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10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關於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10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火燒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的是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大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火燒雲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來體現“美”,透過質樸而生動、形象的語言,優美而富有動感色彩的想象,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聽覺感受,使他們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絢麗多姿和豐富多變,激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情感共鳴,深深地喜愛上這大自然的神筆之作!從而深化了主題。

  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想象、交流,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和了解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在觀察中善於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大膽想象,培養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善於摘抄優美詞句,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

  【說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是怎樣描寫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

  【說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和想象作者所描繪的多彩畫面,感悟火燒雲的絢麗多姿和豐富多變。

  【說教法】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充分體現這十六個字:書聲朗朗、議論紛紛、高潮迭起、讀讀寫寫。針對以上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主要選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採用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和展開想象。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

  【說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向學生滲透“讀中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讀書。向學生傳授“學法”,是讓學生“會學”,這是教學這節課的真正目的。透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會學”的智慧。

  【說教學過程】

  研究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和學法,可將本節課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回憶舊課,談話匯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出示彩圖,再現上節課所學的課文內容,複述火燒雲上來時大地的變化和下去時的特點,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合作探究,分塊閱讀,讀中感悟,積累運用。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採用了情感朗讀法,透過精讀細講、釋疑拓展、想象體會,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究,瞭解作者所描繪的充滿了大膽神奇想象的火燒雲景象,並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三)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在這一環節,我們設計了利用悠揚的鋼琴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學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畫的火燒雲圖片,根據自己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片中美麗的火燒雲。

  (四)作業設計:

  本節課的作業設計是把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和學生學習的高度自主性。

  【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既概括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所述事物的特點,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尊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2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從內容體會思想。本篇課文抓住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描寫他是一個要透過自己的勞動換取食物的人,表現出年輕人是一個有尊嚴的人。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學習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體現人物的品質。

  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在什麼時候人都要有尊嚴。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抓住描寫年輕人哈默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我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為透過年輕人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以及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那句話。

  【說教法】

  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本課的教學方法確定為多媒體直觀法、閱讀討論法、以讀代講法、以讀促寫法。

  【說學法】

  本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質疑問難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讀法、收集材料法。

  【課前準備】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前需做好以下準備:

  (一)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尊嚴“的格言。

  (二)課文插圖。

  【說程式】

  這篇課文我計劃1課時完成。我把這課時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假如你是一個飢腸轆轆、筋疲力盡的逃難人,有人將食物送到你面前,你會怎麼做?(出示課文插圖)可是有一個年輕人他沒有這麼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讀完《尊嚴》這篇課文,你就知道了。(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求原因的慾望。)

  (二)自學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思維。

  1、根據閱讀提示自由讀書感悟,勾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讀懂的和不懂的問題。(這個環節是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培養了自學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2、質疑問難。學生透過讀課文提出問題、歸納:年輕人為什麼拒絕擺在他面前的食物?當聽說“沒活”時,他為什麼不高興?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為什麼又高興起來?為什麼他會從一無所有到後來擁有一筆讓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三)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交流。(探究剛才質疑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以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1、分小組合作學習。重點透過年輕人的神態、動作、語言,想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體會他自尊、自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如食物擺在年輕人面前時,從他說的話裡,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當聽說“沒活”時,他會怎麼想?當聽傑克遜大叔說要他捶背時,他又會怎麼想?學生在提出問題後又進行朗讀,實現在讀中問、問中讀。(這個環節設計是讓學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從內容體會思想,加深對年輕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學生在讀中問、問中讀,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自讀自問中和文字、教師、同學進行著心靈的對話,情感得到了昇華,個性得到張揚。)

  2、說一說、演一演、議一議

  (1)說一說

  學生自由說出文中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學生自由暢談後,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和欣賞即興表演“對話”部分。(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其餘幾個學生扮演逃難人進行現場表演,本課的重難點就在寬鬆的氛圍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頤和園》,它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的內容,這一單元是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組編的,頤和園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頤和園》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遊覽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長廊”等十多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句。 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

  (2)情感目標: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標:概括能力、說話能力、寫話能力等。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優美景色,受到情感薰陶;二是學習本課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 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優美的特點,本課選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這一幅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

  三、說流程

  我打算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1、長文短讀,整體把握。

  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瀏覽課文,圈出作者遊覽的景點。此處我想著重指出一點的是,整篇課文其實分三個大景點,即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萬壽山又包括佛香閣和排雲殿等小景點;昆明湖又包括小島和十七孔橋。要避免學生把所有景點都並列處理。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安排。

