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的圓周運動》,本次說課我將分為6個步驟,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的第七節,是圓周運動的應用課,內容豐富,教材中例子的選擇都各有特點,很有代表性:

  鐵路的彎道——是分析水平面上的勻速圓周運動,

  拱形橋和凹形橋——是分析豎直面上的非勻速圓周運動

  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研究宇宙飛船失重問題

  離心運動——是研究向心力不足時物體的運動趨勢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本節內容安排兩課時,本課只研究前兩部分,鐵路的彎道分析,也會放在先分析汽車在水平路面轉彎之後進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的探究從易到難。

  學習本節內容既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學習過的受力分析,牛頓第二定律、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知識,又能增強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宇宙開發的聯絡,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課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的特點,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加深對向心力的認識,會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

  2、 學會分析圓周運動的方法,並應用到拱形橋、彎道等實際的例子中。

  3、 透過對幾個圓周運動事例的分析,掌握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概括總結知識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向心力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體會圓周運動的奧妙,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認識向心力的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常常誤以為向心力是一種特殊的力,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另外受到的力,如何正確認識向心力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這一點,因此,分析向心力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

  在教學中注意透過多分析例項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抓住先分析物體所受的力(受力分析),再分析向心力的。明確告訴學生受力分析只分析性質力。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

  圖示法 利用圖片、影片、示意圖等使本節內容更加形象直觀簡潔的展現給學生。

  問題發現法 透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

  情景教學法 透過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主動探索、積極參與

  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找尋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

  五、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實現三維教學目標,首先透過影片播放學生感興趣的影片:火車轉彎,讓學生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學生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認真觀察火車在轉彎時有什麼特點,然後引入本節課所研究的火車轉彎模型,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一、 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的研究

  探討課本的第一個問題:火車的轉彎問題,鑑於學生對於火車軌道及火車輪子結構不是很瞭解,透過影片圖片讓學生對火車軌道的結構及火車輪子的結構特點有一定的瞭解過後,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時向心力的,透過探究不難發現,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向心力於外軌對火車輪緣的側向擠壓力,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火車在水平軌道轉彎有何弊端,並鼓勵學生討論如何去改進。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與思考,最後得到結論:

  可將火車外軌與內軌呈現一定的高度差,並且當火車所受重力及支援力的合力恰好提供為向心力時,可以有效避免火車內外軌道受到擠壓,並進一步聯絡實際,在實際軌道一旦建成的情況下,進一步分析火車透過軌道速度應該滿足的條件,讓學生充分領略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 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 的研究

  在這一部分中,我首先設定了三個問題。

  1、 汽車在水平的路面勻速行駛或靜止時,路面所受到的壓力如何?

  2、 汽車在拱形橋頂點靜止時,橋面所受到的壓力如何?

  接下來使問題進一步深化

  3、 汽車以速度v透過拱形橋最高點時,橋面所受到的壓力又如何?

  透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接下來轉換情景,讓學生獨立分析汽車以速度v透過凹形橋最低點時,凹形橋所受壓力的情況。為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視野,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為什麼我們的橋樑大多數建成拱形,而凹形橋卻很少,並將這一部分知識與必修一所學的超重與失重聯絡起來

  接下來是拓展訓練部分,在拓展訓練部分,我設定了兩個事例,第一個火車以速度v透過傾斜彎道時向心力的分析,第二個,過山車透過最高點時,人對座位壓力情況的分析,透過這兩個事例的研究,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認識,並能將所學內容應用到更多的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作業佈置

  作業的佈置可要求學生完成思考與討論,假如將整個地球看成一個巨大的拱形橋,汽車以多大的速率透過地面時,可對地面的壓力為零,透過這一部分的思考與討論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進學生的想象力,併為進一步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開闢更廣闊的空間。

  最後是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將安排在板書上進行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板書了兩種生活中圓周運動常見模型的受力分析及其向心力的,這樣的板書簡潔直觀,使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

  尊重的評委各位老師,在我的整個教學中重在引導:

  透過創設情景,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問題:透過創設疑問,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創造》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二“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的第二個課題內容。本單元使學生了解農業的相關知識,知道是勞動者創造了農業文明和農業現代化程序的輝煌業績,體驗簡單的農業勞動,形成尊重勞動者的正確態度;從虎子、妞妞兩位小主人公的生活切入,在使學生感到親切的前提下,展示了農業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介紹了農業文明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透過體驗活動,使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得到昇華,提高相應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

  本課題是在學習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基礎上展開的,上一個課題為本課作了鋪墊。從古到今,偉大的中華民族在農業生產中的發明和創造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本課題選取了兩個典型例子——都江堰和坎兒井。這兩個活的素材使學生體會到勞動者的偉大創造;體會到人類利用自然發展生產,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都江堰和坎兒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這對於教師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那麼的遙遠,他們可能還沒聽過。因此,教師不但要準備好有關都江堰和坎兒井的教學素材,還要結合學生身邊的例子去進行教學,從現代到古代,從遙遠到身邊。例如:長江三峽大壩、從化流溪河水庫、白雲區太和鎮的和龍水庫、從吐魯番的葡萄引入坎兒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勞動者的偉大創造。

  三、教學目標

  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勞動、崇尚勞動者的態度;體會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兒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還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巨大的效益,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四、教學準備

  PPT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水是生命之源,農業生產更加離不開水。在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中,出現了“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兒井”等很多偉大的水利工程,為當地帶來了富庶和繁榮。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勞動者的創造》”。板書:勞動者的創造

  師:首先,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了什麼?

