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問候”的禮儀

“問候”的禮儀

“問候”的禮儀

“問候”的禮儀1

  一位先生給遠在俄羅斯留學的王姓朋友打電話。這位朋友居住在一個俄羅斯人家裡。因為這位先生不會俄語,他打電話時,聽到俄羅斯主人接起電話時,就一個勁地叫:“王、王、王”。俄羅斯主人聽到如此問候,非常生氣,事後問他的王姓朋友:中國人打電話都這麼沒禮貌嗎?俄羅斯主人由此對他的王姓朋友也產生了看法。實際上,這位先生說一句英語的“哈囉,好阿油”就能解決問題。

  問候不敬讓對方反感

  “喂,你給我找一下某某某。”一位先生有急事給某客戶打電話,撥通電話後,高聲地讓接電話者去找人。正好那天接電話者心情不佳,聽到這種電話心情更是不爽。而且接電話者也知道他要找的人正在開會,這時也不能接聽電話。於是接電話者不高興地說:“他不在。”隨即掛掉了電話,這位先生也不知道客戶到底幹什麼去了,什麼時候才能打電話找著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不知道造成這一結果的唯一原因是打電話忘了“客氣”。

  總結:問候是交流的基礎

  如今在生活中,電話交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成為交流越來越重要、越來越頻繁的形式。問候又是交流中的重中之重。它就像是一個人出門要化妝、要整衣冠一樣,是展示一個人形象的第一步。如果不會問候,會讓自己的整體形象受到破壞,而且影響到電話交流的效果。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一聽他(她)的話就不愛聽,都懶得跟他(她)多說。所以人們應當高度重視問候,同時學習一些問候的技巧,學會得體適度的問候,為彼此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問候”的禮儀2

  首先要注意交談時的面部表情和動作:

  在與同事或上司談話時眼睛要注視對方談話時間的2/3。並且要注意注視的部位。若注視額頭上,屬於公務型注視,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時間也不太長的情況下;注視眼睛上,屬於關注型注視;注視睛睛至唇部,屬於社交型注視;注視眼睛到胸部,屬於親密型注視。所以對不同的情況要注視對方的不同的部位。不能斜視和俯視。

  要學會微笑,微笑很重要。保持微笑,可以使我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也可以使我感到自信。

  另外,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身體語言。當與別人談話時不要雙手交叉,身體晃動,一會傾向左邊,一會傾向右邊,或是摸摸頭髮、耳朵、鼻子給人以你不耐煩的感覺。一邊說話一邊在玩筆,有的人特別喜歡轉筆,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轉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個筆來回的按。這樣做是很不禮貌的。

  其次是注意掌握談話的技巧:

  當談話者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同其他所有的人都談上幾句話。談話最重要的一點話題要適宜,當選擇的話題過於專業,或不被眾人感興趣應立即止住,而不宜我行我素,當有人出面反駁自己時,不要惱羞成怒,而應心平氣和地與之討論。

  在自己講話的同時也要善於聆聽。談話中不可能總處在“說”的位置上,只有善於聆聽,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雙向交流。聽別人談話就要讓別人把話講完,不要在別人講得正起勁的時候,突然去打斷。

  假如打算對別人的談話加以補充或發表意見,也要等到最後。在聆聽中積極反饋是必要的,適時地點頭、微笑或簡單重複一下對方談話的要點,是令雙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適當地讚美也是需要的。

  要掌握好告辭的最佳時機。一般性拜訪,時間不宜太長,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若是事務、公務性拜訪,則可視需要決定時間的長短。客人提出告辭的時間,最好是與主人的一個交談高潮之後,告辭時應對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謝。如果主人家有長輩,應向長輩告辭。

“問候”的禮儀3

  待客做客禮儀

  1.待客禮儀

  (1)客人來訪,要事先有準備,把房間收拾整潔。要熱情接待,幫助父母排座、遞茶後可告辭離開,待父母送客時應與客人說“再見”。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學、朋友來訪,應熱情迎接。初次來訪,應給父母逐個介紹,然後把最佳座位讓給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圖書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帶小孩子來訪,應同小孩一同玩,或給他講故事,和他們一起聽音樂、看電視。