  然後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順序遊覽這些景點的,從課文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找到相應的句子畫出來,並連起來讀。於是一篇長長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幾十個字。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遊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瞭解這幾處景點的方位,可以出示頤和園景點地圖。邊看圖邊說遊覽的順序。

  長文短讀旨在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學習按遊覽順序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並在讀中領悟每一段的開頭句所起的承上啟下的連綴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文字整體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讀詞句,以讀促情。

  頤和園的景點各具特色,美不勝收。讓學生挑最喜歡的句子好好地讀,讀出這處景點的特點來。重點指導:

  句①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畫多且美的特點。並以此指導朗讀。

  句②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引導學生感受佛香閣排雲殿雄偉的特點,朗讀時要特別強調“聳立、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等詞。

  ③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引導學生體會昆明湖 “靜”的特點。比較“劃”與 “滑”。體會作者用字的精準。(如果用“劃”字,就表示用槳來劃,每划一槳,湖面就會產生許多波紋;用“滑”字,寫出了遊船、畫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樣沒有在湖面留下一點痕跡。所以更顯出昆明湖的靜。一個“滑”字,以動的畫面反襯出昆明湖的靜。)朗讀應以輕柔的語調。

  ④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此處留白,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話:“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說話能力,而且對十七孔橋的壯觀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圖文結合,內化語言

  展示圖片,讓學生描述畫面。有三種選擇:一種是直接運用文中的語言來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詞句,自己組織語言描述;第三種是完全用自己語言創造性描述。

  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運用語言。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文字與影象建立聯絡,透過運用,使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圖片的出現要講究時機。出現早了,可能就會有“用影象去解讀文字”的嫌疑。這話是一位特級教師說的,具體是誰我已忘了,當然也不是原話。但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我們語文與電視等其他媒體最大的不同在於,語文是透過文字來描述事物的,而非畫面。所以有時看似用畫面幫助理解,實質卻使感悟文字這一任務落空了。當然,有些光看文字實在難以理解的另當別論。

  在學生對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與鑑賞之後,再出示畫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選擇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既可以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4、積累語言,讀寫結合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為頤和園其中一處景觀設計導遊詞;

  ●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

  以上的幾個作業都緊緊圍繞語言文字,從積累到運用,不同的難度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本課是第八冊第五組的內容。本組的重點訓練專案是理清課文的條理,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而《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也正是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的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材安排:第一課時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雙龍洞的來歷,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並按這個順序分段學習課文內容一、二、三段。第二課時重點是瞭解怎麼樣由外洞進入內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點及敘述的條理。至於流經的路線(也就是作者敘述的第二主線及指導朗讀指導、背誦全文將安排在第三課時)。

  【說教法】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立足於雙基,抓住學習目標精心設計電腦課件,選擇好演示的切入點,突破教材的重難點,誘發學生去嘗試,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另外,讓學生嘗試閱讀之後合著音樂的節拍,欣賞雙龍洞這一神奇的溶洞,從而創造激昂、活潑的主動獲取知識資訊的氛圍。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透過人、機互動獲得資訊交流,又為學生學之得法創造條件,逐漸從學會到會學。

  【說程式】

  1、回顧上文,理清線索及思路: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9課《記金華的雙龍洞》,誰能概括地說一說,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哪些內容?

  2、嘗試讀文,瞭解孔隙的特點:

  抓住關鍵,讓學生細讀課文,嘗試分析。首先讓學生帶著嘗試題有目標地自學課文,初步瞭解:

  ⑴ 這段話主要寫什麼?

  ⑵ 分成哪幾層?每層意思是什麼?

  在這個基礎上演示課件──小船怎麼進入內洞?讓學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再播放錄相片斷“遊人進入內容”的情形,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麼樣描述的?用橫線畫出來。

  ⑵ 用自己的話說說遊人進入內洞的情形。

  ⑶ 這樣窄小的孔隙,作者透過時有什麼感受呢?請同學用波浪線畫出來。然後透過句子的比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還能感覺孔隙很窄小。

  讓學生懂得怎麼樣把句子寫具體。最後師生一起歸納出“孔隙”這段的學習方法:

  ① 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瞭解段落層次,弄清各層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麼樣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嘗試讀文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3、嘗試自學第五段,把握特點,深化主題:

  學生用歸納“孔隙”的學習方法自學課文。在學生弄清楚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後,教師循序漸進地拋磚引玉:作者一進內洞時的感受是什麼?在這麼寬廣的內洞裡作者觀賞了哪些景物?請同學找出來說說。觀賞完這些奇異的景物有作者心裡什麼感受?請同學們用……畫出來。學生質疑“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是什麼意思?先同伴協作解決,師再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再通過錄象“內洞自然景觀”的放映,讓學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此時概括內洞“奇”的特點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指導朗讀:作者把內洞寫得這麼美,這麼奇,讓我們用驚歎的語氣來讀一讀吧!教師引讀:首先當然是──(生接讀)其次是──(生接讀)作者覺得──(生接讀)

  4、重視總結,昇華嘗試成果:

  學生透過分層。有序的嘗試,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感受呢?

