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7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錦集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小學語文每五冊十九課。《中彩那天》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彩標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一、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本課的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生字。級正確讀寫下面詞語:財富、修理廠、名牌、方式、贈給、擁擠、道德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父親”誠實、守信的品質。

  4、學習在閱讀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中獎——不還獎——還獎

  三、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理念

  學習貫徹大綱精神,實施素質教育,這是全國各學校教學中所追求的一個立足點。其中有些小學開辦的實驗課題的立早間是“自主”,意在突出“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自學,明確學習重難點,經綱導學,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習慣。

  六、教學程式

  (一、)故事對比,發生質疑,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這種事情已是縷見不鮮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時都是同樣的激動不已。因此,可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中彩事件與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對比,用較通俗的語言簡述二者的差異,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別之外。讓學透過對比發生的質疑,進而引入新課。

  1、想象匯入:中彩是令人高興、興奮的一件事,好像喜從天降。假如你中了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表現呢?

  2、過度:課文中的父親有什麼表現呢?

  (二、)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句意

  大綱提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要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涵。

  例如:第1自然段寫我們家生活不富裕,但卻有做人的原則。教學時,可抓住“拮据”這個詞,讓學生了解了我們家的做人原則,為後文的最終將車送還同事埋直伏筆,也說明了誠實、守信是我們家一貫的處呈原則。

  第6自然段寫了母親說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在教學中,可抓住“安慰”這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它包含著母親對父親的信任。然後抓住“難題”一詞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父親正面臨著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應該讓學生理解得透徹。

  第8自然段讓我辨別兩張彩標的不同。教學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下淡淡的痕跡”這句話教導學生懂行:父親曾經想過把大獎留給自己,最後的決定是經過思想鬥爭的。說明父親是個誠實、守信的人,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寫一我懂得了誠實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學中,以這段最後一句話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打電話的時候父親做了什麼事?為什麼說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時刻?透過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進一步理解了“誠實、有信用”的含義,加深體會。

  (三、)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加深理解課文

  在學瞭解全文之後,可圍繞“一個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個中心,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設計問題,啟發學生觀察、想象並條理地說說。讓學能過共同討論,各抒已見,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幅圖:這幅圖講述了什麼事?圖中的“我”是怎樣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

  第二幅圖:這幅圖圖中父親在做什麼?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親在說著什麼?如果這時你是父親的話,你會怎麼做?

  這們,把觀察、思維、想象結合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又加深了對“誠實、有信用”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讀,使學生情感昇華、有益啟發

  蘇霍姆斯基主:“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讀《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時,要讀出三個人物的不同情感。母親是我們家的“導師”,她的特點是誠實、穩重、寬容、善於影響別人;父親是一個工作努力、誠實、有責任感,決想使家人過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興奮、迷惑、到懂事,不斷長大。朗讀時要讓學生體會這三個人的不同情感,然後進行朗讀。這們,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文,達到“使其義皆出於吾之心”的目的,而“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也可以從朗讀中進一步得到體會。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生字及新詞的教學,並藉助板書理解與歸納盲文,練習朗讀。

  附板書: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嚴肅

  還車 誠實守信

  打電話 → 高興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主要是透過課文來進行觀察自然、保護環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學常識為主的敘事文章。它以事情發展為順序,講述了我和同伴去旅遊時看到一隻幼龜被嘲鶇啄食。他們不顧嚮導的勸阻,讓嚮導把幼龜放入大海,結果指使更多的海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願望截然相反的結果。

  透過本篇的教學,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之道。

  這篇課文我準備了兩個講授,第一課時:匯入,範讀課文,自學生字;理清脈絡,討論段落劃分。第二課時:複習生字,朗讀課文,讀後談感受;教學課文,理解詞語,總結全文。

  我著重講第二課時,針對可是的安排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以下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2、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體會用恰當的詞語表達情意;

  3、基本技能目標: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說教學要點

  瞭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發是重點;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難點。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閱歷,本科選用了“細讀,精讀,默讀整體感知;討論體會”為主的教學方法。為什麼尋用這種方法呢?本課是一篇豐富學生見識,使學生受到啟發的文章。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感情;默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有利於思考問題。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說學法

  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這節課可知導學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知導學生以朗讀來理解;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五、說學生情況

  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大自然,對社會都有很大的好奇心,藉助本課的學習,對他們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有很好的幫助。

  六、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 一)釋題

  板書課題,什麼是“道”?自然之道是什麼意思?自然界究竟有什麼規律呢?

  (二)回顧

  1、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麼?

