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

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模板合集7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說課稿 篇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例項——自由落體運動》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章從最簡單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入手,講述運動學的重要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科學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2.自由落體的加速度;

  3.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探索的回眸。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的知識後編排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透過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一方面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和鞏固,同時也與實際生活相聯絡;另一方面,透過講授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科學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較重力與空氣阻力的大小,識別自由落體運動。

  2.透過探究,知道自由落體運動的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3.知道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點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樣。

  4.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得到自由落體的運動規律。

  5.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感受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對理論的推導普遍感到困惑;並且嚴重受(重的物體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響。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教學的難點是:物體下落快慢與重力無關。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物體的下落運動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演示實驗和科學的辨析,認識自由落體的規律,透過對其研究,加深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理解。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講授法、實驗觀察法+合理推理+實驗驗證+歸納、總結的方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輕、重的物體,哪個下落的快?)、引導學生思考、勤於動手,引導學生推導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使學生獲取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採用:“提取舊知識——積極思維——實驗探索——構建新知識——鞏固深化”的學法。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複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後,提出問題(從生活經驗出發,對物體下落的快慢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舉例說明),學生思考,討論(可能回答:重的物體下落的快;體積小的物體下落的快等)。

  2.新課教學:(大約35分鐘的時間)

  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對重的物體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為了克服學生的前概念,教師要創設物理情景,透過演示實驗(比較硬幣與紙團的下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積極進行觀察和思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用牛頓管實驗進一步探究,使學生明確認識到如果處於真空環境,物體就會同時落地。啟發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教師提出新問題:自由落體運動有什麼規律?並引導學生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推導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關係

  推論

  同時給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讓學生閱讀教材47頁的資訊窗,知道不同地點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養學生推導能力。最後,教師讓學生閱讀49-51頁;透過伽利略的悖論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逐步體會伽利略的“提出假設——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體會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於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 透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落快慢相同,並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 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資料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 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並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擬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實驗觀察、定義並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並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資料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並能匯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透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透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透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4) 德育和情感目標:透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方法

  (1) 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 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資料表的實驗資料,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並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匯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並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四、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五、說教學程式

  (1) 複習提問

  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麼?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恆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 怎樣驗證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 板書:ΔS=aT2

  (2) 新課匯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 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著地,紙片後著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著地,棉花後著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麼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著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複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複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裡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著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裡,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麼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 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麼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資料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資料。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豎直向下。

  (3) 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匯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鞏固練習

  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P90練習(1)(2)(3)。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配置與設計,增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效果反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於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於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緻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瞭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資訊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用媒體可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五、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於“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採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課後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迴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引課: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媒體展示)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彙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多媒體展示較新奇的發聲現象。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學生試完成展示的小實驗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媒體展示例項。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麼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媒體動畫:真空鈴。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5、媒體: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變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

  6、媒體:回聲現象

  透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七、媒體展示練習、小結。

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電與熱》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四節的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電流的熱效應跟哪些因素有關,二是電熱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學生學習了電能、電功率知識後及時地安排了本節課,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此外教材在學生知道了在電流一定時,導體產生熱的功率跟電阻成正比後,及時地安排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學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節課也為下一節安全用電的教學做了某些知識準備,本節課在全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在第七章中已學習了歐姆定律,透過本章前兩節的教學,學生對電能、電功率知識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一些探索性問題,學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學生對很多科學問題總是有很濃的興趣,很想探究這些問題,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實驗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要求和本節課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a、知道電流的熱效應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電流相同條件下,電能轉化成熱時的功率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等。

  d 、知道電熱的利用和防止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透過學習電熱的利用和危害,學會辨正地看待問題。

  b、透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合作學習地態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是知識的重點,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過程意識、體驗意識和實踐意識,因此,我把學生的探究過程也列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如何讓學生提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如何推導公式Q=I2Rt以及Q=W=Pt則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新課程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探究教學法

  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電流產生熱效應跟什麼因素有關,這裡我將採取了探究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教學中完全遵循科學探究的步驟,採取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首先是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很願意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說這樣能迎合學生心理,其次採用探究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總體思路明析。當然在探究教學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提出問題和進行實驗設計是本次探究實驗應側重的兩個環節。

  2.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好處是形象、直觀,能快速切入主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演示實驗也可揭露事物的來龍去脈,引發學生思考等。電流的熱效應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搬到課堂來,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那麼學生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慾望將有所提高。此外,電流相同時,電流產生熱的功率跟什麼有關,這個本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如果要學生提出來,簡直太難了,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實驗演示。當然教師還要運用巧妙的語言進行啟發和引導。

