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範文彙編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的內容。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教材分析】

  本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①)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後面將要學習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礎。透過學習,使學生從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到細胞,認識系統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為後面學習細胞的能量的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學習了高倍鏡的使用及本章第一節的有關細胞膜的知識以後,再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就有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還是比較低,線粒體較小,在高倍鏡下,在短時間內學生可能較難觀察到,所以教師要準備好示範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的

  ①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測葉綠體和線粒體。

  ③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④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部分與整體的統一。

  2、能力目標

  透過製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形態和分佈。鞏固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和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細胞微觀結構的認識。

  3、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有利於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細胞中的幾種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②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教學難點

  ①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

  ②製造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動手、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準備20臺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消毒牙籤,新鮮黑藻葉,1%的詹那綠染液。

  2.課件製作:製作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動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等的幻燈片。

  【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限制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第二課時學習細胞器之間的協調配合及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一張某玩具廠忙碌的車間的動畫片。提出問題:

  ①一件優質的產品是如何透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生出來的?

  ②細胞內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③細胞內的各種“車間”是怎麼樣的?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以及對細胞的觀察,展開討論,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生著物質和能量的複雜變化。細胞內部就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許多忙碌不停的“車間”,這些車間都有一定的結構如線粒體、葉綠體等,它們統稱為細胞器。

  2、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

  設定這步的理由是①學生對微小的細胞總有一種神秘感,透過親自觀察細胞來解決自身的疑惑對學生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激情;②訓練了學生製做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③知道葉綠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內的分佈和形態;④對微觀世界的細胞有了初步的認識。

  具體作法如下

  (1)先引導學生製作黑藻葉片細胞及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觀察黑藻葉片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記載和描述觀察現象,針對該試驗提出如下問題:①描述觀察到的黑藻細胞的葉綠體分佈和形態。②植物的葉子為什麼是綠色?

  ③描述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分佈和形態。然後依次討論與交流。

  (2)總結:在顯微鏡下葉綠體散佈於細胞質中,呈綠色的、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正是由於植物葉肉細胞中有大量葉綠體,所以植物的葉子是綠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綠染成藍綠色的線粒體均勻的分佈在細胞質中,線粒體形態多樣,有短棒狀、圓球狀、線形、啞鈴形等。

  3、細胞器的分工。

  (1)指導學生帶著思考題閱讀P44~47的課文內容。思考以下內容:

  ①胞內有哪些細胞器?

  ②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

  ③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嗎?

  (2)播放電鏡下線粒體的幻燈片

  引導觀察:線粒體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它的內膜有什麼特點?它有什麼功能?它的結構和功能是怎麼樣相適應的?為什麼成人的心肌細胞的線粒體數量比腹肌細胞的多?

  (3)播放電鏡下葉綠體的幻燈片

  引導觀察:葉綠體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它的內膜有什麼特點?它有什麼功能?它的結構和功能是怎麼樣相適應的?葉綠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嗎?

  (4)繼續播放電鏡下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幻燈片

  引導觀察: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結構是怎麼樣的?它們有什麼功能?

  (5)分別播放動植物細胞亞細微結構模式圖,簡要介紹其他細胞器。

  這樣設定的原因是:

  ①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經過閱讀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有利激發學習的興趣。

  ③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透過觀看、比較、討論,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細胞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及其功能。

  ④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

  ⑤為完成後面的達標圖表做充分的準備。

  4、概括反饋:①設計達標表格,引導學生完成。②應用該表格進行小結。③推薦相關網站,以解決課後遇到的問題。

  這樣設定的理由是

  ①透過完成表格,歸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②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④拓展了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

  [課堂小結]

  請4~5位學生來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自己掌握的情況。

  請教師重新出示“八種細胞器的比較表”和“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比較表”對本節內容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進行總結。

  [佈置作業]

  本P50基礎題1、2、3。

  【板書設計】

  第2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質基質:

  二、細胞器:懸浮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小器官。

說課稿 篇2

  ⑴讀鄧稼先的故事談感受

  ⑵閱讀教材P41男青年因見義勇為二犧牲的故事。完成教材提出的問題

  活動提示: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鄧稼先的工作責任和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體會男青年見義勇為的正義感,以及女青年不思感恩和回報的羞恥感。

