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5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曆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曆上查詢、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遊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發現並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回憶一下,之前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較長的時間單位,認識年、月、日。(板書課題)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來。

  (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認識年曆

  1.師:認識時分秒要看鐘表,認識年月日要看什麼呢?(年曆)

  這是一張20xx年的年曆,(課件圈出老師自己的生日)課件上圈出的這個日子,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大家來猜一猜,這一天可能是老師的什麼日子?是幾月幾日?

  2.生在年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說。

  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書上的年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嗎?開啟數學書P17,圈一圈。

  誰能從大螢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說一說你是怎麼找的。

  師:1到12這些大的數字表示什麼意思?每個月裡的數字呢?

  3.師:知道祖國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指名說一說,找一找。

  師:你還知道哪些節日?先說一說什麼節日是幾月幾日,再找一找。

  教師可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4.小結:記錄我們每個人的生日、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時間單位。

  三、探究發現,學習大、小月。

  1.觀察各年年曆,獲得年月日的知識。

  師:觀察書上的年曆卡,你發現了什麼?同桌討論。

  學生回答12個月時,師引導:年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幾個月?每年都有12個月。(板書:一年有12個月。)

  學生回答每月的天數時,師引導: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板書:31天、30天、28天)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也非常喜歡愛動腦筋的你們。

  2.整理每月天數,認識大小月。

  師: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來整理一下吧。填寫表格。

  一起來把整理的結果說一下。集體交流,師把表格填完整。

  師:誰再來看著表格說一說一年有多少個月?

  師:觀察表格,每個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幾個月?30天呢?還有呢?

  課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師: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課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課件:小月)。還有一個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誰再來說說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書同課件)

  請大家給表格裡的大月塗上黃色,小月塗上藍色。

  是這樣塗的嗎?數一數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個?

  師:2月為什麼不塗?

  一年中有多少個大月,多少個小月?還有1個二月。總共是12個月。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結合具體的情況,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選擇數學資訊、估測、交流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4.情感與態度: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學習活動中來,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遊樂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新世紀版)三年級上冊30頁~31頁的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知識,因此在本課引導學生透過“去遊樂場”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掌握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採用多種形式(如採用形式多樣的練習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學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校籌備建校時,正值我區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始進行課改實驗之時,而現在的三年級學生正是建校時的第一批學生,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極個別來自農村,學生基礎相對均衡,學生在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後,已經能夠根據學習內容嘗試著去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能夠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討論“如何過週末”

  師:轉眼間,一週緊張、有序的學習生活就要結束了,你打算怎樣度過這個週末呢?

  【作為一個寄宿制的學校,“如何過週末”是一個溫馨的話題,週末了就可以與家人團聚,享受父母的愛。教師利用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匯入新課,在課始就緊緊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生1:我除了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我還要去參加象棋興趣活動。

  生2:週六是我爺爺的生日,我們全家打算在這一週末一塊兒到農村給爺爺過生日,我們好久都沒有見到他老人家了。

  師:你真懂事,是一個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一起到鄭州市人民公園看冰雕展覽。……

  師:聽了同學們的打算,老師感到非常高興。我們學校三年級一班的同學在上週六也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他們去哪兒了?請大家看螢幕。(多媒體播放同學們在遊樂場的錄相)

  二、討論“買票”

  師:在這段錄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生1:他們去了遊樂場,在售票處寫著: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電動火車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還有7人玩電動火車,16人玩蹦蹦床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錢?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生3: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多少錢?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錢比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的錢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電動火車一共需要多少錢?……

  師:這麼多的數學問題,我們先來解決“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後想一想如何解決,想好以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參與到學習小組的交流中,並進行指導。)

  師:哪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把你們小組的想法給大家說一說呢?

  生1:我們這一個小組都是用口算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10×3 = 30,6×3 = 18,30+18 = 48,因此16×3 = 48

  生2:我估計它應該比12×3 = 36多,而比20×3 = 60小。

  生3:我是用連加來計算的。

  3+3+3+3+…… = 48。因為16×3 = 3×16,因此我們還可以把3+3+3+3+……轉換為16+16+16 = 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錢”列式是:16×3

  我們是利用豎式來計算的。

  我先用6乘3等於18,18滿10,把8寫在積的個位上,並向十位進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進上來的10得40,把4寫在積的十位上。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更好呢?

  生1:我覺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認為用豎式計算既快又正確。對於16×3這道題我們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較大的數相乘如16×8,516×7這樣的題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師:說得真好!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課件出示:你會計算下面各題嗎?)