  3.談話教學法

  談話就是坦誠地面對面的交流,本節課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需要談話,實驗探究需要談話,學生自我展示需要說話,課堂探究需要談話,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談話教學法,能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1.主動探究法

  科學探研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探究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在這裡透過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都是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為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同時透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有效的備課應是備而有用的,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鑽研、思考,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於有效備課,我覺得因每個人的不同,無論什麼樣的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能達到高效就行。平時我是這樣備課的:

  1、先自己備課,用比較常長的時間,自己鑽研,不參照任何參考書,自己獨立深入鑽研教材。剛畢業時,我們物理教研室友三位青年教師,我們都是自己備課到深夜12:00,很多次都是鎖門的把我們趕走。

  2、參照教科書,把握重點,修改不妥之處。

  3、積極學習,借鑑名師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風格,適當調整,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

  4、精心設計提問。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對每一個問題都經過反覆推敲,怎樣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避免課堂提問在問題設計上: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提問時機不好,沒有啟發學生質疑等。

  5、課後反思,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後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長期堅持這樣的備課,自己深鑽教材,才能磨練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才能真正領會名人專家的教學精髓所在,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二、集體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

  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科學的教法和程式,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準備。為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促進以老帶新,以新促老,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使全體教師能從單元整體上駕馭教材。很多時候我們的集體備課都是在走形式,甚至不能備下去,老師湊在一起,集體說說話而已,這種認識是萬萬要不得的,我認為集體備課應該注重實效,注重過程,注重老師的提高,“高師必有好徒”。

  1、集體備課應該所有老師都參與。我們也經常集體備課,一般每週有固定的一下午或者一上午的時間,所有老師都沒有課,專心參加集體備課;

  2、集體備課所有老師都要發言。我們的做法是設定一個主講人,其他人都要參與。主要做法:

  (1)先由上週的主講人很反饋人(都有專門老師負責課後學生的反饋)對上週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饋,討論是否進行一些必要的強化訓練或者即時的反饋練習,討論學生在上週這部分知識中是否有掌握不當的地方,然 後每位 老師談談自己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是怎麼處理的,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包括習題也是這樣處理的)

  (2)評論上 週中 老師的聽課情況,每位老師都參加評論。我們一般一週至少共同聽一位老師的一節課,對這節課中的優點和缺點分析探討,講課中有哪些是需要改正的,怎樣講學生能接受等,主要找不足之處,下次改正。這樣老師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利於 老師的專業成長。

  (3)由主講人講下週需要講解的內容以及如何講授,還有講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如有遺漏,其他老師可以補充。主講人還要將進度安排好!

  (4)集中備一部分習題。這一部分習題一般比較有代表性,可以作為講課中的例項和例題,所有老師討論講授的方法,做到一題多解。

  3、認真備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循序漸進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時,學生學習知識也是有區別的,有的學生這一部分掌握的好,而另一部分掌握的差,老師必須做到知其所以然。所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必須瞭如指掌,那就需要認真備學生,我們也是透過討論完成。

  4、集體備課 後所有 老師的工作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讓每一位老師都參與,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般都指定年老的、有經驗的老師講授,稍微年輕一點的,負責反饋和查漏補缺,中等的老師負責找課後作業題型等,做到每位老師都有事情可做,並且能完成的比較好,老師自己也是一種成就感。

  5、集體備課還不限時間和空間。剛才說的這些大部分是在固定的時間內,集體備課完成的,其實集體備課完全沒有必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講完一節課,在休息的課間,幾個老師湊在一起,就這一節課中遇到的問題和突發事件探討一下,在下一節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在上完一節課後,回到辦公室,就問題很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6、確定下週的主講人,及時輪換。

  三、設計、安排好學生上課的活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要想有效安排好活動,我經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都知道什麼?

  2、學生都能做些什麼?

  3、學生需要什麼?

  4、學生的活動時間怎樣安排?

