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理念

  根據教材的特點,其字裡行間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審美資源。因此,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把引導學生審美作為重點,把這節語文課上成一堂美的欣賞課。“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這就是我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實“讀”——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2、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為學生創設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氛圍,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豐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說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教學目標:

  1、將“讀”的訓練貫穿於教學全過程,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讀通、讀順、讀美課文,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感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養語感。

  3、激發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河山。

  ●教學重點

  透過落實“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方法

  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整堂課中,力求做到:

  (課件顯示:過程——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參與;

  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

  疑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究;

  朗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評價;

  詩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

  三、說教學過程

  1、讀出詩歌的形,披文入境發現美(課件顯示)

  “讀出形”即讓學生透過讀,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描繪的形象,發現詩歌的美。這個環節透過3步來實施:

  ●“猜謎激趣,讀題質疑”;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觀畫說景,感自然美”。

  上課一開始,我用了一首優美的關於“畫”的謎語詩。(課件演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樣,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學習、探究。

  接著,讓學生透過三次自讀(課件顯示:一讀,自主解決課題質疑;二讀,自主合作學習生字;三讀,合作探究新的質疑),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

  利用課件“活化”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課件演示:車窗外不斷變換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結合詩歌中的語言描寫,讓學生在頭腦中喚起詩歌描繪的形象,讀出詩歌的“形”。

  這個環節,主要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初步讀懂詩歌。

  2、讀出詩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賞美

  “讀出情”即引導學生讀出語言蘊涵的情感,由發現美進而到欣賞美,提高了審美的層次。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突破口,讓學生主動走向教材。

  ●首先,讓學生“盡情品讀,賞自然美”。即引導學生品讀詩歌中寫景的六個句子。(課件演示)透過對比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範讀、配樂讀等方式,(課件出示:品讀:對比讀、自主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範讀、配樂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獲得美的享受。

  ●緊接著,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內化文字,說自然美”。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動的畫中還會有什麼美景?二年級學生的生活感受畢竟有限,我用課件出示田野、果園圖,(課件出示:田野、果園圖)指導他們模仿課文的句子進行描繪,讓“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略讀課文,悟人文美”。透過“三讀三說”學習詩歌的第二小節,(出示課件:三讀三說——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分角色讀,說說沒讀懂什麼;集體讀,說自己的感想。)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感悟到詩歌中蘊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此時,學生的理解已經層層深入,能明確地領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蘊美了。

  3、讀出詩歌的神,導之以行創造美

  這個環節裡,我再次藉助多媒體,透過兩個方面和學生一起來感受、學習,引導學生讀出語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達到審美的更高境界。

  ●“廣泛閱讀,拓展知識”。(出示課件:模擬網站)我試著讓學生自主上網,廣泛閱讀課外資料,更多地瞭解祖國的壯美山河。透過泛讀拓展,“讀出神”。

  ●“感官閱讀,延伸情感”。讓學生透過課件“飽覽祖國美麗河山”,(課件演示:一張中國地圖,圖上演示從長沙出發的鐵軌圖,連結著名風景點的美景)又一次讓學生從感官上來“閱讀“祖國的畫,延伸情感。從課內知識自然地拓展到課外生活,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愛,來創造美!

  在迷人的風景中,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戛然而止,“課已盡而意無窮”。

  總之,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自主完成對詩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審美情趣。力求在詩歌的教學上有所創新,“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樹之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單元是識字課,在教學上應把教學重點放在識字寫字上。其中《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徵的歸類識字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等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豐富。

  課文每句話的觀察角度各不相同。第一句觀察樹木的形狀,描寫了楊樹的高大,榕樹的茁壯和梧桐樹葉像手掌的特徵。第二句觀察樹葉的'顏色,描寫了楓葉的火紅和松樹、柏樹的翠綠。第三句觀察樹木的習性,寫出了木棉喜暖和樺樹耐寒的不同習性。最後一句介紹了兩種被譽為"活化石"的樹木以及香溢滿園的桂花樹。

  二、說學情

  1.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漢字知識積累,所以要引導學生在誦讀文字的同時,體現多樣的識字形式,要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文字有機融合,在反覆的讀書體會中,用不同的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運用生活實際識字,列舉相關聯的詞語等方法總結識字規律,學會識字方法。

