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實用】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序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基於這一理念,我申報了溫州市名師課題《新課程下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並進行了積極的實踐。這篇說課稿就是根據校極公開課改編而成的,從中可見本人踐行課題的歷程。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目標:

  (1)單元內容: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八年級下第三單元反映的是建築園林、名勝古蹟。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

  (2)單元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說明文的一般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現代文的能力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大意;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2、《說“屏“》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屏”是指“屏風”,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內容,本文介紹屏風的目的在於提出期望:今天我們應更好的使用屏風。

  (2)教材的處理: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作為教學內容來看,不能把它當作說明文來處理,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教學中應強調的是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和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掌握重點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屏的相關知識;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目標:以屏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說明語言。

  2 透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古詩句的含義

  【學情分析】

  在朗讀能力方面,學生方言較重;在課文的整體把握上,能力比較欠缺,缺乏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在品味語言能力上,由於本課詩詞較多,難於理解。因此我在問題的設定和學法指導方面,儘量做到具體,注意梯度,易於操作。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導讀法―――創設情景,指導、點撥。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實踐提高。

  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查詢有關屏的圖片,或屏的小藝術品。

  【教學過程】

  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著神秘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於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由貝雕的屏風工藝品實物匯入,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獲得切實的感受。用幾句話說明,又檢查了學生對說明文寫作的掌握情況。透過此環節,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慾望。

  限3分鐘快速閱讀課文,根據思考題概括課文內容要點,透過分段訓練,理清課文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這一環節實際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資訊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資訊的能力的一個過程。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4)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麼喜歡?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並用“我最喜歡 這個句子,因為它 ”的句式回答問題。(多媒體展示)

  ①合作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基礎上 。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導。③合作的時間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⑤彙報時的語言表述應為:“我們小組認為……”

  (4 )“…必置一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而且可以擋風。而空間上還是流通的,如今稱為‘流動空間’”。這一句中的“置”是佈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換上“放”字,則無此表達效果;“點綴”是加以襯托和裝飾,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準確地說明了屏風在居室中的作用。(學生還可以再舉出一些。)

  必做:美讀課文三遍。把課堂上所說的“想像屏風的用途”整理好,寫在作業本上,

  該題具有一定的發散性,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交流討論,輕鬆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了學生人文底蘊,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因時間的原因,本節課無法完成,可佈置學生課後探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課,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胡適的《我的母親》、課外閱讀老舍的《母親》之後,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透過本課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瞭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說學情

  從年齡發展階段來看,八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加速發展,獨立性增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評價。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的偏頗,從而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部分學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回報。

  從地域特點來看,馬王堆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的家長可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批發市場經營戶,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時間少、溝通能力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遷戶,生活一夜暴富,對孩子要求較低,溺愛較多。我們的學生與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瞭解。

  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寫作的困難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儘管母親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時還是搜腸刮肚、編織故事,文章乾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我曾經在教學中總結過一個笑話:學生筆下的媽媽們統一干三件事,感冒發燒,半夜送醫院,凌晨守床頭;放學暴雨,送傘溼自己,背過臭水溝;考試砸鍋,不但沒臭罵,安慰暖胸口。

  三、說教材處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對教材進行如下處理:

  1.將情感激發的重點放在瞭解母親上。原來教學本課時,將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對母愛的體驗上,但是這樣缺乏了對現實生活中母親的瞭解,這種對母愛的體驗容易流於形式,變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課的45分鐘裡,學生要做到透徹地瞭解母親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母親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兒子的媽媽,她還是媽媽的女兒,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職員等等。也就是說,母親不是僅僅為兒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對兒女的愛不是天經地義的,是偉大的無私奉獻。

  2.將寫法指導的重點放在如何觀察和體驗上。如何瞭解母親,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觀察母親的外貌、言語、行動等等,在觀察的基礎上,體驗母親的內心世界,感受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自己的關愛。

  3.將課堂成果的重點放在課外完成。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堂課正是激發學生憤和悱的過程,而不是形成某個成果的過程。除極少數真正瞭解母親的學生在這堂課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悅外,大多數學生會體驗到自身的不足。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在課外的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真正主動地去了解母親,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為了更好的完成課外學習的部分,在學生的學案設計裡,我將每一個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課內和課後兩部分,對學生的課外探究進行鼓勵和督促。

