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我所說的課題《楓橋夜泊》是選自小學音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鐘聲》。本課是音樂與文化的自然結合,在充分挖掘音樂因素的基礎上,再透過古詩的欣賞增加對歌曲的感受,從而理解音樂所帶來的悠遠意境。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定的:

  1、情感目標:啟發學生透過學唱歌曲《楓橋夜泊》感受音樂的古樸、悠遠所表現的意境。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聲音來表達歌曲,並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3、知識目標:要求學生能用語言表現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從歌詞的意境入手來掌握切分音的節奏。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意境,學會用優美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難點:引導學生在二聲部合唱時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音樂教學應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使兒童充分體驗情感的薰陶,所以在這節課中我運用的教法是引導法和情境法教學,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體驗了音樂表現的意境,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同時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透過:

  1、創設情境:創設詩人孤身一人佇立船頭,在寂靜的夜晚,寒山寺敲響了鐘聲使詩人更加思鄉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古詩的意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探究願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樂下讓學生模仿詩人朗誦古詩的模樣,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情景匯入

  在這一環節,我以思鄉之情作為本課的主線進入,讓學生朗誦課前自己準備的有關思鄉的古詩,一上課就調動學生自我主動的參與意識,接著我透過師生的對比,提問:請同學們靜靜聽,用怎樣的聲音、怎樣的速度更能表現這種思鄉之情呢?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了解要用一種稍慢的速度與稍弱的力度來表達情感。這時,我及時出示古詩《楓橋夜泊》,讓學生用已知的處理方法來朗誦這首古詩,為了更好地烘托古詩的意境,由我為同學們演奏古箏獨奏曲《楓橋夜泊》,透過讓學生零距離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發現音樂能更好地表現古樸、悠遠的意境。接下來我為了引出創編的二聲部模仿鐘聲的音樂,我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才勾起他對家鄉的濃濃思念,學生會根據古詩的意思談到例如:寂靜的夜晚、月亮落下、烏鴉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鐘聲,我馬上抓住鐘聲這一點展開,先引導學生模仿寒山寺的鐘聲,把學生帶入情境中,這時,我出示模仿鐘聲的二聲部旋律,在學唱二聲部當中,我採用簡單的手勢(演示),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快地唱準二聲部旋律,為後面的合唱作鋪墊,透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詩的意境,透過音樂來模仿這種意境,由心而發,渲染情感。

  第二環節:新歌學唱

  這一環節我從聽賞音樂開始,第一遍由我帶領學生透過劃旋律線,完整的感受音樂,在初步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第二遍音樂。我提問:聽聽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幾個樂段,並說出你這樣劃分的理由?在這兩遍試聽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記憶,為後面學生學唱做好了準備,整首歌曲我分成兩部分來進行教學,第一樂段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先採用模唱,再演唱歌詞,最後來學唱歌譜,由易到難逐步將學習的難度降低,這樣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學唱會第一樂段後,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將前面所學的模仿鐘聲的音樂加入到第一樂段,進行二聲部合唱,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加入後的音樂織體更豐富,聲音更飽滿。在二聲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應注意音準和諧、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統一。在二聲部合唱後,接下來進行第二樂段的教學,第二樂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現節奏難點的地方,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聽唱與教唱相結合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引與幫助下學習第二樂段。由我先對第二樂段進行範唱,再請同學們隨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隨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他們學唱中的難點。學生的學唱難點與我的課前預想是一致的。切分音節奏的出現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最大障礙。由於第一樂段的“對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樂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透過對比範唱讓學生找出第二樂段這句歌詞中哪個字更能表現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及時引導學生在演唱這一樂句時在力度和時值上要突出這個“愁”字,從而掌握切分音這一知識點。當學生完整學唱會整首歌曲,我再次運用劃旋律線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兩個樂段在情緒上的對比與變化,引導學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時的情感與聲音的變化。