  ⑶當我們遇到不道德行為時,我們會長生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透過剛才的活動,我相信同學們已經學會區分和評價社會上的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明白到的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動力。

  指導學生閱讀張學良的故事

  回答:張學良的事蹟體現什麼樣的情感?什麼是愛國情感?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蝸牛》,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等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對本課的理解。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蝸牛》是科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由四個部分組成。

  分別是:我所知道的蝸牛,觀察蝸牛的身體,觀察蝸牛的運動,飼養蝸牛。本課的設計意圖是透過組織學生尋訪、飼養、觀察、記錄和研究蝸牛,達到認識蝸牛的生活環境、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蝸牛》一課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本課將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培養他們熱愛小動物。開好了這個頭,對學生以後的探究動物來說意義非常大。

  3、教材的處理

  本課內容學生在學習前已經透過各種途徑有所瞭解,如果還按教材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根據農村學校的條件,我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處理,大膽地選擇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能夠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有效學習的能力。使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

  4、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透過學習瞭解蝸牛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經歷和體驗觀察蝸牛的過程,學會用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實踐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鼓勵學生親近和關注周圍小動物,對學生進行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5、教學重點、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難點是學生觀察活動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處理。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說學生 對學生來說,喜歡動物是與生俱來的。蝸牛是學生非常喜愛、瞭解但又沒有仔細關注過的小動物。學生觀察的困難在於能否找到蝸牛身體的各部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是觀察蝸牛的爬行狀態。

  因此,在課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參與觀察活動,讓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蝸牛的特徵。 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方法。聲像並

  茂的多媒體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長時間保持興奮狀態,提高學習效率;透過四人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師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課堂上,把時間充分留給學生,教師充當傾聽者和組織者。

  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二)、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三)、畫蝸牛,加深認識,

  (四)、課外延伸。

  謎語匯入 激發興趣 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教學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開課時我選擇適合三年級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謎語匯入:(出示謎語),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學生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產生了瞭解蝸牛的慾望,從而揭示課題------探究《蝸牛》。

  自主探究,觀察交流

  1、瞭解蝸牛的生活環境。 這個環節,我首先出示一組蝸牛的影片,學生觀看後,提問:哪裡能找到蝸牛?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你們仔細觀察過蝸牛嗎?透過觀察得出: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2、觀察蝸牛的身體

  (1)首先組織學生自主討論觀察蝸牛的方法。

  (2)教師介紹放大鏡的用法,並告訴學生觀察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從整體到區域性地觀察,觀察時要有耐心,靜靜地觀察,不要打擾它的活動。

  (3)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蝸牛。教師提出問題,蝸牛的身體是怎樣的?它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依次觀察頭部、腹部和尾部,讓學生重點觀察蝸牛頭部的眼睛、觸角和嘴。)在觀察時,學生在小組之間相互交流、比較、補充。教師可以參與到其中一到兩個組中去,對小組提出的問題和優點給予幫助和表揚。這裡比較好的體現了小組合作與師生合作的理念。

  (4)讓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蝸牛的身體,教師要適時給予指引。並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3、觀察蝸牛的運動 觀看蝸牛爬行的影片。提問:蝸牛有腳嗎?蝸牛用身體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蝸牛沒有腿、腳。蝸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蝸牛的腹部就是蝸牛的足,叫腹足。蝸牛在爬行的時候,會留下痕跡,讓學生討論黏液對蝸牛爬行的作用。

  4、飼養蝸牛 老師介紹飼養的方法、注意事項及蝸牛的食物。 畫蝸牛,加深印象 讓學生用簡筆畫出蝸牛的外形,並標註各部位名稱。 課外延伸 讓學生課外飼養蝸牛,觀察蝸牛的活動並寫觀察日記 讓學生觀察研究動物從教室走向廣闊的學習生活,從而使40分鐘的科學課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跳板”。 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突出重點。