  (4)吃飯時,同學、朋友來訪,應主動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過,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書報或雜誌給他看後再接著吃飯。

  (5)接待老師應象接待長輩一樣熱情莊重。

  (6)送客要送到門外,並歡迎客人下次再來。

  2.做客禮儀

  (1)去親友家做客要儀表整潔,儘可能帶些小禮品,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2)在親友家,不能大聲大氣說話,要談吐文明。

  (3)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裡的東西,即便是至親好友也應先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後才能動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禮儀,不能搶先入座,不能先動食物;

  (5)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真高興”、“歡迎到我家去”。

“問候”的禮儀4

  問候禮是人與人見面時互相問候的一種禮節。它包括初次見面問候、時間性問候、對不同型別客人的問候以及節日問候等。

  與賓客初次相見時應主動說“您好,歡迎光臨”;一天中不同時間遇見賓客可分別說“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根據工作情況的需要,在用上述問候語同時還可跟上“我能幫您做些什么?”或“需要我幫忙嗎?”;

  在接待外賓時,我們不僅要會用漢語來表示對賓客的問候,而且更應掌握外語(特別是英語、日語),按照外賓的習慣來表示問候,如“How do you do ?”(只能用在初次見面時),“how are you , Mr. Black?”(用於熟人)

“問候”的禮儀5

  寒暄和問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各種場合中,這是一種互相表現友好的方式,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問候禮儀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問候禮儀:

  1、問候的內容:

  問候內容分為兩種,分別適用不同場合:

  直接式:所謂直接式問候,就是直接以問好作為問候的主要內容。它適用於正式的交往場合,特別是在初次接觸的陌生商務及社交場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間接式:所謂間接式問候,就是以某些約定俗語成的問候語,或者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引起的話題,主要適用於非正式、熟人之間的交往。比如:“最近過得怎樣”、“忙什麼呢”、“您去哪裡”等,來替代直接式問好。

  2、問候的態度:

  問候是敬意的一種表現,態度上一定要注意:

  主動:向她人問候時,要積極、主動。那同樣當別人首先問候自己之後,要立即予以回應,千萬不要擺出一幅高不可攀的樣子。

  熱情:向她人問候時,要表現得熱情、友好、真誠。毫無表情,或者拉長苦瓜臉表情冷漠的問候不如不問候。

  大 方:向她人問候時,主動、熱情的態度,必須表現得大方。矯揉造作、神態誇張,或者扭扭捏捏,反而會給人留下虛情假意的壞印象。而且一定要專注。問候的時 候,要面含笑意,與她人有正面的視覺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不要在問候對方的時候,目光遊離、東張西望,這樣會讓對方不知所措。

  3、問候的次序:

  在正式場合,問候一定要講究次序。

  一對一的問候:一對一,兩人之間的問候,通常是“位低者先問候”。即身份較低者或年輕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或年長者。

  一對多的問候:如果同時遇到多人,特別在正式會面的時候。這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比如說“大家好”;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問候語具有非常鮮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徵。

  比如,老北京愛問別人:“吃過飯了嗎?”其實質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還沒吃”,意思就不大對勁了。若以之問候南方人或外國人,常會被理解為:“要請我吃飯”、“諷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閒事”、“沒話找話”,從而引起誤會。

  在阿拉伯人中間,也有一句與“吃過飯沒有”異曲同工的問候語:“牲口好嗎?”你可別生氣,人家這樣問候您,絕不是拿您當牲口,而是關心您的經濟狀況如何。在以遊牧為主的阿拉伯人中間,還有什麼比牲口更重要的呢?問您“牲口好嗎?”的確是關心您的日子過得怎麼樣。