  2.初步瞭解過形聲字,但對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和自主識字意識差一些。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髮現漢字規律,運用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歸類識字,並鼓勵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自主識字。

  三、教學目標

  1.透過歸類識字等方法認識"梧、桐"等15個新字,會寫"楊、壯"兩個生字,運用形聲字自主識字。

  2.多種形式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3.透過讀文看圖,初步瞭解11種樹木的基本特點,激發學生了解樹木,探索自然的興趣。

  四、教學模式

  語文精讀新授課

  五、說教學方法

  教法:

  1.講授法

  學生對樹木種類瞭解不多,對樹木的習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教師豐富資料。

  學法:

  1.圈點批註法

  主要讓學生圈畫樹木種類,瞭解樹木習性。

  2.討論法

  細品兒歌環節,可以讓學生根據樹木習性來找樹木圖片。

  六、教學設計

  (一)談話引入

  師:孩子們,你們都認識哪些樹木呢?(生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兒歌,多認識幾種樹木,並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性。板書課題《樹之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這首兒歌介紹了哪些樹木呢?用筆把他們圈出來,讀一讀吧!(松柏不是一種樹,是兩種樹。各自的名字是松樹和柏樹。)

  指生說。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這些樹的名字吧。課件出示:

  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樹柏樹 木棉白樺銀杏水杉金桂

  (去掉拼音你還會讀麼?)開火車讀

  2、集中識字。

  這些樹名裡藏著許多生字,仔細觀察,在結構上有什麼相同點你有什麼發現?

  楊、榕、梧桐、楓、松、柏、樺、桂、杉

  生:都是木字旁。

  師:還學過哪些與木字旁相關的字呢?(生回答)

  師:木字旁一般與樹木相關。再觀察這些字,在讀音上有什麼發現呢?

  師:他們是形聲字。左邊表意表示他們都是樹木,右邊表音提示了讀音。形聲字可以讓我們快速識字。你來猜猜這是什麼樹:

  榆樹 橡樹 楠樹 棕樹石榴椿樹檸檬樹

  (三)細品兒歌

  師:我們的課文中有好多的樹木插圖,他們分別是什麼樹木呢?答案就在兒歌裡。請仔細讀讀兒歌,畫出每種樹木的特點。

  1.師:看看第一句話寫了哪幾種樹特點?

  生回答:楊樹很高。

  榕樹枝幹比較粗壯。(有時候一棵大的榕樹遠遠看去就像一片小樹林)

  梧桐樹的樹葉像手掌。(掌這個字我們怎麼記住它呢?)

  ……

  師:出示圖片請你根據他們的特點,猜一猜這三幅圖分別是什麼樹?

  2.師:看看第二句話寫了哪幾種樹的特點?

  生回答:楓樹的樹葉到了秋天會變紅。

  松樹、柏樹的樹葉一年四季都是綠的,不發生變化。(綠裝也就是綠衣服,所以裝這個字下面是一個衣字,誰有好方法記住它?)

  師:為什麼松柏樹終年長青。

  普通的樹木在氣候不適宜的時候(譬如寒冷,乾燥),因為葉子面積較大,表面沒有蠟質的薄膜,而導致水分散失快,不易生存,所以在秋冬季會變黃,落葉。而松樹,冬青,柏樹等,由於葉子要麼尖細,要麼表面有蠟質層,水分不易散失,所以在嚴酷的環境下仍然可以正常生存,所以不會落葉,保持常青。

  師:出示圖片請你根據他們的特點,猜一猜這三幅圖分別是什麼樹?

  3.看看第三句話寫了哪幾種樹的特點?

  生回答:木棉樹喜歡溫暖,生活在我國的南方。

  樺樹比較喜歡嚴寒,生活在我國的北方邊疆。(耐、守、疆如何識記?)

  欣賞木棉樹和樺樹,觀察圖片,看看他們的樣子有什麼不同?

  3.看看第四句話寫了哪幾種樹的特點?

  師:為什麼叫銀杏樹和水杉樹活化石?