  2、出示圖片,瞭解太平洋綠龜的相關知識。

  (三)緊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愛的小海龜卻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螢幕,全班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這是一件什麼樣的事令作者如此後悔呢,自由讀課文3~7自然段,說說這是一件怎樣的事。

  (作者他們救了一隻幼龜而害了許多隻幼龜。)

  概括板書“救龜”──“害龜”。

  “救龜”與“害龜”分別是哪幾段?(3~4,5~8)

  (四)抓關鍵詞,學習“救龜”(3~4)

  讀讀第三段,你覺得這一段裡值得你積累的詞語有哪些?(欲出又止,躊躇不前)

  找到這兩句話讀一讀,聯絡上下文,用你的動作來說明這兩個詞的意思。(指名錶演)

  從這兩個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幼龜非常謹慎,寫出了“偵查”之意。)

  還有一個詞也說明了幼龜很謹慎,你知道是哪個麼?(突然,說明其動作快。)

  齊讀第三段。

  正在這時,一隻嘲鶇用尖嘴啄它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幼龜的生命受到威脅。同學們,此時假如你就在現場你會怎麼做?

  是啊,憐憫之心人皆有之啊,咱們來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們是什麼樣的反應。

  找找遊人和嚮導不同反應的詞語。

  1、遊人:緊張 焦急 呼喊

  2、嚮導:若無其事 極不情願 冷淡

  出示:

  嚮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朗讀體會若無其事)

  分角色朗讀第四段

  如果你是幼龜,你會怎樣感激嚮導呢?

  (五)學“害龜”,體會心情

  1、故事到這裡結束,該是完美的結局。可是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指名讀5、6段,看圖,想象慘狀,體會“飽餐一頓”。

  2、一隻可愛的幼龜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於得到錯誤的資訊,成百上千的幼龜爬了出來,成了食肉鳥的美餐。我們真是幹了一件_____的事。此時此刻,作者和同伴們的心情怎樣?吃驚、震驚、後悔、自責。

  3、填上適當的詞語,讀句子。

  同伴( )地說:“天哪,看我們做了什麼!”

  (六)明道

  1、沙灘上的慘劇正在發生,我們應該怎麼辦?補救。讀第七段,把描寫嚮導和我們的動作的詞語畫出來。

  此時的心情怎樣?

  交流:摘下、放進、抓起、奔跑。

  此時嚮導和我們的心情怎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這些幼龜──趕緊、迅速、氣喘吁吁)

  朗讀體會心情。

  2、我們的補救有效果嗎?儘管我們竭力搶救,可不少幼龜還是成了食肉鳥的美餐。

  讀第八段。出示句子:

  不一會兒,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

  (“歡樂”與前文哪個詞照應?“頹喪”。由這兩個詞你想到什麼?)

  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我們此時會想些什麼呢?

  嚮導由若無其事到不情願,現在心情又是什麼樣?

  3、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說的那句話(出示)還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現在你對嚮導的話,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嗎?誰來說說。

  (七)作結

  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做些什麼呢?課文透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課外探討;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根據課標說教材

  本冊教材在編排上有兩個重點訓練專案:一是體會句子裡含著的意思,二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課處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這組課文透過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體會句子裡含著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必須細細體會,才能讀懂意思。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主要意思,聯絡上下文或時代背景來理解句子的含義。《挑山工》一課在本組課文中是第一篇課文,課文透過記敘泰山上的挑山工負擔重,走的路程比遊人長,但都走在遊人的前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課文先從泰山上的挑山工談起,引出疑問,再透過“我”的經歷解決了疑問,最後寫“我”從中受到的啟發。《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明確指出: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剛進入第三學段,需要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會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誦讀、肌肉、拘束、耽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瞭解挑山工負擔重、路程長,但走得比遊人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挑山工說的話中蘊含的哲理和最後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針對內容說教法

  為了達到上述各項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選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學本課時,我既要設計好能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的問題,也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帶著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以讀為本,讀中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本課時要採用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悟情明理。

  三、著眼學生髮展說學法

  因為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主要採用以下的學法:1.自讀自悟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批註圖解法。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課本的空白處,用精練的詞句寫下自己對文字的點滴感受,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據語言文字畫出相應的圖,也是一種方法。教學本課時理解挑山工的“摺尺形”路線,讓學生邊讀書邊畫出圖形。

