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彙編九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彙編九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89~92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能按照一定的標準,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分析、描述,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2、進一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並能完成相應的統計圖表,能從統計圖表中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體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4、讓學生受到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觀看主題圖(製成的動畫)——環保站的工作人員工作的情景:

  ①環保站工作人員工作的情景——監測空氣質量。

  ②小麗爸爸與工作人員之間的對話——昨天和今天的空氣質量狀況。

  (2)教師:看到些什麼、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張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氣質量情況:

  某地區4月份空氣質量狀況統計表

  空氣質量狀況優良輕度汙染合計

  天數(天)717630

  (1)學生觀察統計表。從表中可以獲得哪些數學資訊?

  (2)學習統計圖。

  ①教師:誰來說一說我們過去都學過了哪些統計圖?(用作記號等方法來製作統計圖等)

  ②出示教科書第90頁的統計圖

  教師:這是條形統計圖,誰來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什麼?

  ③小結:像這樣用條形來表示統計表中的資料,我們就叫它條形統計圖。

  讓學生從統計圖中找一找天數最多的表示的是什麼空氣等級,天數最少的表示的是什麼空氣等級。

  讓學生明白:在條形統計圖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誰多誰少。

  (二)教學例2

  (1)學生觀察四(1)班男同學身高記錄表。

  教師:你從表中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教師引導: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統計,人數太多,男同學身高的狀態比較混亂,可以分段整理資料。

  (2)學生完成統計表。

  ①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分別按身高段統計一個部分。

  ②將5個組的資料彙總。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資料,該怎麼辦呢?(求出合計)

  (3)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

  (4)回答第92頁的兩個問題。

  學生還可以根據統計圖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並解答。

  (三)練習

  完成第92頁的課堂活動。

  統計(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第93~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願望,培養他們的統計意識。

  2、能將表格進行完善,並能完成複式統計表,根據圖表中的資料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新聞:8人動畫片:22人體育7人

  電視劇: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一)嘗試製表

  1、教師:要想製作成統計表,應該做哪些方面的考慮呢?

  學生:要考慮表應畫幾列和幾行。

  根據“節目類別”和“喜歡的人數”應畫兩行;“節目類別”有5類,要畫5列,加上“合計”要畫6列。

  2、學生動手畫一個2行6列的表。

  3、填寫相關內容。

  (1)寫上統計表的名稱。

  (2)填寫表中的內容和資料。

  4、檢查統計是否準確。

  可將各類別人數之和與合計數、合計數與調查總人數進行比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體重情況統計表

  1、觀察表,說說表中有哪些資訊?

  2、教師:如果將兩張表交給班主任老師,老師想知道某個體重範圍內的男女生人數,就要看兩張表,挺麻煩的。

  能不能想辦法將兩張表合成一張統計表,讓老師看起來更方便一些呢?

  3、學生自主討論,完成複式統計表。

  教師: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怎樣改進統計表?

  (老師出示複式統計表)

  介紹表頭:體重、人數、性別。

  教師:你能將表格填好嗎?(學生嘗試完成)

  反饋:展示學生做好的統計表。

  教師:像這樣的表格我們叫它複式統計表。(課題:複式統計表)

  教師: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與剛才的兩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張統計表?為什麼?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完成第95頁課堂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進一步利用平移、旋轉的知識把七巧板各圖形拼成魚圖。

  教學過程:

  一、 獨學:請觀察下圖,同位說一說第2個三角形是由第1個三角怎樣演變來的?

  再說一說第1個三角形是由第2個三角怎樣演變來的?

  二、對學、群學

  1. 七巧板經過平移或旋轉後得到了魚圖,請在魚圖中畫出相應的每塊板的輪廓線,標出序號同時說明每塊板是怎樣平移或旋轉的。

  2.我有多種方法得到的

  三、群學:(鞏固提升)左圖是被打亂的4張圖片,怎樣才能還原成右圖?

  四、檢測:P88第1、3題。 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認識幾分之幾。

  2、發展動手操作、與人合作交流以及表達能力。

  3、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情景匯入:小朋友,動物王國有許多小動物,看,來了4只小猴子,他們蹦蹦跳跳,玩的可開心了。正當他們玩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媽媽給他們送來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媽媽可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水果?(出示課件)

  2複習討論:猴媽媽肯定會把這些桃子怎麼分?為什麼?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呢?