  第三環節:成果展示

  展示環境也可以稱為學生的小舞臺,學生分小組討論可以採用怎樣的形式來展示,學生可能會說朗誦、創設情境、角色扮演、師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透過師生的交流,綜合同學們的建議,採取了朗誦、領唱、合唱的形式來完整展現歌曲。(錄影)整節課就是在學生的完整展示中結束。

  四、感悟與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由於能注重啟發式教學,重視發展學生思維和創造性,師生互動,環環相扣,既有音樂課的特色,又與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結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在古詩吟唱教學中,透過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探索其趣味,以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

  隨著教改的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透過音樂課的古詩詞吟唱,加強了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和古文化的薰陶。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就剛才講的《保護眼睛 預防近視》一課,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保護眼睛 預防近視》是《健康教育》五年級的教材內容。本課透過畫像遊戲讓學生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重點介紹近視形成的原因和預防的方法。

  1.近視形成的原因,包括近距離的看物體,不良的讀寫習慣、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等,所有因素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負擔,造成了眼睛過度緊張和疲勞,導致眼睛近視。

  2.針對近視的形成原因,提出預防近視措施,重點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習慣,堅持做到“六不要、三個一、二要、一操、一鍛鍊”。

  二、說學情

  針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生長髮育關鍵時期,求知慾強,學習緊張,作業負擔重,又不注意用眼衛生,久而久之,導致眼球過度疲勞,容易發生近視,所以,學生的近視率每年呈上升趨勢,居高不下。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近視形成的原因和近視的危害。

  2.技能目標:要求學生做到預防近視的“六不要、三個一、二要、一操、一鍛鍊”,並掌握保護眼睛的具體方法。

  3.情感目標: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並且持之以恆。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預防近視的方法;

  難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並且持之以恆。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猜謎語、遊戲、多媒體等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

  學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學會交流,快樂學習。提高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

  六、說教學設計:

  1.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透過猜謎語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準確猜出謎底後,接著進行畫像遊戲,再次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做遊戲和讓學生說說眼睛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由此引入課題——保護眼睛預防近視。

  2.引導學生了解近視形成的原因。

  首先請班上近視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眼睛是怎樣近視的?然後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歸納出近視形成的原因。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透過讓學生了解近視的成因,從而做到有針對性地預防。

  3.引導學生了解近視的危害。

  透過讓學生了解近視的危害性,從而引起他們對“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重視。我先請班上近視的同學說說眼睛近視後給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哪些不便,在學生說出親身感受的基礎上引導總結出近視的危害性。

  4.預防近視、保護眼睛的方法。(六三二一一法)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也是讓學生先發言,老師適時總結出“六三二一一”預防近視的方法,接著讓學生牢記預防近視的方法,然後檢查記憶效果,在學生複述的同時完成板書。

  5.鞏固練習。

  出示判斷題,透過做練習題,讓學生明辨是非正誤,進一步提高同學們對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認識。

  6.全課小結。

  透過讓學生談收穫,再一次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7.提出希望,結束本課。

  出示結束語,老師對同學們提出殷切的希望。最後,讓全班同學齊讀課題兩遍,結束本課。目的是為了再次昇華主題,使“保護眼睛 預防近視”深深地烙在同學們的心裡,時刻注意用眼衛生,並做到持之以恆。

  七、說板書設計:

  保護眼睛 預防近視

  六三二一一預防近視的方法:

  六不要, 三個一, 二要, 一操, 一鍛鍊。

  教學反思:

  1.教學語言不夠精煉。

  2.板書設計不夠簡潔明瞭。

  總之,本人在教學上需要學習和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們能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在此深表感謝!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走進端午節》。我將從以下九個方面向大家彙報:

  一、主題背景的確立

  端午節是咱們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過端午節也是我們民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習慣。

  然而,許多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感受和記憶相對較少,對傳統節日的情感也逐漸淡漠。為了讓學生親近傳統文化,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瞭解,我設計了《走進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透過本次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實踐能力,增強對端午節文化的認同感。

  二、活動目標的制定

  新課程背景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倡導要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以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端午節的歷史傳說、節日習俗、飲食文化以及相關詩詞歌謠;

