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彙編九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檢視》是新人教版九年級第二十九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習空間幾何體結構特徵和投影之後的情況下教學的。三檢視是空間幾何體的一種表示形式,是立體幾何的基礎之一。學好三檢視有利於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幾何直觀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為高中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將從投影的角度加深對三檢視概念的理解和會畫簡單幾何體的三檢視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材的內容和結構

  本課時教學內容先是從不同角度觀察飛機和字典來引出試圖的概念,進而分析三檢視的形成原理、位置和大小關係,讓學生充分認識三檢視,然後以畫簡單的幾何體模型的三檢視為例詳細闡述三檢視的畫法和要掌握的要領。

  3、教學目標設計

  二、知識與技能:

  1、能識別簡單物體的三檢視,瞭解主檢視、俯檢視、左檢視和三檢視的概念。

  2、瞭解各個檢視之間的尺寸關係;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3、會畫直稜柱等簡單幾何體的三檢視。

  三、過程與方法:

  感受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一樣的結果,培養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

  2、在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之中問題的過程中,品嚐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應用數學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1、從投影的角度加深對三檢視概念的理解。

  2、會畫簡單幾何體的三檢視。

  教學難點:

  1、對三檢視概念理解的昇華。

  2、正確畫出三稜柱等簡單幾何體的三檢視。

  五、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以及正投影,本課時主要是在正投影的基礎上來研究三檢視。九年級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是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還很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嚴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對三檢視概念理解的昇華,正確畫出規則的幾何體的三檢視。而要實現難點的突破,關鍵要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引導啟發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在活動豐富、思維積極的狀態中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並對合作過程進行引導,使學生朝著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儀、課件、幾何模型(長方體、三稜柱,圓柱等)

  學生準備:課本、直尺、圓規、練習本

  七、課堂結構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中“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要求,針對本節課知識抽象、思維較大的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是直觀教學法、引導發現法、討論交流法。

  八、教學媒體設計

  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根據教學需要先由兩幅圖片引入課題,激發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對長方體進行正投影得到三檢視,直觀形象展示得到主、左、俯檢視的過程,讓學生更直觀、形象的感悟三檢視的特徵。為突破難點,採用多媒體演示正方體的三檢視得到的過程,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三檢視的畫法,從而達到教學媒體與教學目標,內容的統一。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社課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藏戲》。本單元是以感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結合本次說課主題,“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說。

  教材分析

  《藏戲》一文系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頗具文學色彩。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平,但受限於經濟文化條件,孩子們眼界尚不開闊,文化風俗、地理人情瞭解博度不夠,而閱讀習慣(方法)、獨立閱讀、個性閱讀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強,因此教學本文,須藉助一些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文化內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達到對文字的深層理解。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曠野、讚歎不已、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站蒐集資料 2、創設情景、匯入新課;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自主研讀、感悟體會;5、拓展閱讀、延伸主題。怎樣將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教學巧妙整合呢?我根據本課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五個整合點。

  (一)、利用網站、豐富學習資源

  透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詢、蒐集資料,討論交流、整理資料。運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多樣性的選擇,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環節安排在課前預習部分。課前我讓學生利用站蒐集有關藏戲的圖片、藏戲的知識介紹等,並將學生蒐集到的圖片等資料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訊來源,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播放影片、激發學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影片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整合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影片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在欣賞中產生更真切、更豐富的體驗,情感得到薰陶

  課堂伊始,學生先彙報了蒐集到的藏戲的資料,但對藏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還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及時播放了一段藏戲影片資料片。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藏戲的獨特魅力,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圖文並茂、增強感性認識

  多媒體圖片和文字的有效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原本蒼白、乏味的文字變成了多元的衝擊波。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寫的內容,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字的認識。

  在學生自主研讀藏戲特色之一:戴著面具演出時,透過文字的自讀自悟,學生了解到藏戲表演者所帶面具,具有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此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和我共同蒐集的精美的藏戲面具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戲面具的特點,這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看著這一幅幅藏戲面具圖片,更深入的體會到藏戲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藏戲的認識。