  四、整合資源說過程

  鑑於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的確定,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本課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課時複習檢查,理解課文二、三部分,體會句子裡含著的意思。下面我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本課是第八冊第五組的內容。本組的重點訓練專案是理清課文的條理,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而《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也正是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的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材安排:第一課時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雙龍洞的來歷,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並按這個順序分段學習課文內容一、二、三段。第二課時重點是瞭解怎麼樣由外洞進入內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點及敘述的條理。至於流經的路線(也就是作者敘述的第二主線及指導朗讀指導、背誦全文將安排在第三課時)。

  【說教法】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立足於雙基,抓住學習目標精心設計電腦課件,選擇好演示的切入點,突破教材的重難點,誘發學生去嘗試,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另外,讓學生嘗試閱讀之後合著音樂的節拍,欣賞雙龍洞這一神奇的溶洞,從而創造激昂、活潑的主動獲取知識資訊的氛圍。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透過人、機互動獲得資訊交流,又為學生學之得法創造條件,逐漸從學會到會學。

  【說程式】

  1、回顧上文,理清線索及思路: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記金華的雙龍洞》,誰能概括地說一說,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哪些內容?

  2、嘗試讀文,瞭解孔隙的特點:

  抓住關鍵,讓學生細讀課文,嘗試分析。首先讓學生帶著嘗試題有目標地自學課文,初步瞭解:

  ⑴ 這段話主要寫什麼?

  ⑵ 分成哪幾層?每層意思是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演示課件──小船怎麼進入內洞?讓學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再播放錄相片斷“遊人進入內容”的情形,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麼樣描述的?用橫線畫出來。

  ⑵ 用自己的話說說遊人進入內洞的情形。

  ⑶ 這樣窄小的孔隙,作者透過時有什麼感受呢?請同學用波浪線畫出來。然後透過句子的比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還能感覺孔隙很窄小。

  讓學生懂得怎麼樣把句子寫具體。最後師生一起歸納出“孔隙”這段的學習方法:

  ① 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瞭解段落層次,弄清各層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麼樣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嘗試讀文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3、嘗試自學第五段,把握特點,深化主題:

  學生用歸納“孔隙”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在學生弄清楚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後,教師循序漸進地拋磚引玉:作者一進內洞時的感受是什麼?在這麼寬廣的內洞裡作者觀賞了哪些景物?請同學找出來說說。觀賞完這些奇異的景物有作者心裡什麼感受?請同學們用……畫出來。學生質疑“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是什麼意思?先同伴協作解決,師再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再通過錄象“內洞自然景觀”的放映,讓學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此時概括內洞“奇”的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指導朗讀:作者把內洞寫得這麼美,這麼奇,讓我們用驚歎的語氣來讀一讀吧!教師引讀:首先當然是──(生接讀)其次是──(生接讀)作者覺得──(生接讀)

  4、重視總結,昇華嘗試成果:

  學生透過分層。有序的嘗試,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感受呢?

  5、課堂鞏固練習:

  填空:

  ⑴ 過孔隙時,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還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話寫出孔隙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⑵ 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形狀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見內洞的特點是_________。

  6、板書設計:

  (美) (寬) (大) (窄) (奇)

  金華城 羅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內洞 出洞

  7、佈置作業:嘗試背誦第四段。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教學流程

  一、情境法導課

  這篇文章的題材切近學生的實際,有極大一部分學生有過達麗瑪一樣的經歷。因此課伊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春天的雨點》。哪些同學有過達麗瑪類似的情況?下面我們把自己當作達麗瑪來學習課文。”這樣導課,可以喚起學生的回憶,引起學生對文章人物的關注,使他們進入最佳的情緒狀態。 v

  二、目標導向

  向學生交待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實施目標

  這一環節是影響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我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準備分三步進行教學。

  (一)示範質疑(學習一、二自然段)

  教師開啟幻燈,出示自學提綱:

  1.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並說說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2.達麗瑪的神態如何?她當時怎麼想?讓學生透過讀讀、劃劃、想想完成自學,再用議議的方式進行檢測交流。疑是思維的開始,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而質疑能力的培養要經歷教師從扶一放、學生從仿——創的過程,教師出示問題,示範質疑,讓學生有路可循,為第二步的學習質疑作好鋪墊。

  (二)學習質疑(理解課文三、四自然段)

  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瞭解烏漢娜老師是如何給達麗補課的,接著讓學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學問題,給自己、同學們提出問題,師生經過篩選補充,教師用幻燈出示自學提示:

  1.“用——”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並說說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2.達麗瑪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學生帶著問題繼續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法自學第二大段。最後師生交流。

