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模板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3課《泥浮雕》。
一、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生活中我們常用浮雕來裝飾環境,浮雕因材料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美感。漢畫像石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節課我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徐州漢畫像石引進課堂,讓學生結合畫像石的技法進行泥刻浮雕的製作。
2、本課在整個知識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一節是集欣賞、合作、互動、實踐於一體的美術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素描、色彩、版畫等。學生已經學習了《概述》,瞭解了雕塑的基礎知識,欣賞了中外雕塑作品。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浮雕技法的多樣性。有效利用地方資源,拓展泥浮雕的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難點:指導學生利用漢畫像石的表現手法拓展表現。
二、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們已經學過版畫,掌握了刻刀使用的方法。他們接受資訊的途徑很廣,思維活躍,願意主動接受新事物,會獨立思考,會合作、會借鑑。我給他們發放了《課前準備》的有關材料,安排他們課餘時間參觀畫像石館(徐州畫像石館、歌風臺等),收集有關的圖片、郵票、首日封和文字資料,目的也是為了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提高師範生適應小學教育教學所需的綜合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會欣賞、分析石刻浮雕作品,會借鑑徐州漢畫像石浮雕的藝術特點,拓展浮雕製作方法。
2、能力目標:使學生學會從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在參觀、收集等綜合實踐中加強學生的動手和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個體的獨立創造能力。
3、情感目標:學生在欣賞、製作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學生感悟到美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在製作過程中充分認識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民族藝術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法分析:
指導思想:願學———樂學———會學———善學
師生互動,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融洽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願學。
欣賞展示、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學生樂學。
開放式探究帶著問題去自主研究,學生會學。
從地方美術資源中汲取營養,引申到對生活的學習、文化的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使學生善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畫像石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取石為材,以刀代筆,圖畫天地,有古樸、厚重之美,這節課就圍繞一個“美”字設計教學。優美的課堂情境激發創作潛能。課前開放式探究和課內欣賞帶領學生欣賞美。課堂講解和討論讓學生理解美。動手實踐讓學生學會創造美。作業品評中讓學生學會評價美。課後的延伸讓學生學會探討美。
(一)聆聽美的聲音
課前播放輕音樂,讓學生輕鬆優美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教師巡迴檢查學具準備情況。
出示圖片讓學生辨別作品是圓雕還是浮雕,鞏固浮雕的分類。總結泥塑浮雕的製作方法。接著提示還有一種製作浮雕的表現形式,激起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引入課題。
(二)欣賞美的畫面
用課件展示徐州畫像石。分別出示漢畫像石實物照片、漢墓內景圖和徐州漢畫像石影片片段。聲畫並茂的影片片段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帶到一個美的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徐州漢畫像石古樸的藝術之美。然後請幾個學生談談透過參觀對畫像石有了哪些認識,參觀過畫像石的同學會有很深的感受,學生的主動發言把課堂推向第一個高潮。
(三)探求美的內涵
透過大螢幕顯示導學題目,和學生一起從線條造型、題材、構圖和雕刻技法四個方面討論徐州畫像石的藝術特點。課前我已經安排學生查閱這方面的資料,請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看。這時,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出現,我會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暢所欲言。,師生間幽默風趣的交流把課堂氣氛推向第二個高潮。
討論造型時,出示畫像石拓片《有翼的犀牛》。為了說明畫像石的選用題材多表現現實生活時,給學生提供拓片《建鼓舞》,讓學生充分認識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從漢代人信仰厚葬的習俗出發,讓學生懂得古代人想讓死者死後能昇天,和活著時候一樣享受榮華富貴,所以畫像石題材多表達神話故事和吉祥圖案。在討論雕刻技法時,讓學生用畫像石浮雕和上節課所學的泥塑浮雕相比較,找出二者在製作技法上的異同。
(四)實現美的創造
為了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感受,我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的方式製作一個《馬頭》的形象,邊示範邊講解制作步驟。
第一步製版(課前完成)。
第二步起稿。提醒學生要注意物象的形態,要誇張又不失其真。
第三步描形。把稿紙蒙在泥版上用針扎出輪廓。
第四步刻制。雕刻時給學生講解什麼是“減地(也叫剔地)”,什麼地方用衝刀,什麼地方用切刀,要刻出層次。
第五步調整。
作品完成後展示給學生看,並出示已經準備好的作品供學生參考。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先給學生提出作業要求,提醒學生借鑑並不是模仿,要力求有所創新。
然後學生之間討論製作構思,讓他們的思維發生碰撞。師生互動,請學生談談自己準備做什麼樣的形象,借鑑了畫像石的哪些特點,有什麼含義?在學生踴躍發言中,會有五花八門的構思和各種奇特的象徵寓意,歡快的課堂氣氛讓課堂進入第三個高潮。
學生製作時,繼續播放舒緩的音樂。教師巡迴指導,參與學生的小組製作,對敢於運用誇張手法、有創意的同學及時表揚。作業製作過程中會出現泥版過幹或過溼等情況,過溼就讓學生結合雕、塑等技法制作。過乾的泥版刻起來會使學生非常吃力,我會告訴學生畫像石是在比這硬百倍的石頭上一鑿一鑿敲出來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勞動人民的不平凡。
六、課堂評價
1、品評美的創想
這一環節表現在三個方面。
1、重點放在作業自評上。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透過投影儀展示給大家看,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運用了哪些雕刻技法,哪些結合了畫像石的特點,哪些是自己的創新講給大家聽,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個體的獨立創造能力。
2、學生自評後請學生互評。
3、教師簡評。教師的評價以鼓勵為主,主要從層次變化是否清楚、構圖是否飽滿、造型是否大膽誇張幾個方面來談。
