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範文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我教學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過來推想第一課時。
說教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過來推想”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通常情況下,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發展、變化後的結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狀態,便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加以解決。
根據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使學生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重點:有序摘錄條件再有序倒過來推想
本節課的難點:讓學生體會還原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還原策略解決相應問題。
本節課的關鍵:透過比較讓學生理解倒過來推想應從後往前推,要先倒推後發生的事情。
我認為本節課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例2條件的整理以什麼形式呈現最有利於學生接受,最有利於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掌握。
說教法:
本節課我透過課件展示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透過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性和教師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透過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與摘錄條件的策略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思路。我認為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主動自學,課堂上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才是我想預期達到的。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多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的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說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讀題默讀題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透過觀察、分析、歸納瞭解“倒過來推想”的策略,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合對教材的改動,說教學過程:
匯入我準備了兩個環節:1、說正反話,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據我從南京曉院附小回家的路線,提問:老師怎樣從家回到曉院附小呢?透過說回家的路線,使學生體會“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價值,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學例1之前,我先對五年級各班的個別學生進行了調查,知道五年級的學生對於這樣的題目已經有所瞭解。那對於有甲、乙兩個緯度的倒飲料問題,我是讓學生先觀察不公平,那怎樣才公平呢?體現現在兩杯果汁同樣多。再讓學生想象還原,體會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該怎樣思考。接著讓學生根據剛才的操作、結合書上的流程圖填寫表格,並說說每一個數據是怎樣想的?填完表格,讓學生結合表格列式計算,並追問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後進行總結。對於書上“在小組裡說說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我覺得在這讓學生進行策略總結,不太合適,因為例1教學的是一次還原,還不是倒推法的典型範例,我的設想是讓學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礎上再總結策略。所以我對小結的設計是這樣的:在完成這道題目時,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麼?怎樣推算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這樣的小結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思考,掌握解決一次還原問題的方法。
對於例2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整理資訊,在整理過程中,我發現主要有兩種整理,一種是純粹對已知條件的有序摘錄:原來?張→又收集了24張→送給小軍30張→還剩52張,另一種是含有加、減符號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來?張→+24張→-30張→52張。我個人認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純粹的摘錄條件的整理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整理等於把已知條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練一練”這樣的題目:小軍收集了一些畫片,他拿出畫片的一半還多1張送給小明,自己還剩25張,小軍原來有多少張畫片?那用摘錄條件的整理會出現錯誤:畫片的一半→多一張,其實是再送一張,不是多一張而是減去一張。如果用有思考的符號形式整理會好一些,整理成:原來?張→÷2→-1張→25張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號的整理形式更節約時間,更簡便。所以我讓學生在體會有序整理的基礎上,對這兩種整理進行比較,最佳化含有符號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得出要倒回來,這時要提醒學生倒回來也要有序,從後往前倒,先倒推後發生的事情。在學生會整理、會倒回來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式計算,並探討怎樣驗算。在這裡,我把驗算提前了,我認為如果兩種方法的答案一樣,其實就是相互驗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驗算就是多餘。驗算之後,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別的方法,說說想法。之後總結策略,並讓學生說說倒推法是從哪入手,怎樣倒、怎樣推的?用倒推法解決的問題有什麼特點?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你真棒》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你 我 他》中的第二個主題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尋找周圍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提高學生認識他人的水平和能力,並能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讚美之情。由於低年級兒童的經歷有限,做事想問題都顯得純真直率,看問題想事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評價他人和顧及他人的感受。基於這種情況,培養孩子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是尤為重要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發現、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
能力目標:以恰當的方式讚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
情感目標:透過被人誇獎,樹立自信,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幫助學生養成欣賞他人的習慣,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讓孩子去觀察和尋找周圍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
教學難點:提高發現他人身上優點和長處的能力,真誠地讚美別人,在體驗讚美帶來的快樂的同時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
1、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上好一堂課,要讓學生在準備學習之初,就進入愉悅的情緒狀態,為教學創設最佳開端。課前,透過腦筋急轉彎和學生拉近距離,然後以“我心目中的明星”展開話題,引出班級明星集,誇誇自己,相互誇獎,給學生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這樣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接下來,又透過課件畫面渲染、點選幸運數字、魔術盒展示、訪問交流會等多種活動,使愉悅的氛圍得以延續。學習成為學生髮自內心的一種願望,他們自覺地、主動地參與,才會有成效。