  為了避免誤解,統一而規範,商界人士應以“您好”、“忙嗎”為問候語,最好不要亂說。牽涉到個人私生活、個人禁忌等方面的話語,最好別拿出來“獻醜”。例如,一見面就問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沒有”,或是“現在還吃不吃中藥”,都會令對方反感至極。

  問候禮儀要注意什麼

  兩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時,你應主動介紹一下這些人與你的關係,如這是我的同事 ,但沒必要一一介紹,然後應向同伴們介紹一下你的這位熟人,也只要說一下他(她)與你的關係即可,如這是我的鄰居。被介紹者應相互點頭致意。

  如果男女兩人一同上街,遇到女士的熟朋友,女士可以不把男伴介紹給對方,男士在她倆寒暄時,要自覺地隔開一定距離等候,待女伴說完話後繼續一同走;女士對男伴的等候應表示感謝,且與人交談的時間不可太長,不應該讓同伴等很長時間。如果遇到男士的熟朋友,男士應該把女伴介紹給對方,這時女士應向對方點頭致意。如果是兩對夫婦或兩對情侶路遇,相互致意的順序應是:女士們首先互相致意,然後男士們分別向對方的妻子或女友致意,最後才是男士們互相致意。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路上遇到不很熟悉的異性很覺尷尬,不打招呼顯得不禮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對方誤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很熟悉的男士,理應點頭招呼,但不要顯得太熱情,亦不要用冷冰冰的面孔來點頭;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見不太相熟的女士,應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過分殷勤。

  見到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不要大聲驚呼,也不要隔著幾條馬路或隔著人群就大聲呼喚,如果邊喊邊穿馬路,那就可能會有危險了。寒暄之後,如果還想多談一會兒,應該靠邊一些,避開擁擠的行人,不要站在來往人流中進行攀談。

  總的來說,路上遇到熟人,談話時間不可過長。如果有很多話要說,可以找一個交談場所,或另約時間、地繼續交談。

  稱呼禮儀:

  稱呼對方時要遵循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女士後男士,先疏後親的禮遇順序進行。

  1、親緣性稱呼:爸爸、媽媽、叔叔、大爺、大哥、二姐、姑媽、舅舅、姨媽、表哥、表姐之類。這在家庭生活、親族聚會時候常用,按輩分身份稱呼,顯得親切溫馨。

  2、職場性稱呼:與交往物件的職務、職稱等相稱,如“孫院長”、“林教授”、“鄭老師”、“陳經理”、“李博士”、“王醫生”之類,以示身份有別、尊敬有加,這是一種常見的稱呼。

  3、姓名性稱呼:其一,連名帶姓稱呼(單字名的另當別論),顯得比較生硬,只在開會等少數場合使用。其二,只呼其姓,並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字首,如“老張”、“小黃”,比較尊敬隨和,也較常用;姓加字尾,如“王老”、“林公”之類則尊敬有加,只能對德高望重者。其三,只稱其名,比較親切,常用於長輩稱呼晚輩,在親友、同學、同事、鄰里之間使用。

  4、泛稱性稱呼:對未知其姓名職務身份者,可用泛尊稱。在公司、服務行業對男士稱“先生”、未婚女性稱“小姐”、已婚女性稱“女士”;購物、問路等場合常用同志、師傅、老闆、服務員、小姐、小妹、小朋友之類的泛稱,也可用“大爺”、“大娘”、“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之類帶親緣性的稱呼,顯得更為親切。

  5、稱呼注意三因素:關係、場合、動聽。人際關係隨著場合變更而有所不同,稱呼也要相應改變。稱呼要讓對方感到動聽,覺得受到重視尊重,一般以“就高不就低”為好。

“問候”的禮儀6

  (一)問候次序

  在正式會面時,賓主之間的'問候,在具體的次序上有一定的講究。

  1.一個人問候另一個人。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之間的問候,通常應為位低者先行。即雙方之間身份較低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才是適當的。

  2.一個人問候多人。一個人有必要問候多個人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許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地依次而行。