  2、在包粽子等實踐活動中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與總結評價過程中發展思考與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學會資訊的收集和處理;

  2、透過動手實踐,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透過各種民俗活動體會實踐帶來的幸福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針對以上三維目標,本次活動的重點為: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和特色飲食文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本次活動的難點為: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端午文化的認同感。

  三、活動理念的詮釋

  本次主題活動的設計思路是以端午節的節日文化為核心,以研究性學習、技能學習為基本形式,以學習包粽子為主要載體。在自主活動與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瞭解與感悟端午節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對端午文化的認同感。

  四、學生情況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實踐能力,有很強的探究慾望,透過小組分工,有制定活動方案的初步經驗,在交流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評價水平。

  五、活動條件的保障

  我們學校配備了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室、圖書室、電腦室,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室查詢、收集資料,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利用學校的家長義工制,使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得到有力支援。另外,我們學校位於豐澤小區中,可以充分利用社群資源拓展活動範圍。這些有利的資源,充分保障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六、指導活動的方法

  本次活動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實踐操作法、小組合作法、多元評價法。力求促進學生綜合實踐素養的和諧發展。

  七、活動時間的安排

  本活動分四個階段,用時五週: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用時一週。

  第二階段:活動實施階段,用時兩週。

  第三階段:展示交流階段,用時一週。

  第四階段:拓展延伸階段,用時一週。

  活動過程體現漸進性、實踐性、體驗性、發展性。(課件)

  八、活動流程的設計

  共三個環節:一準備階段, 二實施階段,三展示交流階段。先說說準備階段。

  (一)準備階段

  透過確定各小組活動主題——成立活動小組——制定小組活動方案這三個環節,為實施階段做好充分準備。

  活動過程中,側重於探究內容和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確立端午節由來、端午節習俗、端午節食俗、端午節相關詩歌這四個小主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為活動的實施做好必要準備。

  (二)實施階段

  依據制定的活動主題和方案,關注各小組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引導學生有效地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準備展示與交流。

  在研究活動中,包粽子這一端午節習俗學生們很感興趣。學會包粽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讓學生從中瞭解與端午節相關的文化。於是我便開設了一節“學包粽子”的技能學習課。下面重點向大家彙報下這節課的活動流程。(課件五個流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透過課前欣賞各式各樣的端午粽子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包粽子的興趣,主動進入實踐氛圍。

  二、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為以下兩個步驟、課件)

  步驟一:動手試包,摸索方法

  首先,進行彩泥模具試包,孩子們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與步驟,感覺挺容易的;

  接著,初次真材實料試包,嘗試中發現了包粽子成形難、容易漏、捆紮松等一系列難題,深刻意識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後,帶著發現的問題,再次真材實料試包,學生們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索中,尋找包粽子有形、防漏、紮緊的有效辦法。

  經過三次實踐,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試包活動,孩子們對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驟初具輪廓,而對於每一步驟的具體包法以及動作連貫性還不是很清晰。

  步驟二:播放微課,明確方法

  此時播放音畫同步、效果直觀的微課。

  在微課學習後,引導同學交流補充,提煉包粽子步驟和技巧,明確了包粽子的具體步驟與注意事項。

  三、 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利用投影儀,各小組將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學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賞,在欣賞中發出由衷的感嘆,從而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四、 品嚐成果,暢談感受

  實踐課後,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將包好的粽子進行蒸煮,與同學一起品嚐,分享勞動成果,暢談實踐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感受。

  五、 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於各地包粽子的選材差異、飲食習慣不同,粽子餡和粽子形狀也各具特色。鼓勵同學們課後繼續探索、動手實踐,包出形態各異,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階段

  經過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收集了大量資料後。此時,展示交流階段已水到渠成(課件),學生可以根據活動方案,利用身邊資源,發揮自身特長,確定展示形式,將活動成果在全班進行展示。如,演講闡述端午節的由來;朗誦、歌曲表演展示端午節的詩詞歌謠;學習手工製作展示端午節習俗;製作訪談影片介紹端午節的食俗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落實了活動目標。