  因為科學家發現的化石表明水杉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曾廣泛分佈於北半球,但在第四紀冰期以後,同屬於水杉屬的其他種類已經全部滅絕。而中國川、鄂、湘邊境地帶因地形走向複雜,受冰川影響小,使水杉得以倖存,成為曠世的奇珍。

  師:出示圖片欣賞銀杏、水杉和桂花樹。

  (四)朗讀全文並嘗試背誦

  孩子們,我們更詳細的瞭解了這些樹木,讓我們再來美美的讀一讀吧!(齊讀,男生讀,女生讀,打著節拍再次朗讀。)

  (五)指導書寫

  楊:第五筆是橫折折鉤。

  壯:前三筆要注意,是點、提、豎。

  (六)拓展延伸

  師:孩子們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樹之歌

  樹之歌

  o 榆樹( ),槐樹( ),

  o 柳樹樹枝像( )。

  o 石榴開花(),

  o 桂樹開花十里香,

  o 桑樹結果( )。

  o 冬青四季(),

  o 棕樹( )在南方,

  o 橡樹( )守邊疆。

  課下,我們可以去校園裡認認學校裡的樹木,上網蒐集他們的資料。

  七、板書設計:

  樹之歌

  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柏樹木棉樺樹 銀杏水杉金桂

  高 壯 像手掌紅 綠 暖 寒 活化石 香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來說一說《黃山奇石》這篇課文。說課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說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學生,第三部分說教學目標,第四部分說教學設計,第五部分是說教學效果。

  一、說教材

  《黃山奇石》是部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講的是聞名天下的黃山風景區有無數奇石,景色神奇,十分有趣。課文圍繞著“奇石”具體寫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這四個景點,根據岩石的形狀展開合理的想象,把岩石寫得形象、逼真、有趣。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文最後一段還簡單列舉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強調黃山的奇石很多、很有趣。

  本文語言淺顯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是一篇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觀察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之情的好教材。

  作為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本課我設定兩課時,課文教學在第二課時。今天說課中的教學過程為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2、透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生動有趣,學習你人、比喻的手法的運用。

  3、指導書寫“閃、狗”2個生字。

  4、結合圖片想想其他奇石的形貌,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透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生動有趣,學習你人、比喻的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結合圖片想想其他奇石的形貌,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2、問題教學法;

  3、延緩評價法;

  4、媒體輔助法。

  三、說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能力;

  2、讀議結合,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說,訓練觀察能力及口語表達;

  4、自由想象,強化感受,發展書面語言。

  四、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檢查

  1、檢查生字認讀

  2、認讀詞語。

  二、品讀課文,欣賞“奇石”。品讀2~6自然段。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用筆畫出文中所描寫的黃山奇石的名字。

  2、邊讀邊想:如果我們全班都去黃山,你會在那快石頭前面拍照?

  3、品讀課文,欣賞“奇石”

  1、學習第二段

  (1)課文中哪個自然段介紹了仙桃石?翻開書找一找。

  (2)誰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仙桃石是什麼樣子?你從哪兒看出來?(看著圖說一說)

  (3)仙桃石這麼大,又在這麼高的地方,它是怎麼來的呢?加上想象說一說。

  (4)指導朗讀說的真神奇、真有趣,更有趣的是仙桃正好穩穩當當的放在了石盤裡,像招待客人一樣。其實這是誰的功勞呀?對,是大自然創造出來的,讓我們讀出仙桃石的有趣,和對大自然的讚美吧!

  2、學習第三段

  (1)同學們,剛才老師引導大家抓住仙桃石的樣子,加上豐富的想想體會了它的神奇、有趣,那麼,課文中是怎麼介紹“猴子觀海”的呢?(出示圖片,指名朗讀。)

  (2)從哪兒體會出“猴子觀海”的神奇、有趣?

  哪句話寫出了猴子的樣子?看看圖,再從課文中找一找。(出示句子)

  哪幾個詞寫出了猴子的動作?請你坐在凳子上學一學。有趣嗎?更有趣的是,猴子竟然在幹什麼?(看雲海) 課文中哪個詞也講了黃山高呢?(陡峭)

  (2)指導朗讀

  3、學習第四段、第五段

  4、齊讀第6自然段。

  5、迴歸文題,體會“奇”的意思。

  欣賞了這些黃山奇石,你覺得這些奇石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有趣、神奇)題目中“奇”字的意思可以用文中哪一個詞來概括?(奇形怪狀

  三、學習寫作方法。

  四、仿寫奇石

  五、關注寫字,提高寫字習慣。指導寫“閃、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節課我安排學習“陡峭”兩個字,它們是一個詞語,也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有利於書寫指導上的遷移與模仿,能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少說一些,多練一些。