  5、課堂鞏固練習:

  填空:

  ⑴ 過孔隙時,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還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話寫出孔隙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⑵ 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形狀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見內洞的特點是_________。

  6、板書設計:

  (美) (寬) (大) (窄) (奇)

  金華城 羅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內洞 出洞

  7、佈置作業:嘗試背誦第四段。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多次解讀教材,斟酌思考教學目標

  《小蘿蔔頭的故事》這課是鄂教版第七冊以“讀書故事”為主題的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學習這組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檢討自己讀書的態度,和同學交流自己讀書的方法和讀書的樂趣選編著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從小蘿蔔頭在艱苦條件下學習的故事中受到努力學習的教育;二是學習從人物的語言,行為舉止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文講述的內容距現在比較久遠,他是一個在特殊年代、特殊環境下學習的一個孩子正是這個特殊性,使得他與學生的距離較遠,使得文章不易被理解特別此文中《囚歌》的出現,使文章具有“文包詩”的特點,而詩的內涵又是不易理解的如何讓這樣一篇難於理解的文章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徹,在語言訓練和思想內涵的品悟上達到一定高度,實在讓我們有太多顧慮難怪抽籤後,在場的教研員和老師們都說:“這實在是一節難度係數太高的課!”

  二、多次試教,不斷調整教學標高、教學結構、教學設計,形成最最佳化教學方案

  (一)在困惑中思考

  在初始設計教學時,我仔細研讀課本,打算從小蘿蔔頭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放棄學習入手,進入學習,可是,第一次試教下來,由於時代距離較遠,學生只能從文字中很膚淺的理解,小蘿蔔頭還是與學生離得很遠學生的感受也很淺顯

  於是,我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大量收集有關小蘿蔔頭的資料,講解《紅巖魂》裡的小故事,使學生對那段歷史有所瞭解

  為了讓學生便於理解,我打算從每個段落中,對環境、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等細節處著手,引導學生摳詞摳句來學習可是第二次、第三次試教中整堂課顯得很瑣碎,不斷糾結於細節處

  並且《囚歌》在文中是單純作為小蘿蔔頭學習的內容出現,還是作為一條隱藏的有助於學生理解人物特殊性的線索貫穿全課學習呢?在整個備課、試教、評課的過程中,我和老師們都在思索、討論、反覆斟酌!為了降低教學的難度,我們一度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將《囚歌》的處理弱化,但總感覺對文字的理解浮在表面,小蘿蔔頭的人物形象始終不豐滿,可親、可敬、可愛的形象沒有立起來

  (二)在實踐中反思生成

  如何讓這樣一篇難於理解的文章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徹,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內容,對小蘿蔔頭刻苦學習的優秀品質有所瞭解呢?我們決定對教材重新進行深度解讀,重新確定教學標高

  1、抓文章行文特點,從文章結構入手,扣內在聯絡,引領學生展開與文字的對話,變被動瑣碎的學習為主動讀書,感受人物形象

  這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就以“透過這幾個故事來感受小蘿蔔頭是個什麼樣的好孩子?”成為貫穿全文的主要問題框架定下後,我們在後兩次試教中發現,這樣的設計能很快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能讓學生從這幾個故事中,認識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小蘿蔔頭能讓學生走進文字,走近小蘿蔔頭,在品讀的過程中感受他的苦、他的喜、他的愛、他的恨,讓小蘿蔔頭在學生心目中活起來

  2、三次妙用《囚歌》,讓學生感受小蘿蔔頭在學習中的成長,縮短學生與那個特定時期、特定環境的距離,進一步體會文章內涵

  《囚歌》的教學確實難以處理,透過多次試教、我們發現由於學生與那個特殊時代距離久遠,學習這首詩時,無論是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講解,或多媒體課件的幫助,學生仍出現笑場、或不理解而表情木然的情況

  於是我們反思不是學生出現問題,而是我們在教學中對《囚歌》出現的時機和理解的程度,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細細品讀文章,小蘿蔔頭學習這樣一首詩後是興高采烈地回來,它符合孩子學到新知識高興的心理特點但年幼的小蘿蔔頭初學時無法深刻領會羅伯伯教他這首詩的深意結合這兩點,在教學中我們又進行了處理,在教學中三現《囚歌》,伴隨著學生對後三個故事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小蘿蔔頭從不完全理解僅會背誦--恩師犧牲於悲痛中理解《囚歌》內涵--繼續學習並能講解《囚歌》