  在交流問題2時,插進有感情朗讀訓練。“達麗瑪望著老師嚴肅的面容,心裡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這個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個句子;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進行。一讀句子想:這句話圍繞哪個詞來寫;二讀,這句子圍繞“發誓”寫了什麼內容?三讀,這句子表達了達麗瑪怎樣的情感。透過讀讀、想想、議議讓學生懂得達麗瑪之所以決心要專心致志地聽課是烏漢娜的行為、精神感動了她,在這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聲音讀出來,即四讀。

  達麗瑪是怎麼做呢?這個問題文章沒有正面敘述,而是透過烏漢娜老師和達麗瑪之間的對話表現出來的。教學時.她倆的對話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指名分角色朗讀,教師隨機指導、學生及時矯正;優生示範讀;自由讀;檢測性指名分角色讀,在有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讓學生懂得烏漢娜為了達麗瑪的進步激動不已,她覺得自己偽努力有了收效,從而感受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誠的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其中的作用。

  這一環節是“扶”的過程,讓學生模仿質疑,質疑後師生討論、篩選、補充問題,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有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悟出學法。

  (三)運用學法。(自學第五自然段) 。

  1.分小小組自學第三大段。自學後質疑;釋疑。(簡單的問題小組解決,不能解決的自學後向老師質疑。)學生自學時教師一定要巡視指導,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適時加以點撥,提醒學生抓住可疑標點,不理解句子,結合課題,文中內容加以質疑。

  2.學生質疑,師生釋疑。

  重點解決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課文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文中的“……”表示達麗瑪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語意未盡。為了讓學生理解其含義,我先創設情境,開啟幻燈,指著“達麗瑪”敘述:假如這就是你,旁邊是你的老師。有那麼一天,你落下了課,放學後老師為你補課。補充課,天色已晚,老師不放心就護送你回家。天下著毛毛細雨,老師解開衣襟把你摟在懷裡,雖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卻感到—陣陣溫暖。到了家,老師渾身溼透了。你摸著自己乾燥的衣服,望著老師的背影漸漸遠去,你此時此刻是怎麼想的呢?學生練筆,寫後講評。學生學習了一、二段後,對老師的優秀品質有了較深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練筆,這是讀的延續、深化、昇華,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鳴,為最終突破難點,作好情感的準備。

  教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春天的雨點指的是什麼?草原上勃勃生機又象徵著什麼?最後教師小結:教師對學生的愛猶如春天的雨點。達麗瑪在愛的澆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發出勃勃生機,天天向上,茁壯成長。

  四、總結全文,質疑問難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從知識方面、學法、情感方面讀讀自己的收穫以及不解之處,其目的是強化目標達成度,提高課堂效率。

  五、作業檢測

  作業是根據第2課時的第1、2兩個目標而設計的,旨在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人教版四年級年級小語第八冊第一單元的-篇講讀課文,該單元以“

  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麼多姿多彩”為主題展開。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遊記體裁的文章(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於景(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一般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

  課文按遊覽的順序,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孔隙、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豔,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孔隙的窄、小、險;內洞的黑、奇、大;

  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學情分析

  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學習方法,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瞭解本課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整體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煉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這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區域性思維——遷移拓展。

  教學重點:

  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教學難點:

  孔隙的描寫。遊記型別課文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五、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2

  ○4

  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

  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教學程式:

  (一)

  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1、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去遊覽了風光秀麗的張家界,暢遊了氣勢宏偉的三峽,欣賞了寬廣美麗的大草原,今天我們要去一個特別的地方,金華的雙龍洞。

  問:你們當中有誰去過或誰瞭解呢?

  老師:好的剛才同學都說了很多,讓我們跟導遊一起去看看這地方道底是怎麼樣的?

  2、讓學生解釋“記”是什麼意思?(記載)

  3、本文是一篇遊記,這篇遊記是葉聖陶老先生於

  1957年遊覽金華雙龍洞後寫下的。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放錄音,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麼順序遊覽的。

  3、檢查自讀情況。

  (1)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認讀情況,可採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2)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於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3)根據作者的瀏覽路線,畫一張瀏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4)教師:作者是按照:金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遊覽雙龍洞的。

  (三)

  精讀感悟,研析結構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段交待了什麼?(遊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師: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麼,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裡的美景。

  (2)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最後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後有什麼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景物——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

  特點——各色白色粉紅色或濃或淡

  感受——一片明豔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顏色?明豔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感到眼前一片明豔?

