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說課稿彙編五篇

幼兒園說課稿

關於幼兒園說課稿彙編五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孩子園面試簡單說課稿

  一 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孩子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孩子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孩子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 透過讓孩子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孩子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孩子,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孩子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孩子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透過讓孩子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裡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裡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孩子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裡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孩子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孩子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孩子帶著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孩子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孩子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裡就請孩子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孩子積極參與的興趣,透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孩子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孩子示範安裝電池。

  透過這些提問,讓孩子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裡,我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孩子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孩子與孩子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孩子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孩子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著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孩子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 活動內容的形成與依據

  每天放學後,總會聽到好些小朋友央求自己的父母買糖葫蘆吃。孩子喜歡吃糖葫蘆?捕捉到孩子的這個興趣點以後,我們便開始有目的地觀察孩子的反應。有的小朋友從家裡帶來了有糖葫蘆的識物卡片,有的小朋友用現有的木珠穿起了糖葫蘆,有的小朋友乾脆做起了“糖葫蘆”的買賣,一邊吆喝,一邊指著某樣東西問“你要不要買呀?”在後來的活動中,雖然,孩子們對於糖葫蘆的做法、玩法都比較侷限,但興趣依舊濃厚。在一次晨間談話中,孩子們又談到了糖葫蘆,我隨口問到“還有什麼東西也可以做糖葫蘆?”他們七嘴八舌地講了很多,有的說可以用橡皮泥做;有的說可以用泥土做;有的說可以用麵粉做,最後,他們比較了一下,發現用麵粉做比較衛生,而且,做好以後還可以蒸了吃。有些孩子發現做出來的糖葫蘆都是白色的,有些孩子不禁發出感嘆:哎,要是糖葫蘆有顏色就更好了!於是,孩子們便透過討論,回家問家長,得出的結論是用色素調出七彩的麵糰,以此來製作七彩的糖葫蘆,於是,這一活動內容便產生了。

  二、 本班幼兒的情況

  我們小(3)班的孩子有些已經上過小託班,有些未上過小託班,所以,幼兒的思維、動手能力各不相同,且操作時間都不能持續過久。我們透過觀察,發現他們對情境遊戲情有獨鍾,於是我們把情境遊戲貫穿始終,並在其中加入製作糖葫蘆的內容,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得到鍛鍊。這一內容適合小班上學期末進行。

  三、 活動目標與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 幼兒探索糖葫蘆的製作方法(團圓、壓扁),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動作。

  2、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會觀察,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嘗試、探索以兩種顏色按規律排序的能力,體驗活動的樂趣。

  《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以上制定的具體活動目標是為教育總目標(注重能力培養,透過自主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服務的。而教育目標正是透過每一個具體活動落實到幼兒身上的。其中,目標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制定也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即目標註重全面性。

  四、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不錯的幼兒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1、 各色麵糰、草把每組各一份;小棒若干。

  2、 各色木珠;已做好的各色糖葫蘆。

  3、 用桌子圍成的一個製作作坊,牆上帖有草把及各色糖葫蘆。

  4、 錄有哭聲的磁帶,錄音機。

  5、 幼兒已有使用小棒的經驗。

  五、重點和難點

  由於小班幼兒手部肌肉發展不均衡,能初步做一些較精細的動作,因此,探索製作糖葫蘆的方法(團圓、壓扁)就成了此次活動的重點。

  難點是根據幼兒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探索和嘗試以兩種顏色按規律穿的能力。

  對於突破重點採用的方法:

  1、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對各種糖葫蘆有進一步的認識;

  2、幼兒分組討論,讓幼兒自己大膽地去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

  3、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對於突破難點採用的方法:

  1、創設寬鬆的活動氛圍;

  2、運用適當的指導,如:鼓勵表揚;榜樣示範;個別指導。

  六、 活動流程

  情境遊戲“賣糖葫蘆”故事“誰在哭”討論,想辦法幼兒嘗試製作糖葫蘆情境遊戲“賣糖葫蘆”,幼兒品嚐糖葫蘆。

  七、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買糖葫蘆”形式匯入活動,引起幼兒的興趣。

  (主要教法:教學活動情景化)

  教師:“哦買糖葫蘆嘍!好吃的糖葫蘆哦!快來買哦”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

  在活動的開始,教師圍上圍裙,扛起草把,一邊吆喝,一邊招手,儼然像一個賣糖葫蘆的人,透過實際的場景,幼兒很自然地進入了活動,幼兒一邊買糖葫蘆,一邊付錢,玩的很起勁,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製作糖葫蘆,同時引出故事“誰在哭”。

  (主要教法:故事教學法)

  教師:“瞧,糖葫蘆長什麼樣?”

  教師:“他們排的隊伍可整齊了,是怎樣排的?”

  教師:“咦,誰在哭呀?”

