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世界地形說課稿範文

世界地形說課稿

世界地形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形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世界地形說課稿1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世界的地形》,這一課題選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節《世界的地形》。

  一、說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對上節《地球海陸分佈》的細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這一節內容它是學習世界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域性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內容,即“陸地地形”、“海底地形”、“學看地形圖”。“陸地地形”教材首先從海拔和相對高度這兩個基本概念入手,對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這兩組地形型別作出了簡略對比。對於各種主要地形型別的分佈,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圖,重點學習陸地上的兩大山脈帶,其他的讓學生自主去收集有關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透過圖示形象地說明了海底地形的組成。“學看地形圖”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看地形圖。以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讀圖、析圖。培養學生分析認識地形圖的能力。由於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故確定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本節的又一個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

  知識與技能:

  1、透過閱讀比較五種基本地形素描圖,使學生了解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異同特徵並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識別它們。

  2、透過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使學生初步瞭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製作及如何從地形圖上辨方向、量距離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3、瞭解世界陸地兩大著名的山脈帶的分佈規律,透過自主地學習能對照地圖說出最著名的山脈、高原、平原、與盆地的名稱以及它們所在的大洲。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五種基本地形的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2、透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透過讀圖和製作地形模型,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運用圖片、彩圖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認識自然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關注當地的地形型別和分佈特點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本節課任務重,等高線地形圖難度較大,教材是以學生讀圖比較一—獲取知識—一歸納規律的線索來組織內容的。教學過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講述,要創設情景,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輕鬆、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過程中讀圖法貫穿始終。各種影象透過課件演示出來,增強直觀性。

  二、說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比較教學法:透過對地理知識(五種基本地形、等高線地形圖等)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深入瞭解世界地形的概況。

  2.讀圖提問法:教學中採取讀圖提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使在有限的課時內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透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探究訓練、資訊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說學法指導

  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不僅要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地理教師應充當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1、儘量從感性入手,用問題引導,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充分注意教學的啟發性,努力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思考性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聽眾。

  2、辨圖識圖是學生應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發學生興趣的興奮點。探究活動,既考慮到了基礎性,又考慮到了實踐性和應用性。學看地形圖是以後學習氣溫圖、降水量圖的基礎,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辨圖、用圖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匯入]

  利用課件放一些我國的各種陸地地形(青藏地區、四川盆地、華北平原、江南丘陵等圖片)地球表面存在著高低起伏的各種形態——地形,那麼我們用什麼表示地形的高低呢?(美麗的風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新課)

  [講授新課]

  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的總稱

  [創設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麼來衡量?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提出疑問,啟發學生。運用數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學會運用)閱讀課文圖示2—38,鞏固定義找出區別並計算B、C點的相對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

  [知識運用]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讓學生找到珠穆朗瑪峰,問: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為8844.43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卻說珠穆朗瑪峰只有4000米高。你能解釋這究竟是為什麼嗎?(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瑪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瑪峰的相對高度。)

  [過渡]正是由於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型別————五種基本地形。(生答名稱)

  仔細觀察課本P27、P28的五幅不同地形型別的景觀圖,課件展示自繪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讓學生從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相對高度)等方面觀察比較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這兩組地形型別特徵異同,討論後歸納完成表格:(比較、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表格一目瞭然,讓學生輕鬆學習)地形型別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地面崎嶇不平相同之處地面起伏小不同之處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海拔較高,邊緣陡峻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緩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課堂小結]

  [課後作業]

  佈置閱讀“世界地形圖”從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脈,熟讀名稱,記清位置。陸地地形。海拔、相對高度五種基本地形型別。

  世界地形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章節屬於世界地理的總論部分,在本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時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佈圖”和“世界降水量的分佈圖”引導學生分析世界氣溫和降水的分佈規律及其影響因素,是對第一課時世界氣候型別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學習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閱讀分析世界年平均氣溫、降水分佈圖,說出世界氣溫、降水的分佈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影象和圖片資料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佈、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分析氣候現象的技能。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例項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世界氣溫和降水分佈規律的歸納,及分析其影響因素。

  (二)難點: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時教材內容及學情,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參與讀圖進行教學分析。採用讀圖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講授法、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地理觀察,地理比較,分析綜合等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導學的原則,輔助多媒體教學,利用豐富的地圖、圖片和影片資料,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首先透過展示兩組對比圖片、讓學生觀察,啟用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氣候的兩個主要特徵—氣溫和降水。觀察得出:氣溫和降水存在著地區差異,進一步讓學生思考,世界氣溫和降水的分佈有沒有規律?引入本課話題。

  (二)探究規律

  首先向學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佈圖,提出問題:對此圖如何判讀?給出讀圖指導,讓學生明確氣溫分佈圖的判讀方法,為以下的讀圖分析做好準備。接下來依次設定三個思考問題,要求學生讀圖觀察,自己發現規律,同時教師輔以教學演示和直觀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發現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最後學生獨立總結歸納。在探究世界降水分佈規律這一部分,由於學生已基本掌握了讀圖方法,所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先讀圖觀察,然後設計具有代表性的討論題,讓學生合作探究,教師輔以教學演示,共同得出規律。

  (三)分析歸因

  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難點。本著從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習順序和過程進行設計。其中緯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學生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所以從赤道地區多雨成因示意圖入手,引起學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進而分析緯度影響氣溫的原理。然後利用兩個問題情境,引出其他兩個影響因素——海陸分佈和地形,利用實驗現象、地形雨等直觀圖的動態演示,引導學生對成因進一步探究。從而突破本課重難點。這部分教學步步深入,有助於學生了解影響氣候因素和形成思維的方法。

  (四)學以致用

  根據學生所學知識,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任務,引導學生使用本課所學重點知識完成任務,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最後,提出問題,影響氣候的其他因素,學生思考,透過課下小組合作,整理資料,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