  (四)突顯重點文字 、提升認識

  課程與資訊科技的整合改變了學生學習文字的方式,多樣地呈現出課文的內容,利用色彩對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點語段。使學生在朗讀、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語言得到訓練。

  在回顧開頭、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師生配合朗讀,體會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和運用排比式的反問句式,字裡行間表現出的.對擁有藏戲的自豪感。這樣的呈現方式更新穎,既避免了久讀課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訓練的重點,在讀、品、悟中,提升了對藏戲的認識。

  (五)、影片連結、拓寬視野、昇華認識

  發揮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優勢,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跨越時空界限,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昇華。

  在拓展環節,我播放其他地方戲曲的影片,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更感受到祖國戲曲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的深遠。迴歸到本單元的專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風民俗都獨具魅力,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民風民俗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改變固定、封閉、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藉助網站、影片、圖片等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感性認識,在理脈絡、讀文字,品詞句中強化感受,昇華認識,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藏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情感,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藏戲說課設計的全部內容,此分享對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小編祝教師朋友們工作順利!

說課稿 篇3

  《大作家的小老師》是小學語文國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講了著名作家蕭伯那和蘇聯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透過記敘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故事以寫人物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於律己。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訓練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並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的好教材。蕭伯納、莫斯科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遙遠的事情,課文中出現的道理三年級的孩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並根據新課標中對於中年級的要求,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中的主要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人物對話中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4、透過朗讀課文體會蕭伯納的謙遜自律、寬廣胸懷。

  其中目標2、3是教學重點目標4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自己查詢有關蕭伯納的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準備。

  我豫設用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我用三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中我直接板書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

  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同時要學生完成這幾個任務:

  1、標好自然段。

  2、劃出文中帶生字的詞語。

  3、把課文讀通讀熟。

  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注意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互相評點正音,使得他們讀準確課文,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指導他們讀準這些字音:“適、觸”是翹舌音,吻、謙、聯是前鼻音。學生一起採用聯絡上下文和質疑討論掃除字詞障礙讀通順課文。在讀懂每一自然段課文的基礎上,解決上課伊始產生的問題。藉此機會讓學生了解一下蕭伯那的有關資料。瞭解文中的大作家的大是指著名,最後讓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佈置作業:

  抄寫詞語

  下面我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第二課時我將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安排複習匯入、品讀感悟、拓展延伸這三個教學環節以達到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從人物對話中體會文章的內涵,感悟人物形象。

  透過朗讀課文體會蕭伯納的謙遜自律、寬廣胸懷。

  上課伊始我以詞語複習匯入,詞語主要是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進行復習回顧。

  接著進入第二環節,品讀感悟

  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因此我將以問題“你覺得課文中的肖伯納和小姑娘分別是怎樣的人?”為切入點展開對課文的品讀。我將用充足的時間安排學生自讀課文,圈圈畫畫,找出相關語句,進行交流。其中蕭和小姑娘的對話最能凸現兩人的性格特點是課文的重點。我將進行這樣的預設。

  第一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閱讀這段對話,對文字有初步的瞭解。

  第二步、引導學生抓住“告訴,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驚喜萬分”等詞語來體會蕭伯納說話時的心情,

  第三步、透過蕭伯納想讓小姑娘“驚喜萬分”你還想到了什麼?激起學生的思維波瀾,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領悟到蕭伯納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臨別時才亮出了身份不過是為了給孩子一個驚喜,讓孩子高興高興。但同時也確實存在自誇的嫌疑。

  第四步、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試著讀一讀課文。

  第五那小姑娘是怎麼說的呢?引導學生透過學著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說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相機板書

  聯絡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說說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於律己。相機板書

  第六步、分角色朗讀兩人的對話。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課文的第三段意義深刻,是理解的難點,在教學中我這樣的預設。

  1、引導學生讀這段話,說說你讀後有什麼感受。

  2、引導學生聯絡蕭伯那自身的成就以及上文中他與小姑娘的對話再次說說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認識他的謙虛。板書