  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和蘿蔔頭一起感受身邊的恩師作為共產黨人為信念甘願捨棄一切的行為給人的震撼,透過這三個層次的處理,讓學生逐步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內涵,對小蘿蔔頭在學習中不斷成長的認識得以加深這樣的處理合情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學習具有漸進性,在學習中會不斷成長

  抓年段特點、單元學習特點、文字寫作特點,精心設計語文訓練點,將語文學習落到實處

  3依據文章行文特點抓關鍵詞句,引領學生走近小蘿蔔頭,悟、讀結合,在品析詞句、精讀語段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課文的語言樸實無華,教學過程中我們設計理念是引導學生抓住體現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抓關鍵詞句談感受並相機指導朗讀的方法來學習課件中語段的呈現、關鍵詞的變色,真實圖片的引用,課件創設的情境都是為了運用這種語文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情感,達到理解並深情朗讀的最終目的

  4樹立大語文觀,把握全文學習的整體性,緊扣四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對全篇文章展開回環、照應的教學,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逐步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小蘿蔔頭的形象真實、豐滿

  在教學羅伯伯被害這個故事時,我們設計了教師導讀回憶恩師環節,透過讀“我是一個好孩子”“我愛中國共產黨”再聽《囚歌》來加深學生對小蘿蔔頭愛與恨的理解,同時使整個文章前後貫通,理解更深刻

  引導學生髮現複述方法,課上巡視輔導,讓學生在運用中學有所獲

  學完整個內容後,我們指導學生文章複述首先回扣板書,引導學生髮現板書就是本文的複述提綱,就可以以板書為線索複述課文複述時可按照文章的順序進行清楚,連貫而又詳細的敘述,抓住文章重點,不要遺漏文章的主要情節

  在瞭解了方法後,要求學生當堂訓練,將這一語言訓練點落到實處複述的訓練既讓本文課後習題中的語文訓練目標到位,又讓全篇文章的學習迴歸整體

  三、在備、教、評的過程中,我實現了教學思想上的蛻變,教學行為上的轉變,我成長了

  36歲的我把握這次機會是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檢驗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的所得,更是為了在專家領導老師們的指導下,實現教育理念的提升,真正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讓自己成為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橋樑,引領學生走進文字,讓學生在與文字深層對話的基礎上語文素養不斷提高此次的整個過程讓我受益匪淺,我相信有了這次難忘、難得的經歷,我的學生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眼神》講述了一個內涵深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寒冷的冬夜等在

  渡口準備過河。在漫長的等待中,老人的身體被凍僵了。這時,終於有幾個騎馬的人路過。老人截住了最後一名騎手,並請求幫助。擺脫困境的老人的一席話令這名騎手——托馬斯.傑弗遜總統深受感動。課文告訴我們:一個真誠的眼神、一種友好的態度會給需要安慰和幫助的人帶來機會,更讓我們懂得要樂於幫助有困難的人。課文共有7節,其中第5節是老人說的一段含義深刻的話,直接對眼神的作用進行了描寫,語言內涵豐富,是值得反覆推敲的。第1節是故事的起因,也就是老人遇到了困難,第2、3節則寫了騎手們對需要幫助的老人所表現的不同行為。這些內容在課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該把握好。

  這堂課的內容對於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從“眼神”本身而言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從故事內容看情節性不強,從描寫語句看,課文中人物語言內涵豐富,需要深入品味方能領會。對於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如何做到既能意會也能言傳?如何從課本中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眼神”的魅力,又如何從這個故事的本身獲得啟示,這是本堂課的幾個難點。

  二、學情簡介

  我班學生學的是老教材,但從三年級時我就比較注重課外閱讀的拓展,常常會尋找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推薦給他們,或讀或寫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課文就是很好的補充內容。因此,我班學生對學習此類文章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然而,從本課來看,不僅是要讓學生們從騎者們的眼神中讀懂他們對老人的不同行為,更要了解這些行為與眼神的關係,甚至是行為之後所隱含的深刻含義。這樣的課文又不同於以往直接抒情的文章,故事情節不是很強,語言文字內涵豐富,要從騎者的眼神中瞭解他們的行為,又要從老人的行為中想象他的眼神,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推敲出他們之間的關係,再從其中體會出深刻的內涵,這對學生而言,是有難度的。

