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小學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小學說課稿

關於小學說課稿範文集錦6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英語PEP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3 My Friends中的第一課時,內容包括P.A Let’s learn Let’s find out 兩部分。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生詞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以及會運用句型 My friend is… He has…

  2.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圍繞“My friends”展開教學,重點學習描述外貌特徵和愛好的詞彙與句型。教師在教學中,可聯絡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描述動物外貌特徵,透過以舊引新的方式,進行教學,降低知識點的難度。同時,教師在教學描述人的體貌特徵的形容詞時,可適當介紹語言背景。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要求、本課的內容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聽、說、認、讀本課時的主要的單詞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

  聽懂歌謠,並按節奏念出本課時的chant.

  技能目標:能綜合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朋友及其特徵。

  情感目標: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樂於聽、說英語,樂於模仿,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教學重難點

  (1)重點:描寫人物相貌特徵的詞彙。

  (2)難點:quiet的發音

  三、說教法

  1、教法設計

  英語的習得過程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交替復現的過程。在本節課匯入新課時,我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絡溫故知新。在操練單詞時,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相同點強化記憶。我還發揮英語歌曲、chant、遊戲比賽以及TPR活動的激趣作用,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透過多種活動來操練重點單詞和句型,突破教學重難點,並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

  2、學法指導

  透過說、唱、玩、演、比賽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英語,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培養和發展合作意識。

  3、教學手段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並藉助實物、圖片、單詞卡片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及利用活潑的歌謠、激烈的競賽、有趣的遊戲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在一起,實現教學目的。

  四、說過程

  (一)、熱身(warm-up/revision)

  Let’s do

  T: Make yourself tall. Ss: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 arms long.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eyes big. Big, big, big.

  Make your eyes small. Small, small, small.

  (二)新課呈現(Presentation)

  1.教授friends

  Sing a song” Friends”,引出friends 是“朋友”的意思,並強調其單複數。

  練習:同學之間握手,然後說 We are friends.

  2.教long hair, short hair

  (1)由老師的頭髮,引出hair,再引出long hair

  (2)隨便找一個男生,對比老師的長髮,引出short hair.

  (3)大螢幕出示長頭髮和短頭髮的圖片,加強記憶。

  練習:招學生起來說I have long hair or short hair.

  3.教thin, strong

  (1)老師做動作讓學生理解老師很強壯,從而引出strong.

  (2)找一個瘦弱的學生,同樣與老師對比,從而引出“瘦弱的”thin.

  (3)出示圖片超人和流浪者,讓學生形象的理解strong 和thin.

  練習:I’m strong. I’m thin.

  4. quiet

  (1)由平時經常說的“Be quiet.”引出quiet 是“安靜的”意思。

  (2)再由紫薇和小燕子的圖片對比引出它還有“文靜的”意思。

  (三)操練

  1、首先再複習一下三年級學過的臉部器官

  2、然後同學練習用所學過的單詞描述自己的朋友。

  3、聽錄音,模仿發音。

  (四)總結這節課所學內容。

  (五)佈置作業:寫單詞,聽錄音。

小學說課稿 篇2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一重點訓練專案中的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藉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式:

  (一)、設疑匯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透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

  ①、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

  ②、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

  ③、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絡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

  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著,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透過認真讀書,聯絡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

  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

  (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

  (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

  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透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專案。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學生演戲裡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小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材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宇宙》單元中的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分為"瞭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區域性。

  日食和月食,是同學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同學們學習的主題,有三個目的:一是因為這兩種現象對同學有吸引力;二是這兩種現象都涉和了同學在本單元要建立起的有關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體是運動著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三是培養同學們從現象到實質的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是同學們在學習了"地球的運動"以和"在陽光下"兩個單元以後認識發展的必定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區域性內容是同學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資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基礎區域性。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同學透過中年級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擬實驗,類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對月食區域性的光學傳達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置,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也沒有強呼叫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過程,而是讓同學透過模擬實驗和類比推理,自身總結月食發生的原因。這種說課稿,既體現了同學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也突出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教學,使同學知道什麼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養同學的實驗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擬實驗),推理能力(根據日食現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據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間想象力)。

  3、透過認識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關係,使同學體會到自然事物(天體)是相互聯絡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同學認識日食的成因。

  2、難點:根據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激發興趣,適時誘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籠統,而同學由於年齡的特點,籠統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議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籠統為直觀,為同學提供豐富的感性資料,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2)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同學模仿課件自身動手做實驗,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擬實驗(日食的成因),小組合作,類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日食、月食影片、動畫,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圖。

  2、同學準備:電燈泡、小皮球。

  七、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談話:同學們,你們見過太陽發生過圓缺現象嗎?

