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合集6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關於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合集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生初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並會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資訊窗的情境圖分為兩部分,分別呈現了廚房和臥室的一角。廚房裡有灶室、鍋、抽油煙機等物品;臥室裡有桌子、椅子、書櫥等傢俱,每幅圖的下面都附有資料說明。擬讓學生在感受佈局協調的同時,瞭解設計上的科學性,由此引入對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學好這節課的知識,對今後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小數加減法在本單元的地位和作用,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角度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探索簡單的小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透過小組合作、討論、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合作探索的學習活動中,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並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生實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幫助學生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五、說學法

  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藉助學生常見的家居常識設定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抽油煙機距地面有多高”,“一張0.7米得書桌該配多高的椅子”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2.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讓學生蒐集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3.重視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前提是,是學生逐漸的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自主解決問題。

  六、說程式

  測量內容

  灶臺的高度

  鍋底到火口的距離

  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

  書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測量結果

  (一)交流資訊,匯入新課

  談話:課前,老師給大家佈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回家實際測量一些資料,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誰來說說你的測量結果?(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從本課的知識點,交流情況加以評價。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測量的資料,教師合理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願望。

  (二)提出問題、合作探究

  談話:同學們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張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組資料(出示資訊圖及資料),這些資料可都是透過科學驗證得來的。

  1、獨立思考:讀一讀這些資料,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2、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資訊,提出問題。

  可能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

  (1)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2)灶臺的高度和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4)書桌高度比抽油煙機離灶臺的距離高多少米?

  根據學生彙報,教師篩選問題並板書:

  抽油煙機離地面有多高?

  一張0.7米高的書桌,應該配多高的椅子?

  引導學生看著數學資訊提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互相交流問題,激起思維碰撞的浪花,為成功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解決問題,探究新知

  1、學生根據問題,獨立列出算式。

  板書: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數加法。

  談話:仔細觀察這個算式----0.7+0.6=?你準備怎樣計算?請大家先獨立試一試,再在小組內交流。

  可能學生會出現如下演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數化成分數後計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豎式計算:

  米分米

  0.7

  +0.6

  1.3

  組織學生交流,教師評價。

  3、教學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關注豎式計算,討論:這樣寫對不對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夠一米,所以整數部分是0;根據米和分米的關係把數位對齊寫出豎式。

  提問:應該怎樣計算?

  引導學生將整數加法的計算方法遷移過來,說明是用什麼方法計算的,計算時是怎樣想的,啟發學生理解算理和演算法。

  思考:計算小數加法和計算整數加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加法要注意什麼?

  觀察和思考是數學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透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究小數的加法,有助於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從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悅。

  4、自主探索小數減法

  談話:你能用我們計算小數加法的方法,試著做一做這道小數減法題嗎?(綠點標示問題:0.7-0.3=)做完之後,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可能學生會出現和計算小數加法同樣的方法,注意演算法多樣化)

  學生彙報,自己總結,最佳化演算法,教師重點引導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明白算理,掌握演算法。

  重點討論: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不寫?計算小數減法和計算整數減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結:計算小數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

  遷移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經驗,先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集體交流,最佳化演算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計算中用0佔位的理解。

  5、學習整數減小數

  談話:你知道1米比0.3米長多少嗎?(同桌互相討論,獨立解答)

  交流:10分米減3分米等於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豎式計算。

  (對“1寫成1.0”,學生可能想不到,教師可以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

  整數減小數,學生計算起來相對較難,先讓他們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藉助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理解算理,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1、算一算(課件出示自主練習第一題)

  學生以比賽闖關的形式,進行計算,哪個小組做得快做得對獲勝。

  2、解決問題(自主練習第3題)

  談話:仔細觀察畫面,你能根據資訊提出問題嗎?

  學生提問題,獨立解決,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說說是怎樣想的。

  採用闖關比賽、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避免計算教學的

  單調與枯燥,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進行知識的交流,情感的傳遞,體驗成功。

  3.數學來源於生活。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並且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我選取了一個有趣的題來鞏固所學知識,肯定能激發出學生練習的慾望,題意為:每人做幾個紙團,每個紙團裡寫一個一位或兩位小數,兩人一組,將準備的紙團放在一起。每人每次從中摸出一個紙團,摸出較大數的人算兩數的差,摸出較小數的人算兩數的和。

  我認為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單純做計算題要有趣。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2

  本課是對於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於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絡,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遊戲對於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瞭解分數的意義之後,對於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遊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透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麼?、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遊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紮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後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採用學生喜歡《西遊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於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麼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麼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後,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麼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後,就後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學生探知的慾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透過折一折,塗一塗,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麼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遊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後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後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瞭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243頁的《平均數》,設計本課我遵循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環節進行說課。

  說教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說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使學生能理解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幫助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 難點:能根據資料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說學情:

  由於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容易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課件1:有3排小球,個數分別為6、7、2,由此提問:怎樣移動才能使每排小球個數同樣多?