  說反思

  這節課我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蝸牛資料,製成多媒體課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探究蝸牛生活環境與蝸牛的運動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讓學生在觀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弊端,短缺的實物實驗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鍛鍊學生的直接感官與動手能力,這時我採用影片的形式,來彌補它的不足。

  總之,本課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視學生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過程。讓“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非常密切,本教材將此內容單列一單元,體現了“化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一主題。本單元主要介紹了鐵、鋁、銅等重要金屬和合金。內容包括金屬的物理性質(如導電性、導熱性等),金屬的化學性質(如與氧氣、鹽酸等反應)以及反應的規律性知識(如金屬活動性順序),金屬資源的利用(如鐵的冶煉以及冶煉時有關雜質問題的計算),金屬資源的保護(如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等。本節課將要複習本單元中除了計算之外的部分。具體複習目標及重點、難點如下:

  複習目標:

  1、瞭解金屬的物理特徵,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

  2、掌握金屬的化學性質,能靈活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解決實際問題。

  3、瞭解金屬鏽蝕條件及防鏽措施,增強節約金屬資源的意識。

  複習重點、難點 :

  1、金屬的化學性質。

  2、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半個多學期的學習,對化學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但是九年級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還不夠,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嚴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三、複習方法:

  透過目標明確複習方向;透過知識再現回憶舊知,在熟練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知識網路;再透過針對性的練習把“雙基”落實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法指導

  我們知道,教學的宗旨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再現,變定向思維為發散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以透過複習來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生本教學理念融入到教學中。所以在教學程式上,我把本節課分為以下四個活動,分別為:考點梳理;典例分析;反思與交流;鞏固與提升。

  第一個學生活動是考點梳理。透過學生背書回顧考點、查閱資料完善考點、小組交流質疑、全班集中釋疑、及時鞏固識記等幾個環節使學生對本內容的考點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第二個活動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典例分析。在這個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三個典型例題:設計實驗驗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利用金屬的化學性質除雜,金屬與鹽溶液反應後過濾後的固體成分與溶液中溶質的組成。重點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活動中採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展示方案、介紹分析過程、展示學生思維)、質疑評估、教師點撥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儘量做到在教學中“一切依靠學生”,體現生本理念。而第二、三兩個例題仍然採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較好的培養了學生諸方面的能力。

  第三個活動是反思與交流。透過學生的獨立反思,小組交流。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反思本節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反思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不足,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發揚優點,改進不足,穩步提升。

  第四個活動是鞏固與提升。透過精選的習題練習,重點習題的展示、交流、點撥,基本達到了複習的目的。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採用了保康縣化學組通行的生本課堂“學—探—展—練”四步教學模式,基本課堂中“一切依靠學生”的理念,切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中諸多細節需要改進,如:學生展示過程中有重複展示導致浪費時間的現象,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待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中弱勢群體的關注度不夠,小組評價中激勵效果不夠明顯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為新版高一教材第三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概括重點,提取精要。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

  一、藉助課文有關語句,概括內容要點。

  二、把握課文的內在聯絡,提高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恰當的概括來自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只有提高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水平,才會不斷提高概括能力。

  本文是一篇訪古遊記,涉及內容多,文化底蘊豐富:有地理、有歷史、有人物、有古蹟遺物,有文獻資料;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有分析議論、安排有序、毫無雜亂之感。看似各自獨立的兩部分,卻又“形聯”“神系”,渾然一體。“加強民族團結”的思想在文章中一直表現得十分鮮明,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好文章,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在理清文章記遊線索的基礎上,能用簡潔的語言對文章的內容、思想進行概括。

  ②在理解文章基本內容基礎上,能對一些關鍵段落在內在結構進行思考、分析,理解趙長城和“胡服騎射”(防禦外族入侵和學習外民族長處)的關係,理解漢城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兩種民族政策以及作者對此的不同態度。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演繹、歸納、類比、推理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3)哲學目標。

  幫助學生樹立運用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在總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從不同方面(或記敘的內容,闡明的觀點,表達的思想感情)進地概括。