  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活動,學生卻覺得很複雜,我們覺得很複雜的活動,學生又反而覺得很簡單。這就要求我們把自己當成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估計學生可能達到的思維發展空間,預想活動可能達到的效果,從而選擇教學策略。有時,我們也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成做各種維度的預設,這樣我們可以確定哪些活動學生能獨立完成,哪些活動學生需要互助,哪些活動需要教師指導,這樣能很好地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已深入我們思想的深處,因而我們常常期望讓活動都進行得充分些,可是我們在備課時,往往忽視了這個問題,結果造成時間不夠。如果我們在備課時能把時間安排也考慮進去,那麼在備課時我們就會在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活動的組織上,學習方式的指引上多思考,課堂上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會減少很多。

  四、有效準備教學工具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教具製作途徑日益增多,CAI課件圖象、文字、聲音、動畫兼備,給學生多方位的視聽感受,自制教具富於創意,能較直接地為教學目的服務。比如,講解萬有引力定律一章,學生手中的籃球,就是最好的教學工具。在複習課中,我們每節課都準備講學案,講學案包括了很多欄目,學生自主活動、學生自己推導、老師學生互動、即時反饋練習、課後小結、課後反思等。

  五、採用靈活多樣的備課形式,也是有效備課的一種體現。

  如果我們都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等條件,選擇備課的方式,我想這樣不僅保證了備課的質量,又會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深入地探尋、實踐教育教學的規律,進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自己和專業的發展。

  有效備課,我感覺這四個字有兩層主要含義,一是備課,二是有效。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教學的準備過程非常重要,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教學過程等,但作為班主任,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佔據了自己大部分時間,很多時候的備課就等同於寫教案了。

  在課改的今天,我的備課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培訓了很多次,對於”有效備課”的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物理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力 彈力》。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設計思考,懇請指正。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節教材處於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礎的一章。而第一節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 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內容分析 本節首先生活中的推、拉、舉、壓等生活例項引出力,並用壓彈 簧或氣球的事例體會彈力,緊接著介紹一個彈力的實際應用——彈簧測力計,在 瞭解彈簧測力計構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學習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後 還點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從而更好地體會彈性勢能。 所有的知識都是用學生看 得到、摸得著的例項呈現,與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學生更容易接受。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並不難學,引領 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單位,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彈力及彈性勢能。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

  (1)透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透過實驗和觀察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會正確使用。

  【情感與態度】 :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例項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透過彈簧測 力計的使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力的定義理解、彈力概念的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2、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二、說學生

  本節內容主要是力、形變與彈力、彈簧測力計、彈性勢能,知識點較零碎, 學生對力很熟悉,並且都有親身感受,採用從生活例項中體會力的存在;彈力與 形變、 彈性勢能較抽象, 學生對此缺乏認識基礎, 需較強的觀察和歸納思維能力, 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引導的手段;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較簡單,採用自 學即可完成。

  三、說教法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型別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 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於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透過大量例項說明了什麼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 件是什麼。本節透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 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透過例項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的作用;分析具體圖 片中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透過對如何知道物體受力的疑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進而透過自主活動探究物體形變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及物體形變的大小和外力的 關係,引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透過觀察、比較、實驗等自主探究的形式瞭解彈 簧測力計構造、使用方法;並觀察圖中的日常現象——發生形變的物體對其他物 體產生一些作用,學生體會彈性勢能。

  四、說學法

  1、親身體驗:力的概念的建立。

  2、動手實驗: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約 2 分鐘)

  講故事:張飛與關羽比力氣。三國時,劉、關、張三結義後,張對自己排第三不服氣,就提出與關羽比誰的力氣大,他使出最大力氣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 提,儘管憋得滿臉黑紫甚至頭髮都拔掉了一把,結果還不能使自己離地面,而關 羽找了一根繩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過樹杈,雙手使勁向下拉,結果他 慢慢離開地面。

  問:張飛為什麼失敗呢?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八章力,幫他分析原因吧!

  新課教學(約 30 分鐘)

  (一) 力是什麼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四幅圖或用多媒體展示。 (也可藉助自己準備器材 體驗) 完成學習引導第一部分內容。

  問:要想有力的話,需滿足什麼條件?

  2、引導分析

  力:物體 作用於 物體

  施力物 受力物 (為區分兩物體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觀察課件中的圖和演示實驗,完成學習引導第二部分內容。

  問:我們如何知道物體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嗎?

  透過學生親身體驗彈性形變的情景,感受彈力的存在,總結彈力的概念。

  (三) 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的關係。

  學生試完成學案中的第 3 個表格。

  請同學上臺展示結果。 學生觀察、並交流總結出兩者間的關係。

  (四)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自學提綱和彈簧測力計。請同學自學回答下列問題:

  (1) 彈簧測力計由( 、 )組成?

  (2) 、力的國際單位是()?

  (3) 、圖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並試一試

  (a)彈簧測力計指標指標開始偏離了“0”刻度線處,應如何調節?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讓重物懸掛於哪個位置?手持哪個位置?