  3、想想課題為什麼以大作家的小老師為題,以此進一步認識到他謙虛嚴於律己。

  佈置作業:朗讀並摘錄這段話。

  收集有關謙虛的名人名言。

  第三個環節學完課文,下面進入拓展延伸

  這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名人故事,可以要求學生課外蒐集自己喜歡的名人的資料,辦一份手抄報。也可以是電子小報。學習名人美好的品格。

  板書大作家的小老師(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蕭伯納小姑娘

  謙遜、嚴於律己天真、可愛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橋樑,因此我會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魔幻的顏色》,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一課的學習內容,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生透過本節課學習三原色,瞭解三原色之間的變化關係,認識到原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能運用原色和間色自由創作,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我授課的重要依據。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還屬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於新知識有著較強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相比一、二年級來說,對於色彩的認識和藝術的感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色彩表現方面的知識還比較缺乏,所以我將在授課過程中進一步引導,使學生對色彩感知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三原色和間色的概念,嘗試運用三原色調配不同的色彩,並能夠運用不同的色彩大膽表現生活和感受。

  過程與方法:透過欣賞藝術作品、聯絡生活等方法,感受三原色的色相特點;透過教師示範、自主體驗、對比分析,學習色彩調配的方法,提高感受色彩、調配色彩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色彩的色相在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給人帶來的美感,激發學生大膽使用色彩表達內心感受。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學習三原色調配色彩方法,感受色相的豐富性,並進行大膽創作。

  難點:選擇合適的色相,能夠恰當的表現主題。

  五、說教法、學法

  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觀察法、啟發探究法、實踐練習指導法等。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PPT課件、彩色圖片、燒杯、顏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皮亞傑曾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展示圖片,匯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匯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展示了色彩豐富的自然景觀系列圖片和各種有著絢麗色彩的民族服裝圖片,引導學生尋找自己喜歡的色彩,學生搶答積極性高漲時,揭示課題《魔幻的顏色》。

  透過這種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搶答的匯入方式,可以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觀察分析,直觀感知

  為了讓學生對色彩融合產生變化有一個直接的瞭解,我將採用實驗展示的方式,請學生觀察三原色依次滴入燒杯水中所產生的色彩變化,並提問學生:在這過程中看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得出結論:色彩相互融合就會改變色相。藉此時機,告訴學生剛剛滴入燒杯的色彩是三原色,它們是色彩體系中的基礎色,是無法透過調和得到的色彩,講解三原色的概念。

  透過這樣有趣的實驗環節,學生能夠從快樂中尋找答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觀察能力。

  環節三:對比觀察,探究學習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會緊接著向學生展示色卡並引導大家指出所展示的色卡顏色與剛才實驗時得出的顏色有何不同?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學生仔細觀察後得出結論:實驗中的顏色純度降低了。燒杯中的色彩是原色相互混合,產生的間色。

  然後我再展示不同色相的風景圖片,組織學生欣賞並思考:圖片中都有哪些色相?這些色相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透過觀察,教師總結:春——綠色、夏——紅色、秋——黃色、冬——藍色。

  最後出示作品《色彩的魅力》,請學生觀察並討論:作品分別運用了哪些色相?給人的視覺感受有什麼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總結:在淡紫、微紅、灰藍、黃的灰色調中,色彩的運用十分豐富,表達了一種對比強烈的視覺感受。

  透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環節四:實踐練習,大膽創作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透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的能力。所以,我設計了以三原色的色彩,畫一幅自由命題的作品。創作過程中注意運用色彩要大膽豐富;可以選擇多種工具和多種形式進行創新表現。

  動手實踐練習是鞏固新知識的最好途徑。透過創作可以讓學生以色彩為手段,大膽嘗試在藝術創作中抒發自身主觀情感,從而提高色彩應用和表達能力。

  環節五:討論交流,展示評價

  學生創作完成之後,鼓勵學生採用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們的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創新意識。

  在這一環節我會將更多的機會給予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展示自我,找出其優點,甚至誇大其優點,併發自內心讚揚他們,使他們增強自信,擺脫自卑心理。

  環節六:小結作業,拓展提高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帶領學生再次領略色彩的魅力。鼓勵學生課後注意觀察、發現,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色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下節課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精煉的課堂結束語,能夠使學生更準確的把握本課知識的重難點。開放性的作業,可以將美術課堂延伸至課外,達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