  (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思考,來學一學這篇課文吧)

  (真的是這樣的嗎?讓我們快快尋找答案吧)

  二、探究互動

  (一)都江堰

  師:剛剛老師再匯入的時候也說了“四川都江堰”,那麼就說明了都江堰在( )省.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都江堰(PPT)(圖片中的都江堰怎麼樣?給你什麼感覺?)

  這是如今美麗的都江堰。可是,兩千多年前卻不是這個樣子的。

  那麼誰還記得:四川省顯著的地形型別是什麼?(盆地)

  好,那我們先來看一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盆地、盆地就如字面的意思一樣,它像個盆,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

  與此同時,在四川省還有一天河流--岷江。而岷江經常洪水氾濫。大家想象一下,四川省像個盆一樣,而且洪水氾濫,是一個怎樣的場景?(PPT)你們和我想到的一樣嗎?

  20xx多年前,秦朝李冰父子率眾修建了都江堰,救四川百姓與危難之中。

  來,我們一起看一下都江堰是怎麼修建成的?

  就是這樣,造就了富饒的成都平原。

  並且,都江堰已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坎兒井

  師:欣賞過了富饒的成都,我們再來看一看乾旱少雨的新疆。

  師:就是在這個新疆,有著這樣的一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

  師:原來這個智慧的結晶就是---坎兒井,可是新疆人為什麼要利用坎兒井地下暗渠來運輸和使用天山雪水呢?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先看這幾幅圖片。好了,現在想一想新疆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吧?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地處我國西部,乾旱缺水,天山雪水太寶貴了,如果在地面上流動會很快衝乾涸的土地上滲漏掉,或者被強烈的陽光蒸發)

  師:所以,有了坎兒井的誕生。並且,正是有了坎兒井,一邊用到更需要的農田裡,正是這一古代就創造出來的節水灌溉工程,在因為乾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灘上,才創造了一個個神奇的綠洲。

  三、內化遷移

  透過一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四、拓展延伸

  除了這兩個水利工程,我們國家還建設了許多的水利工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ppt彈出作業: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到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大家回家後透過查閱書籍、和網路去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還有那些創造。)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課題課型: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3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小柳樹和小棗樹》。

  2、教材分析:這篇課文以擬人的手法介紹了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短。課文借小柳樹和小棗樹生長情況的不同,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小柳樹因為自己長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棗樹;而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洩氣,也不因自己結了又大又紅的棗子自高自大,相反還誇獎小柳樹。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話故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本課是第4單元的第3篇講讀課文,它直接體現了本單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一主題思想。所以,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要讓學生懂得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領悟課文的深刻含意。

  3、教學重點、難點:依據課文內容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本課的重點應該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領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難點是在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上,真正做到多看別人的長處。

  二、教學目標:

  小學二年級是小學階段發展的基礎階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本課課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1、認識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知道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處和短處。

  技能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2、能把識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情感目標:感悟課文內容,在學習中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三、教法、學法:

  教法: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我將採用“感悟朗讀法、讀書指導法、創設情境法”擴充套件思維法來組織教學,以讀為中心,導之以讀,導之以思,導之以說。把讀貫穿整個教學之中。

  學法: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讀書為基本的三為主原則,讓學生運用朗讀質疑討論想象的學習方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

  四、教具準備:

  根據本篇教材內容和二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課堂上我將藉助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來組織教學,以求達到激發興趣,主動參與的效果。為了使同學們更加清楚的認識柳樹和棗樹的外部特徵,我還準備了柳樹和棗樹的圖片。

  五、教學程式:

  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課教學我以新課標和誘思探究思想為指導,以探究發現為手段,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語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安排以下四個環節。

  (一)觀察圖片,匯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三)朗讀課文,以讀明理

  (四)相互品評,達成目標

  下面,我來說說每個環節的具體設計。

  1、觀察圖片,匯入新課。

  為了課始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圖片入手,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使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課堂。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圖片,你們喜歡嗎?那就請大家認真看看圖上畫了些什麼?對於說的較好的同學,給與激勵性語言表揚。接著,老師說:小柳樹和小棗樹他們兩個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15課《小柳樹和小棗樹》,同時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識字寫字。

  這一環節,我從以下4個方面來進行學習。

  (1)範讀課文,瞭解大意。

  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不但能起示範作用,而且能調動同學們讀書的願望。使同學們想讀、樂讀,急於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什麼事?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直觀形象的圖畫,老師入情入境的範讀令學生有躍躍欲試的急迫感,這時發揮學生的自主權,把主動權還給同學們,你們想讀嗎?那就快行動起來吧!不過老師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句子讀通順,不認識的字藉助文下樹葉上的拼音或查字典來解決。

  在學生自己讀完課文後,運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同桌互讀,互評,比比誰讀得最好,這樣一下子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勁頭。在範讀、自讀、互讀的基礎上,同學們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課文的情感,枯燥的課堂成了同學們表演的舞臺,這時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圖文結合,識記生字。