2、注重活動的實效性和層次性。活動是學生喜歡的形式,它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但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任何形式的活動必須服務於教學目標。本節課設計了2個主題活動,從誇自己到誇同學,誇同學這一板塊也設計了兩個環節,在誇優秀同學的時候,也要關注那些優點不太明顯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弱勢群體,讓他們也在讚美聲中得到快樂的體驗。使學生髮現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優點,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恰當地讚美他人,體驗讚賞他人的快樂。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對“科學教學中學生資訊收集與整理能力的培養”這一專題研究的選題背景和課例《各種各樣的礦物》教學設計做相關說明。首先,談談開展本專題研究的背景:
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要素:一是提出和聚焦問題;二是設計研究方案;三是收集和獲取證據;四是整理資訊、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五是表達與交流。
為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科學教育已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別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資訊,準確地鑑別資訊真偽,創造性地對資訊進行歸納、分類、摘記等能力。但深入課堂,你會發現:90%以上的學生對科學課感興趣,學生喜歡實驗、觀察等活動,但很多同學對怎樣收集資訊,該收集什麼樣的資訊,及什麼樣的資訊才是有用資訊辨別不清;對實驗觀察記錄以及整理實驗觀察結果興趣不大,不會對資料資訊進行整理分析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影響了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基於以上分析和思考,我們決定選擇“科學教學中學生資訊收集與整理能力的培養”小課題,開展專題研究。(1)依靠專家指導、同伴互助、反思性實踐,尋求理性支撐,保障研究的深度與高度;(2)多學習,勤思考,理解專題研究的核心,保證研究方向正確。(3)每位教師都要積極參與備課議課、課堂觀察,並寫好觀課報告等,在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研有所獲。
接下來說說我們的課例是怎樣設計的,為什麼這樣設計?我們選擇的課例內容是青島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各種各樣的礦物》。整個說課包括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具學具準備、說教學程式、說課後作業、說教學評價、說板書設計7大部分。對教材我們是這樣理解的:
一、說教材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透過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運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小刀)對常見的礦物進行觀察,然後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小組觀察、交流討論,瞭解各種礦物的特點;透過查閱資料,瞭解我國礦產資源利用與開採的現狀,讓學生體會到礦產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資源;最後透過拓展活動,讓學生了解煤的形成過程,認識到煤的形成要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培養學生保護礦產資源的意識。
學生對礦物的瞭解並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的:建造樓房所需要的鋼鐵,隨身佩帶的寶石,以及燒火做飯用的煤等都是礦物。在四年級時學生已經學會運用多種感官來研究岩石的特徵。但是,由於受知識、能力和習慣的侷限,學生真正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觀察這些礦物,並深入探究其與人類的關係卻很少,學生的這些體驗基本上還是淺層次的、雜亂無章的。因此,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認識礦物、探究礦產與人類的關係,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我們對學習方法和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指導。
依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提煉物的名稱;認識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
2.會查閱書刊和其他資訊源;能運用簡單的工具對常見礦物進行觀察研究;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學生的不同點。願意合作與交流;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在實驗探究中,養成勇於探索、善於交流、分工合作的優良品質;能體會到科學探究來源於生活,科學知識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是:認識煤、石油、天然氣等都屬於能源礦產,探究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認識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是:瞭解能源礦產的開採方法;培養學生資訊收集與整理的能力。
接下來說說教法學法——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我們根據“主導和主體”、“學習與探究”的關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①激趣法。透過實踐活動,輔以多媒體教學,變單調的知識為直接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②引導探究法。透過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學生呢?則採用:①自主學習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探究活動的主體。②討論探究法。注重了課外收集資料、生活經驗回憶與課內探究相結合,讓學生“建構”一種由生活中淺層次的表性認識,向科學的理性思考轉變的過程。③互助式學習法。小組合作,互助學習。
三、說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我精心做好了如下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實驗材料:蒐集的相關資料,礦物標本,簡單的觀察工具:放大鏡、小刀,實驗記錄表等。
這些都為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做好了鋪墊。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構建以生為本的科學探究課堂,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式:
1.播放圖片,激趣匯入
(1)欣賞圖片,交流發現
教師引語: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精美圖片,想看嗎?猜猜看,你看到的是什麼?學生聚精會神地觀看。
(2)引入課題,調動經驗
除了剛才的這些精美的礦產,你對礦物還有哪些瞭解?學生交流。
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引入課題,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進入課堂角色;同時也拉近師生關係,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為下文探究礦產與人類的關係的研究做好鋪墊。
2.觀察交流,深入探究
(1)認識各種各樣的礦物
小組研究,交流發現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礦物進行觀察、辨認,並組織學生交流觀察研究的結果,讓學生初步瞭解各種礦物的特點。
山東礦產,知多少
讓學生了解山東的礦產資源,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為我是山東人而自豪的美好品質。
(2)礦產和人類的關係
人類對礦產的開採、加工和提煉
能源礦產的開採、加工和提煉較為複雜,在這裡只是讓學生有個大體瞭解。可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再透過播放高質量的音像資料做成課件做補充,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只有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人類造福,既改善環境,又減輕了勞動強度。
礦產的利用
學生交流鐵礦石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再進一步交流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的多種用途,更清楚地感受到礦產與人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3.聯絡生活,保護礦產
(1)啟動問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對各種礦產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我們一直這樣開採下去, 你認為這些礦產會不會被開採完?
在學生爭辯時,組織學生觀看影片《煤的形成》,體會到礦產形成的時間長,不能再生,是人類寶貴的資源。
(2)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保護礦產的資料,明確我們現在不僅要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礦產資源,還需要不斷開發新能源。
4.課堂總結,交流評價
透過今天的探究學習,你有哪些收穫?組織學生交流。
目的是引導學生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
五、說課後作業
今天的課外探究作業是:寫一份倡議書或辦一份小報,倡導大家一起來保護礦產。