  3、課件演示:剛才我們透過複習,知道猴媽媽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猴媽媽看見小朋友們表現這麼精彩,非常高興,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聽,,猴媽媽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並伴隨課件:我想把這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有困難的可藉助手中的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3)大組交流。

  問:誰來說一說,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4)課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過程。

  2、教學想一想。

  (1)出示情境圖:

  談話:看見猴兒們和小朋友們相處得這麼火熱,兔兒們也蹦蹦跳跳地趕來了,兔媽媽說:小朋友們,聽說你們個個非常聰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們願不願意接受我的挑戰。

  課件出示:把10個蘿蔔平均分給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這些蘿蔔的幾分之幾?

  (2)請同桌互相討論一下,如還有困難,還可藉助圓片擺一擺、分一分。

  (3)學生交流彙報。

  兩種意見:一種是分得這些蘿蔔的五分之三,另一種是分得這些蘿蔔的十分之六。

  (4)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結: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其中的幾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板書課題:幾分之幾)

  三、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1。

  (1)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把幾個看成一份,在圖上分一分。

  (2)填寫分數,並指名說出結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導學生看清每幅圖平均分成幾份,塗色部分佔這樣的幾份。

  (2)各自填寫分數。

  3、做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塗色,然後與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擺一擺。

  (2)交流:你是怎樣擺的?

  (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透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教材第87頁複習的第1—5題。

  教學三維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記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表內乘除法。

  2、進一步掌握連乘、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圖片、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乘、除法(板書課題)。透過複習,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二、回顧乘法口訣並練習。

  (1)學生背乘法口訣。

  (2)對口令,背口訣。

  (3)完成複習第1題:看圖寫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訣計算。

  (4)完成複習第2題:同桌互動完成。

  三、乘除法練習。

  1、填一填——完成第3題

  (1)學生們獨立完成。

  (2)選擇兩題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小結:口算的時候一般我們想口訣計算,也可以根據乘除法的關係來思考計算。

  2、學生完成第4題的填空,然後讓學生說說透過計算發現了什麼?

  3、完成第5題上面4行。

  (1)學生獨立完成。

  (2)針對錯誤評講。

  (3)提問:你認為筆算加、減、乘、除法時要注意什麼?

  三、課堂總結。

  談話:今天我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了乘法口訣和乘、除法的計算,我們發現,要想計算得又對又快,我們必須熟記口訣,用對口訣。

  四、作業佈置:第5題後面的兩行

  課後反思:

  第十四課時:複習(二)

  教學內容:教材第88—89頁複習第6-11題。

  教學三維目標:

  使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談話: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基本訓練。

  1、背乘法口訣。

  2、完成第6題,先說說圖中表示的條件和問題,然後獨立列式計算。

  3、第8題,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全班交流時指名說說解題思路。

  學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組織比較兩種解法的區別和聯絡。

  三、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複習第9題。

  請學生明白圖中所示的各種商品和價格。

  學生敘述題意後獨立解答。

  指導學生用表格的形式表達多種購物方案。

  2、完成複習第10題。

  引導學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經驗判斷選哪一種船用的只數少?

  可以讓學生藉助學具擺一擺,討論解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最後算出每種船需要的只數,檢驗上面的判斷是否正確。

  3、學生討論完成第11題,教師巡視進行指導。

  四、找規律填數。

  引導學生觀察第一盆花,找到規律。

  運用規律填寫葉片上的數,其中,最後兩小題是開放題,可以引導學生填出多種答案。

  五、課堂小結

  提問: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六、作業佈置:複習第7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景學生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會用較小面額的錢幣去購物。

  3、教育學生懂得愛護人民幣,珍惜人民幣。

  4、增加學生生活常識,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及他們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知道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初步的實際運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份。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準備各種面值的人民幣(10元以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

  小朋友們,你們到過商店買東西嗎?你買過什麼?都用什麼去買?(用錢去買)世界上的錢有很多種,每個國家的錢都有自己的名稱。美國的錢叫美元。日本的錢叫日元。那麼,有誰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什麼呢?(人民幣)。

  對,在我們購物的時候,都會用到人民幣。(板書:購物)

  二、認識、感受:

  (一) 認識人民幣。

  1、問:小朋友,你都瞭解人民幣的哪些知識?能說給我們聽聽嗎?