  (2)總體把握課文的特點,體會本文文采兼備,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

  二、說教法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有一定的深度,有限的課時,很難做到“講深講透”,又有效概括要點的訓練,因此,教學過程中,關於本文的教學重點(包括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應讓學生有一個總體瞭解,透過預習,概括兩部分各自不同的內容要求,加以分析歸納,從而劃出不同層次(可參照課後練習二進行)。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找出關鍵性語句,重點放在第一節的分析,應讓學生體會本文“形聯”“神系”的特點。“神系”即本文緊緊圍繞中心,使各部分密不可分。應讓學生明白,本文無論寫趙長城,頌武靈王,還是寫漢城堡,強調和平往來,或是寫青冢,頌昭君精神,都不是無端。發思古之幽,隋”,而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和分析民族關係的歷史,認識歷史上發生的眾多民族紛爭,都是統治階級之間矛盾沖沖突的產物,而各族人民從來都有友好相處的願望,友好往來從採都是民族關係的主流。

  三、說學法

  由於本文篇幅較長,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指導學習時,應從實際出發,靈活使用課後練習一、二、三題。先課前預習,逐段口頭概括,再把幾段合起來概括,並討論不同概括孰優孰劣,答案可以靈活掌握。體會各層次之間的不同邏輯關係。如第一節寫陰山南麓的自然環境,從經濟地理、政治地理和軍事地理等不同角度說明為何成為民族紛爭(風浪最大的地方)的焦點。第⑦自然段四個複句構成的句群的邏輯關係,以達到總體把握的目標。

  教學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注意本文文采兼備,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體會文章所表現出的散文家的筆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文化素養,提高寫作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1、複習舊知,介紹本單元及本文的學習重點,介紹。

  “概括”的兩方面意思,概括要點訓練的基礎、前提和方法。

  2、匯入新課。

  介紹作者,透過“孟姜女哭長城”和“昭君和親”的歷史故事匯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引導體會作者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看法、態度。

  3、課堂活動。

  (1)檢查預習,輪流交換對課文進行逐段口頭概括,再討論比較各自的優劣,引導完成課後練習二。

  (2)引導體會本文藝術上的特色。

  以“一段最古的長城”為例,體會第①②⑤等段散文家的筆調體會描寫、擬人、比喻、引用文獻資料的作用,富有文采的形象的表現力;第③④⑦⑧等段的考據,使文章有說服力。既有文采,又有考據,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有力而又文采兼備。

  (3)引導分析寫趙長城和“胡服騎射”的段落,體會文章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分析問題,作者的寫法,對比議論,抒情讚頌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築趙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入侵,“胡服騎射”是學習外民族的優點,及兩者都是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的正確做法。

  (4)概括總結。

  透過對學生的課堂活動進行充分的討論,肯定優點,指正失誤,給出課後練習的規範答案,引導對比優劣,同時肯定學生的討論成果,允許不同見解的存在。

  (5)知識運用,能力鞏固。

  結合練習冊相關練習,指導運用第一節的分析方法,學習第二節“在大青山下”,應注意漢城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兩種民族政策及作者對此所持的不同態度。

  (6)能力遷移。

  佈置學生選擇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史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分析評價。寫出一篇短文。

說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課在《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教學設計中,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育課也應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性,讓學生在歡樂中精神得到薰陶,身體得到鍛鍊,技能得到發展。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水平二教材《前滾翻》。《前滾翻》是《大綱》要求學會的基本動作之一,它是學習較複雜技巧動作的基礎,也是生活中自我保護的一種基本方法。學好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柔韌性、協調性、靈活性,對於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團結拼搏的優良品質具有促進作用。教學重難點是團身緊、方向正、滾動圓。本課的輔教材是發展雙足跳能力,這也是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透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技能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三、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運動基礎較薄弱,側重於感性。學生對動作的模仿能力較強,且好奇、好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示範、啟發、激勵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運動中的保護與幫助,注重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四、設計思路

  1、教法

  在教學中,主要採用提問作答法、自學體驗法、講解示範法、反覆練習法、巡視糾錯法、語言激勵法等來達到傳授知識、掌握動作技能的目的;透過同學間“夥伴”協作式的幫教、探討、展示和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練習的自信心和主動積極地學習精神,提高動作質量。