2、進行美的探索
最後教師總結:
徐州漢畫像石是先輩遺留下的寶貴財富,有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它是徐州人的驕傲,它和南京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並稱為“江蘇三寶”,我們有責任去保護它、利用它,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我們今天運用了它的製作技法進行創作,以後我們要學會從不同形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中汲取營養。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魯迅,體裁為小說。在整個高中課本中,共有四個小說單元,本單元則是學生高中階段接觸的第一個小說單元。高考新課標卷把小說作為了選考內容,本單元小說的鑑賞教學尤為重要。
2、教學目標
教科書上明確寫出了本單元的教學要點: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瞭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獨立閱讀小說的能力,學會個性化閱讀。
情感目標:認識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基本上同於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分析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把握魯迅小說主題的深刻性,把握個性化閱讀“多元有界”的原則。
二、說教法
1、透過讓學生複述課文,提煉小說情節,培養語言概括能力。
2、透過教師示範閱讀分析,讓學生掌握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透過學生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提高學生的小說鑑賞能力。
三、說學法
在鑑賞本篇小說時,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舉一反三,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激情匯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春天裡,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那春天裡。”流浪歌手旭日陽剛一曲《春天裡》讓我們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綠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涼,這對農民工兄弟用悲壯的吶喊撕裂了人生短暫的麻木。誰說春天只是一個山花爛漫的季節,誰說春天只是一個思緒逍遙的季節,其實,最深的絕望和春草一樣不可遏制,其實,遲暮氾濫,正是殉著春光化去的時刻。是的,就是在那個絕望的季節裡,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兒子,徹底絕望,她寂然離開這個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裡沒有春天,她就是魯迅小說《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祝福》,一起走進祥林嫂的悲慘世界。板書:祝福。
(一)、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複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學生從祥林嫂的角度陳述。按照小說情節的基本模式歸納概括小說的情節。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魯斯老爺
開端:初來魯鎮
結局:既然死去
發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來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範閱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介紹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師示範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寫。
魯迅曾說過:要想極儉省的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本文多處描寫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來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師明確:
1初到魯鎮——順著眼善良安分
由“順”字,我們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個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脫了嚴厲的婆婆,來到魯鎮做工時,對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順的聽從主人的一切安排,雖然內心痛苦,卻對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內心痛苦
這是經歷過苦難的眼睛,淚水已經以淚水的方式鐫刻在祥林嫂的臉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這個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淚水來傾訴心中的悲苦。
3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
一個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對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魯鎮人們嘲笑祥林嫂額上的傷疤——瞪著眼
一個“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憤怒。經歷了那麼多的人生苦難後,祥林嫂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反而引來人們無情的嘲諷,她只能用憤怒來表示自己無言的反抗。
5與柳媽對話——兩眼上圍了大黑圈。
當柳媽告訴祥林嫂她死後會被兩個男人分搶時,她一夜未睡,苦惱了一夜,傷心了一夜,她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之中。
6捐門檻——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時間,傾其所有,捐了門檻後,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嬸不讓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嬸的一聲斷喝“放著吧,祥林嫂”徹底粉碎了祥林嫂的願望,她的精神徹底崩潰。
8行乞時——眼睛間或一輪
祥林嫂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陷入極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對生活失去希望。
9問我靈魂的有無——突然發光
這“發光”是經歷長期痛苦思索後,萌發的對靈魂的一絲希望。
找出這些眼睛描寫之後,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這些眼神背後的情感,讓學生表演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對祥林嫂這一形象的理解。
最後教師總結:透過祥林嫂眼神的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就這樣被不幸的生活一點點吞噬了。也許生活的挫折沒有徹底擊垮這個女人,但當她內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們一次次拿出來兜售時,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絕境。