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該為生活服務,該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知識的應用於生活實際中,呼籲大家一起來保護礦產資源。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節課的板書是礦產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全面而簡明地將重點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七、說教學評價
最後說說本課所用的學習評價,我們主要採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注意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科學學習積極性進行評價,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為更好地瞭解課堂教學達成度、和教師的教及學生學的情況,並及時進行了課後小測及調研題,這些也為不斷改進教學提供了依據。
總之,本課的教學在充分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對科學教育理念的認識,學生能篩選和獲取資訊,創造性地對資訊進行歸納、分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交流,並做到了——課外、課內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了“科學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8號參賽選手,我來自第八實驗中學,我的名字叫八哥,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課《華夏之祖》。下面,我將從說教材、教學目標、重難點、學生學情、教學方法、教學程式六方面展開。
一、 說教材
《華夏之祖》這節課位於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第3課,本課內容是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接前兩節的祖國境內的原始居民和原始的農耕生活,介紹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人文初祖”黃帝和他對中華文明奠基所作的貢獻,堯、舜、禹時原始社會末期的民主禪讓制,及禹建立國家、原始社會終結。也提啟了下一單元內容國家的產生。
二、 說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以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展程序、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蒐集解讀、分析歸納能力,進行歷史感知、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及其全面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 最後,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物質文化方面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成的,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其民族意識。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部落聯盟,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 “禪讓制”的實質和表現。
四、說學生學情
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尤其是對比較遙遠的上古史非常陌生,此外還保留著許多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於感性的圖片、動畫、影像資料比較感興趣,而對於抽象的概念和社會制度的演變則相對陌生,難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藉助多媒體教學和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比,加強理解,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還需教師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
五、 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創新素質培養目標,本節課我將採用情景教學法、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相結合。具體以指導學生蒐集資料課前預習,課堂上分析史實為基礎、以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以探究活動為實現方式,透過分析歸納、分組討論,古今對比,情境體驗和聯絡實際,達到師生交流互動,每個學生都能自主獲取、應用和昇華知識。
六、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給學生播放錄影《海內外華夏子孫在陝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並向學生提出問題:炎黃子孫的說法從哪裡來,什麼是炎黃?匯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首先多媒體展示介紹《黃帝圖》、《炎黃戰蚩尤示意圖》,使學生對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和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範圍及其征戰有直觀的瞭解認識。 接著,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炎黃戰蚩尤的部分,理解思考的基礎上,概括並簡述部落聯盟的概念和涿鹿之戰的征戰雙方、過程和結果。然後,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得出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認識。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及孫中山的一段話,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參與並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要求學生找出可以論證此結論的傳說依據,並自由發表觀點,之後讓學生討論段末的動腦筋“ 你對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有什麼看法?認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帶有神話色彩?怎樣看才更為科學?”, 引導學生思考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的關係,均由教師加以評述總結。最後多媒體展示出《祭黃帝文》,加深學生對黃帝功績的認識。再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對黃帝的評價和感受。
禪讓制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在講述堯、舜、禹的“禪讓”時,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理解“禪讓”的特點,由教師指出 “禪讓” 的實質(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再由學生閱讀有關小字的材料,解答說明。隨後教師設問: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它與當今的人才選拔制度有何異同。最後在說明“夏朝建立,原始社會終結”時,指導學生聯絡、歸納前兩課的有關內容,初步向學生引入生產力、剩餘產品、私有財產、及階級等概念,幫助和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形成對原始社會發展過程的系統完整認識。
教師可以作一圖示講解說明。
(三)昇華
講課完畢後,留下思考題:國家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課下結合所學知識多渠道蒐集材料,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形成整體的發展的歷史觀,而不是分裂地、孤立地看待某一歷史,培養學生的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
另外,向學生推薦與本課相關的影視資料、網站及書籍等。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賜教!謝謝!
說課稿 篇5