  當學生讀通課文後,我及時總結,提出下一步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剛才大家都能認真地把課文讀好,老師感到高興,下面請你用鉛筆畫出本課要求認識的字和要求會寫的字,在學生劃詞的時候,出示本文的兩幅圖畫,圖與詞語結合,看圖讀詞,感知詞意。為了避免單調的識字,我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認讀課文中要求認識的字(出示在大螢幕上)。這樣學生認字的興趣就會很高,也都願意人人參與。在此基礎上,我就激發學生自主識記本課生字。二年級的學生識記生字有了一定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識字,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讓學生動起來,解放他們的口、腦,使同學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老師做了學生的引導者,開放性地教,學生獨立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情趣中學習,在愉悅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知識,獲得能力。

  (4)指導寫字

  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教學重視寫字的質量,不僅要求把字寫正確,還要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寫字,對字的筆畫,筆順規則已基本掌握,現在教學生寫字就不必再一筆一畫地指導,教師要注意提示容易寫錯的筆畫、筆順,特別是那些不容易寫好的字,而且要加強範寫和指導,這樣可以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在本課的生字中怎、思、穿、彎四個字是寫字的難點,課堂上我除了對這四字示範指導外,我還隨時觀察學生的書寫情況,寫得好的及時鼓勵,同時重視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握筆姿勢。

  3、朗讀課文,以讀明理

  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是說的準備,是寫的基礎,要內化語言,首先要加強讀的訓練,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不同角色的性格,這篇課文,我採用多種朗讀的方法來讀課文。

  在進行這個環節教學時,我首先以問題匯入:小柳樹和小棗樹,你們喜歡誰?為什麼?這時,可能有些同學會急於回答,我為了引導同學透過讀來回答問題,此時啟發引導,聰明的小朋友,你們可不要隨便說出喜歡誰,不喜歡誰?因為小柳樹和棗樹聽了會傷心,會不服氣的,說話一定要講道理,請小朋友認真讀課文,用小小發現家的眼光從課文中找出小柳樹和小棗樹有什麼不同。比一比,看誰發現的不同多,我讓學生以小小發現家的身份來朗讀課文,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學們在輕聲自讀課文後,很快就會發現小柳樹和小棗樹長得不一樣,這時我讓同學們再讀課文,用不同符號畫出小柳樹和小棗樹外形特點的詞句,畫好之後,我讓同學們再品讀這些句子,要求同桌互相讀一讀,看誰讀得好,在學生讀好所勾畫的句子後,我相機提出:小柳樹和小棗樹除了長得不一樣外,還有什麼不一樣?聰明的同學會隨機答出:(他們性格不一樣),這時,我接著問,你從哪裡看出來,快點找出來讀一讀吧,此時,讓同學們採取選讀的方式,來感悟小柳樹和小棗樹說的話,體會她倆有什麼不一樣。如:

  喂,小棗樹,你的樹枝多難看啊!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棗樹,你怎麼不長葉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從小柳樹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小柳樹,得意、驕傲、不懂禮貌。

  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葉晚,再說,你長得也比我快,等你長大了,人們在樹陰下乘涼,那有多好啊!

  從小棗樹說的這句話我們體會到,小棗樹寬宏大量,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最後當同學們明白小柳樹和小棗樹的不同之處時,讓同學們採用評價讀的方法體會,小柳樹前後的表現有什麼不一樣。並從書中找答案說說你的理由。最終透過評價讀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小柳樹知錯就改,仍有她好的一面,到這裡學生對小柳樹已經有了新的看法,為了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我採取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小朋友找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同學說說:我喜歡誰?為什麼?(努力用上書中的語言,體會小柳樹的情感變化),為了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最後採用分角色讀的方式,把課堂推向高潮,達到以讀促解,以讀悟理的目的。

  4、相互品評,達成目標

  教材的內容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憑藉,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為了達成本課目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小柳樹和小棗樹有一個願望,想請你們幫助實現。請問你們願意幫忙嗎?小柳樹和小棗樹的願望是:瞭解小朋友的長處和短處,此時,讓同學們以一個小小發現家的身份在誇誇同學、評評自已的過程中學會用賞識的目光看身邊的人,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六、板書設計:

  長處:樹葉茂盛

  小柳樹 短處:不結果

  和 各有長短

  小棗樹 長處:會結果

  短處:光禿禿

  我採用結構式板書,把小柳樹和小棗樹進行比較,抓住了課文的特點,概括了全文內容,突破了學習難點,是文章結構的簡縮,使人一看,就一目瞭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七、新課程理念和誘思探究教學論在本課的體現。

  本課設計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問題為載體,以朗讀為主線,讓學生採取初讀、再讀、品讀、選讀、賽讀、評價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讀,達到以讀促解,以讀悟理之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了課堂教學中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把學生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給他們創造自主的學習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潛能和創造精神得到充分釋放,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地張揚,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決策者、實施者的主體地位,同時,也給同學們創造了口語交際訓練的機會,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武術作為一種民族體育專案,受到學生們的普遍喜愛。學生透過演練武術得到美育薰陶。小學階段是學生由啟蒙教育向正規教育轉型的開始,應當把姿態教育和培養武術興趣放在目標的首位,為學習少年拳奠定基礎,初步建立武術套路的概念,發展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和節奏感,提高動作的速度和連貫性,培養學生的武術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養成經常運用套路鍛鍊身體的習慣。使學生在提高所學動作質量的基礎上,學習和體驗不同風格的武術套路動作,瞭解武術的攻防含義,培養崇尚武德的精神。武德教育應從“抱拳禮”開始。上下課要有禮;表演前後要有禮;互相學習要有禮;師生之間要有禮。使學生真正做到“以禮始,以禮終”,規範其行為方式。