  (二)問候態度

  問候是敬意的一種表現。當問候他人時,在具體態度上需要注意四點:

  1.主動。問候他人,應該積極、主動。當他人首先問候自己之後,應立即予以回應。

  2.熱情。在問候他人時,通常應表現得熱情而友好。毫無表情,或者表情冷漠,都是應當避免的。

  3.自然。問候他人時的主動、熱情的態度,必須表現得自然而大方。矯揉造作、神態誇張,或者扭扭捏擔,都不會給他人以好的印象。

  4.專注。基層公務員在對其交往物件進行問候時,應當面含笑意,以雙目注視對方的兩眼,以示口到、眼到、意到,專心致志。

  (三)問候內容

  問候他人,在具體內容上大致有兩種形式,它們各有自己適用的不同範圍。

  1.直接式。所謂直接式問候,就是直截了當地以問好作為問候的主要內容。它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尤其是賓主雙方初次相見。

  2.間接式。所謂間接式問候,就是以某些約定俗語成的問候語,或者在當時條件下可以引起的話題,諸如,忙什麼呢、您去哪裡,來替代直接式問好。它主要適用於非正式交往,尤其是經常見面的熟人之間。

  平常問候禮儀

  每天的早上和晚上、第一次見面、活動的開始和結束,都要問候。

  問候必須主動。最簡單的,是說一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對不太熟悉的人或擦肩而過的人,都可以這樣打招呼。對眾人可以說大家好!爽朗地寒暄,可令對方和你同樣感覺心情舒暢。

  對不熟的人通常可說你好!只有在好友之間,才能喊一聲喂。青年人對長者、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司,切忌如此打招呼。

  問候不是問事。用今天天氣真不錯、你的裙子真漂亮這類話題,可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使雙方很容易切入正題。除非是你的親朋好友,除非真想了解情況,否則不能詢問對方有關家庭和健康的細節。諸如做妻子的三句話離不開家庭,做孕婦的總愛談論超聲波檢查,十多歲孩子的媽媽,則老是談論恨鐵不成鋼,凡此種種,除非好友,不談為好,以免惹人厭煩。

  當然,有時熟人間的打招呼往往不言自明,甚至只需面露微笑、點頭示意就可以了。

“問候”的禮儀7

  銷售人員問候禮儀主要是說在銷售交際禮儀中,問候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日常交往免不了相互問候,掌握問候的禮貌用語是交際禮儀的客觀要求。對他人真誠的問候,是增加生活樂趣增進感情的一種禮節形式。

  問候的方式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問候方式。可以是口頭問候,也可以是書信問候;可以是寄賀卡或明信片問候,也可以是以電話、電子郵件問候。總之,問候方式除了語言問候外,有時可以根據場合不同,分別施以動作問候。

  語言問候

  常見的問候語有:“您好”,“早安”,“晚安”,“打攪了”,“好久不見,您近來好嗎”,“認識您,很高興”,等等。這些問候語看似簡單,卻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教養,它聽起來平易近人,令人舒心,能引起交談雙方對交談的興趣,也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

  現在,問候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變得簡潔、抽象。一般來說,比較穩妥的問候語是微笑著說一聲“您好”。

  如果彼此非常熟悉,按平時的稱謂稱呼一下,也算是問候。如“李老師”、“王叔叔”等。

  動作問候

  如果見面後覺得沒有什麼話好說,用點頭、微笑、招手、握手等動作問候也行。尤其是在雙方關係一般或僅是面熟而已,而且距離甚遠的情況下,那麼微笑點頭也算是問候了,女士尤其如此。

  人際關係的融洽離不開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一定的情感表達通常透過一定的問候予以傳遞。問候的形式有一般日常問候和特殊問候兩種。

  日常問候

  這是在親朋好友之間、同事、師生之間等互致的問候。有按時間問候,比如早晨上班、上學,同學、同事相互見面問個好“你早”,“早上好”;下班、放學時說聲“再見”,“明天見”等。也有按場合問候,如上班或上學離家時向父母家人打個招呼道別“爸爸媽媽,我走了”,回到家見到父母說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家裡人也應回答:“你走好,早點回家!”“回來了,歇會吧。”