  教師:“小動物們也想嘗一嘗糖葫蘆是什麼滋味,你們幫幫他們,好嗎?”

  教師:“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小動物們吃到糖葫蘆?”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

  在討論糖葫蘆長什麼樣的時候,有的幼兒能很好地說出糖葫蘆的顏色、形狀,透過教師啟發性的提問,

  不錯的幼兒又知道了糖葫蘆是按規律排列的。

  怎樣過度到幼兒製作糖葫蘆呢?這時,教師恰當的運用了“誰在哭”這個故事,引導幼兒想象如何幫助小動物嚐到好吃的糖葫蘆。引發了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

  活動中,教師始終一幼兒為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從以往教師權威的角色轉變到了平等的首席。在這個語言活動的環節中,貫穿了《綱要》對語言領域的要求,即“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三)幼兒探索糖葫蘆的製作方法。(主要教法:操作法)

  教師:這個圓圓的糖葫蘆是怎麼做出來的?(幼兒議論操作)

  教師:這個扁扁的糖葫蘆又是怎麼做出來的?

  (幼兒議論並操作,教師一一比較幼兒自己想出的辦法,選擇一個大家公認的好辦法,並請這一幼兒示範。)

  教師:要求幼兒自由分組,遇到困難,會動腦或向同伴尋求幫助。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

  由於幼兒各方面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製作的時候,教師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材料。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選擇半成品或直接用木珠來穿;能力相對較強的幼兒就可以用七彩的麵糰來探索製作糖葫蘆。

  有些幼兒在活動中遇到了困難,很自然地會尋求教師的幫助,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導幼兒與同伴討論,建構了積極有效的生生互動。

  面對在操作活動中確實有困難的幼兒,教師手把手地示範,並肯定和接納他們的做法。透過榜樣示範、個別指導等方法鼓勵幼兒嘗試按規律排列。

  在幼兒探索怎樣做扁的糖葫蘆時,教師不是直接把做法告訴幼兒,而是讓幼兒充分探索、發現怎樣才能使扁的糖葫蘆做起來很平整,最後討論,總結出答案。倡導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現代兒童學習方式。

  (四)遊戲“賣糖葫蘆”,品嚐並結束活動。(主要教法:示範引導)

  教師:賣糖葫蘆嘍!今天,小朋友做的糖葫蘆都很漂亮,快來買嘍!幼兒學小動物來買糖葫蘆,品嚐糖葫蘆。

  活動中幼兒的情況及評析

  幼兒在這一環節的情緒非常高漲,顯然,次此活動還未滿足幼兒的興趣,為幼兒進一步建構有關知識能力打下了基礎。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嘗試用同樣的`方法制作其他東西,設計這一延伸活動是為了擴充套件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孩子的發展是一個延續的、有階段性的發展。

  總的來說,“七彩的糖葫蘆”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糖葫蘆也是幼兒所熟知的,並且,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積極的狀態。從以往的機械學習強調自主探索發現,從重視教的方法重視學的過程,在積極、活動的氛圍中探索到了團圓、壓扁的技能。從中,我體會到只有創設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以適合兒童的方式教育兒童,才能使兒童得到更好的發展。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中午,有幾個小朋友需要吃藥,我就幫助他們先拿好自己的藥,再幫他們把袋子撕開。有兩個小朋友帶來的是糖漿,他們很神氣地對我說:"老師,我會自己開的!""我也會!"說著,就自己把蓋子打開了。旁邊看到的小朋友說:"我也會這樣開瓶子的!"在區角中,我們為孩子設計了幫圖形寶寶回家、響罐等遊戲活動,孩子們經常想開啟罐子看看裡面的東西,也經常把蓋子搞得亂七八糟。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它不僅能提高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快樂的事。幼兒的認識活動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直接驅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使幼兒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3~4歲的幼兒無意注意佔主要地位,認知活動基本上是在行動過程中進行的,幼兒觀察事物缺乏整體性,較隨意,只能直接地、簡單地表面化地認識一些周圍的事物。我班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提問,非常願意自己動手去探索,同時,也願意嘗試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發現,與老師、同伴交流。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利用幼兒活動中的興趣點,設計本次活動,密切聯絡生活中的現象,能夠較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活動目標設定為:

  1、瞭解瓶蓋的作用,能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2、能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3、情緒愉快地參加探知活動,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

  定位重難點:

  重點: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並積極探索瓶蓋的開關方法。

  難點:學習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發現。

  並做好活動準備:

  1、圖片:"小熊的家"

  2、師生共同收集各種不同的瓶蓋(大小、形狀、開啟方法不同)與瓶子。

  3、小筐若干。

  二。說教學方法

  美國教育家克拉克(Leonard H. Clark)和斯塔爾(Ivring S. Starr)把教學方法定義為: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組織和使用教學技術、教材、教具和教學輔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兩部分。教師適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便於傳授知識,使學生易於形成技能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這次科學活動的性質和需要,我採用了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實習法等教學方法,將在教學過程中作具體闡述。

  三。說教學過

  在本次活動中,我將主要活動過程分成四個部分:一。情景匯入,激發好奇心;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三。再次操作,討論、擴充套件經驗;四。結束。

  (一)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產生探知的慾望。

  加涅(Gagne)認為,構成教學過程有九個要素,其中首要因素就是要"引起學生注意".

