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實驗課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有兩個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陶行知的《首腦相長歌》改寫的一首兒歌,共六行三句話。主要講人有雙手和大腦兩個寶以及它們的作用,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用手用腦的好習慣。語言樸實無華,內容通俗易懂,符合兒童口語習慣,便於朗讀背誦。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4字,初步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啟用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創造的潛能。
2、運用識字卡片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進行組詞練習。
3、領讀課文,特別指導注意句號的停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知道人的雙手和大腦是兩個寶,教育學生從小要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和寫字
難點: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透過朗讀感悟雙手和大腦的作用,養成良好的習慣。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五)課時安排
三課時
二、說教法
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的特點,我運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看圖,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作為課文內容的延伸。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藉助多媒體課件觀察生活中用手用腦的成果,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生字;透過學生自讀自評、加動作讀、師生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感悟課文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畫匯入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以及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我將透過孩子自己畫的畫,做的手工匯入,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中。
“小朋友們,我們來看看這幾張圖,這幾個手工製作。你們覺得怎麼樣?”學生回答:“很漂亮”。“為什麼他們能畫的這麼漂亮,做的這麼好呢?”學生自由發言。“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關於“人”的兒歌,這首兒歌將會告訴我們為什麼。”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點名作者是陶行知爺爺,強調“個”單獨念是第四聲,在這個詞語裡讀輕聲,“寶”是“寶貝”的意思。
“讀了這個課題,老師有一個小問號,人有哪兩個寶貝呢?你們想知道嗎?小問號的答案就藏在課文裡,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讀一讀,找一找!”
(二)初讀課文
在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對課文的生字進行正音。第一步先讓學生自由的朗讀課文;第二步教師利用生字卡片逐字正音;第三步聽教師朗讀;第四步根據教師的朗讀再自由的讀課文;第五步認識課文以及句子;第六步最後讀一遍課文把句子讀通順。
在教授課文內容時,可採取指名讀、小組讀、齊讀的方式朗讀學習、理解學習,在讀的過程中相機正音並理解課文內容。首先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接著針對學生的朗讀相機正音,並引導學生用生字組詞;在正音的基礎上小組讀並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後講解問題答案以及理解句子含義。具體過程如下:
指名讀第一句話,生字詞正音並組詞。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讓學生知道人的兩個寶是雙手和大腦,知道從句子中提取資訊。
指名讀第二句話,生字詞正音並組詞。並嘗試提問“雙手有什麼本領呀?”理解“做工”的含義,接著訓練學生說話:我的雙手會——;提問“大腦有什麼本領呀?”理解“思考”的含義,再透過齊聲朗讀讚美雙手和大腦。
指名讀第三句話,生字詞正音並組詞。並嘗試提問“如果我們做事的時候光動手不動腦行嗎?如果光動腦不動手行嗎?該怎麼用好這兩個寶貝?”引導學生回答: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同時簡單理解“創造”的含義,透過齊聲朗讀感受雙手和大腦的魅力。
(三)小結收穫
既然雙手和大腦是我們身上這麼重要的兩個寶,我們要不要好好利用它們?學生回答:要!利用齊讀鞏固課文內容。
(四)鞏固生字詞語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記憶力並不是很強,所以往往需要教師利用反覆鞏固、反覆朗讀的方式幫助其加深印象。針對這方面,我採用兩個方法:第一,課件出示帶拼音生字詞,學生開火車讀生字詞;課件出示不帶拼音生字詞,小組齊讀生字詞。儘量做到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都有心知肚明;第二,做小遊戲——摘蘋果。低年級的孩子對於做遊戲的學習方式比較感興趣,所以利用生字蘋果樹,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鞏固生字詞的環節中來。
(五)習字指導
第一課時的習字內容主要有這幾個字——“人、個、大”,針對這三個生字的指導,我採用熟字記生字法以及比較法。
首先強調“人”、“個”、“大”三個字中都有一個“人”字,所以要寫好這三個字第一步就是要把“人”字寫好。
在教授“人”字的過程中,一要將其與“八”字做比較,二要將其與“入”字做比較,幫助學生弄清易混淆的生字,接著講解寫字步驟:一看二寫三比,教師範寫、學生書空、學生描紅;在教授“個”時,要把“個”中的人,和“人”字本身做比較,體會撇和捺的不同點;在教授“大”時,要和“太”字相比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複習之前所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