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說課稿初中集合六篇

說課稿初中

說課稿初中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初中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材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並利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實。這篇課文是本冊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的典型例文,課文條理清晰,語言通俗易懂。

  二、說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絡語言環境,懂得課後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認知目標:學會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情感目標:透過朗讀複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並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三、說重、難點

  1. 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 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斯帕拉捷科學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課文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從小愛觀察、肯動腦的良好習慣。

  四、說考點、易混點

  考 點:斯帕拉捷的4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以及結果是什麼。

  易混點:區別“靈巧”與“輕巧”、“敏銳”與“敏捷”

  五、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和《精讀和略讀》,初步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透過讀書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六、說教法

  在突破認知目標時,我採用自學檢測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些學困生適時點撥,不理解的詞語運用聯絡上下文及的方式來解決,生字回憶以前學過的形近字來比較學習,以達到溫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標時,採用合作探索法,小組內自由讀課文,分自然段輪流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小組內探討,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分項讀書收穫。

  對於情感目標,主要培養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就採用自讀自悟法及互動式教學法,全班同學交流討論後,由教師佈置新案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精神。

  七、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是一片有關實驗的文章,但作者在敘述中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這樣的描述,這樣的跳躍,卻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新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於是我對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為什麼?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發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麼特點,好嗎?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師:下面請同學們自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誰?什麼時候,看見了一個什麼現象?

  ②這位科學家一共做了哪幾次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從哪兒開始的?

  注:學生交流時,可讓學生把“人物、時間、現象、疑問、實驗”的有關內容寫在黑板上。

  2、師:你能把這些疑問處都找出來嗎?

  三、讀中誘疑,轉換創新。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第1次實驗和第1個疑問之間的關係好嗎?

  誰願把第2自然段讀一下?(指名數人讀)

  2、師:再請同學把第1個疑問句讀一下。(可找兩三人)

  3、師:你們覺得科學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個實驗,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嗎?

  注1:如果學生聽不懂,可換個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疑問,會馬上就去做這個矇眼睛的實驗?

  注1:這個問題丟擲後,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是”,一種是“不是”。可讓學生說說理由,展開矛盾,讓同學們仔細聽辨,哪部分同學說得更有道理。

  4、師:可是,作者寫了斯帕拉捷的這個疑問後,卻緊接著就寫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個實驗。這樣寫,你們覺得合適嗎?

  注:不管是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都要說出理由,這樣就有可能自然地說到第3自然段的有關內容上。

  5、師: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這裡有沒有說清,如果認為說清了,能說說作者說清了什麼嗎?

  注:學生可能會說作者在這裡說清了第1次實驗的理由或假設,教師可在原有板書中新增“假設”。

  6、師:假如我們要改變一下作者這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可以怎樣改?

  注1:學生會把假設的內容放在第1句疑問後說。當學生在嘗試語言轉換再創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聽,思考怎樣把表達清楚意思、恰當使用句式。

  四、讀中質詢,感悟再創。

  1、師:請同學們讀讀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的描述,你覺得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說得更清楚點,讀過以後和同桌交流、商討一下,行嗎?

  2、學生集體交流。

  注1:學生繼上學習後,一般能發現第2次和第4次實驗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說。交流時可讓學生說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麼。

  注2:當學生在語言重組和再創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新增有關假說的句式,要多樣化,儘可能不與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師:透過這樣幾次實驗,斯帕拉捷終於發現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科學發現一般要經過哪幾個過程,才能有所發現,獲得結果。

  注:這一步著重是讓學生再梳理一下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體味科學研究就是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從疑問開始,進而提出假說,不斷實驗,逐步逼近實質的過程。

  五、再讀感悟,發現意義。

  1、師:作為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僅僅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7—9小節,想想科學家為什麼對蝙蝠飛行的秘密還要繼續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學生可能會馬上說到“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個目的上去,教師可引發學生再讀第8自然段,想想繼續研究的目的,首先應是什麼。

  2、師:能說說科學家對其它事物或現象的研究,從中發現了什麼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的事例嗎?