  三、教學目標

  在研讀了課文後,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制訂了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學習聯絡上下文,結合查字典理解“徒勞”、“無濟於事”、“暖人肺腑”等詞語。由於課文的語言內涵豐富,出現了許多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在課前的預習中、在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透過隨機查字典當場解決這些詞語。一方面,理解了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用工具書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教材課文篇幅長,再加上含義深刻,有些詞、句文學性較強,所以我有意識地安排了學生自己讀課文的機會。我覺得我們不應在朗讀上“吝嗇”付出時間,因為,朗讀課文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理解,是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與課本的對話,再加上學習老教材的學生對於新教材的學習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課文的朗讀上紮實些。教學中,我採用了反覆讀重點段,引讀、自己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悟“眼神”的內涵,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3、能夠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並透過釋疑體會人物的品質。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我並沒有更換這一個目標,(“更換”什麼意思?學生在質疑方面是何基礎?應具體說明)而是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文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所謂“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有思考的空間,並能幫助我們深入學習課文的問題。

  4、藉助寫話訓練使學生懂得在別人遭遇困境時,應給予真誠無私的幫助。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承載著道德教育的任務,但是,如果將德育的滲透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悟與訓練割裂開來,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落腳點,無疑會使語文課失去了味道。因此,對於課文的情感目標的達成,我試圖透過寫話練習來實現。這樣,既有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有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過程

  (一)抓住課題,整體進入課文。

  1、師表揚學生上課精神飽滿。

  2、出示課題,齊讀。

  “眼神”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剛才,老師在表揚大家的時候,你們看到老師的眼中流露著怎樣的眼神?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這位老人又讀懂了誰的眼神?是怎樣的眼神?帶著問題輕聲讀讀課文,做到字字音準,句句通順,找到相關的句子後用直線劃出。

  (說明:由於“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此,課的一開始,我透過與學生的交流,幫助學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了鋪墊。同時,就課題進行了提問,抓住了課文的著眼處,對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起著推動作用。)

  (二)抓住重點段落,學習課文內容。

  (說明:在仔細分析了課文後,便能發現第5節是課文的重點段落,這是老人對傑弗遜所說的一段話,分析了騎者的眼神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把握了這一段就能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的品質,它具有深刻的內涵。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我便以此作為統領全文的線索,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使課文化難為易、深入淺出。)

  1、根據學生交流的語句出示課文第5節中老人說的一段話,引出線索。

  (1)自己試著讀讀這段話,不僅要讀通,更要讀懂。你讀明白了什麼?

  (2)“學貴有疑”,你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

  對課文中字、詞不理解:無濟於事、……之狀

  對課文內容不理解:“這樣一個機會”指怎樣的機會?“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說明: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重點,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騎者之間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讀懂了什麼?”這樣,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幫助他們整理出故事發生的整條線索,從而也能瞭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邊讀邊想,在讀中產生疑問,在讀中解決疑問,從而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習慣。因此,在“讀懂什麼?”之後,又提出了“還有什麼讀不明白的?”根據學生以往的閱讀過程, 讀不明白的往往是課文深層的內涵部分,在課文裡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透過眼神分析出騎者不同的行為的?”學生對文章產生了問題,就有了學習的慾望,這對深入學習課文,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抓住線索學習課文第1節,體會老人的處境,體會老人的眼神。

  根據學生的提問,引出問題:“老人最需要的時候”指什麼時候?快速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小節好好讀一讀。

  (1)指名讀

  (2)這是文中的描寫,現在請大家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說說老人當時的處境。

  (媒體出示詞語):

  兩鬢蒼蒼 老態龍鍾 凜冽刺骨 焦急萬分 抖抖索索 漫天飛雪

  (3)自由說、指名說

  (4)想象:此時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樣的?

  (說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語言豐富的特點外,還反覆渲染了天氣的寒冷,並在第1節中著重寫了老人在長久的等待中身體被凍僵的場景描寫,這是突出了老人所處的困境,為下文作了鋪墊,讓人感受到騎手給予老人的幫助猶如雪中送炭。所以,在這裡我設計了運用詞語進行說話的訓練點,目的一:體會老人所處的困境,體會到關愛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語言運用的能力。)

  3、抓住線索學習課文2、3節,知道騎者們的不同行為,體會眼神與行為的關係。

  就在這時,羊腸小道上走來一隊騎者,當老人向這隊騎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時,他卻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師引導學生再讀第5節。

  那麼,老人對這兩種眼神的分析對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騎者不同的行為吧!再讀第2、3節,找到他們不同的表現,用不同的符號劃出。