各位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會從幾個方面來講這個課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後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資料,並運用曲線圖分析整理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透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透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透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製作曲線圖,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樑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並透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數和製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說過:“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 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透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透過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半張普通的列印紙,請一位學生和老師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紙片拉斷,說明紙承受拉伸的效能強,我再把這張紙放在架空的兩個盒子上,引導發現這張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可見薄的紙抗彎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寬一些的紙片,透過比較學生認識到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一樣。老師接著問:“今天我們研究同一質量的紙,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怎樣?”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研究過紙承受拉伸的效能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透過活動使學生明確這節課要研究的主題是:相同寬度的紙增加厚度,抵抗彎曲能力怎樣。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2、設計實驗,作出推測,收集資料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資料的關鍵。我先出示一張一層厚度的紙,觀察它能承受住幾個墊圈的重量,把測得的資料記錄在黑板上。緊接著老師再出示二層厚度、三層厚度、四層厚度的紙,讓學生說說這幾種厚度不同的紙抗彎曲能力怎樣。再展示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杯墊圈,兩個盒子,控制彎曲度標準的橡皮和四張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片。問:“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測,你會嗎?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使實驗公平,必需要使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彎曲標準一致等。
推測要有依據,無憑無據的推測就是瞎猜亂猜了。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後,我先發給他們幾個墊圈,要求把測得的資料填寫在記錄單上。再根據剛才測得的資料推測自己組裡厚度分別是兩層、三層、四層的紙片抗彎曲的大小,把推測的資料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後老師再發給更多的墊圈進行實驗驗證。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當有的小組測完之後老師隨即就把曲線圖表格發給他們,讓學生把測得的資料記錄在表格上,製成曲線圖。在小組內完成對資料初步的整理。
3、整理資料,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資料作為依據。彙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麼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麼他會猜測二層、三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透過和實測資料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歎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高得太顯著了!“看著曲線圖,你能說說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的曲線圖,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透過談話聯絡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築中人們廣泛採用厚度很大的橫樑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裡的橫樑。老師播放課件,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橫樑。
4、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後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一個棒冰棒,讓學生進行體驗,透過體驗學生認識到木條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髮現橫樑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樑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樑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課後拓展
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師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讓學生課後做一做。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主要是研究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讓學生透過實踐操作,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而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採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透過計算上升水的體積,從而得到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說,這是“等積變形”,那麼從隱性來說,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把握這一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一大批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教學時,不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絡上,更應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在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特制訂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情境,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轉化的數學方法。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以及受實際條件的限制,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及計算方法。將難點確定為:設計測量方案。
教學準備: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說教法學法:
依據課標要求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認知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本課教學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操作發現法等方法有機融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探索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測量計算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按照以下四個主要環節進行展開:複習鞏固,揭示課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鞏固應用,深化理解——總結回顧,評價反思。在這裡充分體現出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複習鞏固,揭示課題
首先複習規則物體的體積計算。以長方體水槽和魔方引入,讓學生談談它們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複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為本節課的知識做好充分的鋪墊和準備。接著再出示石塊,並詢問:“它的體積可以透過測量相關條件,直接用公式計算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它與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規則物體”,揭示本節課課題。石頭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學生倍感親切併產生疑問:它的體積要如何計算?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
(二)、啟發誘導,探索方法
本環節我分三個層次進行。
1。自主學習,猜想方法。
獨立思考:你有什麼辦法測量石塊的體積?請用簡要的語言敘述你的想法。
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數,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結對學習,梳理方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環節的基礎上,結合教師給的實驗器材,同桌兩人選器材,說操作步驟。重點交流體會石塊的體積可以轉化上升、下降或溢位水的體積,明確實驗操作的步驟,體會“轉化”的思想。將這種實驗的方法梳理出來,便為後面的測量計算做好鋪墊。
3、合作學習,測量計算。
現在只有器材:石塊、長方體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我安排四人一組交流:
a。實驗時,需要測量哪些資料,如何測量?