  特殊問候

  特殊問候一般有節日問候、喜慶時的問候或道賀和不幸時的問候或安慰。在民間遇到婚嫁、祝壽、店鋪開張、事業有成、喬遷新居等喜事,一般都應向其表示祝賀並致問候。對於喪葬、事業受挫、家庭變故、失戀、遭災等不幸,要表示同情、安慰或協助操辦相關事宜並給予必要的幫助。

  問候的次序

  在交際場合,問候一定要講究次序。

  一對一的問候:一對一,兩人之間的問候,通常是“位低者先問候”。即身份較低者或年輕者首先問候身份較高者或年長者。

  一對多的問候:如果同時遇到多人,特別在正式會面的時候。這時既可以籠統地加以問候,比如說“大家好”;也可以逐個加以問候。當一個人逐一問候多人時,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長”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問候的禮儀

  問候他人應面帶微笑,和顏悅色,語調溫和,充滿誠意,目光注視對方;不能敷衍了事,心不在焉;也不能粗聲粗氣,面無表情或嬉皮笑臉。這都達不到問候的效果,反會使人懷疑、反感。問候的禮儀主要有:

  主動問候

  在銷售交際中,表示真誠和友好的問候,都應主動積極。在一般情況下,年輕人應主動問候年長者,男士應主動問候女士,下級應主動問候上級。主動問候別人,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即使對方比你年輕,你若能主動問候對方也無妨,只會增進你們之間的友情。

  互相問候

  被人問候後,應及時回敬問候,而且眼睛應熱情地注視對方。如對方問候“您好”,可以回應一聲“您好”,當對方說“見到您很高興”時,可以回答“謝謝!見到您我也很高興”,等等。

  周到問候

  在問候時,不要只顧熟悉者或較有身份的人,若遇對方是一群人,其中只有個別人熟悉。雖然,一般情況下只與熟人打招呼,但目光也應顧及其餘人,以表示對陌生人的尊重,這也是對熟人的尊重。

  恰當問候

  問候一定要避免使對方感到尷尬,不要觸及對方的隱私,也不要涉及使對方不愉快的話題。如問候西方人力求做到“七不問”,即不問年齡、婚姻、收入、住址、經歷、工作、信仰,否則會被人認為有意窺探他人隱私。問候還要注意不要在雙方相距較遠時高聲叫喊,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這樣做,否則會被視為失禮,在公共場所大聲問候也是不符合禮儀的。

  問候是我們向他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向別人高興地、愉快地打招呼,是提升社會生活樂趣的一種禮節形式。問候雖然只是打招呼、寒喧或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卻代表著我們對他人的尊重。

“問候”的禮儀8

  問候禮儀的有哪些

  一、問候的順序

  在禮儀規則中,問候的順序是這樣說明的:一般是地位低者、年紀輕者、後進入者先開口問候大家。也就是說,在工作場合裡地位低的人要先問候地位高的人,這倒不是巴結或是溜鬚拍馬,而是起碼的禮貌;如果與客戶見面也應主動招呼客戶,對他是一種尊重的表達;若是同事之間,那麼年紀輕的要先問候長者。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集體會面時,後進入的人要先問候已到達的人,然後大家再回應問候。

  二、問候的技巧

  問候僅有熱情還不夠,若想獲得理想的問候效果,你得需要一些小技巧。

  第一,要爭取主動。一般來說,主動問候會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感受,也會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佔據主動的位置。而且先問候別人並不說明你的地位低,領導先問候員工也是鼓勵員工的一個好方式,平易近人的領導顯然更受人愛戴。表達對員工的認可、信賴和獎勵的方式有許多種,真誠主動的問候就是其中一種。