  二、學情分析

  1、小學三年級學生正處在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年齡特徵是:模仿能力強;好動、好奇心強;敢於表現自我。

  2、三年級學生運動參與能力、性格愛好都具有很大的差異,部分女生往往會表現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則會無所顧忌地表現自我。因此,一些帶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練習,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武術運動恰恰是一項剛、柔兼備的專案,既能表現出男生的`剛強,又能體現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認知目標:掌握組合動作(三)動作名稱和順序,提高學生對武術的興趣,發展協調性、力量等素質,培養崇尚武德的精神。

  2、技能目標:透過學生觀察、模仿、相互交流、嘗試練習,使學生領會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做到路線清楚,手形、步形正確到位。

  3、情感目標:使學生能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學習,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謙虛好學、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上步摟手馬步擊掌、弓步雙擺掌

  教學難點:動作路線清晰,手形、步形正確到位。

  四、教學方法運用

  1、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枯燥的特點,結合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新理念,大膽運用創新教學,一改以往先示範後講解再練習的常規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線。首先採用情緒激勵法和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還採用示範法、鏡面示範法,以正確優美的示範動作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我很想學”的情感,為學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組合動作要領而打下基礎。

  2、學法

  本課,學生主要採用: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讓學生在嘗試練習中發現自身動作的問題。而後在練習中,透過學生間相

  對比、交流、評價和小組探討中悟出動作要領,理解含義。最後透過集體表演、個人展示相結合,解決所發現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五、場地設計與組織

  如要借班上課,教師與學生相互之間缺少了解,配合不夠默契,所以在上課和練習隊形上不會進行大的調整。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自由結合、散點為主。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13′)

  1、師生相互介紹(抱拳禮)問好。(1′)

  2、小遊戲:“模仿秀”猜猜是什麼動物。(3′)

  組織形式:

  (1)教師模仿動物的體態,讓學生猜。

  (2)讓學生上前模仿,有其他學生競猜。

  (3)大家都來模仿,你能模仿幾種動物?

  設計意圖:

  利用教師憨厚的表演,充分調節活躍課堂氣氛,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在此安排“模仿秀”目的主要是,為課堂後半部分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師及時鼓勵猜中的學生,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愛好。透過大家都來模仿表演,既可以達到愉悅學生的身心,有可以起到做準備活動的作用。

  3、熱身運動(4×8)(3′)

  (1)肩部運動(2)腰部運動(3)踢腿運動(4)劈*練習(5)燕式平衡

  設計意圖:

  學習、演練武術,對學生的柔韌性要求很高,柔韌性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完成動作的質量。因此,熱身時,重點做好腿、腰、肩的活動,防止出現韌帶拉傷和扭傷。

  4、欣賞短片(屠洪剛:中國功夫)(4′)

  設計意圖:

  利用片中悅耳的歌聲和英姿颯爽的武術動作表演來創設情境,從而感染學生。讓學生體驗中華武術的真正含義。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興致,為後面更好的上好課打下紮實的基礎。

  5、語言匯入(2′)

  同學們,短片中的畫面主要是以什麼為主?畫面中的精彩表演給你怎樣的感受?想不想學武術?(宣佈本課內容、出示動作圖解)武術這項運動不僅能鍛鍊人的意志品質,還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二)展開(24′)

  1、教師示範表演(2′)

  (1)上步摟手馬步擊掌

  預備式:並步站立。左腳向左側上一步,上體左轉90度;左手向左摟手握拳,拳背朝下。上動不停,右腿前上一步成馬步;左拳收至腰間,右掌向前推擊的同時、上體向左擰轉90度,目視右掌。

  (2)弓步雙擺掌

  右腿伸直,上體左轉45度成左弓步,右拳變掌向下經腹前向右擺,當擺至與左掌同高時,兩臂同時向上、經頭向左擺至與肩同高成立掌,右掌貼附於左肘內側,目視左掌。

  設計意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的示範應使學生為之一振,激發起習武的興趣和慾望。以教師自身剛勁有力的示範動作來感染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我很想學”這些武術動作的慾望。使學生的求學興趣到達最高點。

  2、學生嘗試(19′)

  (1)教師做鏡面示範,同時講解動作名稱和要領。(3′)

  組織形式:學生邊觀看邊聽講解邊模仿老師的動作。

  設計意圖:

  武術屬於肢體語言,每一招一勢代表著學生的內心世界。模仿教師的動作很重要。先模仿上肢,再模仿下肢,最後整體模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隨時用語言提示,以強化學生的模仿更加逼真。

  (2)學生自由組合,體驗動作。(5′)

  組織形式:讓學生(3—5人)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選出小組長,透過學生慢動作的演練,在嘗試練習中發現自身動作的問題所在。

  設計意圖:

  在學生慢速體會時,學生之間可用口令控制練習,用自己的標準糾正動作。此時應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學生的練習積極性。這個環節可多次重複。

  (3)自由體驗(6′)

  組織形式:讓學生自己在充裕的時間裡進行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

  課堂上應給學生一個較大的自由學習空間,自己琢磨動作、看圖解學習動作、觀看教學錄影體會動作、與同伴互相學習、與教師商討動作等。重點提示學生在初步掌握動作的階段一定要記住一點,那就是不要改變方向練習,始終朝著一個方向,這樣會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3、集體練習,彙報表演。(5′)