  (四)拓展延伸階段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並沒有到此結束,在端午節前夕,我們學校舉辦了包粽子比賽,將這一實踐活動拓展到全校,同學們參與熱情極高,活動也吸引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大力支援積極參與。同時,我們還將“包粽子比賽”等實踐活動延伸到

  社群,開拓了活動領域,將端午文化有效滲透到社會中。

  九、實踐活動的總結

  (一)暢談收穫、評價總結

  在這個階段,讓學生暢談本次活動帶來的收穫及感受,填寫評價表。利用多標準、多角度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活動中“一學多得”的好處。與此同時,抓住學生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新問題,啟發學生繼續研究。

  (二)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1、《走進端午節》這一活動的設計,立足傳統,源於生活,實踐性強。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各項才藝得到了充分展示,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與動手操作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收穫了實踐帶來的成就感。

  2、本次活動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將學校實踐活動延伸至社群,使學校與社群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3、加強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有關的實踐活動,對於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將繼續帶領學生深入瞭解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用心傾聽,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21章第三節第三課時《實際問題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面積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傳播問題,增長率問題。所以本節課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繼續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鞏固,而且會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面積問題,給以後用二次函式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因此,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徵和新課標要求以及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1.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應用題。2. 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並解決這類問題.3. 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是否合理。

  過程與方法:利用提問的方法複習幾種特殊圖形的面積公式來引入新課,解決新課中的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瞭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 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數學模型並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

  四、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方面:學生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已經很熟悉,適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

  2、學生年齡特點:九年級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勝心理。容易開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適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五、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本節課的特點,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探索、歸納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自主學習為途徑、合作交流為形式,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合作、交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學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六、教學程式: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銜接自然匯入本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問題。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學生活動:某學校準備修建一個面積為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園,它的長比寬多10米。設花圃的寬為X 米,則可列方程為:

  X(X+10)=200

  【設計意圖:由具體簡單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

  2.例題講解:先設定了三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1) 本題中有哪些數量關係?

  (2)正中央是一個與整個封面長寬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數量關係選取未知數並列出方程?

  再點評:依據題意知:中央矩形的長寬之比等於封面的長寬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邊襯寬與左右邊襯寬之比為9:7,進而用兩種方法解答。

  解法(一):設上、下邊襯的寬均為9xcm,左、右邊襯的`寬均為7xcm,中央矩形的長為(27-18x)cm,寬為(21-14x)cm.進而用兩種方法解答。

  (27-18x)(21-14x)=×27×21

  解法(二):設中央矩形的長為9Xcm,寬均為7Xcm.

  9X*7X=21.3

  解答學生自己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一題多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其次還需學生正確細心地解方程】

  (三)小試牛刀:用多媒體出示兩道習題讓學生練習,順路突破重點。

  (四)應用拓展: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設計意圖:及時練習和拓展,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面積問題中的等量關係,從而解決本節課教學難點,同時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五)歸納小結,淺談收穫

  (六)佈置作業及補充練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課後自覺複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三個主題。本課旨在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禮儀習俗。 《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這個主題主要透過引導學生從服飾、民居、民族歌舞三個方面瞭解不同少數民族的不同特點和文化,激發學生對中國燦爛民族文化的熱愛。

  二、學情分析

  本校五年級學生為少數民族的同學甚少,生活中幾乎也沒有與少數民族接觸的經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特點了解不多,但是透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明確了°少數民族±的概念,並對部分少數民族有了基本的瞭解,為本課起到了很好的銜接與鋪墊作用。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部分少數民族服飾、民居、民族歌舞的特點,感受不同的民族風情。

  2.透過課前運用網際網路蒐集資料和分類整理,學生學會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

  3.激發學生對中國燦爛民族文化的熱愛。

  四、教學重難點

  1.透過對比不同的民族服飾和民居,使學生明白民族文化與氣候、環境等因素的關係.