  2、同學質疑、分析、發表自身的意見:根據同學已有的知識水平,多數知道這種現象是日食現象。(此時教師適時加以追問:關於日食你有什麼問題嗎?同學分別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如:日食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會有日食現象……)揭示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關於日食的錄影。

  (2)談話:根據剛才的錄影,你認為日食可能是怎麼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組的小夥伴一起說一說。

  (3)同學分組活動,討論日食的形成,並彙報討論結果。(根據同學的討論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同學對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此,我和時給予肯定)

  (4)在同學討論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發生日食現象是太陽自身在一段時間內變黑了,還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你認為哪種可能性大?(同學透過討論認為最有可能是太陽的光輝被某種天體擋住了)

  (5)我又接著提出:假如是某種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可能是哪個天體?我引導同學帶著這個問題來討論以下幾個問題:(顯示討論的問題)

  ①太陽被遮擋的區域性邊緣是什麼樣的?(弧形的)這說明擋光的天體是什麼樣的?(圓的)

  ②在日食過程中,有時太陽的整個球面都被擋住了,成為黑色,這說明擋光的天體,從地球上看有多大?(與太陽一般大小)哪個天體可能是這樣的?(月球)

  ③太陽被遮擋的區域性從哪邊開始,向哪邊移動?(從西邊開始,向東邊移動)這說明什麼?(說明這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的)哪個天體是這樣運動的?(月球)

  (6)那麼,綜合以上分析,你認為可能是哪個天體擋住了太陽的光輝?(月球)

  (7)這時我提出:為了證實你們的想法對不對,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8)同學利用實驗用具,自身設計實驗證明推斷的正誤,並彙報結果。

  ①利用電燈泡當作太陽,皮球當作月球,甲同學的頭當作地球。

  ②讓乙同學拿著"月球"圍繞著"地球"自西向東轉動,當"月球"執行到"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讓甲同學再看"太陽",還能看見"太陽"嗎?

  ③當"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陽"的中間時,是否重新看見了"太陽"?

  (9)在同學實驗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動畫。

  (10)根據以上研究,參考日食形成的動畫,用自身的話說說日食是怎樣形成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的影子就會投在地球上。處在月影裡的人,由於被月球擋住了視線,就看不見太陽或只能看見一區域性太陽,這就是日食。)

  2、認識月食的成因

  (1)問:既然有日食現象,會不會有月食現象呢?(演示月食過程圖)請你說一說你對月食的瞭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圖

  (3)討論: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呢?你能根據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嗎?

  (4)同學分組討論並彙報結果。

  (5)演示月食的錄影

  (6)能過討論,看了錄影後,你能用自身的話說說月食形成的原因嗎?(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當月球轉到地球揹著太陽的一面,三個天體大致成一條直線時,月球就處在地球的影子裡,太陽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擋住了,這時就會發生月食。)

  (三)鞏固應用

  1、教師講解:日食和月食現象,自古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研究,我國遠在三千年前,就有觀測日食的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記錄。

  以前,由於人們不瞭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對於日食和月食有各種猜想,其中有不少錯誤的、迷信的說法;經過多年的探索,人們才認識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相對運動的結果。現在,人們不只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經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規律,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和地區。

  2、鞏固練習:今天,我們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請你試著做一做下面的練習:分別畫動身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的相互位置圖。

  八、設計理念

  《科學(3~6年級)課程規範(實驗稿)》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教學此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探索的:

  1、從舊知入手,因勢利導。同學已經在前面的一課中學習到了月相的知識,並聯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從這裡開始本課的教學,既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也使同學學得自然。在教學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為教學的重點,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為一個探索作業的形式,既倡議了同學自主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同學的類比推理能力。

  2、以圖解為載體,促進理解。天文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圖解來讓同學初步認識發生日食和月食的條件。這也是一種直觀教學的方法。