  八、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5

  本說課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學程式設計、和教學體會三個部分。

  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裡,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絡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充套件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作為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為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透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 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絡,同時也為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透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透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透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數法,還透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為了滲透節能意識。

  為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式題,透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 教學體會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 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充套件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著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充套件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裡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

  3、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從引入新課到課後小結,我都盡力設計適當的問題,創造物理情境,並透過自己有意識地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理念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本文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結合所知道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談出觀點、談出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本教學設計中,我透過引導學生在課前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看VCD瞭解有關曹操這個人物形象,不單單停留在本文的基礎上,要從客觀上,全面的瞭解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透過動手動腦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老師的主導地位

  現代的語文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在記敘方式上採用的是插敘的手法,一石雙鳥,將楊修的恃才放曠和曹操的虛偽殘詐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分析教材

  《三國演義》是我國曆史小說中的名著,是根據《後漢書》《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以及某些傳說,經過作者的綜合加工、創作而成的。

  《楊修之死》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三單元中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要注意古代白話小說不同型別的特點,瞭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美。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隊伍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學生

  根據班級裡的學生個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在問題設計問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比如有關文學常識的問題是針對閱讀面大的學生設計的,針對講故事的部分交給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針對評論部分交給寫作能力強的學生等等。當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讓他們互取所長,互補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將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指導學生自讀,討論分析課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自讀課文,從而學習作者透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和恰當運用插敘的結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簡單瞭解《三國演義》中的部分人物,從而匯入對新課的學習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合作探究:學生在教師給出的問題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互相研討總結,最後有小組代表歸納出來。

  3、總結歸納:總結古典白話小說的寫作特點。

  4、寫作訓練:在學習本課的基礎上,寫一篇小評論。

  簡案

  學科 語文 課題 《楊修之死》 教者 錢恆峰

  學校 鍋爐中學 年級 八年二班

  教育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學習掌握《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內容、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透過分析人物性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使學生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認識小說中的人物悲劇命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楊修之死的原因

  教學方法 實踐法、合作探究法、創設情景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匯入

  新課教師

  由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瞭解,進行人物連線匯入新課 在進行思考後進行連線,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吸引學生思考,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新課分析

  1、圍繞曹、揚二人的矛盾衝突選文將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準備複述。

  2、請將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詞、句)找出來 學生動筆、動手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名學生概括七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不超過十個字) 學生髮言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討論楊修之死的必然性 討論後回答 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5、撇開作者的看法,你認為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出於嫉妒,還是嚴肅軍紀,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見。

  6、討論本文的記敘順序 討論後回答

  總結

  本文透過矛盾衝突刻畫了曹、揚二人的性格。從日常生活小事,到軍國大事,矛盾衝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來愈鮮明。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小學數學四年級 小數加減法這一教學內容,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在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於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使學生懂得應用舊知來學習新知是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說教學設想

  小數加減法的教學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透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三點:

  第一、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藉助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盛會奧運會設定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與興趣。讓學生提出20xx年雅典奧運會中女子10米跳臺雙人決賽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興趣。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使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提高環節設定買體育用品的問題情境。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基本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二、教師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由學生自己收集有用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透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第三、重視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是,使學生逐漸形成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學時充分利用情境,為學生提供各種素材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首先根據獎牌榜聯想數學問題,帶這問題觀看比賽,尋找其中隱含的數學資訊,然後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學生提出的,所以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就更大。

  三、教學目標

  (1)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

  (2)合作交流,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3)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透過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教學難點: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的道理。

  四、說教學程式

  1、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我記得咱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喜愛體育運動,而且老師知道我們班裡有幾名體育健於下星期一(5月14日)將參加平湖市的體育運動會,老師預祝他們取得可喜的成績。

  那大家知道全世界最關注的體育運動會是什麼?(奧運會)20xx年第xx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行,中國的體育健兒在賽場上奮力拼搏,創造了輝煌的成績。誰知道中國獲得了多少枚金牌?