  (c)彈簧測力計應如何讀數? 做一做:分別測出你用手豎直向下輕拉和重拉彈簧測力計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讀數。

  (五)生活物理社會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幾幅圖,思索這幾幅圖說明了什麼。

  (六)小結

  你獲得哪些知識?在使用具有彈性的物體需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困惑?

  學以致用(約 10 分鐘)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教學中沒有把學案充分的運用。

  2、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

  3、習題設計的較好,但運用的不理想。

  4、教師講的較多,沒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附板書:

  一、力彈力

  1、力:物體--作用於--物體

  形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①彈性形變 ② 範性形變

  2、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 形變就越大。

  3、彈簧測力計

  ① 結構:

  ② 原理:在彈性限度 (即彈簧發生彈性形變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線、讀數

  4、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量。

物理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六個方面來闡述對本堂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是初中物理電學知識中重要的實驗內容,是歐姆定律的應用和測量小燈泡功率的基礎, 可以說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又是對新學知識的鋪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學好本節課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的原理;

  2.進一步掌握電壓表、電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規則;

  3.透過使用滑動變阻器,進一步理解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作用,鞏固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1.透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瞭解歐姆定律的應用。

  2.透過學生根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計實驗、制訂實驗操作方案等,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透過學生自己的設計、操作、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周密、嚴謹的科學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實驗過程中,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電流表、電壓表測小燈泡的電阻 。

  難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資料,發現規律,加深對電阻概念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根據實驗資料,求出小燈泡的電阻;得出金屬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學生剛剛學習了“歐姆定律”,第二次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電學儀器,在這種情況下來學習本節課,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能否設計出完整的實驗步驟。

  (2)能否準確的連線實驗電路。

  (3)能否根據實驗資料得出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實驗探究。

  學法:思考、討論、探究、分析、歸納總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約2分鐘)

  透過問題,歐姆定律的內容,用公式表示歐姆定律,及公式的變形,讓學生考慮如何測燈泡燈絲的電阻,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測出U、I,再根據R=U/I,即可算出燈絲電阻。

  由於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知識掌握的很好,所以這部分內容比較好引入,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學生已經在上節課學過公式的變形,很容易得到變形公式,為如何測電阻打下基礎,很容易引入課題《測小燈泡電阻》。

  (二)設計實驗方案(約10分鐘)

  各實驗小組討論、設計一個能測燈絲電阻的電路圖,可能出現電路中沒有滑動變阻器的情況。然後以此為契機討論到底用不用滑動變阻器,透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滑動變阻器在此電路中的作用。

  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做的,讓學生畫出測電阻的電路圖,大部分學生都沒畫滑動變阻器,讓同學們想想自己所畫的電路圖只能測幾次電阻,同學們都想到只能測一次,那麼老師設疑如果要多次測量應該怎樣改進你所設計的電路圖呢?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電源電壓,一種是用滑動變阻器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更方便,學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動變阻器。在電路圖中加入滑動變阻器。

  電路圖確定之後,再給學生時間討論實驗步驟及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設計表格較為簡單,學生容易完成。

  學生討論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後讓學生簡單敘述一下,這樣可以將學生的成果進行交流,鍛鍊了學生的交流評價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20分鐘)

  學生實驗,記錄資料,教師巡視,輔導實驗。

  實驗次數

  電壓(V)

  電流(A)

  (四).分析資料,得出結論(5分鐘)

  由兩個實驗小組將實驗資料填在黑板上,學生會發現隨著電壓和電流的改變,燈絲電阻也在變化,這一實驗結果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導體的電阻和導體兩端的電壓以及流過導體的電流無關”,發生衝突,以這個衝突為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三次測量得到的電阻為什麼不同。可讓學生重複剛才的實驗,仔細觀察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時,除了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的變化,電路中還有什麼現象。很快學生會注意到燈泡亮度的變化。燈泡越亮,就說明燈絲溫度越高,三次測得電阻不同是因為燈絲溫度發生了改變。

  (五)交流和評估(5分鐘)

  學生小組間交流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有代表性的一起討論。

  (六)小結(2分鐘)

  由學生小組逐一總結本次課的知識點並記錄。

  (七)佈置作業(1分鐘)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板書設計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實驗原理:R=U/I

  電路圖:

  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1) 保護電路

  (2) 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六、教學反思

  學生在連完實物電路,閉合開關時,燈泡不亮,此時只需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減小接入電路的電阻即可,而學生卻普遍認為是電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後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並加強此類問題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