媽一湊近,他的故事便會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滿臉通紅,連忙央求媽媽走開。家裡有爸爸媽媽的朋友來玩,讓他和叔叔阿姨打招呼,明明就躲在爸爸媽媽的背後。在小區裡,看到別的孩子們在玩滑梯,盪鞦韆,他站在一邊看。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著明明去快餐店,他想再要一杯可樂,於是媽媽就讓明明去櫃檯買,但是他不願意。和媽媽爭執了一會,經過一番練習之後明明才走到櫃檯前說出了他的臺詞,但是由於明明的聲音太小,服務員沒有聽清楚,明明就哭了起來。看到這種情景,爸爸媽媽又心疼又擔心,不知明明怎麼會這樣。
害羞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害羞的兒童在面對她不熟悉或者感到不舒服的環境時就會感到坐立不安、目光遊移,想努力逃離這樣的環境,這就使得他們的朋友比較少,成功的機率似乎也會隨之降低。但是,事實上,超過30%的人都會有害羞的傾向,害羞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專家稱,6個月到1歲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只是由於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在6個月到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得最為明顯。
增強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膽小有可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所以自信心的培養十分重要。
首先,為寶寶多創造一些交往和溝通的條件和機會。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總是呵護有加,孩子勢必少了與人交往的經驗,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 知道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顯得比較被動。父母要帶著孩子多串串門,多參加一些聚會,孩子會在觀察父母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在熟悉的環境 中孩子會比較放鬆,膽子會大起來,逐步產生自信。
其次,寶寶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單獨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學會遵守規則;跟小孩子玩,可以 學會照顧別人。待他交到幾個好朋友之後,膽子自然就大了。當然,年幼的孩子之間往往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糾紛”,最好試著先讓他們自己解決,實在解決 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透過適當的體能鍛鍊,讓寶寶掌握一定的運動技巧也是不錯的,不但可以發展寶寶肢體的協調能力,促進大腦思維發育,更可以直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