  六、回顧小結,誘發再探。

  1、師:讀了這個故事,研究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你有哪些啟發和收穫。

  注:這裡的回顧、小結,不應僅僅指向教材內容所呈現的科學發現過程,以及科學家所持的態度和精神,還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對課文表達的學習上,有什麼收穫和啟發,以讓學生建構一種批判、反思、深究、再創的學習品質。

  2、師:課後有這樣一個習題,讓我們也來探究一下好嗎?(出示課後練第4題:讀一讀,說說下面句子中引號的用法。)

  ⑴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完成,但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交流中辨別、區分、選擇。同時還可有機引導學生搜尋相關資料,證明個人見解。

  七、展示圖片,啟發聯想

  1.人類從動物身上揭開了許多奇妙的現象,並受到啟發發明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如人們從魚的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請寫下來。(可以透過閱讀書籍、報紙或者上網查詢,或者問問爸爸、媽媽去更多地瞭解)

  2.平時在自然課上,同學們一定看過或者參與過一些實驗,你能把其中的一個實驗的過程生動地寫下來嗎?(注意按順序、步驟來寫,寫清楚每一步做了什麼,讓人一看就明白)

  八、板書設計

  夜晚的實驗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矇住眼睛 輕盈敏捷

  堵住鼻子 輕鬆敏捷

  多次實驗全身塗漆飛行不受影響結果

  堵住耳朵 碰撞跌落

  引起探究 帶來巨大恩惠

說課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瞭解運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多個變數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 這節課時在初中物理課程系統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中重點內容之一。

  2. 這節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透過實驗和對實驗資料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示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 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細緻、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透過聯絡歐姆定律的發現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捨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資訊處理方法,有對資訊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資訊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並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複習設疑,啟發探究慾望。

  複習:

  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麼作用?

  猜想:

  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麼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係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麼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係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麼這三個量究竟有什

  樣的數量關係呢?點出本節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透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透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係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慾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學生介紹"控制變數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是透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係時,保持電阻不變,透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係時,保持電壓不變,透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透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

  ①明確研究目的。

  ②確定研究的方法。

  ③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老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透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老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同時也使學生透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實驗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老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彙報情況中得到昇華。

  具體做法:

  1、各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對實驗資料進行數學處理,理解數學上"成正比關係"、"成反比關係"的意思。

  2、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分析得到二個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和反饋,知識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透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學表示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範性,強調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突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強調"同一導體"

  五、作業設計

  1、課後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示式;另一類是瞭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

  2、作業:

  (1)作業本作業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新的求知慾望。

說課稿初中 篇3

  一、教材概述:

  耐久跑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必修教材,是廣大青少年鍛鍊身體、增強體質行之有效的手段,對培養青少年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與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積極的作用。初中各階段跑的各項教材,應側重於發展人體有氧耐力。實踐證明,耐久跑是各項跑的基礎。體育科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發展耐力素質的最佳時期。因此,應加強耐久跑的教學與練習,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快速跑的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快速奔跑的能力。

  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知道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70%的學生途中跑時做到輕鬆自然,節省體力與加深呼吸克服“極點”現象,並使學生從戰勝困難中得到樂趣。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如何正確分配體力,教學難點是如何克服“極點”。

  希望透過本次課的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正確的跑的姿勢,輕鬆自然的跑完全程。

  二、學情分析:

  我們都有知道,學生喜愛上體育課是不爭的事實,但大多數學生害怕耐久跑也是不爭的事實,耐力差,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再加上我校沒有田徑場,在進行耐久跑練習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過程:

  在本次課的開始部分,透過遊戲的方式進行準備活動,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學習耐久跑之前,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遊戲的活動的強度不大,以免影響以後的學習。

  基本部分由兩個教材組成,一個耐久跑,放在前半部分,另一個是柔韌性練習,前一個教材強度大,後一個強度小,符合合理安排運動量的原則。由於本次課是《耐久跑》的第一次課,為了使學生能克服畏難情緒,減少練習的枯燥感,我採用了越野跑的形式,由於我校的場地較小,但根據學校的地形特點,精心設計的跑的線路。其中有直線跑,有上坡跑,有繞障礙跑,避免單一地繞場跑圈。為了使大多數同學能順利完成全程跑的任務,我對班級學生進行了分組,能力較強的同學在一組,能力較差的同學在一組,且兩組同學的要求也不一樣,對較胖的同學,我採取用一位成績較好的同學跟跑,進行不斷的鼓勵,適當的時侯,拉他跑一段,讓他體會全程的感覺,符合區別對待的原則。

  為了使同學們難知道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我在不同的跑段,設定了不同的標語,如:“勻速跑”、“放慢節奏”、“堅持住”“衝刺”等,每位學生在看見不同的標語時,自覺調控節奏,合理的分配體力。