  2、現在老師這兒有一些人民幣,請看大螢幕,你認識它們嗎?

  3、下面,老師說人民幣的面值,你們拿學具演示。

  小結:在人民幣大家族裡,有的錢幣上有元,有的錢幣上有角,還有的錢幣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板書:元、角、分)我們的人民幣上有國徽,它是我們國家的法定貨幣,不要隨意損壞它。

  (二) 人民幣的進率。

  1、換錢遊戲:小朋友,我這兒有1元的紙幣,想換你手中的角幣,可以怎麼換?請把想換的角幣放在桌面上。(10張1角、2張5角、5張2角、1張5角5張1角、1張5角1張2角1張1角、1張5角2張2角1張1角)小朋友真能幹,換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麼拿,角幣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張1角的紙幣來換你的1分硬幣可以換幾個?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們真能幹,下面我們到銀行去換換錢吧:

  5元能換( )張1元。

  2角能換( )張1角。

  5角能換( )張2角和( )張1角。

  (三)人民幣的組合:

  小朋友們,你知道螢幕上有多少錢嗎?

  ⑴4張1元

  ⑵2張2角

  ⑶1張5元、1張1元、1張5角、1元2角

  ⑷2張1元、2張2角、1張1角

  (四)購物遊戲。

  1、 開學已經有5周了,學校門外文具店又購進一批文具。我們一塊兒去看看都有些什麼?(出示商店畫面)誰來說說都有哪些文具?這麼多漂亮的文具,你想買什麼,就把錢拿出來給同桌小夥伴看。

  笑笑有1元錢,她可以買多少塊橡皮。你是怎麼想的?

  2、如果買1把尺子,應找回多少錢?

  3、買1個卷筆刀,還差多少元?

  4、想買1塊橡皮,2支鉛筆,1本練習本,1元錢夠嗎?你能拿出買這三種文具的錢嗎?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買東西付錢時,可以把錢進行合理的組合。

  三、貨幣欣賞:

  小朋友,每種貨幣都有各自的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貨幣吧。(介紹:韓國、泰國、美國、歐元、港幣的貨幣)

  四、 總結。

  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瞭解了元、角、分之間的關係,還嘗試了有計劃的購買商品。誰來評價一下自己這堂課的表現?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材簡解]

  教材中,例題重點描述的是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讓學生利用數數、幾十多來比較相應數的大小,在“試一試”中再利用比較計數器所表示數的大小,揭示了其他兩種情況: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大。接著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較數的大小。這樣由具體到抽象,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目標預設]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學會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比較能力。

  3、創新目標: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能力。

  4、德育目標: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之間內在聯絡的邏輯之美。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比、怎樣想的,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大小的方法

  [設計理念]

  本節課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教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實際情境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同時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設計思路]

  在教學設計上以為學生提供現實而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為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抓住“位數”和“數位”的排列順序進行比較數的大小。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談話匯入法和和引導發現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觀察、思考、討論、練習相結合,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輔助驗證,幫助學生獲取有關數比較的方法,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瞭解家人的年齡,誰來彙報一下?(指名說)

  2、剛才——×小朋友說他爸爸是36歲,爺爺是63歲,那麼你們知道誰的年齡1大嗎?

  3、要比較年齡的大小也就是比較數的大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較數的大小)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層次一: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1)將數按數位分類

  多媒體展示:學生口答,教師課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體顯示:

  一位數和兩位數比大小,學生口答,教師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顯示:

  (3)練習並小結:

  課件出示題目,指明學生口答,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層次二:例題,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

  (1)、出示多媒體主題圖

  教師講述故事: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後,沙灘上露出了美麗的貝殼。一會兒,小松鼠、大白兔都撿了一籃貝殼。小松鼠數了數說:“我撿了38個貝殼。”大白兔數了數說:“我撿了46個。”小松鼠說:“我撿得多。”大白兔說:“我撿得多。”到底誰撿得多呢?你能給他們當一下裁判嗎?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誰撿得多呢?為什麼?請你把想法告訴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揚說得對的小朋友。

  4、指出:比較兩個小動物誰撿得多,也就是比較38與46的大小。(板書:46○38)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多種方法。兩個數的大小關係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符號表示,誰來寫一寫?