  總而言之,我對本堂寫作課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體由課堂拓展到課外,指導和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達成目標;它重情感體驗,淡化技法指導,鼓勵體驗真情,自由表達。

  所以最後本堂課確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如何真實而立體地認識母親,鼓勵在生活中對母親的觀察和體驗,積累素材,筆下人物能富有個性特點;能敞開心扉,向夥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交流時不走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鼓勵透過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與母親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主動地瞭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情感,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知道如何去愛母親,如何表達這種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今天我主備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下面我從教材、學生、考點、教學過程與策略幾個方面闡述,供大家討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要讓學生透過學習掌握圈點閱讀法,本課是第一課,所以要透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並初步掌握圈點閱讀法。本文特點是,構思精巧縝密、語言優美明快,極具典型性,同時它又篇幅短小,適合在課堂鑑賞。

  二、學生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也不斷加深,並且在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前段時間,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對散文的基本特點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三、考點分析

  20xx年至20xx年五年中考中,都考查了散文,出現頻率之高值得我們關注。20xx年中考考試說明中,對散文提出瞭如下的要求:

  1、理解文句、文段、文章的意思和內涵,能進行適當的欣賞、評價和遷移等。

  2、能品位重要詞語和句子在語言環境中的內涵和作用,能找出並正確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能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3、瞭解五種表達方式、八種修辭方法,並能初步體會運用上述方式、方法對於文章意思與情感表達的作用,初步感悟作品中的重點內容的內涵,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

  4、能結合自己的實際,以簡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體驗。能對作品中的景物、人物、語言、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初步的'賞析。

  鑑於以上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本課要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寫景的生動含情及表現手法的別緻多樣。

  2、《綠》這篇課文中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應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

  3、在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鑑於本文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特點,我把文章的語句的賞析和體會作者的情感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法。

  我在教學中將採用圈點閱讀法,自主探究法。同時為創設教學氛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裝置。

  (四)、教學過程。

  鑑於以上分析,本課在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和字詞教學後,集中精力研讀,重點學會賞析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運用圈點讀書法閱讀,按照課本上給出的示範,圈出文中的生字詞、描寫綠的語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以及自己難以理解的語句。在此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文意,知道作者寫的是什麼。20xx年淮安市中考試卷以及20xx年金湖課改區試卷均考查了對文字內容掌握情況。

  2、在聽錄音、教師範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已經劃出的有關綠的語句進行反覆誦讀,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讀出自己感情。在此環節要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點字詞的輕重音。20xx年中考試卷考查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情況.

  3、指導學生透過文中已經畫出的描寫綠的語句分析綠的特點。

  一、感知課文

  1、匯入新課:在臨水騁懷單元我們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見底,領略了黃果樹瀑布巨大的聲響和驚心動魄的氣勢,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朱先生對水的全新演繹。課件顯示課題

  2、熟悉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標段序。

  課件顯示問題:

  1、建立我 的字詞庫和同學交流。

  2、請從課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

  3、請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譚綠的特徵的詞語 。

  二、研讀課文

  1、課件顯示問題

  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出來。並分析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麼作用?

  2、解決問題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明確關鍵句是點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於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綠。

  3、能力訓練

  1、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於景的。

  課件顯示文中幾個重要動詞分析解決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遊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於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例詞還有鑲、踞、展、浮、送、鑽、扯、揪、攀、裁、挹、拍、撫摩、掬、吻

  2、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的哪些特點?

  明確:

  比喻: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樣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

  3、課文結構

  (1)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2)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題昇華

  1、透過課件小組交流單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習如何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緻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麼,作者為什麼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2、透過課件我的收穫單元接收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拓展延伸

  透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五、佈置作業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並寫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誦課文第三自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於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遊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於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於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匯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透過這樣的匯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瞭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並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並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於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洩,而是側重於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麼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並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裡,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藉助於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絡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麼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透過反覆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係。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譁,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後,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於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讚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並與本詩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