  2、學法

  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嘗試、競爭等學法,透過主動體驗,邊學邊練,練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運用不斷嘗試、反覆練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動作技能。最後透過遊戲競賽把本節課的兩個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合作觀、競爭觀,達成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

  3、教學過程

  情景匯入。

  安排熱身操,其目的是活動筋骨,避免運動損傷,並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下一步教學做好生理、心理準備。

  學習體驗。

  (1)、教師匯入本節內容。

  設計目的:教師採用引導匯入法讓學生回顧自己平時在家玩過的遊戲,回憶起自己對前滾翻的印象。

  (2)、分組練習、親自體驗。將學生進行分組,並提出相關安全措施要求,讓學生自己體驗、嘗試。

  設計目的:新課程教學提出要讓學生廣泛地體驗、嘗試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因此本環節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體驗學習,在體驗中培養對體育的求知慾。

  知識探究。

  (1)、學生根據自己嘗試、體驗後的感受及生活經驗,同小組夥伴展開討論。

  設計目的:讓學生透過共同討論交流,嘗試尋找前滾翻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意識。

  (2)、教師參與其中,提出問題,聽取學生的交流分析;並結合學生展示解決存在的問題;然後教師講解示範技術動作,學生認真學習觀察,分小組進行練習。

  設計目的:教師參與其中,契機引導,並透過提出問題,啟發和鼓勵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3)、反覆練習。

  設計目的:學生根據本小組的練習情況對技術較差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培養學生間團結互助的精神。

  (4)、共同探究,探究不同開始姿勢的前滾翻。

  設計目的:在已有的前滾翻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啟發學生探究其它開始姿勢的前滾翻,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

  鞏固提高。

  透過遊戲競賽,把本節課的兩個內容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設計目的:在學生體驗探究學習之後,教師安排競賽遊戲,透過遊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和鞏固所學知識,並使學生的雙足跳躍能力得到了發展提高;透過小組競爭,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與競爭意識,從而實現本課教學目標。

  放鬆小結。

  透過音樂放鬆,恢復身心;教師總結回顧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行為向課外延伸。

  五、教具的選擇和使用

  小體操墊10床、標誌杆12根、橡皮筋若干

說課稿 篇7

  隨著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深化,數學課程標準把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在本課的設計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放手給他們一個自行研究、實驗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自我發展中感悟、發現。

  一、說教材

  運動與身體變化是一次引導學生採用實驗的方法,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研究、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運動後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的問題來自於學生日常的體育活動,可以激起學生相關的體驗和感受。教材從多個角度進行安排,不僅引導學生研究時間長短不同的同種運動會使身體狀況發生怎樣的變化,而且組織學生探討在同樣的時間裡進行不同的運動身體狀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實驗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收集資料、求平均數、分析資料等數學活動,並把這些數學活動作為得出實驗結論的基本手段,培養了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在“引申反思”部分讓學生向體育老師調查怎樣根據學生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科學安排體育活動,再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測量在不同的運動前後每分鐘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最後,教材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運動使脈搏跳動加快的原因,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從整體上看層次分明,綜合性強。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方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具有初步估計一組資料平均數的能力與分析資料的能力。

  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學習運用實驗和統計的方法研究、解決問題、體會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情感與態度方面:培養探究、合作意識,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習重點: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

  學習難點:運用實驗和統計的方法研究和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1、分好4人小組,確定小組長為記錄員。

  2、學生自己查詢有關運動和身體狀況變化方面的知識。

  3、教給學生正確的測脈搏的方法。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是一個實踐活動,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中,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教育思想,對課本的編排稍做了調整,整個設計突出實驗性,圍繞整個實驗讓學生討論、分析、發現。由於考慮課上要進行數次的記錄、統計,這節課要在比較寬敞的多功能教室開展,同時藉助多媒體播放影片和卡通音樂,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集娛樂與學生合作學習、互動交流、學習研究於一體,有動有靜,既發展了學生的身心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說程式設計