  (設計意圖:移動小球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並滲透移多補少法 。讓學生明白把多的分給少的,這樣的方法叫移多補少。)

  追問什麼是平均數?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見到或聽到的平均數(設計意圖:透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人教板三年級第六冊第二單元(口算除法)

  本冊教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掌握乘法口訣的基礎之上,學習口算除法是為今後學習筆算除法打基礎的。

  根據本冊教材的知識點與技能的要求,我先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前的背景,我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入手,先讓學生難看主題圖,從整體入手,使學生了解主題圖的要求,再讓學生說出圖中的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資訊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方面提出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是技能目標。先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的問題一個一個地解決,先讓學生說出用什麼方法計算,然後列式計算,並說出計算過程。

  二是發展性目標,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後,用分小棒的過程說自己想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掌握口算的方法。

  情感發展目標,透過說計算過程和分小棒的過程,體驗口算除法的過程,從而達到計算的準確性與靈活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順利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我在教法上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分析口算過程的同時又用分小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本課的教學設計流程是;

  第一流程是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流程是探索新知。

  第三流程是鞏固新知。

  第四流程是深化應用。

  在第一流程創設情景中,我用課件出示情景圖,三個猴子分桃子,讓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想的,然後列出算式(630÷3)再進行計算,計算完成後再讓學生說出計算過程。其次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2)和第(3)個問題。

  在第二流程探索新知中,讓學生看書中的小朋友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然後全班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第三流程鞏固新知中,我給學生出示口算提,讓學生熟練地計算,進一步深化口算方法的掌握。

  在第四流程深化應用中,編排許多闖關練習題,如9000÷3300÷3200÷2等等,加強了學生口算除法的計算技巧,為今後的筆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找規律》這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單元第——頁的內容。

  說教材分析:“找規律”是第三單元“乘法”的第一節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和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透過比較,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形成基本的計算能力。教材設計了“算一算”、“試一試”、“練一練”等演算法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總結的學習機會,學生可以在這些演算法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並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說學情分析:所執教的三年()班共有學生()人,學生已使用北師大教材兩年,他們喜歡上數學課,善於獨立思考,同時樂於合作交流,該班學生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學生敢說敢想,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說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找出計算的規律。

  2、能熟練進行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探索因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找規律,總結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體現如下教法:

  1.採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慾望。

  2.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

  學法:自主嘗試、驗證。。。。

  三、說教學流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開課之前向學生說明獎勵機制:四小組比一比哪個小組得到的星星最多,這個小組的每位學生都將被評為今天的學習之星。

  ㈠、課前熱身(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道題目)

  第一題:將這些算式寫在學生感興趣的卡紙上搶答,然後再說一說兩位數乘一位數和整十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這道題目這要是鞏固前面學過的口算方法,也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第二題:說出下面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回顧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

  第三題:猜猜星星後面藏著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又引出了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找規律,引導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2、課件出示課本中的那三組算式,激勵學生,你們能把它們全算對嗎?(學生完成在課本上,說說你是怎麼計算的?)這個環節透過學生獨立嘗試主要讓學生髮現整十數乘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鼓勵學生髮現的這條計算規律也就是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①、先把乘數中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5×1=5

  ②、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2個0

  ③、就在乘得的數(積)的末尾添寫幾個0。500

  3、我相信你們49雙慧眼一定還能發現這些算是中的規律,請同學們再找一找,每一列算式之間又怎樣的規律?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後把各自發現的規律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後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這就是這節課要探究的的第二條規律,

  發現1: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發現2:一個乘數擴大10倍,另一個乘數也擴大10倍,積則擴 大10×10=100倍。

  第二條規律不做重點要求學生去掌握。

  4、你們還能根據今天所學的計算規律,編幾道題目考考你的同桌嗎?(同桌學習交流,重點關注看看還是否有沒掌握計算規律的同學,如果發現這樣的學生,要多鼓勵,並組織同學們幫幫這部分同學,當堂消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體現同桌合作學習和交流學習的好處,再次強調了本課的重點: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計算規律: 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三)、鞏固反饋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的令我出乎意料,你們太聰明瞭,今天我就帶大家去數學王國去參觀,敢去嗎?如果你們能闖關成功就可以免費進入王國的遊戲宮,有信心嗎?(激勵學生,讓同學們很快進入鞏固練習這個環節中來)

  第一關:逛同學恩喜愛的食品店(這一關的設計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鞏固了本課重點——計算規律。)

  第二關:我們來到了你們的媽媽喜歡服裝店(這一關先讓學生獨立嘗試,並抽生板演,全班訂正,注意強調答語的寫法。)

  第三關:現在我們來到了養雞場。(這一關仍然採用搶答的方式進行,這道題目主要考察同學們對第二條規律的掌握情況)

  第四關:進入數學王國繼續玩搶答遊戲和猜一猜活動(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回 顧 與 反 饋

  本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又是什麼?

  你對本節課上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後去彌補。

  (五)、教師小結:引導學生齊讀本節課的兩條規律,獎勵這節課上表現好的小組。

  四、說板書設計:

  找規律

  5×1= 5 3× 2 = 6 12× 4 = 48

  5×10= 50 3× 20 = 60 12×40 =480

  50 ×10 =500 30 × 20=600 120×40 =4800

  發現一:先計算末尾0前面數字的乘法,然後在所得積後面添上被省略的0。

  發現二: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倍。

  【設計理念:簡潔明瞭,能讓學生一目瞭然】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儘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教育新理念,為孩子們的自主、獨立、合作、個性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機會。但難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敬請各位指出。謝謝

三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透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透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透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透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