  第二,問候的聲音要清澈明亮。碰面後,對方的心態我們不可預知,但一聲響亮的問候,也許就能將氣氛和心情調動起來。如果聲音過小,對方儘管聽到你說話了,但又沒聽清楚,他就會追問一聲“你說什麼”,原本誠懇的問候倒變成了一種解釋,如此豈不尷尬?而且對方若沒聽清楚,只看見你的嘴在嘟噥,也許還會誤認為你在說什麼不好聽的話。因此,問候的聲音要響亮明確,將發自內心的熱忱傳達給對方,才能起到良好的溝通作用。

  第三,問候時要形神兼具。問候的時候要注視對方的眼睛,明確而又坦誠地表達對對方的歡迎,同時這也是一種尊重。微笑、點頭和致意,這樣的問候才能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生硬而單純的嘴唇表達,有時就是一種蹩腳的演出,反而會給對方造成不受尊重、被敷衍的感覺,因此不要讓“問候”流於程式、流於形式。

  第四,問候要因人而異。問候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接待客戶時,就要區別客人的年齡、性別、身份、場合等綜合因素。如果看到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買票,就應該先親切地問候一聲“小朋友,你好”。

  老北京愛問別人“您吃了嗎”,其實本意就是想表達“您好”。你若是當真了,真回答一句“還沒吃”,對方就糗大了。甚至,某些南方人或是一些外國人不明就裡,可能就真會因為這句話誤解對方要請自己吃飯。

  在阿拉伯人中間,也有曾有這樣一句話,與老北京人的表達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見面時會問一句“牲口好嗎”。這句話的本意並不是羞辱你,把你當作牲口,而是真誠地問候,關心你家裡的經濟狀況。要知道,對遊牧為主的阿拉伯人來說,牲口是最重要的。可見,問候不是一件隨意的事情,問候的物件不同,內容和方式也就要因此改變。

  其實,一般在職場就以“您好,最近忙嗎”之類話語打招呼為好,這樣既不疏遠又不干預對方的私生活。私人的事情還是不要打聽、不要過分關注為好,問候的時候應該表達善意的、誠懇的內容。

  第五,問候應當簡潔明瞭。問候與寒暄應當化繁為簡,畢竟它只是見面時最初的一個小禮節,無須過分渲染。

  問候是簡單而有學問的事兒。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情問候,才能感染和打動別人。良好而得體的問候會使你和同事的關係越發融洽、和諧,使你與客戶的關係變得熟絡親切,從而工作事半功倍。

  問候如茶,希望每個人都能端著這杯清香的茶滋潤自己的生活。

  不同地區問候禮儀

  在亞洲的許多地方,還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直盯別人的眼睛,尤其是直盯比你年長的人的眼睛被認為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而對於我們自己本國人來說也一樣,直接和長輩對視表示對長輩缺少尊重,這也是美國本土的傳統。

  在日本,傳統的日常問候是鞠躬。許多美國人認為鞠躬是一種很失體面的行為,他們往往會大聲地宣佈:“我不會向任何人鞠躬!”而在日本,鞠躬則被視為尊重和謙虛的行為。大多數有經驗的從事國際商務的人都明白“尊重別人”和“謙虛”的好處,所以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是會毫不猶豫的向別人鞠躬的。

  在東南亞,“wai”就表示問候。在印度,同樣的這種問候被稱作合十禮。合十禮就是以祈禱的方式雙手合掌於胸前,同時微微把頭低下。對於美國人來說,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對此最合適的回應應該是禮貌地點頭,不需要wai.

  在紐西蘭,毛利部落中人們相互問候的方式是互相磨擦鼻子;而在中非的部分地區朋友之間互相問候時就互相吐唾沫於對方的腳上;在中國西藏,傳統的問候方式是要伸出你的舌頭。對於初次來訪的客人來說,人們往往不會期望他們使用任何類似的問候方式。但如果是第二次來來訪,或者以後和招待你的主人熟悉了,為了表示尊敬,效仿當地人的問候方式則可能更受當地人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