  組織形式:

  (1)學生列隊練習。先分解再整體,先慢後快。

  (2)教師巡迴指導並且激勵掌握動作速度慢的學生。

  (3)留一些時間,讓學生上前表演。

  (4)學生相互觀察、交流、評價。

  設計意圖:

  (1)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重點輔導一般學生。鼓勵他們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學生均衡發展。從練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謙虛好學的學習習慣。

  (2)充分發掘學生運動潛能,透過教

  評價,學生間互評,促進學生改進動作。以完美的動作表演體現“我能行”。使學生能在表演過程中體驗成功。

  4、遊戲活動:鬥智(3′)

  場地準備:空地和墊上均可。

  設計意圖:

  調節學生身心,培養機智,發展腿部力量。

  遊戲方法:

  (1)把遊戲者分成人數相等的兩個組,面對面站好,每對之間相隔一米。

  (2)教師發出“預備”的口令後,雙方蹲成馬步,以直臂向前推掌、掌心相觸為雙方的距離。

  (3)教師發出“開始”的口令,雙方根據自己的戰術(以雙腳不移動為原則),可用推、拉、拔、擰、閃等動作,迫使或誘使對方失去重心。

  規則:

  (1)對抗時,只許用掌、勾,不許用拳打。

  (2)任何一隻腳移動,就算失敗。

  (3)先移動重心者為失敗。對抗中,雙方同時移動,判雙方失敗。最後勝的次數多者為勝。

  (三)放鬆,師生道別(3′)

  1、放鬆運動(伴奏:薩克斯音樂)(2′30″)

  組織形式:學生微閉雙眼,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緩慢地反覆舒展剛剛掌握的武術動作。

  設計意圖:

  既可以達到複習鞏固的目的,又可以放鬆學生的身心,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2、師生“抱拳禮”道別(30″)

  設計意圖:

  上下課要有禮;表演前後要有禮;互相學習要有禮;師生之間要有禮。使學生真正做到“以禮始,以禮終”。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課題:圖形影象檔案的瀏覽

  ○說: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圖形圖象的瀏覽,選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第二冊的第七章《多媒體素材的採集與加工》的第六節。由於這是高中資訊科技第二冊,也就是在新課標中提到的高二學生學習的選修課內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資訊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援個性發展的平臺,也就是說必修課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學生興趣與個性的發揮。而對於其中選修的本冊多媒體知識內容,新課標要求本知識塊的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認識到多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學會對多媒體資訊進行正確合理地選擇和採集,加工以及整理製作,瞭解其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特別對於這一大章《多媒體資訊採集與加工》的內容提出三個明確目標:1、瞭解常見的多媒體資訊如聲音,圖形圖象,影片動畫等的型別、格式及其儲存等;2、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對資訊進行採集,瞭解其基本原理;3、能根據資訊的呈現需求,選擇適當工具和方法,對多媒體資訊進行加工處理。鑑於以上總目標,在前面幾次課中,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多媒體的基本知識及幾種具體的多媒體素材即聲音與影片的基本使用與處理。這次課我就要帶領學生一起使用看圖軟體ACDSee來實現圖形影象檔案的瀏覽及圖形影象檔案格式的轉換。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a.使學生初步瞭解圖片瀏覽軟體ACDSee的程式介面結構;

  b.使學生能用ACDSee軟體瀏覽圖形影象檔案;

  c.使學生能用ACDSee軟體轉換圖形影象檔案的格式;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b.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探討能力;

  c.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

  1.創設情境:在教師機上直接用ACDSee軟體在檢視狀態下一幅幅地瀏覽存放在磁碟某一位置上的我校的各處風景圖。

  2.引入課題:“圖形影象檔案的瀏覽”

  3.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這些圖片呢?

  ○說:首先直接在教師機上用ACDSee影象瀏覽軟體在檢視狀態下一幅一幅地顯示出我校的各處風景圖,並藉助“深藍易思”電子教室軟體將教師機上顯示出的圖片內容一一傳送到所有學生機的螢幕上。這樣一來,不僅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還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本次課的學習主題上來了。此時,我便不失時機地提出本次課的課題:“圖形影象檔案的瀏覽”。接著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看到這此圖片呢?”,進入正題。

  4.示範操作

  ①啟動程式:

  方式一:指向“開始”按鈕並單擊,指向“程式”選單項,指向“ACDSee32Browser”並單擊。

  方式二:雙擊桌面上的圖示“ACDSee”。

  ②瀏覽圖片:

  Ⅰ、在程式視窗的左上窗格中選擇存放圖形影象檔案的磁碟和資料夾,比如:

  Ⅱ、用滑鼠單擊左邊檔案窗格中的某個檔名,此時在左下角的預覽窗格中就顯示出相應的圖片內容;

  (透過以上步驟之後,我們可以一一看到磁碟某一位置下的所有圖片。但此時同學們肯定會指出這些圖片太小了,怎樣出現開始那麼大的圖片呢?)

  Ⅲ、單擊“工具欄”中的“檢視”按鈕(或直接按“Enter”鍵),便進入到檢視圖片狀態,此時我們看到的圖片比剛剛看到的圖片就要大很多了;(檢視狀態)

  (那麼還有其它的圖片怎麼去看到呢?)