(三)、學生獨立閱讀階段
學生找出小說中有關祥林嫂的語言和動作描寫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語言描寫:
與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與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與我對話靈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動描寫:
祥林嫂反對自己再嫁時,逃、嚎、罵、撞
怕死後被兩個男人分身,捐門檻
懷疑有無靈魂,提問
從這一系列的對話和簡單的動作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喪夫失子讓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責與痛苦,而封建禮教的束縛讓她的精神受到重壓以致於陷入恐懼。
年輕的祥林嫂曾經憤怒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爭過,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個偌大的社會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劇不是她個人的悲劇,不是她性格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即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她還是會被當時的那個社會中所淹沒。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這種方法分析,讓學生熟練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閱讀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時間都發生在春天或臨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時丈夫死去,孟春之時被迫改嫁,暮春之際喪失愛子,迎春之時一命歸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節,給人無限生機和希望,但給祥林嫂的卻是打擊和絕望,簡析作者時間安排的巧妙。
2、小說為何以祝福為題,而不以祥林嫂為題?
這兩道題目屬於小說藝術技巧的考查,教師需要規範學生思路,提示:主要從情節線索、內容結構、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幾個方面入手。
3、小說開頭,祥林嫂在陰暗的風雪天問我靈魂的有無,你認為祥林嫂的願望是什麼?
這道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學生要立足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麼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這道題針對小說主題設計的,屬於學生對小說的個性化解讀,答案會很多。有人可能會說是魯四老爺,有人可能會說直接的兇手是四嬸,有人也許會說是柳媽,說道柳媽就有意思了,柳媽是個善女人,不殺生的,她的身份是個幫傭,她怎麼會是兇手?實際上,這個問題延伸一下,在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這樣可能學生討論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沒有參與這場殺戮,老師可引導學生從小說情節的角度進行分析,即祥林嫂為什麼去做工,為什麼改嫁,為什麼捐門檻,為什麼行乞?最後剔除表層的兇手,包括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魯鎮上冷漠的人們,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們往深處挖掘,讓學生理解,殺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覺維護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課的教學難點。
5、祥林嫂死於那一天?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雖然課文中有明確的說明,祥林嫂是死於祝福之夜,但我們往深裡挖掘:阿毛的死對祥林嫂意味著什麼?四嬸那一聲大呵“放著吧,祥林嫂”意味著什麼?甚至祥林嫂被四嬸趕出魯家又意味著什麼?
五、小結:
也許我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許在祥林嫂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艱難的走著,這時死亡對她來說,也許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裡,死亡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祥林嫂死了,我想這也許是上天對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業: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殘殺了,請關注現實,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還有封建殘餘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請列舉現象,並做簡要評析,寫一篇300字的短文。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小兔採蘑菇》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兒歌,語言符合幼兒朗誦特點:內容淺顯易懂、精練有趣、形象生動、琅琅上口。幼兒一聽就明白很容易理解。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解釋,這樣孩子在接受它時不用可以的去記憶,就能背誦下來。孩子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學習自然就有了積極性。另外小兔子是孩子們比較熟悉和喜歡的小動物,在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玩關於兔子的遊戲,孩子們的積極性都比較高。考慮到孩子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選擇了此教材,《綱要》中不也說: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目標:
1)體驗在情景表演中學習兒歌的興趣。
2)理解兒歌內容,能有節奏的朗誦。
3)能根據兒歌內容表現吃驚、害怕、高興的情緒,大膽進行朗誦表演。
重點:目標3
2、活動準備:場地佈置(小樹、花草、狼、草帽、蘑菇若干)兔媽媽頭飾、籃子若干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對培養孩子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等方面有獨到之處。在本次活動中我按兒歌所描繪的情景,在教室裡做了簡單佈置,再現兒歌所描繪的情景表象,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不但能喚起耗子對學習的興趣,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而且能讓孩子們如臨其境,彷彿置身於其中,更好的融入自己的角色之中;
2、示範法:幼兒喜歡模仿並且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在日常生活中我就發現許多孩子模仿老師的動作、口吻,可以說惟妙惟肖,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就採取了示範法,讓孩子們模仿老師的表情、動作、語氣來學習兒歌;
3、遊戲法
:整個活動我們就是以遊戲的方式開展的,寓教育於遊戲中,讓孩子們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4、此外我還採用了提問法、表演法、常識激勵法等對活動加以整合,是幼兒獲得對特徵的餓理解,達到科學性、健康性、愉悅性、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環境讓幼兒主動的參加到活動中來,在遊戲中學會兒歌。