  (1)讓我們先來看看前幾個騎手的行為,請大家展開合理的想象,結合課文第5節來說一說。

  突然,冰冷的羊腸小道上由遠而近傳來了有節奏的馬蹄聲,老人懷著焦急的心情,打量著幾個騎馬的人依次從他身邊過去,可是這些騎手們,個個流露著的眼神,他想: 。

  ,滬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說課稿 眼神

  自由說、指名說、再自由說、齊讀填空。

  (2)指導朗讀描寫最後的騎者的句子。

  就當最後一個騎手將要和他擦身而過的一瞬間,老人看到他的眼神裡流露著——(齊說)

  於是,便向他提出了幫助的請求,自己試著讀讀這一節描寫騎者的語句,想想該怎麼讀好它。

  指名讀(媒體出示紅點)、齊讀,讀好騎者當時幫助老人的行為。

  (說明:感悟必須要以語言訓練為依託,沒有語言文字訓練為基礎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兩者不同的行為(關愛他人、冷漠待人)帶給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結果,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5節進行想象說話。這個填空練習的設計我利用了課文描寫中的某些空白處,透過想象幫助學生去體會,同時也讓學生能掌握聯絡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4、透過引讀4、5、6節,再次體會老人的那段話。

  (三)深入感悟課文內容。

  1、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這最後一位騎者就是——(托馬斯.傑弗遜)(出示媒體)

  他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是《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愛戴。

  2、總結: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想傑弗遜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靈。怪不得他在成為總統後能受到人民的愛戴。

  3、寫話練習:相信這位總統在經歷了這件事情後,一定受到了許多的啟示,那麼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會有些什麼啟發呢?請寫一、兩句話。

  在閱讀了這篇課文後,讓我也感觸頗深,所以我也寫了這樣一句話(媒體出示)

  (說明: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教學,還特別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由於學生個人的差異,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內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學完了這篇課文後的感受也是不同層次的。透過寫話練習,將課文的含義進行了內化和提升。)(出示學生的寫話內容)

  如果說《微笑著承受一切》是從廣度來挖掘深度,那麼《眼神》的設計力求從深度來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淺出”,並且透過反覆朗讀、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能真正的學到一些什麼。我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真實些、樸實些、紮實些。一堂骨幹教師公開課讓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實感到自己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還留下了些遺憾,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學習目標:

  1、認識六個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聯絡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絡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羸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為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三、交流討論,感悟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彙報紀昌是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a.飛衛為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叫他開弓放箭?

  b.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領,就要( ),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c.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二、三自然段,並說說有什麼體會。

  小結: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 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蝨。

  2、寫字:重點指導“冒”“妻”“刺”。

  第二課時

  一、匯入 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又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呢?

  板書課題: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所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 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a. 交流學生的疑問。

  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指導學生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裡會怎麼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裡會想什麼?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得他,又會怎麼想呢?

  b. 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適時點撥: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是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的道理。

  c. 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 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比較字形:腸、燙、湯。

  指導書寫:睬、蔡。

  課後反思: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們的手》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手》的主體課文,手是人類最神奇的一個器官,是勞動的工具,也是傳遞情感的橋樑, “手巧心靈、情同手足、……這麼多詞語都在說明手的重要作用。最美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最快樂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手》這首詩就是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別比作電線、橋、船、小鳥等,借“手”這一意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幸福、友好、真誠、快樂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傳遞。詩文清新明朗,圖文並茂,各小節的結構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美和構圖美。內容簡單但意境深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把語言在頭腦中構造出生動的畫面和情節,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仿寫練筆

  二、說教法與學法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共選編了7篇現代詩歌,佔到課文的1/4。如此大規模的選編詩歌,充分體現了新大綱對詩歌教學的關注。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 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在新課標下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培養學生對詩歌理解、領悟、鑑賞、表達、想象、創造的能力?我們教研組在學校指導下把現代詩教學定為課題,進行系統化研究,透過課堂實踐,摸索出一些比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現代詩歌的朗讀訓練,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第二、捕捉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孩子們暢所欲言,欣賞意境。第三、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創作出自己的詩作。今天藉助這節課展示給大家,拋磚引玉,期待得到在座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說教學流程

  具體的課堂環節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抓幾個點談談吧。

  一是激趣匯入.課開始,我先帶著孩子們做手指遊戲,激發興趣,引導暢談,感受手的廣大神通,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說:看看下面這首詩的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導朗讀.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就是情感,而最為直接地表達情感的形式就是潛心誦讀。特別是兒童詩歌教學中,更應重讀輕講。所以在詩文的學習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誦讀,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導朗讀.可以說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初讀,自由讀,批劃讀,欣賞讀,同桌互讀,同學賽讀,師生共讀,包括仿寫後的讀,邊讀邊感悟,理解後再入情入境地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積極體驗。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於情的感受中。