b、根據測量資料如何計算石塊的體積?
彙報時,四人一起分工彙報,有操作員,記錄員,講解員等,他們合作展示彙報,最後由組長負責講解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測量和計算總結本課的知識要點,並發現測量不規則物體的一般規律。聽了,可能會記住,但是操作了,學生就會理解,理解的知識,學生會印象深刻。
在總結了利用轉化的思想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規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計算時,我突然質疑:如何測量橘子、蘋果等浮在水面上物體的體積?再次激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明確了測量時的一個關鍵,就是必須“完全浸沒”在水中。這時,教師補充了另外一種“沙測法”的測量方法,供學生了解,這也許會啟發學生很多思考。
(三)、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填空。
(1)有一個量杯,裡面的水是300ml,當放入一個鐵塊後(完全浸沒),水面的刻度是380ml,這個鐵塊的體積是()。
(2)往一個裝水的量杯里加入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球(完全浸沒),水位上升了12ml。一個玻璃球的體積是()。
(3)一個雞蛋全部浸沒在裝有水的玻璃杯裡,這時有40毫升,取出雞蛋後,只剩下22毫升的水,雞蛋的體積是()。
這三道填空題的設計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提供的幾種水測法的實際計算,加深學生對這幾種方法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2、解決問題我最棒。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dm,寬1。5dm,放入一塊土豆後,水面升高了0。2dm,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正方體魚缸,稜長為12cm,裡面裝有一些水,現放入10條小魚後,水面升高了1cm,平均每條小魚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是為了鞏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道題的練習為掌握較小物體的體積測量奠定了基礎。
3、設計實驗。
怎樣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
這是在第二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設計實驗,再次回到“有趣的測量”,讓學生不僅會計算,還要會自己想辦法測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的。
練習完之後教師再適時將學生帶進數學萬花筒,感受兩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風采,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講一講收穫、談一談感受,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重點內容提綱式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區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突出“轉化”這一重要思想。
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古詩兩首中的《望天門山》。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流程,說教學反思五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學目標:
1、會認“斷、孤、帆”等個生字。正確認讀“中斷、楚江、至此回、相對、孤帆”等詞語。並能聯絡上文理解“至此回”,重點指導書寫“楚”。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透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
3、背誦古詩,並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第二學段目標中也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朗誦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二是基於對單元重點專案的理解:
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主題來展開學習,透過閱讀,能夠從多個側面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進一步熱愛祖國以及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是基於對教學內容的認識:
本篇古詩描繪的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四是基於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的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課文和二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學生對祖國的山河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古詩中去感悟祖國的大好山河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據此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透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背誦古詩,並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為此我採用“朗讀法”、“引導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自己獨特的情感經驗。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透過想象,抓關鍵字來品讀古詩的方法,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設計意圖:聯絡舊知,以及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以一個主問題:作者是怎麼望天門山來貫穿整首詩。)
(二、)初讀詩文,初悟詩意。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的基礎是學生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所以讓學生先自由讀,然後抽讀,老師範讀,學生試讀,展示讀等多種讀讓學生能真正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
(三、)想象畫面,找出景物
(設計意圖:透過劃節奏再讀,以想象畫面來品味詩文,找出詩中寫景的詞語。有詩文初步整體把握。)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設計意圖:在想象中,感悟詩文的情景,並透過朗讀,品味天門山的氣勢,長江水的澎湃。)
(五、)找關鍵字,品觀望點
(設計意圖:透過找文中能體現出李白觀望天門山的一個字,讓學生透過接讀感悟“出”字的好處。)
(六)入情入境,深悟詩
(設計意圖:出示作者作詩的背景,讓學生聯絡背景來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心境。再透過引讀,深入感悟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喜悅的心情。)
(七、)作業
(設計意圖: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的見識。透過對閱讀材料的補充,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五、說教學反思