  Ⅳ、單擊“下一張圖片”按鈕(或直接按“PgDn”鍵)或“上一張圖片”按鈕(或直接按“PgUp”鍵)即可向後或向前一張一張地看其餘圖片;

  (注:我們在“檢視狀態”下看到的圖片只是這個圖片的實際大小。當這個圖片不太大時,我們也只能看到一個比較小的圖片,而當這個圖片很大時,我們則可能只看到圖片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在ACDSee程式中我們能不能將小圖片放大或將大圖片縮小呢?)

  Ⅴ、圖片的放大或縮小:單擊“工具欄”中的“放大”按鈕,可放大圖片;單擊“工具欄”中的“縮小”按鈕,可縮小圖片;單擊“還原”按鈕,可以使圖片還原成實際大小。

  Ⅵ、自動播放:單擊“工具欄”中的“播放幻燈片”按鈕,就可以讓計算機自動播放當前位置的所有圖片。

  Ⅶ、返回預覽狀態:單擊“工具欄”中的“預覽”按鈕,即可回到預覽狀態。

  ③退出程式:

  當瀏覽圖片結束後,我們便應該退出程式,常用的方式有:

  方式一:單擊程式視窗右上角的“關閉”按鈕;

  方式二:單擊“檔案”選單中的“退出”命令。

  ○說:在“示範操作”這個環節的指導過程中,就其中的“啟動程式”與“退出程式”這兩步只須簡單地向學生提一下就可以了,因為這些操作與前面學習過的其它應用程式的操作方式是大致相同的,但就“瀏覽圖片”這個步驟要做重點示範與說明。在示範過程中,要適時抓住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下一步,向學生解釋清楚就ACDSee的使用來看有兩種不同的狀態:預覽狀態與檢視狀態,及兩種狀態下的不同效果。這些操作過程中的不同現象都是直接作用於同學們的視覺的,再加之適當的語言說明,就可以非常輕鬆地讓學生體會好圖片檔案的瀏覽方式與方法。

  5.學生練習:

  ①試用ACDSee程式在不同狀態下瀏覽“D:圖片學校風景圖”路徑下的檔案。

  ②簡單瞭解“工具欄”中其它一些按鈕的作用。

  ○說:透過必要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讓學生對其它一些工具按鈕的作用進行適當的瞭解,自已去發現、探索與體會ACDSee的一些其它功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探索創新能力。

  6.師生小結

  ○說:透過小結,點拔實質,突出重點,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並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

  (二)、用ACDSee轉換檔案格式(任務驅動法)

  1.分析背景任務:

  針對檔案格式的多樣化和複雜話,怎樣在以後的網頁及多媒體作品製作需求中,為圖形圖象的磁碟空間大小以及執行速度等問題進行符合要求的格式轉換是此次任務的背景。

  ○說:。透過任務的分析,引導學生理清問題的實質,從而有目的有方向地在引導中思考和探索

  2.給出任務:

  用ACDSee將“D:圖片祖國風景圖”路徑下點陣圖檔案“科教樓”轉化為JPEG格式的圖片檔案。

  ○說: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線”,從應用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從而掌握操作且能運用。

  3.學生練習:

  學生自行完成上述任務,既獨立又協作完成,老師做巡迴指導(同時,學生的自主探索會引導學生去接觸其他功能)

  ○說:在學生練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並且依學生個性發揮其獨立和協作能力。充分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自由施展發揮的空間外還兼顧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強調的學生要透過協作來更好地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4.師生小結:自由論述,做總結交流我們可以看到轉化後得的JPEG格式檔案比轉化前的BMP格式檔案所佔磁碟空間要小得多,降低了作品的容量,而加快了作品的執行速度。

  ○說:總結交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就是要學生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透過總結和表達,提高學生的自我探討總結能力,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歸納總結(對學生的思維和理解來一個整理和補充,從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更系統,更完整的構架,便於學生鞏固和再探索)

  ACDSee是一個看圖軟體,特別是瀏覽和轉換檔案格式功能非常實用。它有預覽和檢視兩種狀態,在預覽狀態下,可以快速地瀏覽和尋找圖片;在檢視狀態下,有放大、縮小和自動播放等多種功能。既可以檢視多種格式的圖片,也可以進行圖片檔案的格式轉換,還可以在觀察圖片的同時進行刪除、重新命名等操作。我們掌握好了ACDSee軟體的使用,就會對我們今後的多媒體作品的製作提供大大的方便。

  3.情感目標

  a.增強學生祖國河山的熱愛

  b.提高學生學習《資訊科技》課程的興趣,加強學生學會用多媒體資訊表達思想的意識。

  ○說:由於前面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這章的目標主要是根據資訊的呈現需求,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加工資訊,本次課就是建立在多媒體資訊處理工具——看圖軟體ACDSee的基礎上的,因而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及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對ACDSee程式介面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又由於學生在今後學習的網頁製作及多媒體作品的製作等內容時,(即在有資訊呈現需求時)要使用大量的圖片,對圖片的選擇和加工這就是這次課要實現的另外兩個知識目標:用ACDSee軟體瀏覽圖形影象檔案及轉換圖形影象檔案的格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以以上兩個知識目標為主線,把第一個知識目標融進後兩個知識目標中去體現。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自我實踐與探索,鞏固知識的同時,提倡學生主動去發現ACDSee軟體的一些其它功能,達到這節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探討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這節課中,我透過呈現給學生若干幅大家熟悉的祖國風景名勝圖,並讓學生踴躍識圖交流對風景名勝的瞭解,在大家一起感受祖國風光的同時,激起學生瀏覽圖片的慾望,從而推進教學計劃,學生在認知與興趣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本次課的知識目標,同時在自我探索中有所創新,從而形成對資訊科技課,以及對更多地瞭解祖國名勝,感受祖國風情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用ACDSee瀏覽圖形影象檔案。