  (1)收集資訊

  (2)交流資訊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隨學生的回答將提出的問題一一列舉在黑板上。(揭示課題)

  2、 自主探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就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解決。

  (1)探索嘗試

  (2)彙報交流

  小數加法

  師:說一說怎樣計算的。誰有補充?

  (首先要把數位對齊,再從低位加起,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得數的小數點要豎式中的小數點對齊。計算結果小數末尾有0的要利用小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誰還想說一說你們解決的小數加法?(進一步加深小數加法的筆算方法)

  師:選擇一個小數減法的問題。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請學生直接說說是怎樣做的?其他學生可作適當補充。

  (3)總結演算法

  師: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先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桌聽聽。

  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

  (4)驗算

  師:小數加減計算很容易出錯,你有什麼方法檢驗計算的結果?生說驗算的方法。

  得出:小數加減法的驗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一樣。請驗算一下你剛才的計算對嗎綜合應用

  解決剩下的幾個問題。

  三、 設定情境,練習實踐

  亮亮是個非常愛運動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帶亮到體育商場買東西。 一雙運動鞋38.5元,一根跳繩4.8元。

  師:他們買了什麼?你還從圖中發現了什麼?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列豎式算一算。爸爸付了50元,要找回多少錢呢?學生獨立做後,交流計算結果和方法。

  師:亮亮又和爸爸逛到了球類區。你又有什麼發現?亮亮可能會怎樣買呢?需要付多少錢?同桌商量然後解決問題。

  四、 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小數是我們生活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夥伴。希望同學們平時多留心,多觀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1、 說體系。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七年級(上)語文第七單元第28課《古文二則》中的第一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在簡短的文字中表現了古人對待誠信與金錢的態度,充分體現了蔡勉旃所具備的人格魅力,透過學習,可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盪,進而完成一次精神洗禮,一次思想的昇華。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維度的培養目標。

  2、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流利地朗讀文言課文。

  (2)學生能借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學生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過程與方法

  以朗讀、討論為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重諾守信,養成誠信的良好的品行。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難點:聯絡生活實際談體會。

  4、說學情:

  初一的學生在前面雖已學過一個單元的文言文,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還沒有完全掌握,還要在授課過程中教會學生怎樣去朗讀,怎樣去借助註釋和工具書去理解文意等。

  5、說校情:我校雖然是一所鎮級中學,但也有多媒體教室,我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進行教學。

  二、說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學時採用了設定情境教學法、激發興趣法、問題討論法、師生互動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習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法指導。

  四、 說教學程式

  (一)設定情境

  提問學生:

  1、如果你借給了你朋友一筆錢,你會不會讓朋友打一張借條呢?

  2、我們再來做一個假設,有一天,你正一個人在街上溜達,忽然你發現路邊有一個錢包,裡面有一千多塊錢,而周圍又沒有人,這時你怎麼辦?請如實回答這個問題,不要不好意思。

  (二)引入話題,理解文意。

  1、結合以上兩個問題討論的結果,引入課題,並解決字詞。

  2、朗讀課文。

  3、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

  4、提問學生:誰能到講臺上給大家做一次小老師,把這篇文章給大家讀一讀、講一講?

  (三) 分析、探究課文。(分小組討論後回答)

  1、 蔡勉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 怎樣理解“券在心,不在紙”這句話?

  (四) 拓展、延伸。(分小組討論後回答)

  1、 透過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樣的道理?生活 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事例?談談你對這些事例的看法。

  2、 就有關金錢和誠信的話題展開討論。

  (五)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蒐集一些有關金錢、誠信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嗎?

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選文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現”,旨在讓學生關注海洋,關注自然,從而關注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存空間,《海洋——21世紀的希望》正符合這一特點。

  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說明文。課文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21世紀人類已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在新世紀的希望。行文簡潔流暢,綱舉目張,條理清楚。

  二、說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如自主預習、邊讀邊畫邊批註……懂得蒐集資訊;但對生活關注不夠,對海洋瞭解不多,作為我們北方學生,對海洋瞭解少之又少,因此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利用生活資源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結合教材特點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瞭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為什麼說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 ?

  四、說教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字、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透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引導他們關注生活,利用生活資源領悟課文,加深理解和體驗,認識到保護環境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