  為了使同學們能克服“極點”現象,在“極點”到來的時候,我先用語言對他們進行鼓勵,其次,讓他們放慢跑的節奏,加快呼吸,其他未進行練習的同學,在一旁吶喊助威,使他們順利渡過“極點”難關。

  在基本部分的後半部分,採用的是柔韌素質的練習,透過柔韌素質的練習,進行身體各部分肌肉的拉伸,實際上也是對耐久跑後的一種放鬆性練習,這種教材搭配屬於放鬆性搭配,起到調整運動量的功效。

  課的結束部分,主要是調整學生的身心,使心率趨於平緩,採取的遊戲形式的教學方法,這個遊戲就是“反口令”練習,課堂氣氛輕鬆活躍,身心也得到了調整。

  四、教學流程設計:

  五、教學方法:

  示範法、完整法、分解法、講解法、評比 法、榜樣法、啟發法、預防糾正法、重複法

說課稿初中 篇4

  權利義務有約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第三目的內容,現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依據、教學難點及依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基本程式及分析七個方面做一說明。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在權利義務有約這一目裡,教材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正確行使權利,二、自覺履行義務。

  2、編寫意圖

  教材之所以安排這目內容,是因為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係的核心內容,它們存在並貫穿於各項法律之中,共同構成了法律的大廈。增強權利與義務觀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標。具有權利意識,尊重和維護自己的權利;也具有義務觀念,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

  3、地位

  本目內容不論是從全書來講,還是從本課書來講,都具有落腳點和總結的性質。從全書來看,學生在前兩個單元瞭解了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具體權利、義務,很自然地就會落實到什麼是公民權利和義務,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以及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上來。從本課書來講,本課書第一、二目已經在認知方面介紹了什麼是公民權利和義務、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係如何,這一目自然地要落實到行為要求上,即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學情分析】

  由於當代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以養成了他們很多人中以我為中心的心理,他們中有些人義務意識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不關注國家、集體、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另外,由於中學生是弱勢群體,有可能面對侵權受到傷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式去保護自己。因此,對他們進行權利、義務教育,使之明確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學目標】

  “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在本課學習中學會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的具體要求。

  (2)能力目標:在本課學習中增強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本課學習增強權利、義務意識,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及依據】

  (1)學會正確行使公民權利

  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我們每個公民都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然而我們在明確自身享有的合法權利的同時,還應該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這樣才能擁有安全、美好的生活。

  (2)學會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我們每個公民都肩負著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正是依靠每個公民自覺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才能建設法治國家和社會。所以,自覺地履行義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學難點及依據】

  如何使學生在本課書的學習中真正樹立起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以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是本課書的難點。因為要想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教育功能,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缺一不可,而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知識而輕情感的陶冶和行為的培養,致使思想品德課缺乏應有的實效性,在導致這一現象的眾多原因中,情感的陶冶和行為的培養較知識教學來講要艱鉅和複雜的多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這節課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權利義務意識的培養和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的行為要求,原因也就在於此。

說課稿初中 篇5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這節內容在本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地球運動、大氣環境以及水迴圈的基礎上,對洋流進行的具體深入學習。洋流的形成及分佈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移動密切相關。啟下:洋流的分佈又對大氣的運動、氣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是後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的一種表現。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以下三個教學維度:

  1.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2)運用實際案例,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圖解法正確表示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培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透過學習洋流,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工地理資訊的能力;

  (3)運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觀點。

  (2)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係,樹立事物很普遍聯絡的,洋流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利用世界表層洋流分佈圖,分析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依據大綱規定以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分佈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其為重點;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對於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來說,較難完成,故確定其為難點。關於重點、難點部分,主要是透過讀圖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動來完成。

  二、說學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編訂的。對好多的地理基礎知識都進行了刪減,但對於整體來說,學生初中地理基礎較差,甚至為零。雖然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學學習熱情較低,針對這一實際狀況。我擬定以下對策。

  1、透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增強地理課的魅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2、充分挖掘本節課新的學習資源,結合自身體會和網上資源,簡化地理知識。

  3、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學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因此,我在學法方面,採用了“導--讀---思--結--繪—探”的學法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讀圖分析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歸納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說教法

  結合教育理論、新課標和我校的學生實際,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教法上我採用了問題導學法、圖解法、案例分析法、講授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圖分析法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起立:同學們好!)