  ○說:基於上述的新課標以及教材的要求,我歸納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其中教學重點是:用ACDSee瀏覽圖形影象檔案。這是以後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教學難點:

  用ACDSee轉換檔案格式。

  ○說:圖形圖象檔案的格式有多種多樣,較複雜,怎樣在適合自己的情景中運用不同的檔案格式,為什麼要根據需要進行格式轉換,是學生不易弄清楚的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情景導學法與演示法、任務驅動法

  ○說:教學法中指出,教學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字,我認為不僅僅可以理解成學生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特徵和要求的教材內容,即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那麼在本次課中,為了比較好的讓學生掌握好本次課的兩個不同特徵與要求內容,我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情景導學法與演示法以及任務驅動法。其中,情景導學法是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演示法為學生學習理請思路,任務驅動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樂趣中愉快地學習,並很好地掌握知識。

  教學環境:

  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室

  ○說:這次課的具體實現我是將學生帶在我校的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室,藉助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來進行的。透過這種方式,不僅能比較方便地對學生進行主導,也能非常好地讓學生及時參與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自主實踐與自主探索

  我認為,學法是針對學生學習的方法而言的,首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本次課的學生已經是高二年級,透過高一年段必修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經驗,同時也養成了一定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索思維習慣,但這種思維習慣是資訊科技課對學生長期要求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一再強調了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物件。因此,本次課仍舊提倡學生用自主實踐探索的方法去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一)、用ACDSee瀏覽圖形影象檔案(情景導學法)

  教師的定位上:

  (2)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四)、思考練習(根據建構主義提出的分層教學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從而使學生都能懷有成就感,保持繼續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同時也是對層次好的學生的鼓勵與推進,以達到培養大家不斷探索的目的,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①選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將它設定為桌面圖案;

  ②用ACDSee編輯校園風貌的電子相簿。(基礎較好的同學要求)

  五、說教學設計

  拋錨式教學(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透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教學預期:

  ○說: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用教學方法為依託,及時引導和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在過程中提倡協作交流並加以總結歸納,使教學的重點落實地飽滿而紮實,使教學難點在學生激起的探索中迎刃而解,並對軟體的其他功能有所發現和創造,並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欣賞祖國河山,增強熱愛祖國以及為祖國的美麗而驕傲的感情。同時也使部分學生產生為自己喜愛的圖片做期望中的採集與加工的慾望,以更深入地探索與學習。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材定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學生對於函式單調性的學習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初中學習了一次函式、二次函式、反比例函式圖象的基礎上對增減性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在高一進一步學習函式單調性的嚴格定義,從數和形兩個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第三階段則是在高二利用導數為工具研究函式的單調性.高一單調性的學習,既是初中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又為高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 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生學習函式概念後學習的第一個函式性質,也是第一個用數學符號語言來刻畫的概念.函式的單調性與函式的奇偶性、週期性一樣,都是研究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的變化規律;學生對於這些概念的認識,都經歷了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三個階段,即都從圖象觀察,以函式解析式為依據,經歷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的過程.因此,函式單調性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函式的其它性質提供了方法依據.

  (3)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習不等式、極限、導數等其它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於函式的單調性,學生的認知困難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要求用準確的數學符號語言去刻畫圖象的上升與下降,把對單調性直觀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

  其次,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式學習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而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教學大綱對單調性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判斷、證明函式的單調性;難點是引導學生歸納並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以及根據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形與數兩方面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式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

  2.透過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滲透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透過對函式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3.透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維習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函式單調性的起始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採取教師啟發講授,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示相應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深入探究,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概念,獲得方法,培養能力.

  2.教學手段

  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材料,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教師畫幾個增減和波動的圖象.

  2.讓學生大體根據自己的身高隨年齡的增長列一表格,然後畫一簡圖。提出問題

  圖象的變化趨勢,怎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和不等式表示。

  (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1.藉助圖象,直觀感知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即從學生熟悉的常見函式的圖象和事例直觀感知函式的單調性,完成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第一次認識.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1:分別作出函式的圖象,並且觀察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有什麼變化規律?

  在學生畫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獲得資訊:第一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y隨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下降,y隨x的增大而減小.然後讓學生明確,對於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具有這兩種變化規律的函式,我們分別稱為增函式和減函式.

  而後兩個函式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要分段說明,透過例項明確函式的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是函式的區域性性質.

  對於概念教學,若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則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設計了問題2.

  問題2: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增函式、減函式?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增函式的定義:

  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的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或者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隨自變數x的增大,y也越來越大,我們說函式在該區間上為增函式.

  然後讓學生類比描述減函式的定義.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就有了一個直觀、描述性的認識.

  2.探究規律,理性認識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透過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交流、討論,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使學生對單調性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學生完成對概念的第二次認識.