  活動開始,出示圖片:"小熊的家","今天,()我們要到小熊家做客,看,熊媽媽來了!"透過設疑提問使幼兒對教學內容加以注意:"唉呀呀,這是怎麼回事?你們看,熊媽媽一不小心把瓶蓋全弄亂了,真著急呀,怎麼辦呀?"這時,請幼兒幫熊媽媽想辦法,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3分鐘,情景法、討論法)

  (二)幼兒動手操作、感知。

  教師在引起幼兒注意之後,接著就應對幼兒提出教學目標。其目的在於讓幼兒在學習之前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將要做什麼和怎樣做。這裡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每組幼兒一筐瓶子和蓋子,自己嘗試給瓶子蓋蓋子。新的科學教育觀強調讓孩子們面對真實,向真實發問,與真實接觸。孩子們透過自己的動手動腦,探究解決問題。在這裡,我們提供了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

  第二步驟:幫助幼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透過之前的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透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形成想法,透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資訊,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徵和關係,以及自己的探究過程。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也有向別人傾訴的慾望,在這裡,透過講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即能夠滿足幼兒的訴說慾望,也能幫助孩子形成知識點。"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

  第三步驟: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在之前的操作中,幼兒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透過大家集體討論,影片演示來幫助幼兒解決困難,為幼兒相互學習,分享經驗提供平臺。

  (12分鐘,實驗實習法、討論法)

  (三)再次操作,討論、擴充套件經驗。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驟:提供更多的瓶子和蓋子,請幼兒自由操作,鞏固對瓶子和蓋子特徵的認識。

  第二步驟:再次討論,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根據瓶口的特徵選擇合適的瓶蓋。

  透過材料操作難易程度的變化,引導幼兒對瓶蓋的不同開關方法產生興趣,幫助幼兒擴充套件經驗。

  (8分鐘,實驗實習法、演示法、討論法)

  (四)結束

  熊媽媽感謝小朋友的幫助,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分鐘,情景法)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設計意圖】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季節特點,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使幼兒體驗動手操作帶來的愉悅。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小肌肉群,培養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對美工活動的興趣,透過幼兒親手設計製作扇子的過程,潛移默化的讓幼兒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我設計了《扇子搖搖》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根據各自的意願和方法裝飾不同的扇面。

  2、體驗搖動扇子時的涼快感覺。

  【活動準備】

  1、每人自帶扇子一把。

  2、各種不同形狀的扇面,用來製作扇把的冰糕棍或方便筷人手一根,雙面膠、彩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匯入:

  教師出示企鵝圖片: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他想給生活在熱帶森林的動物送禮物,讓他們感到涼爽,你們猜他會送什麼呢?(引導幼兒想出各種降溫的方法)噢,原來是扇子啊。

  二、認識扇子。

  (一)各種各樣的扇子。

  師:瞧,企鵝送來這麼多扇子。(帶幼兒欣賞扇子)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搖一搖。

  ——請個別幼兒上來說說看到的扇子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你看到的扇子它是用什麼東西做成的?

  ——說說扇子的結構,介紹扇面和扇把。引導幼兒觀察扇把的位置。

  ——你搖扇子有什麼感覺?我們什麼時候要用到扇子?

  (二)做把扇子。

  教師出示自制扇子,讓幼兒比較和別的扇子有何不同?

  ——你想做一把扇子嗎?你想做一把什麼樣的扇子?

  ——根據幼兒的想法,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步驟,重點引導幼兒學習扇把的貼上位置(對稱,找中心),引導幼兒說說想怎樣裝飾扇面。

  ——教師提供小棒,每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紙張,嘗試用各種方法制作扇子,並適當進行裝飾。

  ——在製作過程中幼兒可嘗試搖動扇子,驗證扇子的質量,並做區域性調整。

  (三)扇子搖搖。

  ——製作完扇子後,幼兒間相互扇一扇,說說有什麼感覺?

  三、教師講評。

  ——幼兒相互欣賞作品,你喜歡哪把扇子?為什麼?你做的扇子在炎熱的夏天想送給誰?

