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面對迷茫,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1
一位異常焦慮的母親曾跟我說,她總是擔心如果孩子在困難時沒人幫忙,會自暴自棄。她想給兒子提供更多的幫助,但又總是被兒子拒絕。她感謝苦難給了她堅強剛毅的人格和成熟睿智的思考,卻不希望孩子再經歷這種苦。
為什麼母親可以在迷茫中走過一條自我找尋的路,而孩子卻不可以這樣成長呢?母親的初衷甚好,只是她千辛萬苦才收穫的幸福生活,對於一個沒經歷多少歷練的年輕人來說,又哪能輕易珍惜和懂得?她的幫忙不僅不被感激,還被兒子視作成長的束縛。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叛逆精神,常常反對他人給自己的建議,卻唯獨相信自己經歷千苦萬難之後琢磨出來的道理。
關於成長的苦,誰都無法替你扛,只有當你自己任性過、失望過、迷茫過,再一點點變得清醒時,才會明白什麼對於自己的'人生最重要。
張愛玲在《不得不走的彎路》中寫到: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著我說,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彎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我成長之路,不管曾有多少人給過你經驗和教訓,你終歸要把那些心存僥倖的路通通走過一次,才會願意相信那些原本就一直在你眼前的挺好的路。
2
在法國作家馬克·呂維的小說《偷影子的人》中,麵包店老闆的兒子呂克中學畢業就留在麵包店幫忙,而他最大的理想卻是上醫學院。
他知道父親老了,家裡還有妹妹需要照顧,他不得已挑起照顧家庭的擔子,可這樣的生活只剩下責任,毫無快樂可言。
他父親知道了他的夢想,把他從麵包店解僱,將他送到了理想中的醫學院,對他說:這才是你應該在的地方。你要是發現你當醫生跟當面包師傅一樣蹩腳,那就回家來,我會好好把手藝傳給你。
從這時起,呂克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活過來,他一改往日睡眼惺忪的樣子,對未來充滿了激情。直到他透過醫生的專業考試,直到他感覺生活越來越不像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時,他迷茫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為大家烤麵包,再一次體驗到那份久違的滿足,他決定回到父親的麵包店。
當呂克無限地接近自己的夢想,他才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是做一個普通的麵包師傅。哪怕那些追逐夢想的過程,到最後看起來就彷彿是一場虛無,可正是因為走過這樣一條彎路,他才明白自己並非為那些縹緲的夢想而活,而是可以把眼前的生活過得踏實而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你或許會暫時迷茫,但不會停下,你會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上那條最適合你的路。
3
在我身邊總會看到很多樂觀豁達的人,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平靜面對;也會看到許多生活在抱怨中的人,點滴小事,也可以鬧得天翻地覆。
那些能活到更踏實安定的人,並非是更幸運,而是他們早就接受了生活中更多不同的可能。而那些活在惶恐不安中的人,並非就是現狀糟糕透頂,而是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會讓他們措手不及。
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取決於是否具備面對迷茫的能力。
在每個人生命的早年,都會有一種天生的全能感,覺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只要你對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只要你一直不放棄,成功總有一天會屬於你。
可是,當越長大,就會發現人生哪有那麼多的確定。並非努力,就有收穫;並非善良,就被善待;並非堅持,就能成功……這些不確定才是生活的真相,這些真相也常常讓人迷茫。而順著迷茫往下走,你又會看見更多,再次更新內心的真相。
在這個於變化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許多的已知被拋在身後,經歷這一層層的蛻變,我們就有了更多的勇氣面對未來。這就是面對迷茫的能力。
沒有迷茫的人生是不真實的,不會面對迷茫的人生是痛苦無助的。自我成長的路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走,勇敢地面對迷失,才會一點點琢磨清楚自己,對未來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