  問題1:右圖是函式的圖象,能說出這個函式分別在哪個區間為增函式和減函式嗎?

  對於問題1,學生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分界點的確切位置.透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用函式圖象判斷函式單調性雖然比較直觀,但有時不夠精確,需要結合解析式進行嚴密化、精確化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用數量大小關係嚴格表述函式單調性的必要性,從而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

  問題2:如何從解析式的角度說明在上為增函式?

  在前邊的鋪墊下,問題2是形成單調性概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先分組探究,然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評價,對普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辨析中達成共識.

  對於問題2,學生錯誤的回答主要有兩種:

  (1)在給定區間內取兩個數,例如1和2,因為,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2)仿(1),取很多組驗證均滿足,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對於這兩種錯誤,我鼓勵學生分別用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根源是兩個自變數不可能被窮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給定的區間內任意取兩個自變數,然後求差比較函式值的大小,從而得到正確的回答:

  任意取,有,即,所以在為增函式.

  這種回答既揭示了單調性的本質,也讓學生領悟到兩點:(1)兩自變數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較它們函式值的大小.事實上,這種回答也給出了證明單調性的方法,為後續用定義證明其他函式的單調性做好鋪墊,降低難度.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了理性的認識.

  3.抽象思維,形成概念

  本環節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使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概念的第三次認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嚴格的數學符號語言歸納、抽象增函式的定義,並讓學生類比得到減函式的定義.然後我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有關單調性的概念,對定義中關鍵的地方進行強

  (三)掌握證法,適當延展

  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透過對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以及反思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單調性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定義的等價形式,對證明方法做適當延展.

  例 證明函式在上是增函式.

  在引入導數後,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作用已經有所降低,我選擇一個較難的例子,主要是考慮讓學生對證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證明過程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難點突破、詳細板書、歸納步驟.

  1.難點突破

  對於函式單調性的證明,由於前邊有對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研究作鋪墊,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兩個步驟:

  證明:任取,

  因此學生的難點主要是兩個函式值求差後的變形方向以及變形的程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變形,不敢動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變形不徹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結論.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說明過程,明確變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後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出發,考慮分組分解法,即把形式相同的項分在一起,變形後容易找到公因式,提取後即可考慮判斷符號.

  2.詳細板書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對證明過程進行規範、完整的板書,引導學生注意證明過程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歸納步驟

  在板書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歸納利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設元,求差,變形,斷號,定論).透過對證明過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別是第三步,讓學生明確變形的方法以及變形的程度,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為了鞏固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設計適當課堂練習。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本階段透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深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學習小結

  在知識層面上,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

  在方法層面上,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如數形結合,等價轉化,類比等,重點強呼叫符號語言來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來解釋定性結果;同時對學習過程作必要的反思,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2.佈置作業

  在佈置書面作業的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設計了探究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完成.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同一首歌》

  這首歌曲為降E調,4/4拍,深情的。由陳哲、迎節作詞,孟衛東作曲。《同一首歌》就是此欄目的主題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進了千家萬戶,成了一首風靡全國的歌曲。這首優秀的創作歌曲,深受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也十分適宜初中生演唱。基於以上教材內容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與原則。以“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我為本課制定了以下目標:

  透過學唱歌曲,激發對人間真情的追求,學會與人溝通,關愛他人。能用真摯、深情的歌聲表達人們對人間真情的渴望、呼喚,並讓學生透過各種方式來體驗、深化歌曲的意境、內涵。

  根據中學生變聲期及對音樂的感知日趨成熟等身心特徵,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設為:學唱歌曲時各個聲部之間的配合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理解歌詞的內涵,並能與歌曲產生共鳴。

  對於這樣的教學重難點的落實,教學目標的實現,我將本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四大板塊:

  第一板塊:情景匯入 、 第二板塊:欣賞《同一首歌》整體感知 第三板塊:學唱歌曲 第四板塊:拓展討論

  第一板塊:朗誦匯入

  多媒體播放《同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學生大聲朗讀歌詞

  要求學生思考歌詞的深意。失意、孤獨、鼓勵 、 渴望

  (運用視聽法、提問法,讓學生感受歌聲中真切的思想感情,為新課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從而引入新課教學《同一首歌》)

  (二)、欣賞《同一首歌》整體感知

  欣賞《同一首歌》同時播放5。12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的相關圖片,默默體會這首歌曲的深意,當全國人民齊心合力度難關,而最能表現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們應該學習一下這首歌,為四川加油!

  (主要是創設歡樂的情景,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對歌曲的深入瞭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板塊:學唱歌曲

  首先跟著鋼琴哼唱歌曲旋律(注意升4音)。然後學生跟錄音學唱歌詞(注意時值要足)。老師彈奏旋律,在雙聲部部分,女生唱高音部分,男生唱低音部分。最後完整演唱歌曲(要求深情)。

  第四板塊:拓展討論

  思考:《同一首歌》這首歌曲揭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道理?

  師生討論。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孤獨或失意的時候,所以相互的理解、溝通,家人、朋友、同學的友誼、真情、幫助都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歌曲告訴我們:人類與大自然同是地球母親的兒女,大地知道你我心中的每個角落,何況我們共同擁有同一片藍天、同一個太陽、同一輪明月的人類自己呢?讓我們一起唱《同一首歌》,為全國受災的人們祁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