  3、利用多媒體課件,加深理解。重現日食和月食發生時候的現象,這樣使籠統的東西更加形象化,從而有利用協助同學加深理解。

  4、透過模擬實驗,培養能力。模擬日食和月食發生的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知識,同時又能培養同學的實驗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5、透過畫圖練習,鞏固知識。同學學完了這一刻,真正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還是示意圖;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還是要藉助示意圖。所以,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一個練習,就是讓同學畫示意圖。即使有少數的同學在前面的環節中還沒有掌握,那麼透過畫示意圖,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透過以上教學手段,使同學在直觀中理解知識,在考慮和討論中形成知識,在實驗練習中鞏固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歡迎指教。

小學說課稿 篇4

  一.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計算,去比較,再透過我的適時引導,讓孩子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

  二.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透過計算、觀察、比較,發現積隨因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放手探討積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結論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隨因數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驗證規律、應用規律。

  四.教法

  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透過觀察、猜想、驗證來自主探索概括出積的變化規律。

  五.學法

  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提出猜想、驗證猜想、表述規律、應用規律的自主探索過程,獲得探索教學規律的一般經驗。

  六.教學具及相關資料

  小黑板

  七.教學流程

  談話匯入猜想規律驗證規律表述規律,小結探索方法應用規律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八.教學設計過程

  1談話匯入

  課的開始我與孩子進行談話學校為了獎勵參加大掃除的學生,每人發一本筆記本,每本筆記本6元,買2本需要多少元錢?買20本,200本呢?孩子你們算算。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板書三個算式及其結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設計理念:我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將純粹的算式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讓孩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我提出問題:觀察這三個算式,你會發現什麼規律呢?

  我引導孩子從上向下觀察:因數到因數,積到積有什麼規律。

  (2)小組交流,集體彙報。讓孩子把自己發現的規律講給同伴聽,經過小組內交流,孩子不難提出猜想: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幾,積就乘以幾。

  (3)我引導孩子再次從下向上觀察,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就除以幾。

  設計理念:孩子透過獨立觀察,小組交流,使學生真正體驗自主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同時,我活用教材,用一組算式揭示兩條規律,先後有序,主次分明。

  3驗證規律

  孩子都看出規律來了,那麼這些規律是不是適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請孩子自己來驗證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為兩組,一組應用規律直接寫出結果,另一組用筆算或計算器驗證。兩組交換角色再次驗證。

  設計理念:透過學生分組協作,體驗驗證數學規律的過程。

  4表述規律,小結探索方法。

  我首先讓學生說規律,趁勢解釋說明乘以幾=擴大幾倍,除以幾=縮小几倍,學生在以往的基礎之上,很容易接受這點。然後引導學生如何把兩條規律歸納成一條,得出積的變化規律: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幾倍。我板書規律,揭示本課主題。最後我讓孩子們說說這規律是如何得來的?

  設計理念:孩子透過對探索過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策略。

  5應用規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題。指明孩子自己說說如何得出結果的。個別孩子可能會提出:我用筆算也挺簡單的,那我今天學的有什麼用呢。好問題出來了,進入下一環節。

  6拓展延伸。

  (1)一個數乘以18積是270,如果這個數乘以54,積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設計理念:透過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練習,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7課堂總結,內化規律。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學的高興嗎?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的學習能力。

  九.教學效果分析

  本節課我創造性地活用教材,營造了寬鬆、自主的學習氛圍,孩子們透過看、想、說、做等數學活動,去經歷主動觀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提出猜想驗證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豐富了學生學習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確定位置》第一課時。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的第二學段中針對本單元有明確要求,“在具體情境中,能在方格紙上利用數對(限於正整數)表示位置,知道數對與方格紙上點的對應”而本節課的內容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和基礎。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以及數對的含義。

  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確定第幾列第幾行時要從觀察者的角度考慮。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已經學習了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經初步獲得了用自然數表示位置的經驗。而本節課就是對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數對來表示位置。

  三、說模式

  為保證教學有成效,學生能學會,我採用情景教學法。在教師給出明確的規則或範例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體會第幾列第幾行的確定規則,以及用數對錶示位置。並且用許多的舉例、練習鞏固對規則、方法的理解運用。

  四、說設計

  1.本堂課再設計時本著一個原則:“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授學生學知識。”所以在授課一開始就引入學生的座位擺放,透過讓學生獨立嘗試描述某一位同學在班裡的位置,引出明確、簡明的描述位置的需要。

  2.透過在具體情境中介紹列、行,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以及利用數對錶示具體位置的方法,讓學生對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進行理解。