  三是體驗感受.欣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把詩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覺,和現實的生活聯絡起來,把自己放在詩歌的情境中體會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依據學情適當點撥,激發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想象空間擴充套件開來。如第一節中,“我們的手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傳遞著光”,引導孩子們回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溫馨幸福畫面。第四節“我們的手是小鳥,快樂地飛翔”引導孩子們想象小鳥在碧空飛翔的悠閒自在,感受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快樂灑脫。在學完內容品讀環節,我走到孩子們身邊,和他們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親人的手時,困難時,煩惱時,成功啦,握握手,從中感受到什麼?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麼?從課堂實效來看,這些引導對於激發學生有效的情思活動是產生了積極影響的。文章是一個“場”,我主要就是要引導學生走進這個“場”,全身心地沉迷於這個“場”,去體驗感受。

  四是仿寫運用.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於通用的語法規範,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我們的手,除了是電線、橋、船、小鳥,還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組合作仿編詩歌,進一步抒發情感。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組詩。最後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學習傳遞手語“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透過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圍撒播,在這互動旋律中結束了這堂課。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設計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二、角色體現

  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激勵者,更應當是參與者。

  三、教材解讀:(教師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超越教材的過程。)

  一位教育家說過:“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上好課的關鍵是教師要吃透教材,但不要迷信“教參”,要創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過濾與重組)。這是備課的重要環節。

  1、理解教材

  《生命生命》這個題目讓人好奇,這重複之中一定飽含著特別的情,一定是思考後發現的驚喜,是歡呼,是讚歎,抒發的是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生命多麼寶貴,可生命是什麼?誰都想找到它的答案。課文開頭的設問引起了讀者的興趣與思考。接著課文以“飛蛾求生”“香瓜子的頑強”“作者聽自己的心跳”三個事例證明生命的存在,回答了生命是求得生存的力量。最後展示了作者積極的生命態度,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2、學習與批判

  透過反覆讀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文中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態度,飛蛾落到作者的手中,極力鼓動雙翅求生,一粒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裡,不屈向上,茁壯成長,這小動物,小植物對生命是多麼渴望,它們珍惜生命,不失去一絲機會,不放過一分一秒,極力去展示自己,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比起它倆,人的生命是多麼旺盛,多麼強大,可沒有像飛蛾,香瓜子那樣珍惜,還要有自己對生命的不同使用方法,可以好好使用,也可以白白糟蹋多麼可惜,多麼可悲呀!對於最有靈性的人,竟這樣不視生命為幸運,不一心一意地去向上去成長,去展示。這句“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多麼的不妥,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由此,我聯想到現在的人有多少在糟蹋生命,要說人不如飛蛾,不如香瓜子該不過分吧!

  好在作者在文章結尾宣揚積極的生命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總之,這篇課文,應該讓學生從中得到生命的啟迪與薰染,懂得怎樣珍惜生命。

  四、教學目標

  有了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學本課的生字,讀寫打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句好段。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可愛與可貴,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當然,這些細節目標要注意體現“三維目標”,注重語感培養,思維訓練,語言表達,人格提升,這是教學永恆的目標。

  五、課前準備

  準備好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課上和學生細細品味。

  六、教學設計(六個環節)

  (一)讀懂課文

  目的是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解決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學法體現:讓學生充分讀書,自主學習。

  1、匯入:同學們,我們多麼幸運,因為我們擁有生命,你想知道什麼是生命嗎?下面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9課。

  讀書要求:

  (1)先把課文讀正確,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檢查讀書:問題設計

  (1)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2)通過幾件事講的?用小標題概括。

  (二)讀出發現,讀也思考,讀出感受

  目的地: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讀書,自主學習,自由發現,體現個性化閱讀,凋動學生的讀書熱情,抓住重點句子,關鍵詞語,體會情感,獲得感動。受到薰陶和感染。喚醒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並鼓勵學生背誦喜歡的段落。

  學法: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交流,然後彙報所得,展示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激勵學生敢想,敢說,敢讀,學生參與互評,激發學生互相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透過這個環節的學習,讓學生為“飛蛾珍惜生命,極力求生而感動,為瓜子生命力頑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也要為有人糟蹋生命而惋惜,懂得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情境匯入:你想從每個事例中發現它們的生命態度嗎?讓我們再去讀書,看看誰最愛生命?誰不夠熱愛生命?一會把你的發現講給同學,談給老師,好嗎?