  2.透過感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並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風俗。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民居圖片;

  2.民族歌舞影片;

  3.佈置學生的課前蒐集資料的任務

  學生準備:

  充分運用網際網路蒐集少數民族有關服飾、民居的資料

  六、教學設計

  (一)影片匯入

  課程開始播放影片《民族歌曲大聯唱》創設情境,用影片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和民族歌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緒,把學生的探究慾望自然引入本課的教學之中。

  (二)教學活動

  在活動之前,我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對少數民族的“服飾”“民居”“民族歌舞”三方面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並用多種形式進行交流。本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

  活動一:民族服飾我來猜

  在本活動中,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書中有關民族服飾的介紹和“服飾”小組的補充擴充套件(文字、圖片)對部分少數民族的服飾加以瞭解,豐富學生的知識,明確部分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並在腦中形成概念,然後,教師播放具有特點的民族服飾圖片,用遊戲猜猜看的形式,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猜一猜圖片反映的是哪個民族,透過這個活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幫助學生落實了“服飾”這部分知識,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

  對於“服飾”這個部分,學生除了要明確不同民族的服飾特點以外,還要透過觀察對比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服飾與審美、環境、宗教信仰的關係。

  活動二:民族居所我來說

  在這個活動中,主要由“民居”組對部分少數民族民居從“特點”“功能”“地理環境”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介紹,讓學生全面地瞭解少數民族的民居的特點。然後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民居影片並結合教材中的圖片,啟發學生探究民居的特點與居住環境的關係。這個環節不但可以充分學生髮揮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引導他們主動探究,而且透過學生在課前蒐集資料和小組展示環節中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鍛鍊自己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活動三:民族歌舞我來演

  本環節,我主要運用體驗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新課標》中指出: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於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於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因此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族歌舞的魅力,體會民族情懷,激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我將本活動步驟安排為:說一說,唱一唱,跳一跳。

  說一說:由“民族歌舞”組介紹少數民族的歌舞特點,使學生對於民族歌舞產生一個初步的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深學生的感官感受,更直接地瞭解民族歌舞的有關特點。

  唱一唱:由學生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跳一跳:請同學和老師表演喜歡的民族歌舞,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帶來的快樂。

  七、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服飾

  豐富多彩

  民族文化

  民居 } 民族

  民族歌舞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簡析教材

  《新年好》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課。這一課的綜合性非常強,既有社會常識的學習,也有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還有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我認為,教師要運用具有創造性的新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

  2.確定目標

  根據大綱的規定,結合單元章節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A.初步瞭解有關新年的知識及人們迎接新年的方式;

  B.培養學生調查、簡單整理資料、交流展示、創意設計、動手操作、口頭表達及綜合能力。

  情感與態度目標:

  A.培養學生熱愛節日、珍視節日的情感;

  B.激發學生對新年的期盼,感受向親朋好友傳遞祝福的歡慶心情,體會新年的熱烈和美好。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樂於自主探究;

  B.學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已有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A.瞭解人們迎接新年的活動有哪些

  B.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製作賀卡

  難點:

  A.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和設計與製作能力

  B.透過自制賀卡向親朋好友,老師長輩傳遞美好祝願

  二、說教法

  完成這一課的教學需要師生做好課前準備:教師的教具準備,像多媒體課件、掛曆、制賀卡的材料工具等;學生的課前準備,如瞭解新年的知識,蒐集有關新年的圖片、資料和準備賀卡製作材料工具等。

  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取激趣匯入、圖片展示、課件欣賞、實踐操作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巧妙地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三、說學法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針對這一教育理念,我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從這些探究活動中得到學習、體驗、領悟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上課開始,先播放能夠表現新年的音樂動畫,並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動畫片表現的是什麼節日嗎?”透過學生的回答,引入課文主題《新年好》

  [這一設計是從孩子最喜愛的動畫匯入,激發興趣,渲染氣氛,很輕鬆自然地把學生帶進課堂教學]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進行教學,完成這一堂課。