  1、情景呈現、激發共鳴

  課的開始我給學生看一段小明和小紅參加體育活動的錄影。因為小學生天性愛動,個個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我從學生熟悉的、有親身體驗的話題入手,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能直觀地初步觀察出身體運動前後的變化,為親身體驗對照埋下伏筆。學生看了影片後會特別興奮,就如同自己的寫照,對於運動後的身體變化如身臨其境,有感而發,當學生說出:運動----身上會出汗、脈搏跳動加快、呼吸加快時適時板書。這時順勢匯入課題:運動與身體變化(板書)。

  2、合作交流、實驗討論

  這一活動分別從“運動時間的長短對身體狀況的影響”和“不同的運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兩個角度來按排。

  (1)教師講解測脈搏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測出自己運動前的脈搏次數,按4人小組的安排把自己一分鐘的脈搏次數報告組長,組長記錄在書上98的統計表(可能存在個別不會或測不出的可請同學或老師幫忙,並告訴學生三年級學生安靜時的脈搏跳動大約每分90次左右)。

  (2)教師由扶到放,讓學生原地跑步30秒,停下來各自測出1分鐘裡脈搏跳動的次數,組長再做記錄。休息3分鐘左右,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鐘,注意要和上次腿擺動的速度差不多,然後再測脈搏,組長記錄。最後全組學生一起計算三次脈搏次數的平均數。再根據各小組的資料和其他小組的彙報情況,引導學生觀察資料的變化,討論由個人--小組--全班的變化情況,引導求平均數更能證明這一實驗結論的科學性。

  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用一個小組學生的平均每分鐘脈膊跳動次數的變化來說明運動對身體狀況的影響,比用某一個學生的一分鐘脈膊跳動次數的變化來說明更加合理,以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讓他們發現運動可以使脈搏跳動加快,做同一種運動,運動強度越大(時間越長),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越多。板書:同一種運動---時間不同---脈搏跳動不同

  (3)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那同樣時間進行不同的運動,脈搏跳動次數的情況會相同嗎?為了增加實驗的趣味性,組織學生做兩個可愛的運動專案。青蛙跳(雙腳蹦)和石頭、剪刀、布的遊戲,伴隨著輕盈的音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歷實驗、統計、求平均數、分析的過程。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讓他們發現,做不同的運動,運動強度大的(運動劇烈),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就多。板書:不同的運動---相同的時間---脈搏跳動不同

  3、聯絡生活、引申反思

  (1)讓學生談談對兩次實驗的感想、收穫或疑惑。

  (2)簡單的小結後,伴隨著輕柔的音樂,給大家闡述“你知道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其他知識相聯絡,引導學生較全面瞭解運動科學方面的知識。

  (3)播放影片:體育組華老師跟大家講體育課上三年級學生脈搏跳動的正常範圍與有關體育運動健康的知識。

  安排這部分內容是因為學生雖然透過自身的運動感知了運動後身體的一些變化,但對運動的合理量及運動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卻不知道,透過闡述和錄影能直接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團。

  4、拓展應用,課後延伸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把平均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使學生明白在生活中人們通常透過去掉一個最高分和去掉一個最低分再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評價某一事件更加客觀。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感知運動後,除了會引起脈搏跳動的變化,肌肉的發熱,還會引起呼吸等其他的變化,激發學生去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說課稿 篇8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的第一框 《體味文化》。 本次說課分為四個內容: 說教材、說教法、 說學情學法、 說教學過程。

  首先是說教材口包括三個內容: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口

  1、 本框題的地位和作用

  說課內容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 3) 《文化生活》 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 《體味生活》n

  第一單元主要引導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 感受文化的力量, 認識文化對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臼覺參與積極的文化生活, 提高文化素養, 學會用文化的眼光觀察生活。 本單元作為全書的起點, 在 《文化生活》中起著探究引導作用, 後面三個單元的知識都是在此基礎上開展並深入的, 因此本單元在本書中處於基礎性地位。 而 《體味文化》 作為第一課第一框則是基礎中的 基礎 口