  5、指名板書後讀一讀。

  6、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層次三: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大。

  1、多媒體顯示63○68:

  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3大。

  2、試一試(出示計數器)

  (1)看著計數器把數寫出來。(53、56;100、98)

  (2)這兩組數我們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學生在書上完成)

  (3)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小結學生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方法。

  三、組織練習,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

  (1)小組中每人寫出1個個位是6的兩位數,比一比哪個,哪個最小,去掉重複的,排一排。說說個位上是6的兩位數一共有幾個?是哪幾個?

  (2)小組中每人寫出1個十位上是6的兩位數,比比哪個,哪個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題

  (1)看圖,兔媽媽給小兔照了3張照片:

  猜猜各是什麼季節?各個季節的溫度也不同,看了計溫的溫度計,老師寫出了3個表示氣溫的數: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號表示3個數的大小關係嗎?

  4、“想想做做”第6題:獨立完成,同桌檢查。

  5、寫數遊戲:學生隨意寫一個數。

  (1)以小組為單位從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數站起來排隊。

  (3)個位是7的數站起來排隊。

  (4)大於60的數站起來排隊。

  四、全課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學得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一、教材依據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章、第四課時

  二、設計思路

  指導思想:本節教學設計是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是在學生知道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基礎上,去理解周長和麵積有什麼區別,以便更好地應用到生活當中。

  設計理念:讓學生透過練習、例題去自覺發現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教材分析:基於面積和周長的所學知識,從而比較面積周長不同。

  學情分析:全班21名學生,其中16名學生基本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的計算,另外5名學生中,3人掌握面積如何計算,2人掌握周長如何計算。

  三、教學目標

  (一)透過比較,學生正確理解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能運用概念正確地計算面積和周長.

  (二)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重點:區別面積和周長的意義、計量單位和計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正確地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麵積的計算.

  六、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一個邊長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筆;學生每人準備一條手帕。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師:我們已學習過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下面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

  1.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怎樣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那麼,周長和麵積有什麼不同嗎?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比較)

  (二)學習新課

  出示圖形,這是一個長方形,長4釐米,寬3釐米.請同學提出問題,可以求什麼?

  (周長、面積各是多少?)

  師:請同學在自己作業本上,分別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和麵積.老師板書

  周長: 面積:

  (4+3)×2=14(釐米) 4×3=12(平方釐米)

  答:周長是14釐米. 答:面積是12平方釐米.

  透過計算你能發現周長與面積有什麼不同嗎?請根據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思考題:

  1.周長和麵積各指的是什麼? 2.周長和麵積的計算方法各是什麼?

  3.周長和麵積各用什麼計量單位?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

  集體討論歸納:

  1.長方形周長是指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和,而它的面積是指四條邊圍成的面的大小.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3.求周長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長度單位,求面積計算出的結果要用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講得很好,那麼我們能不能簡單地概括出面積和周長究竟有哪幾點不同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歸納、概括)

  板書: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1.概念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計量單位不同.

  師: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向同學們請教,願意幫忙嗎?如果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是不是也存在這3點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也具備這3點不同)

  師: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假如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4,會求它的周長和麵積嗎?(學生敘述列式過程,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4×4 4×4

  師:這兩個算式都是“4×4”,這不是完全相同嗎?你們怎麼能說它們不同呢?(討論一下,然後再回答)待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後,老師再歸納.

  師:周長的4×4是4個邊長,式子中的第一個4是4釐米.面積的4×4是4個4平方釐米,所以兩個算式雖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義不同.說明面積和周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要認真審題.

  (三)鞏固反饋

  1.請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長,摸一摸桌面的面積.

  2.出示正方形手帕,請同學指出它的周長和麵積.

  3.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麵積.

  黑板出示:

  周長:(12+3)×2 周長:6×4 =24(釐米)

  =15×2

  =30(釐米)

  答:周長是30釐米. 答:周長是24釐米.

  面積:

  12×3=36(平方釐米) 6×6 =36(平方釐米)

  答:面積是36平方釐米. 答:面積是36平方釐米.

  4.選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 )裡.

  (1)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欄杆,欄杆長多少?( )

  (2)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圍著花壇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個正方形花壇,邊長20米.如果在這個花壇裡種草坪,這個草坪的面積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計算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麵積.