  六、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2~5自然段

  五、【說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首先指導學生學習“仙桃石”,“猴子觀海”引導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但是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前松後緊,教師語言不夠精煉,還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們組設計執教的是湘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神農嘗百草》這篇課文。以下謹就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及設計思路等作一簡要的說明。

  一、對教材內容的解讀。

  《神農嘗百草》是二年級語文第十七課,屬第七單元。本單元共三課,除該課外,另有兩首古詩及一個歷史故事。縱觀本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是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主串聯起來的。我想,編者選編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的目的,一定是旨在讓學生學習和積累更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體悟詩人的情感,瞭解神話及歷史人物的事蹟並從中得到教育和啟迪。

  教材內容,既包括作為總起的神農發現“五穀”,製作農具,教人耕種,和作為尾聲的神農之死的部分,又涵蓋作為主體的,向人們敘說神農曆盡艱辛,踏遍神州,嚐盡百草,身冒萬險,為人類發現草藥,配成藥方而造福人類的故事。就本課選編意圖而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識神農的豐功偉績,並從神農的事蹟中收到感染和薰陶,學習他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二、對設計理念的解讀。

  在兒童接觸的影視世界中,各種神話劇和動畫片一樣不分伯仲,也許他們早就在影視片中看到過有關神農的事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影視的作用並不能等同於對文字的理解。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有必要突出文字的特點,打破學生先入為主的形象記憶,以及可能已經擁有的對神農的固有看法。依照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來看,過往的印象,來自於視覺,當屬觀察的經驗,而此次透過對文字的解讀,屬於詞語符號,是基於觀察的經驗之上的一種抽象的經驗。從觀看動畫、神話劇到研讀文字,符合從具體經驗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科學理論。

  在教學設計上,我力爭突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為他們樹立自信。譬如在幻燈的製作上力爭體現出動感,讓學生有一種視覺的衝擊。在語言的選擇上,使用“我能……”“我會……”等詞彙,努力讓學生感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激發他們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對教學目標的解讀。

  知識能力方面,認識本課的16個生字,會寫其中的“嘗、炎、帝、治、病、健、康”等7個漢字。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神農的事蹟。

  過程方法方面,要求學生透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透過討論探究識字方法來識記生字,透過抓關鍵詞的方法助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體會神農的科學態度和為人類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學習他的奉獻精神。

  四、對教學過程的解讀。

  對本課教學,我共設計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突出生字詞的教學和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第二課時力求在前一課時的基礎上透過朗讀、抓關鍵詞結合學生的探討等形式、渠道來達成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細緻理解,對課文中心的把握和對神農精神品質的膜拜。第一課時是基礎知識,力求突出一個“實”,第二課時是對文章的領悟,力求突出一個“活”字。

  以上就是我對《神農嘗百草》一課的設計與領悟的一種個人觀念的陳述。由於個人學識和理念所限,對問題的認識和陳述,難免浮光掠影,掛一漏萬,乃至避重就輕,本末倒置,但借今天的機會,向彭老師及各位學友誠摯請教,請予斧正。謝謝大家!

二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小馬過河》選自未來出版社大班上冊藝術領域的內容,活動中根據小馬過河的故事情節進行添畫,學習畫馬的外形。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和繪畫能力的提高。這符合《綱要》中的要求,在支援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幼兒知道小馬過河的故事。

  能力目標:透過學習畫馬的外形,提高繪畫能力。

  情感目標:喜歡畫畫,體驗繪畫的我樂趣。

  三、說活動方法

  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親自動手的能力,因此活動中我將使用到觀察法、發現法、演示法,使幼兒能順利的理解活動中的內容。幼兒的天性就喜歡玩耍,因此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我在活動的末尾設計了一個遊戲,讓幼兒能在玩中學到知識。

  四、說活動準備

  相關活動的卡片若干、遊戲道具、佈置好活動場地

  五、說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引出主題我會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順利的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2、出示圖片,初步感知接下來,我將出示有馬的卡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大概瞭解馬的外形。

  然後引導幼兒自己動手畫馬,在過程中我會對幼兒進行有必要的指導,及時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3、體驗遊戲,深化理解透過走“獨木橋”的遊戲,讓幼兒體驗到小馬過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師小結,活動結束對幼兒講述一些鼓舞性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