  3.迴歸到書本中的例1中,讓學生在例1的圖中找到某個位置,目的就是檢驗學生在現實中能分清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後,在書本中是否也能把這個角度轉換過來。

  4.之後重點介紹例1下面的圓圈圖,並利用這個圖做一些練習。因為這個圖是對例1中座為的抽象過程,在這一圖中的練習室學生學習在方格圖上確定位置的必要過度。

  5.最後就是練習環節,透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五、說板書

  用數對確定位置

  豎排叫做列 從左往右數

  橫排叫做行 從前往後數

  數對

  第2列第3行 (2,3)

  第4列第5行 (4,5)

  (目的:在板書上明確書寫出列、行的含義以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並且在列舉出的兩個例子的基礎上出示數對的書寫格式,藉此過程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清晰的思路,幫助學生理解。)

  六、說評價

  本節課的評價側重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是否能夠積極的發言這兩方面,回顧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評價,已達到激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目的。

  七、說開發

  1.本節課沒有直接利用例題傳授知識,而是利用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這一實際情境授課。一方面課堂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具有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2.在練習時,利用課前的口算題在黑板上的位置進行練習,使口算練習也參與新課學習的過程,避免一堂課中口算練習與新知學習脫節。

  八、說得失

  得: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列、行的含義以及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並且能夠用數對錶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基本完成教學目標。

  2.將口算題納入新知練習環節,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失:1傳統授課模式下教師限制比較死,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2.板書設計不夠精細,在課上沒有給學生表清“用數對”確定位置,以及在強調數對的書寫格式時只是口頭強調,還可以用彩色粉筆進行標註。

  3.課堂評價較少,評價語不夠豐富。

小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讓我們學會觀察》。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於觀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指導是幫助學生充分感知事物、認識事物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觀察能力處於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設計了以《讓我們學會觀察》為主題的方法指導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就本課教學設計進行彙報:

  一、活動目標

  1.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觀察的重要性,掌握特徵觀察法。

  2.透過活動讓學生知道觀察記錄的基本要素,並學會填寫觀察記錄表。

  3.引導學生初步體驗觀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掌握特徵觀察法,知道觀察記錄的基本要素,並學會填寫觀察記錄表。

  三、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春天美景的影片及月季花實物;學生準備各種水果。

  四、活動方法

  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發現、體驗、交流和總結歸納。

  五、活動過程

  為了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將整個教學活動分為“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實物觀察探究新知”、“加深體驗強化訓練”、“深化認識 總結延伸”四個環節。接下來我向大家彙報每一環節的具體操作情況: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創設情境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啟用探究的動機。匯入環節,我播放了一段豔陽高照、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溪水潺潺的富有色彩和動感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看影片後彙報觀看情況,要求學生說出從影片中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了解什麼是觀察,怎樣觀察,總結出觀察需要多種感官並用,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嘗、用手觸控,在此基礎上引出本節課的題目《讓我們學會觀察》。

  2.透過實物,探究新知

  啟用興趣和動機後,我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實物觀察活動——觀察月季花。觀察之前我給學生做了適當的點撥和指導:首先要同學們自己想一想,觀察月季花需要調動那些感官、抓住哪些特徵進行觀察,然後小組交流討論,再實施觀察活動。在各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順勢歸納出特徵觀察法。

  3.加深體驗,強化訓練

  在觀察月季花的基礎上,同學們基本掌握了特徵觀察法,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掌握特徵觀察法並運用於實踐之中?接下來,我又引導同學們利用這種觀察法觀察了他們自己帶的各種水果,指導他們填寫好觀察記錄表。學生知道了觀察記錄的基本要素,學會了填寫觀察記錄表。

  4.深化認識,總結延伸

  我以“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這個問題再次鞏固複習本節課的重點,同時也使學生了解特徵觀察法只是諸多觀察方法中的一種。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逐漸認識更多的觀察方法,如順序觀察法、對比觀察法等。希望同學們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做個樂於觀察、善於觀察的有心人。

  六、教師反思

  本節課教學,在情境創設中,學生了解了什麼是觀察;透過觀察實物,學生掌握了特徵觀察的基本方法;利用強化訓練,提升了特徵觀察法的運用能力;透過活動體驗,學生知道了觀察記錄的基本要素,能正確、完整地填寫觀察記錄表。完成了教學設計的預定目標,達到了教學設計的預期效果。這些都得益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得益於對教師角色的準確定位,得益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缺點和不足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我願傾聽大家的金玉良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