  (三)拓展昇華,尋找珍惜生命的榜樣

  目的: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更加清楚地認識生命,感悟生命的價值。

  情感匯入:同學們,擁有生命多麼幸福,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你知道怎樣做才算珍惜生命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生活中,從學習中,從自己瞭解的古今中外人物中,發現誰在珍惜生命,誰在糟蹋生命。

  在學生說完自己的發現後,一定讓學生知道作者也是珍惜生命的榜樣,並介紹作者的生平。

  (四)反思自我,獲得教育,得到啟迪

  目的:觸及心靈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篇課文是啟迪學生心靈的好材料,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的課程特點。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在讀書中聯想自己,發現自己,檢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我認為自我反思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蘇堆姆霖斯基)

  情境匯入:同學們,剛才,我們讚頌了珍惜生命的榜樣,幫助了糟蹋生命的朋友。現在我們聯想一下自己,想一想讚揚自己,說說自己珍惜生命的快樂;想不想幫助自己,讓自己不珍惜生命的做法永遠留給過去。

  (五)積累語言背誦最後一段。

  (六)作業:指導寫記生字,背誦全文。

小學四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教材簡析

  今天我要說的課是小學語文每五冊十九課。《中彩那天》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寫了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了大獎的彩標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還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一、教學目的、要求

  1、認識本課的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5個生字。級正確讀寫下面詞語:財富、修理廠、名牌、方式、贈給、擁擠、道德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父親”誠實、守信的品質。

  4、學習在閱讀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的讀書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中獎——不還獎——還獎

  三、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四、教學時數:兩課時

  五、教學理念

  學習貫徹大綱精神,實施素質教育,這是全國各學校教學中所追求的一個立足點。其中有些小學開辦的實驗課題的立早間是“自主”,意在突出“發展”的教學指導思想。讓學生根據導學提綱,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自學,明確學習重難點,經綱導學,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習慣。

  六、教學程式

  (一、)故事對比,發生質疑,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像中彩這種事情已是縷見不鮮了,而大部分的中彩者在中彩時都是同樣的激動不已。因此,可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中彩事件與本文中的中彩事件作對比,用較通俗的語言簡述二者的差異,突出本文中故事的特別之外。讓學透過對比發生的質疑,進而引入新課。

  1、想象匯入:中彩是令人高興、興奮的一件事,好像喜從天降。假如你中了彩,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表現呢?

  2、過度:課文中的父親有什麼表現呢?

  (二、)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句意

  大綱提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理解詞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要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涵。

  例如:第1自然段寫我們家生活不富裕,但卻有做人的原則。教學時,可抓住“拮据”這個詞,讓學生了解了我們家的做人原則,為後文的最終將車送還同事埋直伏筆,也說明了誠實、守信是我們家一貫的處呈原則。

  第6自然段寫了母親說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在教學中,可抓住“安慰”這詞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它包含著母親對父親的信任。然後抓住“難題”一詞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父親正面臨著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應該讓學生理解得透徹。

  第8自然段讓我辨別兩張彩標的不同。教學中,“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過,留下淡淡的痕跡”這句話教導學生懂行:父親曾經想過把大獎留給自己,最後的決定是經過思想鬥爭的。說明父親是個誠實、守信的人,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

  第10自然段寫一我懂得了誠實才是最富有的道理。在教學中,以這段最後一句話設計問題,讓學生讀後回答:打電話的時候父親做了什麼事?為什麼說爸爸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家有的時刻?透過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進一步理解了“誠實、有信用”的含義,加深體會。

  (三、)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加深理解課文

  在學瞭解全文之後,可圍繞“一個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個中心,利用文中的兩幅插圖,設計問題,啟發學生觀察、想象並條理地說說。讓學能過共同討論,各抒已見,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幅圖:這幅圖講述了什麼事?圖中的“我”是怎樣的?父親又是怎樣的呢?

  第二幅圖:這幅圖圖中父親在做什麼?它的表情又如何?我和母親在說著什麼?如果這時你是父親的話,你會怎麼做?

  這們,把觀察、思維、想象結合起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又加深了對“誠實、有信用”這一哲理的理解。

  (四)朗讀,使學生情感昇華、有益啟發

  蘇霍姆斯基主:“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朗讀《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時,要讀出三個人物的不同情感。母親是我們家的“導師”,她的特點是誠實、穩重、寬容、善於影響別人;父親是一個工作努力、誠實、有責任感,決想使家人過上好日子的一家之主。我由興奮、迷惑、到懂事,不斷長大。朗讀時要讓學生體會這三個人的不同情感,然後進行朗讀。這們,學生可以加深理解課文,達到“使其義皆出於吾之心”的目的,而“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也可以從朗讀中進一步得到體會。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生字及新詞的教學,並藉助板書理解與歸納盲文,練習朗讀。

  附板書: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 → 神情嚴肅

  還車 誠實守信

  打電話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