  (一) 匯入:有美國海濱漂流瓶的故事匯入課堂(學生討論:為什麼從澳大利亞漂流出的瓶子怎麼回到美國弗羅裡達海濱?老師留個學生懸念,讓學生對本節課產生興趣。然後透過水盆實驗匯入洋流,從而引入海水的運動形式------洋流。)(匯入採用神秘的故事匯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洋流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教學定向: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讓學生對整體課堂要學什麼做到心中有數。

  (三)推進新課:

  知識點一:簡單介紹洋流的定義、分類及其成因。

  1、定義中要特別強調“表層”“常年”“大規模”“一定方向”“穩定”幾個關鍵詞。把洋流與其他的海水運動方式----海浪、潮汐區別開來,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義。

  2、如何區分寒流、暖流?鑑於學生早已遺忘了初中地理知識,所以教師歸納洋流的分類:寒流----由低溫流向高溫或者由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暖流----由高溫流向低溫或者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用口訣“高來寒,低來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

  3、洋流主要是怎樣形成的?學生自主閱讀教材61頁第三段,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風帶。如:在東北信風的吹拂下,洋流自東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風吹拂下形成西風漂流。

  知識點二:世界洋流的分佈及其規律。

  教材重點是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而不是分佈,但要想理解規律,必須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佈。

  分佈主要採用圖解法,結合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方法,總結:洋流名稱=所經地區地名+寒(暖)流,然後和學生一起繪製世界表層洋流模式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洋流分佈,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空間能力和繪圖能力;知識講解中和學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為什麼又叫黑潮暖流? 對知識進行擴充套件延伸,並引起學生注意。

  規律採用啟發式提問為主,先啟發學生北印度洋季風的變化,總結出冬逆夏順的規律;南緯30°—60°是帶狀的西風漂流;然後從洋流的分佈-----8和0, 著手詳解分析中低緯海區和北半球的中高緯海區分佈規律。因為藉助形象記憶,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規律。

  知識點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採用案例分析法,講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影響一:影響沿岸氣候,列舉愛爾蘭都柏林和紐芬蘭聖約翰斯的一月份氣溫差異與洋流的關係的探究來說明暖流增溫增勢,寒流降溫減溼的影響。

  影響二:影響海洋生物的分佈,採用合作探究的辦法,總結世界四大漁場的分佈及其形成原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影響三:對航海事業的影響,利用麥哲倫兩次航行的時間差引入,順流加速,逆流減速的原理。

  影響四:影響海洋汙染物,一方面擴大了汙染物的範圍,另一方面減小了汙染,列舉英吉利海峽石油汙染事件作為示例。

  (四)溫習鞏固,透過泰坦尼克號的事例,讓同學們探索安全的航道,瞭解學生們的掌握情況。

  (五)課堂小結:洋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形成了四個主要的洋流環流圈:北半球的“8”字環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順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於副熱帶海區就叫副熱帶洋流圈,若形成於副極地就叫副極地洋流圈。洋流能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影響海洋生物的分佈、沿岸氣候、航海及海洋汙染物,世界各種奇怪的現象均與洋流有關。

  (六)課堂練習:詳見導綱“課堂檢測”

  (七)課後作業:詳見導綱“課後探究”和練習冊69—70頁

  五、說板書設計:

  一、洋流

  1.洋流的分類

  (1)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

  (1)南北半球中、低緯度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度氣旋型大洋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的西風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寒、暖流的影響

  (2)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漁場的形成(四大漁場)

  (3)對航海業的影響——省時、省燃料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海洋汙染

說課稿初中 篇6

  一、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材六年制第11課《將相和》。

  二、教材簡析:

  本課是第12冊教材第四組“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一重點訓練專案中的課文。《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為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作以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學習掌握“廉頗、璧、侮辱”等7個詞語。

  2、操作目標:

  一是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二是品味“完璧歸趙、絕口不提、理虧、示弱、能耐”等重點詞語的意思;三是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四是複述“負荊請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教法、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準備:

  藉助掛圖、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三、教學程式:

  (一)、設疑匯入,整體感知

  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透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1、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這一設計的依據有三條: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說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小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含的矛盾衝突。整個學習過程將圍繞著“廉頗的話說得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臺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說。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絡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著,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透過認真讀書,聯絡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地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閱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頗說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脫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

  (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

  (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難。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頗、藺相如會各說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臺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閱讀,做閱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透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專案。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頗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課外作業: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說:“學生演戲裡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