  (明豔指色彩明亮鮮豔。新綠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會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的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

  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豔。)

  B、出示掛圖,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豔的彩色畫卷。

  c、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②交流對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師“沿途不僅有特色的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溪流為什麼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聽溪流聲音多好聽,有時發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c、指導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第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彷彿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那麼我們要不要愛護呢?看看你們該怎麼做呢?(愛護環境、保護旅遊資源)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熟讀課文。

  2、交流蒐集到的有關金華雙龍洞的資料。

  3、家鄉旅遊景點:

  洪澤湖穆墩島或楊毛嘴溼地保護區景點片段描寫。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課文內容的縮影,達到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幫助學生記憶、分析、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同時,我認為板書要力求精而美。

  本課的板書設計是:

  4記金華的雙龍洞

  (順序)一路上景色明豔

  二洞口外洞寬大美好孔隙窄小內洞奇特(黑、大,雙龍,石鐘乳、石筍)

  三出洞

  八、設計理念

  1、教學從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從而達到思路清晰,脈絡分明。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貫穿始終,這樣既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給下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產生共鳴,也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把課文裡一個個句式,一種種規範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

  3、教學中學路分明,從“導——扶——放”上,全體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自主、積極、主動的活動。

  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運作,立體式展開。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我們這次教研的主題是:挖掘語言因素,設計讀寫訓練。

  1:挖掘語言因素

  任何語文老師都應該有一個意識,那就是語文課重點在於學形式,而不是學內容。學習《全神貫注》不是為了知道羅丹因為全神貫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記自己的朋友茨威格這樣一個故事,而是透過這個簡單有趣的故事,學習一些表達形式和表達藝術。如果僅僅是為了知道這個故事,我想,學生自己平時很隨便的閱讀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裡由老師領著讀啊讀,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後黑板上再出現一個完美的板書。我們的語文課堂是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而且是用書面性質的正規的語言進行表達。所以當我坐下來細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尋找的是課文中有質量的值得小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的表達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裡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出異樣的光,又似乎跟誰在激烈地爭吵。”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羅丹當時全神貫注,有些什麼動作呢?旁若無人地上前、後退,又自言自語。表達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發了兩個聯想,把羅丹自言自語這樣一個動作寫得具體形象了,這就是我們學生可以學習的表達藝術。當然,句中還有“一會兒…一會兒…”這樣一個連線詞用得也很好,不僅把羅丹上前後退的兩個動作連線起來表達,還表達了這兩個動作反覆多次的意思,這就是連線詞用得恰當的妙處。

  2:設計讀寫訓練

  找到了語言因素,接下來就是設計讀寫訓練。

  首先:用什麼內容來承載這種表達方式呢?說實話,在尋找這樣一個課文的空白點的時候我是仔細看了課文好幾遍的。總算找到了文中描寫羅丹完成雕塑之後表現的語句:“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著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後輕輕地吁了口氣,重新把溼布披在塑像上。”這裡已經寫到了羅丹的動作,我們完全可以用剛才學到的方式把羅丹這些動作寫具體。很巧,當我後來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從羅丹得到的啟示》這篇文章後,很高興地發現在原文中其實是有這樣的寫法的。“最後,帶著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溼布蒙上女正身像,於是,他又轉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當然,讀來非常拗口,這是譯者的水平和習慣的問題。我猜想編輯把這段話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聯想不太適合小學生吧。

  但是,要寫好這段話對於三年級下的學生是有難度的。那麼,如何降低難度,設定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訓練點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擾,是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於是,就有了先想象動作再合作說句最後落筆寫這樣一個過程。想象動作時候把同桌作為自己的作品除了給學生情境性體驗之外還想讓課堂氣氛更活躍一點,畢竟這是小學生的課堂!而合作說句除了降低難度還讓學生有了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練習“用聯想把句子寫具體”和“一會兒……一會兒……”兩個點之間,我的想法是重點放在前者,後者做順帶而過的處理,學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強求。甚至,在我的預想中,學生如果用上其它連線詞,或者用連線詞串起兩到三個聯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曉春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做表面文章?》裡說:語文教師至少要有三種本領。第一種,獨立閱讀能力。就是不依賴教參也能獨立解讀課文,有了教參也能拿出或補充或修改或批評的意見,且有理有據。第二種,課程內容開發能力(教什麼)。就是說,教師要能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一般要求和學生情況,獨立確定我用這篇課文達到什麼具體的教學目標。第三種,教學活動策劃能力(怎麼教)。如果教師不打算採用“我講你聽”的簡單教學策略,那就得學會策劃語文活動,讓學生語文活動中學習課文。

  回顧我以上的思考還正好切合了王老師提出的三個能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