四、說教學程式
活動過程為:遊戲激趣(小兔採蘑菇)——體驗表現兒歌情緒——朗誦表演兒歌——總結
(一) 遊戲匯入,激發興趣(小兔採蘑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就以‘兔媽媽帶小兔採蘑菇’的遊戲引發幼兒的興趣,孩子本來對遊戲就有極大的興趣,再加上教室裡的情景,以及實物教具(籃子、蘑菇…)相信他們會被深深的吸引,很快進入了遊戲角色。
(二) 分段欣賞、表演,幫助幼兒體驗、表現兒歌的情緒
在這個環節我讓孩子們在情景表演中分段來學習兒歌,以兔媽媽的形象來引導孩子,孩子們容易進入角色,對媽媽所說的一切都非常感興趣,不用刻意的去記憶,學起來也非常輕鬆,從而跟著老師的引導順利的進入下個環節。
(三) 朗誦表演兒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們來朗誦表演兒歌,對剛才所學的做個鞏固,讓孩子們回家把剛才發生的事情透過兒歌的方式告訴兔爸爸,人物的變化,場景的轉換又讓孩子們覺得新鮮,不枯燥,所以他們又會興致勃勃的表演起來,從而達到鞏固的效果。
(四) 總結
簡短的幾句話對孩子的表演進行肯定,給予他們自信,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感覺。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謝省教育學會給我們每位參賽老師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可以說科利亞的這隻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現在還捨不得放下來。作為一名即將邁入中年的青年教師,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親密接觸,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考驗。從今天的課堂中走出來,我的心裡滿是激動,既是為了採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精彩的表現,同時也是為了從參賽中走來的自己,無論成敗與否,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在這裡讓我完成了夢寐以求的語文教學之旅。
執教《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亞的木匣》是編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述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告訴了我們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但是《科利亞的木匣》篇幅較長,段落較多,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學就無法凸現文字的特色,因此,把數字作為研讀主線,作為切入口,充分利用這一因素,使學生加強對文字的理解,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上的一個亮點。圍繞這一亮點,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這堂課上首先抓住什麼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知道除了木匣還有鐵匣、竹匣、藤匣,甚至還可以引申為話匣子,抓住了匣子這個中心詞提煉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匣子裡有什麼繼而帶著這個問題,去扣及文字,感知這隻匣子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為下文做鋪墊。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就是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既抓住文字的數學知識去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紮紮實實促發展。主要表現在識、悟、讀、說、寫五個方面,在識字詞上,根據中年段的特點,我採取的是隨文識字和詞,把字放在句段中,讀準並理解音形義,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冰鞋、斧子、手鋸這幾個詞,在語境中讀準,在語境中知道這些都是科利亞的小玩意,使學生在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羨慕、高興、好奇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以語言為抓手,順學而導,自然巧妙而又靈活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讀書上,對於整堂課而言,我處理了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匣子裡面的內容;第二層次是深讀,藉助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寫了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層次是細讀,抓住描寫埋和挖數字的句子去品讀。整堂課就突出一個“讀”字,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品人物,以讀來悟道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朗朗讀書聲;其次課堂中我還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注重朗讀過程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在說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字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孩子去說去交流。比如從四年前媽媽從家門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後還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這組板書你看出了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絡?讓學生感悟到算術的有用;科利亞四年前在家門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後還是走了十步卻挖不到木匣,進而體會出人是在長大,步子在變大。這樣一環一環讓學生感悟出人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最後在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鞏固識字教學的環節,中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雖不像一、二年級作為教學的重點,但也不容忽視,絕不能認為中年段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寫字。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還是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隨著事物的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懂得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大家常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也如此。但是由於孩子接觸的時間還是比較短的,所以對學情把握還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中能與孩子們有更自然的磨合與交流,更關注孩子們課堂生成的細節,同時我還是會繼續帶著這隻木匣回到紹興,審視自己的成敗得失,繼續追尋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