  活動一:透過讓學生觀察日曆、看日曆、說日曆的活動,瞭解新年知識。讓學生明確新年就是元旦,也就是1月1日世界同樂的日子,並抓住時機,幫助學生弄清春節和新年的區別。

  [這一設計是從學生熟悉的日曆著手,形象、直觀,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活動二:師生共同交流迎新年的活動,體會節日的熱烈和美好。在這個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新年的圖片資料,回顧自己在幼兒園或家裡迎新年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體會;接著教師播放課件,展示國內外新年的慶祝方式,加深學生對新年的認識和印象;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賀卡,並說出收到賀卡時的心情,老師也展示手中的賀卡,體會賀卡的作用意義,激發學生自制賀卡的渴望,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這一活動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與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活動三:自制賀卡,培養能力,學會利用廢舊物品製作禮物,表達情感。在這個環節裡,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白自制賀卡的好處;指導學生構思和書寫祝福語;指導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剪刀、膠水等工具。在學生動手製作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提出表揚,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配樂營造氣氛,讓孩子們在歡快的環境中動手動腦,自主完成小製作。

  [這一設計目的是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並在此過程中發掘學生的智慧,同時享受創造帶來的歡樂,這也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活動四:現場交流,發展學生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能力。

  學生完成自制賀卡之後,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同學之間互相傳看賀卡,接著教師播放《新年好》的歌曲,並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現場互相贈送賀卡,並引導學生注意禮儀,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享受交往的樂趣。

  [這一設計的目的是用音樂烘托氣氛,透過孩子的自身體驗,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熱愛]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音樂的感受與鑑賞方面,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培養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G大調小步舞曲》是上音版第七冊第二單元欣賞內容,本課力求培養學生感知樂曲主題段落變化的能力,以及綜合性藝術表現能力。

  本課教學內容設定:1)複習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2)認識:小步舞曲;3)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

  本課教學重點: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感知樂曲兩個不同段落主題所表現的情緒。

  本課教學難點: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現樂曲。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說目標

  n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在欣賞《G大調小步舞曲》中,感知樂曲婉轉如歌和活潑跳躍兩個不同段落主題情緒。

  2、學生能樂於參與欣賞、演唱、演奏、律動等活動,並且與同伴交流實踐後的感受和見解,分享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n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小步舞曲”為主題的過程中,初步瞭解“小步舞曲”知識資訊。

  2、學生會用體驗與合作學習的方法,在聽、唱、奏、演等多種實踐活動中,初步體驗“小步舞曲”音樂特點。

  n知識與技能:

  1、初步認識“小步舞曲”。

  2、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揮等方式表現樂曲《G大調小步舞曲》。

  三、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感知力,在音樂表現方面,如:歌唱、律動、使用打擊樂器和吹奏口風琴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因此,本課設計多處採用綜合性音樂表現方法,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夠自信、有表情地參與表演活動,並能對自己或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有效的評價。

  學生在上一教時中已初步會唱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並能用打擊樂器、口風琴、律動等方式表現歌曲。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採取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複習、評價、改進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歌曲表現能力併為新授內容的學習作好鋪墊。

  學生在課餘已自主查尋、收集了“小步舞曲”的相關知識資訊,對“小步舞曲”有了一些初淺、零星的認識。本節課中學生在競賽、交流、體驗的教學過程中,

  完善、深入地瞭解“小步舞曲”知識資訊以及音樂的風格特點。

  四、教學程式

  n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制譜軟體、競賽記分物、小提琴。

  2、學具準備:

  口風琴、打擊樂器。

  3、補充資料:

  “小步舞”影象資料、“進行曲”音響資料、“圓舞曲”音響資料。

  4、學生預習:

  自主查尋、收集“小步舞曲”的知識資訊。

  n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了聽賞、感知、體驗、討論、分析、實踐等教學方法。

  n教學剖析

  1、利用學生資源,合作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來源於學生的,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動作等,是有利於教學的資源。開發利用豐富的學生資源在音樂教學中有著非凡的意義。學生們求知慾強,情感豐富,有較強的參與藝術實踐的願望,但是學生的音樂能力往往又參差不齊,各具所長。合作學習正是一種相互協作,取長補短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被充分激發,學習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1)小組學習資源