  12×5 18×3 15×6 24×4

  師:透過計算,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師:那麼,剛才我們提出來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和“7人坐電動火車需要多少錢?”你會獨立解答嗎?

  (學生獨立解答)

  師:剛才,我們幫助了三一班的同學解決了買票的問題,他們也邀請我們一起到遊樂場去。我們去看一看遊樂場裡有哪些有趣的活動。

  三、“小小遊樂場”

  師:在賽場上,小烏龜正在進行賽跑,讓我們來幫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遊戲(1)“誰跑得更快”(以小烏龜賽跑的形式)

  師:在遊樂場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娛樂活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遊戲(2)a:“木偶劇表演”(學生任意選擇一種)

  b:誰的風車轉得快!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7-8及練習二第1、2、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關的標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填一填

  1分米=()釐米1米=()分米=()釐米

  1釐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二、認識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題圖1

  爸爸媽媽開車帶小明和小葉出去旅遊。從圖上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資訊。

  2、分析資訊的含義,找出圖中的一個新單位千米

  葉鎮21千米就是指離葉鎮還有21千米,靈山23千米指離靈山還有23千米。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3、小結:千米(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單位。

  4、你們以前在生活中看到過千米(或公里)嗎?與大家說一說。

  比如計程車打表、車站的里程錶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小明和小葉來到了葉鎮。在體育場,看到了小朋友們正在舉行運動會。(出示P7例3主題圖2)

  2、你們知道體育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嗎?

  3、現在進行的是1千米的決賽,可是他們卻不知道1千米有多長,你們能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嗎?

  1千米(公里)=1000米

  讓學生初步感知千米與米的關係。

  4、活動找千米

  (1)千米是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長度單位,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絡,比如小汽車1小時行駛80千米、馬拉松比賽的長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你能從生活中找到千米嗎?

  (2)4人小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組長向全班彙報交流。

  老師對學生找出的千米給出評價,從合理性方面考慮。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組合作測出100米的長度,並在50米處做上一個記號。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睜開眼睛看,走一走

  b、在頭腦裡記下100米的長度,閉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麼時候會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閉上眼睛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

  b、估計一下從學校門口開始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

  c、對結果進行測評

  五、練習鞏固

  1、練習二第1題

  這是一道鞏固長度觀念的練習,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試做,然後再校對。

  2、練習二第2題

  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3、練習二第4題

  根據不同的距離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中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究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正確掌握已學過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除數是整數,商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除得的結果有餘數,補“0”繼續除。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開學了,班級購置了打掃衛生用具,買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買4個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獨立計算:18.6÷6 24÷4

  計算後說一說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異同。

  二、對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師:複習題中的兩道問題同學們解決得非常好,如果老師把它們稍作改動,你還會不會計算呢?

  教師把情境題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嘗試,發現問題。

  請你嘗試計算這兩題,你發現了什麼?

  2、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有餘數還能不能繼續除下去?該怎麼繼續除?試算18.9÷6

  3、討論交流,異中求同。

  (1)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2)展示彙報。(可能出現第4頁中幾種不同的方法)

  (3)對比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髮現,無論是轉化成整數,拆分整數與小數分別除,還是豎式的方法,都有一個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數的末尾可以添“0”繼續除,在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解釋為,18元裡有6 個3元,9?裡有6個1角,剩餘的3角可以換算成30分,30分裡有6個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應用方法,歸納總結。

  豎式計算26÷4

  (1)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除以整數有餘數時,可以在被除數個位後點小數點,添“0”繼續除,商的小數點一定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2)嘗試總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買16個玩具恐龍花了12元,平均每個玩具恐龍多少元?

  2、錯題診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題的商哪些大於1,哪些小於1,再豎式計算。

  32÷8 12÷25 2.45÷3

  4、一隻蜜蜂的飛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時飛行11千米,蝴蝶每小時能飛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帶分數連加、連減(p.119,《作業本》p.71[6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帶分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帶分數連加式題。

  2、理解帶分數連減,當被減數的分數部分小於減數的分數部分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兩個帶分數的加減法。

  讓學生計算帶分數加減法的時候該注意什麼?

  二、揭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帶分數的連加、連減。

  讓學生預習例5例6說說帶分數的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1、先通分

  2、整數部分連加、連減

  3、分數部分連加、連減

  4、注意當份數部分連加得到假分數的時候應化成帶分數。然後把兩個整數部分相加。

  5、當分數部分不夠減的時候要向整數部分退1還是2,要看具體的題目而定。

  三、學生獨立完成。

  練一練第1-3題。]

  四、並佈置作業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