  本課內容從文化 “萬花筒” 入手, 從具體到抽象, 由淺入深, 剖析文化的內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學生透過自己的生活體驗, 形成對文化的基本認識, 以此為基礎,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 激發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熱情o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內涵, 理解文化的力量囊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日常生活環境, 如校園、 社群、 網路等, 體察生活環境中的文化價值; 透過全面、 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 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g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起學生對文化的興趣; 認同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認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客 憧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 增強提高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

  3教學的重、 難點

  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是文化的內涵即 “文化是什麼”。 之所以文化的內涵是重點是因為學生身處一定文化氛圍、 具備一定文化素養、 身體力行著文化活動, 但並未覺這就是文化; 其次, 透過 《經濟生活》 與 《政治生活》 的學習, 學生了解了經濟現象和政治現象, 有助於瞭解文化現象, 但要從本質上把握文化還有很大難度n

  教學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文化的作用即 “文化的力量”。 把握文化的作用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 能夠在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口

  2、 接著說說教法o

  在啟發式教學法思想的指導騙 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

  (l) 情景教學法: 提出 “文化是什麼” 的問題, 讓學生從最常見的文化現象去發現、 思考, 激發學生對文化生活的興趣;

  (2)案例分析法: 分析感悟具體事例, 歸納新理念= 運用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引導學生聯絡身邊實際和日己的生活體驗, 加深對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n(3) 綜合探究法: 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增強互動, 提高學生求知慾o在初中階段, 學生對文化就有了初步的瞭解, 但是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 對文化的意義、 作用還不瞭解D 因此在教學時, 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經歷收集、 理資訊的過程, 讓他們去發現, 去感悟, 再提煉, 從而理解文化的內涵和作用口

  在此學情的前提下, 主要有以下幾種學法=

  (1) 自主探究法: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為本, 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臼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 因此, 鼓勵發現生活中與文化有關的現象, 切身感受文化。

  (2) 分析歸納法= 學生透過對圖片感受和材料以及對生活中有關文化現象的分析歸納材料所體現出的要點, 有利於提高學生們的分析歸納能力透過發現現象o

  4、 教學過程

  採用情景教學法,錢鍾書說過:“你不問我什麼是文化的時候,我還知道文化是什麼基你問我什麼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了口” 引出文化是什麼這一疑問n 讓同學們進行思考討論n

  經過五分鐘的匯入後, 將進入本節課的新課教學。

  問題情景1

  課件展示三組圖片o

  引導學生分為從時間、 空間、 地域上來思考文化有什麼特點d

  學生透過討論得出: 從時間上看, 文化現象無處不有客 從空間上看, 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從地域上看,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問題情境2

  課件展示三幅自然景觀圖片, 讓學生判斷屈於文化現象的是。

  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得出: 文化活動是社會現象, 而不是自然現象。

  課件展示= “狼孩” 資料, 讓學生判斷狼孩是否具有文化。

  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得出: 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 不是犬生的, 也不是在後天自發形成的口 而是透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 特別是透過參與文化活動、 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文化素養的形成, 離不開生活、 實踐和教育n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口

  問題情境3:

  給出兩幅藝術品和歷史文物的圖片。 並引導學生: 文物、 藝術品、 書籍、 光碟、網際網路中承載著大量的歷史和現實中的文化, 除此以外, 還衍生出了文化產業、文化產品o

  學生結合課本得出: 人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o

  由以上歸納出文化的特點

  1、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2、 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 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o

  3、 人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 人的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n

  4、 本質: 是精神現象D

  過渡: 讓學生思考, 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當我們看電視、 電影或者小說的時候, 被其中的某個場景感動的熱淚盈眶或者熱血澎湃, 這是為什麼n

  案例探究2:

  課件展示: 影片于丹論 《子貢問政》

  透過影片思考討論得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而信仰就是文化的一種形式, 可見文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d 這就是: 文化的力裡: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裡, 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 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d這種影響 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 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口 〔雙重性)

  最後教師歸納小結

  透過本次課我們學習了文化的涵義以及文化的力量, 知道了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而不是政治現象、 經濟現象, 是一種社會現象, 而不是自然現象n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 對個人、 民族、 社會的發展有重大影響n 我們要從中體會文化的涵義以及發展文化事業, 特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q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第4冊第五課快樂的舞蹈中的歌曲教學《金孔雀輕輕跳》。