  四、活動結束。

  我們一起把這些漂亮的扇子展出去吧。

  五、活動延伸。

  體育遊戲:《電風扇》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抽到這個活動內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發生在我們班裡的一件事情,我讓幼兒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佈置我們的自然角,幼兒興致特別高,第二天紛紛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綠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飯的時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靜的吃飯,東北角上的幾個小朋友卻在爭論不休,我走過去詢問才知道,他們在爭論一個問題:豆芽是不是豆子變來的?如果是,那麼硬梆梆的豆子怎麼能長出牙來呢?當時吃完飯後,幼兒也曾就這個問題討論過,而且還爭得面紅耳赤。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能力不斷提高,他們不僅僅滿足老師所告訴的,更希望透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目前,我們班幼兒有植物種子發芽的經驗,我打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豆芽作為探索的物件,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透過開展活動“生豆芽”,讓幼兒更直觀、形象的瞭解豆子如何生根發芽,他們的生長與水、陽光存在什麼關係,更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根據新《綱要》精神,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確定這次活動的目標為:

  1、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2、幫助幼兒學習簡單的植物實驗的方法和技能。

  3、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陽光的關係。

  這三個目標中蘊含了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打算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激發幼兒對豆子生根發芽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上,於是,在活動開始前,我要為每個幼兒準備好實驗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導幼兒泡豆子,讓幼兒親自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發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慾望。而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自己觀察豆子發芽的情況,並做好記錄,然後我和幼兒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活動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動的難點是:啟發幼兒探索豆子生根、發芽與水和陽光的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對比試驗:兩個杯子裡分別放幾粒豆子,其中一個杯子放水沒過豆子,另一個杯子不放水,2天后請幼兒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需要水。

  2、對比實驗:兩個杯子裡分別放上豆芽,其中一個杯子在黑洞洞的紙盒裡,另一個杯子放在陽臺上,1天后觀察,從而得出結論:豆子生根發芽後繼續生長需要陽光。

  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教師傳遞的資訊,我整合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科學區: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綿等,圖書區:投放有關生豆芽的圖書和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種子發芽的知識經驗

  (三)、物質準備:

  1、黃豆,綠豆,香豆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杯子,紗布和海綿 ,紙箱子,兩個大盆。

  2、提前2天與幼兒一起泡豆子,並做觀察記錄。

  3、將兩盆豆芽提前2天分別放在黑紙盒和陽臺上,

  4、關於生豆芽的課件。

  這些準備活動,一是為幼兒創設探究活動環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二是在活動中突破難點和重點,完成活動目標。

  二、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始終體現綱要:即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原則,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實驗法:讓每個幼兒都參與試驗,體驗探究的樂趣。

  2、課件演示法:將泡豆子,豆子生根發芽,豆芽變綠等過程製成課件,讓幼兒直觀、生動、系統、全面的瞭解生豆芽的全過程。

  3、觀察法:在實驗中,引導幼兒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

  這些方法的運用,將克服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讓幼兒透過試驗,觀察,透過生動形象的課件,在快樂中習得知識,獲得經驗。

  本次活動採用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關注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樂於探究的科學習慣。

  三、說學法

  幼兒是活動的主人,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結合本次活動的特點,我採用:1、實驗探究法: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動手實驗,體驗實驗的過程,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

  2、觀察法:教給幼兒觀察的方法,幼兒親自護理自己的豆芽,隨時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並用繪畫或符號作記錄。

  3、歸納法:幼兒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試驗得出的結論

  這些方法的運用,幼兒能夠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聽,用大腦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完成活動目標。

  四、說活動程式

  (一)、觀察泡過的豆子 (6分鐘)

  問題:

  1、這兩盆豆子有什麼不同?

  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結論:有水的那盆豆子發芽,豆子發芽需要水

  這一環節,幼兒在活動前就參與實驗,有些幼兒有這方面的經驗儲備,可以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二)、觀察放在黑紙盒和陽臺上的豆芽 (6分鐘)

  問題:

  1、紙盒的豆芽長的怎麼樣?為什麼?

  2、陽臺上的豆芽長得怎麼樣?為什麼?

  3、這兩盆豆芽為什麼長得不一樣?

  結論: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三)、帶幼兒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發芽情況 (5分鐘)

  問題:

  1、豆子先生根還是先發芽?

  2、豆芽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觀看課件:生豆芽 (8分鐘)

  問題:豆子生根發芽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這一環節,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幼兒系統的瞭解了豆子生根發芽的全過程,對這一科學知識有個全面感性瞭解,幼兒再結合自己動手泡豆子,觀察豆子生根發芽的情況,還能直觀形象的掌握這一抽象的科學知識。

  五、說活動延伸

  1、幼兒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陽光下,繼續觀察,會發現豆芽變綠,瞭解陽光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2、把豆芽置於真空中,繼續觀察,發現豆芽枯萎致死,瞭解植物生長與空氣的關係。

  活動結束了,但活動內容並未結束。幼兒會進一步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會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