1、這是第一次公開上古詩課,自身還是有些拿捏不準這節課到底該怎麼來上,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感覺不夠精準,特別是制定的教學重難點上,我制定的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習透過想象,抓關鍵字來的方法來品讀古詩;背誦古詩,並能用自己的簡單說出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但在實際教學下來,感覺學生自己的理解還是不夠,課堂上對古詩的理解主要是老師的`教授,總感覺學生雖然有想象,自己也有說,學生內心的感悟還有些欠缺,特別是中等偏下的同學,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
2、本課中本來是有拓展,讓學生讀一讀李白所寫的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但因為突然停電,我就把這個佈置成了作業,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讀的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說課,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各位同學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類應用題歷來是各位同學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仍採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強了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的聯絡,重點幫助各位同學分析題裡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對單位“1”的量的準確分析,明確它是已知還是未知,以此來確定怎樣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強了方程解與算術除法解的聯絡,使各位同學透過方程解領會此類應用題的特徵,學會用算術法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培養各位同學靈活解答分數應用題的能力,也有助於發展各位同學思維的廣度。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各位同學實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分析較複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
(2)能列方程正確解答稍複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3)培養各位同學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重點是:能用方程正確解答稍複雜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難點是:確定單位“1”、分析數量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各位同學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法的解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各位同學為主體,注重各位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四、說過程
1.複習鋪墊(分兩個內容)
現價是原價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車速度比汽車快2/9
讓各位同學來說說等量關係,找一找單位“1”
合唱隊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圖:解決問題中關鍵是找出題目中關鍵句的等量關係,所以安排了這一環節,一來是回顧,二來是在這裡分散難點,以便在接下來出現一個完整題目,數量關係的分析能較為自然了。
2.教學新知
改例題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補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較的目的:為了讓各位同學明白這裡的等量關係不變,變的是其中的已知與未知的量,所以我們仍然可以順著剛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設為X,應該說各位同學是不會有困難的。
例題與補充題的比較是考慮到,比單位“1”多(少)幾分之幾的區別,數量關係不一樣了,其中未知與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說課稿 篇9
一、【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科學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探究為核心。本節課我以“探究式學習”為指導思想,採用做中學、學中知、知中用、用中創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把“科學→技術→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科學服務於生活。
二、【教材地位與實驗內容】
《擰螺絲釘的學問》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4課。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斜面、槓桿兩種簡單機械後又新認識的另一種簡單機械。透過本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螺絲刀就是輪軸,還為學生後邊認識滑輪做好鋪墊。
基於以上我確定本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如下:
1. 探究輪軸省力的原因
2. 探究大螺絲刀比小螺絲刀省力的奧秘
三、【學情分析與實驗目標】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有較系統的科學探究能力,會畫出一些簡單運動的軌跡。為此我確定本課的實驗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知識目標
透過科學探究活動,知道螺絲刀就是輪軸,是一種簡單機械。認識在輪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瞭解在軸相同的條件下,輪越大越省力的科學原理。
2.科學能力目標
透過體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交流能力;透過實驗探究,形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透過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學會對比、歸納的思維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透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自主發現、自主設計的樂趣,養成尊重事實,用資料說話的意識,能從不同的視角提出研究思路,培育創新精神。
四、【實驗教法與學法】
實驗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極佳途徑。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觀察法、實驗法、類比法、推理法、歸納總結法”等進行教學。讓 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實驗創新及教學融合】
改進一 、 增加徒手 對比體驗 獲感知
圖1
圖2
教材上用大、小螺絲刀擰螺絲釘的體驗活動為教學情境引入新課,這樣學生只能體驗到大螺絲刀比小螺絲刀省力。對於小學生來說還不知道螺絲刀是一種簡單機械,為了解決這個突如其來、沒有任何鋪墊的問題,我特意增添了徒手擰螺絲釘的方式,學生從真切的疼痛中體驗到用大小螺絲刀擰螺絲釘比徒手省力,感知到螺絲刀是一種簡單機械,同時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使用螺絲刀比徒手省力呢?
