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三角形的外角》說課稿範文
一,設計理念
利用課本例題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根據習題間的聯絡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淺到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經歷探究,思索的過程,誘導他們正確解題,運用多種方法解題,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想象能力。
為了完成這個設計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上採用啟發,誘導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要在自己的思考過程中得到進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就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同學間的互相探討,啟發,把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完全轉化為他們自己的知識。
二,教學內容與教材分析
本節課位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第六章第六節。其教學內容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即: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它是對圖形進一步認識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九年級數學《證明(二)》《證明(三)》中用以研究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作為八年級下最後一節新課的內容,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
教學難點: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的應用。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
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
2, 情感體驗目標:
透過探索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拓寬他們的解題思路,從而使他們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3, 創新性目標:
在體驗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過程中發散思維,提高空間想象能力。
五,學情分析與學法選擇
1,學情分析:
我班的學生大部分為郊區的孩子,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有限,家庭的學習氛圍更有限,我要做到的就是讓他們在短暫的課堂45分鐘內掌握本節課的內容,並學會融匯貫通。到了講述本節課內容的時候,也已臨近期末,他們此時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解題的方式方法,注意歸納總結,以點帶面,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知識水平。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課的內容,更能使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複習舊的知識,保持知識的連貫性。
2,學法選擇:
(1)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研究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不斷拓展和完善自我認知。
(2)歸納總結法:引導學生從解題過程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聯絡點,從而達到靈活應用。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一)複習並引入新課(7分鐘)
1,複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2,向學生介紹三角形的外角,並由圖形中的∠1與∠2讓學生識別它們的不同點與相同點,並判斷哪個角是三角形的外角。此時進一步問:
(1)為講述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鋪平道路。
(2)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透過對比,使學生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三角形的外角與內角有幾種關係 (相鄰,不相鄰)
3,課本例題P212 及改造
(1)∠ACD是△ABC的一個外角,它與圖中的其它角有什麼關係 能證明你的結論嗎
(2)∠ACD大於∠ACB嗎 為什麼
(3)∠ACD=∠B+∠ACB嗎 為什麼
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外角與內角的兩種關係:與相鄰的內角互補,與不相鄰的內角滿足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
推論一: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於和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
推論二:三角形的一個外角大於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
(3)在講述外角知識時層層遞進,為學生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掃清障礙。
(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33分鐘)
1,已知:∠B=50°,∠CFD=80°,
∠D=20°
求:∠A的度數。(8分鐘)
(1)利用上一題的圖形,新增一條線段DE,即:過點D作線段DE與AB,AC分別交於E,F。
(2)本題考查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及推論1。
(3)本題可採用一題多解。在學生分組討論的情況下,利用△ABC,
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意圖
△ BDE,△CDF各內角與外角的關係進行多種方法求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觀察圖形,回答問題:(10分鐘)
(1)∠AED是 的外角
∠ACD是 的外角
(2)∠AED = +
∠ACD = +
(3)∠AED >
∠ACD >
(4)∠AFD是 的外角
(5)∠AFD = +
(6)∠AFD >
(7)∠AFD = + +
(1)利用上一題的圖形,連結AD。
(2)在本題中丟擲一連串的小問題,請學生輪流回答,讓學生有表現的機會,提問面廣。
(3)題目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相當於提供兩種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第(7)題的結論,此結論又為下一題作鋪墊。
(4)反覆用到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強化學生對推論的記憶與應用。
A
F
B D
教學過程設計
(1)為了使學生將要回落的學習熱情得以提高,去掉上一題圖形中的線段EF,FC,使之成為課本P215的習題3。
設計意圖
3,回答下列問題:(與上一題作對比,聰明的`你有什麼發現 )(15分鐘)
(1)求證:∠AFD=∠B+∠BAF+∠BDF。
(2)若∠B=65°,AF平分∠BAD,DF平分∠BDA,求∠AFD的大小。
(3)若∠B=n°,其他條件與(2)相同,求∠AFD的大小。
(2)在第(2)題的條件中給出兩條角平分線AF與DF,啟發學生與上一題進行比較思考,也可利用輔助線解題。
(3)第(3)題是對第(2)題的拓展,在完成這道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任意設定一個∠B的值,由教師快速回答,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探索的活動過程中,體會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培養他們分析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三)課後思考題:課本P215試一試
(2分鐘) A
F
B D
如圖,求證:
(1)∠AFD>∠B
(2)∠AFD=∠B+∠BAF+∠BDF。
(3)如果點F線上段AD的另一側,結論會怎樣
教學過程設計
(1)把上一題圖形中的線段AD去掉,演變為課本中的試一試。
(2)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進行思考,第(1)(2)題可對本節課的內容起到複習的作用,第(3)題考查到四邊形內角和,起到對知識的延伸作用。
設計意圖
(四)課堂總結(3分鐘)
1,本節課主要研究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
2,這兩個推論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得到應用
再次複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兩個推論,引導學生自己作總結,學會把握課堂的重難點,達到對知識的綜合整理和靈活應用。
七,板書設計
關注三角形的外角
一,三角形的外角 四,課堂練習
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論 五,課後思考題
推論1
推論2
三,例題 六,課堂總結
八,教學設計說明
為了提高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知識點設計成點點深入,題題相扣,對課本的教學順序進行重組,從課本的例題出發,利用線段的增減對題目進行改造變型,最後又迴歸到課本習題。學生在解題的同時接觸三角形的外角知識,加深他們對課堂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在學生體驗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過程中,既強化了課本的基礎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增加課容量,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猜測,探究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動,引導他們透過同學間的相互探討掌握所學知識,並在學生答題後給予正面的恰當的評價,鼓勵他們繼續進步,調動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著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課堂上的數學問題,獲得成就感,使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