  本節課中多處設有合作表演環節中,按表演內容(唱、奏、演等內容)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傾向,自由選擇表演專案。這樣的教學有了難易坡度,學生能順利完成自選學習任務,在展示環節中也能滿懷熱情地交流成果。小組學習發揮了學生的特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同時增強了學習自信心。

  (2)學生特長資源

  學生課餘學習獲取的特長技能也是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的資源。教師應詳細瞭解學生的音樂興趣特長及學習程度,在教學中為特長學生鋪設展示的平臺。本課的欣賞匯入教學環節,教師請鋼琴和小提琴特長生,課餘練習演奏《G大調小步舞曲》主題片段,在課堂上為大家演奏。這種教學方式比欣賞世界一流樂隊的演奏效果都要好,因為現場的演奏與學生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親切感,演奏學生的表情、身體語言、情感投入使同學的情感產生共鳴,既增強了演奏學生的自信心,也激發了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利用網路資訊資源,自主學習,激發學習樂趣

  網路具有超時空性,將世界上各領域的知識實現了無縫連結,因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絡中的動態資料,形象生動、圖文聲並茂,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置身於開放的絡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興致盎然,學習的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本課的“認識小步舞曲”環節,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教師將知識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只能扮演聽眾的角色,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機會,也接觸不到廣泛的資訊資源。因此,本課教學中教師利用網路環境,將學習延伸至課外,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餘上網搜尋“小步舞曲”的相關知識,這樣一來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不僅最大限度地獲取了知識資訊,而且在蒐集、篩選、整理、分析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積澱,也使學生獲取了自主習得知識的樂趣,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3、挖掘教材資源,體驗學習,激發學習情趣

  教材是音樂教學中最基本的資源,也是實施音樂教學的主要依據和載體,應充分開發和挖掘教材內涵,盤活教材資源。學習情趣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願意學、喜歡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積極情感。

  《G大調小步舞曲》是教材中的欣賞內容,樂曲輕盈典雅、旋律優美動人。教學中教師合理組織教材的單元內容,由唱“小步舞曲”旋律改變的兒童歌曲匯入,到欣賞樂曲,再根據“小步舞曲”主題補充教材資源——影象資料“小步舞”片段。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補充教材使學生充分體驗“小步舞曲”高貴典雅的特性,引起學生共鳴,領悟音樂的美感,愉悅身心,獲取樂趣,從而激起學習的情趣。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噸的認識》。

  一.說新課標

  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為日後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透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噸的認識”之所以安排後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透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4、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係,並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並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三、說教法

  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啟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

  四、說學法

  1、透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

  2、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裝置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衝稱象的照片)曹衝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後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衝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衝,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後,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麼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 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透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這一環節,分兩步驟來進行

  一.透過自學舉例,初步認識噸

  我首先提出,你還想知道有關噸的哪些知識?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激起探求新知的興趣。

  然後教師出示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好的問題,由學生自學閱讀教材,並就自己感興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培養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接著,請學生說說透過自學,你學會了什麼,鍛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自然匯入質量單位間的換算。學生會找出“1000千克就是1噸”,在這裡我設計了2個問題:

  1.1噸=1000千克這個式子可以怎麼讀?還能怎麼讀?讓學生明確單位間可以互相換算。

  2看看這個式子,你能給同學們提出數學問題嗎?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自己出題來進行單位換算的,主張自己提問,自己解決,進一步培養了學習能力,這樣對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學生會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起來,形成完整認知結構。

  完成這句話的教學後,再讓學生提出還有哪句話重要,圍繞“計量較量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這句話,我設計了2個問題:

  1、聯絡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麼物品用噸作單位?

  2、出示教師收集的有關資料。

  在這一步驟中,我針對“噸”這一概念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很難直接接觸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實際情況,採用自學.舉例.自問自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並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