然後透過用大小螺絲刀擰螺絲釘的操作活動的對比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大螺絲刀比小螺絲刀更省力呢?提出的問題是一環套一環。用三種不同方式擰螺絲釘的體驗活動,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真實、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螺絲刀在轉動的時候,它的刀杆和刀柄分別在做什麼運動?為設計實驗做了很好的鋪墊,使課堂緊緻有序。
改進二、 觀察模擬 描畫軌跡 知輪軸
圖1
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描畫螺絲刀的刀杆和刀柄的運動軌跡,水閥、轆轤、方向盤這些實物也是如此,它們都是有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裝置,即輪軸。進而引導學生用大圓模擬刀柄相當於輪,用小圓模擬刀杆相當於軸。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
生模擬實驗的能力,又讓學生把螺絲刀和實驗室現有的輪軸裝置聯絡在一起,為學生分組實驗做好了準備。
改進三、 巧用鉤碼 分析資料 得結論
圖1
圖2
教材上用彈簧測力計來測輪子上力的大小。為了減少測力計因斜拉或晃動而產生的實驗誤差,我用鉤碼代替彈簧測力計,用一定數量的鉤碼分別掛在輪上、軸上,相當輪上、軸上所用力的大小,操作簡單方便,學生透過分工合作,分別得出不同的實驗資料,各小組透過對資料的分析,很直觀地得出:在輪上用力,具有省力效果。學生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改進四、 變廢為寶 自制教具 破難點
IMG_9384 楊振寧教授曾說過:“自制的儀器永遠比買來的好……”
圖1
實驗室現有的輪軸裝置只有一個輪一個軸,沒辦法在原裝置上增加一個更大的輪。為了突破“為什麼用大螺絲刀擰螺絲釘比用小
螺絲刀省力”這個難點,我課前自制教具,用廢舊的滾子做成軸,用廢棄泡沫做成了兩個相差較大的輪。自制教具很方便很直觀得向全班學生展示出:在軸相同的條件下,輪越大越省力。學生的理性認識又一次得到昇華。
自制教具確實在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變廢為寶的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同時又秉承了綠色環保、變廢為寶的科學理念。
改進五 、 一“孔”雙鵰 科技製作 育創新
圖1
圖2
為了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我特意創設了一段教學情境:省力螺絲刀。這是一位學生的發明,並已經申請了專利,“真是一孔值千金,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本環節的設計,既是對今天所學科學知識的一個鞏固和應用,又同時激起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從小做起,從科技小製作、小發明做起。
六、【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1.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重視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
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是獲取科學知識、方法、能力的極佳途徑,任何一種理論說教都無法替代學生的感知。
2.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體驗科學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把“科學—技術—社會”的科學基本理念滲透到學生的科學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中。
3.合理利用身邊資源,樹立“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
實驗材料是實施探究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平時比較留意對生活中各種素材的收集,並加以合理利用,本節課的“自制教具”,既突破了難點,又給學生樹立了“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科技製作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從小熱愛發明創作的興趣。
只要留意,垃圾也會變成寶。只要留心,小動作也蘊含著大學問。
21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教學有意境,創新無止境。
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勉。謝謝大家!