  用直尺畫出下列兩圖形

  單位:釐米

  (由學生口答,老師寫在黑板上)

  周長: 面積:

  (8+5)×2=26(釐米) 8×5 =40(平方釐米)

  5×4=20(釐米) 5×5=25(平方釐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兩個圖形,合併成下圖.

  計算這個組合圖形的周長和麵積.

  周長:(8+5+5)×2 面積:(8+5)×5

  =18×2 =13×5

  =36(釐米) =65(釐米)

  比較一下,組合後圖形的周長、面積,與組合前兩個圖形周長之和、面積之和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面積相同,周長不同)能說說為什麼周長不同嗎?組合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部分?師生共同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面積和周長有三點不同:

  1.概念不同;2.計算方法不同;3.計量單位不同.

  作業:P.80第6、7、8題.

  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結合具體情境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出其餘三個方向。

  2、藉助辨認方向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

  教學重點:

  根據生活經驗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指出一個方向的條件下,會辨認其餘三個方向。

  教學難點:

  培養辨認方向的意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教學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同學們,平時大家出去玩迷路過嗎?如果迷路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學生回答:學生1:可以找人問路;學生二:可以記住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物,根據它們找到路......

  師:大家的辦法可真多,那其實只要大家學會了辨認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東西南北”一起來辨認方向。(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看大螢幕上的情境圖,看看圖中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在做什麼呢?誰能給大家來描述一下。

  學生:老師在操場上給同學們指出太陽昇起的方向。

  師:也就是說老師在教大家辨認方向對嗎?

  師:那同學們,你們也想到操場上去認一認方向嗎?

  (組織學生去操場)

  師:同學們看太陽昇起來的方向,那是哪個方向呢?

  學生:東方

  師:對,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那你們能指一指東方嗎?(老師和同學一起指向東方)

  師:同學們真棒,根據太陽從東方升起的規律這麼快就辨認出了東方。那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操場的東面還有些什麼呢?

  學生觀察後回答

  師:嗯,同學的觀察力真敏銳,這麼快就把我們操場東面的事物都觀察出來了。那大家知道除了東還有哪些方向嗎?

  學生: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還有西方

  學生:大雁冬天的時候要飛向南方,春天飛回北方。還有南方和北方。

  師:大家知道了太陽昇起的方向是東,那其他幾個方向怎麼找呢

  學生紛紛回答

  師:老師告訴大家一首兒歌,幫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個方向“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遊戲找方向。引導學生髮現前後左右的位置發生變化,東南西北的方向不變。

  師:對,沒錯,一共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那請同學們再分別觀察一下我們操場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麼呢,然後在教材附頁1的圖上記下來並標明方向。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並記錄)

  組織學生回教室

  師:現在我們把各組的活動成功展示出來。

  師:請你們觀察圖上所標的方向有什麼不同

  學生:記錄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張記錄紙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他們畫出來的圖也不一樣。

  師:這名同學說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在繪製地圖時,有的上邊是東,有的上邊是西,有的上邊是南,有的上邊是北,行嗎?

  學生:不行,這樣人們看地圖就亂了。

  師:生活我們對錶示地圖上的方向做了規定,可以概括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地圖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師:你們現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規定繪製地圖了嗎?請把你剛才在

  操場上觀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圖,在書上第15頁填一填。

  學生填,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

  師:大家會辨認方向了嗎?(學生齊喊會)那我們就一起來實際操作下。

  練一練第一題,指名做

  第二題,小組同學互相我說你做

  第三題,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題作為家庭作業

  四、總結提升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呢?跟大家來分享一下。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識解決有關問題。

  2、提高學生對應用問題數量關係的分析能力和對正、反比例的判斷能力。

  二、 教學重點: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斷。

  2、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步驟。

  一:找到題中不變的量;

  二:根據不變的量寫出關係式;

  三:判斷成什麼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5:一批書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① 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 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③ 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B. 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並解方程。

  根據比例的意義,學生獨立完成,並在小組中交流。

  學生彙報:

  解:設要捆元。

  30=20xx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應用反饋 課件出示:

  1. 教材60頁做一做第2題。(單價乘數量等於總價,總價一定)

  2. 課件上的練習題。

  指名扮演,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鞏固新知,訓練解題能力。

  六.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