  2、教材分析:

  《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節拍為2/4拍,一段體結構,屬五聲F宮調式,曲調清新優美,節奏舒展,多在XX XX| X-|為主的節奏中以三、五度跳動進行,自然,流暢,好似傣家小姑娘與小孔雀那輕巧的舞步,姿態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繪了一幅秀麗的圖畫,給人留下美好的遐想與回味。

  3、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清新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探究孔雀的同時自主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並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3)、知識與技能:感受傣族風情,用自然、優美的歌聲演唱《金孔雀輕輕跳》。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孔雀的美。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傣族的風情,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教學難點:從音樂中感受孔雀優美的形象和從容的步態;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意識。

  5、教學準備:

  圖片、打擊樂器、音樂、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身心可塑性強。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同時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可能性的問題不大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採用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體驗玩中創造。

  三、說教法

  1、情境匯入法:學生聽《火車開了》以旅遊的形式和老師一起跳起來,營造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整節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2、旋律模唱法:教師分樂句彈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學生用“la”音模唱出與音高、節奏完全相同的旋律,這樣有利於訓練學生的音準節奏又能培養學生音樂記憶力。

  3、手勢感受法:為了突破歌曲的難點,最後兩樂句在音高上不同,我採用了孔雀手勢法進行教學,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認識化難為易,也體驗到音樂課中的趣味感。

  四、說學法

  1、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指導學生學習歌曲的過程中,重在讓學生透過閉目聆聽音樂,從中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再

  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較難唱的樂句,分析視唱化難為易,最後親自嘗試,完整並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群體合作法。在創編舞的過程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發揮其獨特的才華,鼓勵他們互相幫肋、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其群體力量,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達到共同提高。

  五、說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音樂常規

  學生《火車開了》以旅遊的形式和老師一起跳起來,營造了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

  2、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以猜謎的形式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首關於孔雀歡舞的歌。

  3、新課學習

  (1)、介紹傣族的風情

  (2)、學習歌曲: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歌的興趣,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感受歌曲的節奏、旋律。接著老師用琴聲帶領學生用“la”音模唱旋律,找出歌曲中容易唱錯的兩樂句:“6 33| 12 2| 16 12| 2 -|”和“6 33| 12 2| 31 61| 1 -|”。

  (3)、按節奏讀歌詞,讓學生從視覺上聽覺上理解歌曲,簡述歌曲大意。

  (4)、難點樂句教學:請學生試著打一下兩樂句的節奏。兩樂句旋律上的不同主要透過孔雀手勢法來感受。這樣充分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5)、大膽嘗試,用柔和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在熟悉節奏旋律後,解決了難點的基礎上,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已是輕鬆自如了。在此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練習唱歌:齊唱、分組唱、分男女生唱、個別演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演唱才能。

  (6)、成立簡易樂隊。在唱好了歌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用一些簡易樂器為歌曲伴奏,利用碰鈴、響板為歌曲伴奏。老師用碰鈴示範,碰鈴主要用在打擊長音處。學生分組練習用碰鈴和響板為歌曲伴奏。這樣,既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使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

  (7)、創編活動:美的旋律、美的歌詞更需要美的舞姿。然後重點把傣族的幾個基本動作給學生示範一次:孔雀鶴立、孔雀開屏、傣族舞語彙,鼓勵學生三五個一組,互相啟迪、創作,老師指導、觀察,請一些創編的好的同學在前邊來表演,音樂再次響起,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各盡其能、各得其樂、各有所獲。整節課都讓學生處於愉悅之中。

  (8)課堂小結:從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傣族人民不僅喜歡唱歌跳舞,而且他們與小動物們相處得十分融洽,可見他們很愛小動物。希望我們的小朋友們也能夠和大自然中的動物和平相處,好好的愛護和珍惜我們的動物朋友。

  六、說預期效果

  透過這堂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傣族風情,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意識。90%的學生能夠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80%的學生能夠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孔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