七、板書設計
擰的學問
2007712143420415_2
輪: 省力
在軸相同的條件下,輪越大越省力。
附:表一
輪軸省力實驗記錄表
軸上鉤碼的個數
猜想輪上鉤碼個數
實際輪上鉤碼個數
附:表二
輪的大小對輪軸省力作用的記錄表
軸上鉤碼的個數
小輪上鉤碼個數
大輪上鉤碼個數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1)技巧:魚躍前滾翻;
(2)基本體操:負重搬運
2、教材分析:
(1)上述兩項內容,分別選自省編《體育》高一教材中的第五部分“技巧”和第九部分“基本體操”,這二項教學內容均具有協調、靈敏、力量等自身特性,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符合高一學生的身心特點,也符合“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
(2)技巧---魚躍前滾翻是在初中《體育與保健》課的教學基礎上,提高動作質量,為以後學習聯合動作作準備,透過學習“魚躍前滾翻”,能有效地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接受美的教育。
(3)負重搬運是基本體操的主要內容之一,透過學習,發展學生的速度、力量、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協調性,負重搬運本身具有實用性,可直接為生活、勞動和軍事服務。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本課內容的動作概念和技術結構。
(2)技能目標:學會魚躍前滾翻和負重搬運動作,發展滾翻和負重搬運能力。
(3)情感目標:初步具有開拓創新、勇敢果斷、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優良品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制定好教學目標是上好課的前提,而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是否得當,是上好課的關鍵。
A、魚躍進前滾翻的重點:躍起遠撐;難點:屈臂團身的時機。
B、負重搬運的重點:創造、協作、安全;難點:協調、配合。
二、說教學方法
(1)教學觀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挖掘能引起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習的熱情,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本課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採用 “創造式教學模式”,透過教學,使學生既懂又會,掌握靈活的運動學習方法,提高體育教學的“智育”因素,為終身體育服務。透過教學,培養學生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和失敗,敢於競爭,敢於拼搏的精神,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教學方法:
採用“創造嘗試法”,魚躍前滾翻採用“自由組合,分組不輪換的教學方法:“聽講解---看示範(教師、學生)---分組練---糾動作”。
負重搬運採用“四環遞進教學法”。其方法:“聽清問題---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創造動作---嘗試練習---集體練習”。
(3)教學手段:
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為主體,給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啟發、多引導、多比較、增信心,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地學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講解法、示範法、提問法、對比法,以及分組練習等方法,使學生掌握動作要領、突破難點。 (4)場地器材
設計一個簡潔、合理、美觀、實用的場地,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保證。
本課場地設計是:籃球場中畫直徑為15米左右的圓一個,中間放置大墊子9塊,小墊子9塊,完成魚躍前滾翻後,撤掉墊子,在籃球場兩邊線之間做負重搬運練習,做到一場多用,在負重搬運練習中利用大墊子當“擔架”進行練習,做到一物多用。
使用器材:大墊子9塊,小墊子9塊。
三、說教學過程
1、課堂常規(1’)。
2、“聽數抱團”遊戲(4’)。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點,一開始就採用慢跑中做“聽數抱團”遊戲,教師喊“數”是3、5,two,four,2*3等形式出現,這遊戲使學生在心理、生理上進入興奮狀態,既活動了身體,又提高了學生的反應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身心愉快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徒手操(5’):採用教師提出動作名稱,學生創造動作(教師指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採用邊示範、邊練習、邊糾正錯誤,適當變換口令節奏。
4、魚躍前滾翻(15’)
採用的組織形式是“自由組合,分組不輪換”的教學法,從易到難,要求從低到高,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完成魚躍前滾翻的動作。具體教學步驟:
(1)前滾翻;(2)遠撐前滾翻;(3)保護幫助下做魚躍前滾翻;(4)躍過一定障礙物做魚躍前滾翻;(5)獨立完成動作。學生練習時,教師巡迴指導,結合學生示範,表揚鼓勵,並糾正錯誤。
魚躍進前滾翻結束後,撤掉墊子,採用教師設問,每組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將墊子搬到指定地點,做到承上啟下的效果。
5、負重搬運(15’):練習形式為有多人一組利用墊子抬人,三人一組抬人,兩人一組揹人。採用“自由搭配分組”的形式進行練習,並採用“四環遞進教學法”,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學練習----教師反饋輔導、學生練習----教師講評小結。
6、放鬆操(2’)。教師提議,學生創造動作進行放鬆,使學生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充分放鬆,輕鬆、愉快地結束本課。
7、總結、收回器材,下課(3’)。
總之,在課的構思和設計上體現了“寓教於創、寓教於樂”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作一點嘗試。
四、教學流程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