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學生分析
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市級實驗校的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單元前幾節內容中,學生已經對數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處理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憶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透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手段
為了再現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採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與內在聯絡。
五、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匯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上課前,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網路上最受歡迎的是什麼遊戲嗎?因為多數孩子的家裡有電腦並已上網,所以多數孩子說:“我知道,我爸爸媽媽天天吃完晚飯後都搶著鬥地主,所以一定是鬥地主。”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說:“是啊,人們都喜歡和地主鬥一鬥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詐,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課件)以前,有這樣一個笨地主,他給兩個成年兒子分地。長方形的這塊分給了大兒子,平行四邊形的這塊分給了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老財主偏心。這可把老財主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所以,老財主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學生會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透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濃厚的探究氛圍中,就為學生動腦加大了馬力,在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組織動手實踐 多維嘗試探究
依據學生對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實際問題,感興趣這一可貴資源,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助老財主想辦法。
我首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麼辦?”問題提出後,有的學生有了困難,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有問題可以到組內交流,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彙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資訊,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格子(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彙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88情合理E3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即:(課件)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塊地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看上去是幫助老財主證明分地公平,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絡。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裡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透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卡片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而這個聯絡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組織學生深入推導: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課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求呢?順勢學生就梳理出了(課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課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順利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學生的實踐操作。這樣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停住,仍然藉助老財主分地的情境,(課件)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資料,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老財主徹底解決問題,老財主開心的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課件)
1 、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 、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與相鄰的兩邊組成的角度大小無關。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預測
本節課中,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的要點。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個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在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到了知識。反思本節課,我有這樣幾點感悟:
1、 興趣比學會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這足以說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以“誰來幫地主分地”的故事匯入,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有的孩子在課即將結束時說:數學真有趣!我願意學數學!看,這不正是興趣的魅力所在嗎?
2、 過程比結果更精彩
整個活動過程,我本著“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老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遷移轉化,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同時又體驗了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孩子們一聲聲興奮地呼喊著:“老師,我發現了”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溢滿了驚喜,我知道這正是課標中所倡導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 恰當鼓勵比超值嘉獎更有效
本節課教學中,我能注重發揮評價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態及過程的評價。教學中,我與學生同處一個平臺,真誠與學生交流,認真地傾聽,相互地接納和分享,及時地鼓勵學生,對於學生的某些正確回答,我並沒有誇他:“棒極了!”,“真聰明!”而是對他說:“你能答對,說明你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但老師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孩子們聽到這樣的評價學習熱情更高漲了,思維題更活躍了,他們有些想法是我的預設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學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時候,恰當的鼓勵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獎更有效。
教育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學習的。但在整個上課過程中,我發現總有那麼幾個孩子,在自主探究時,總是不是很投入,他們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組中去聽別人說,然後去附和別人的意見。課下我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說:“不用自己想,反正一會兒就合作了,聽聽別人是怎麼想的就行了。”聽了他們的話,我一直在想,小組合作是有利於解決問題,集體的智慧更有利於學生的多向思維。然而,這種學習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之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可以依靠集體。如果將來的社會需要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又如何去解決問題呢?因而,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讓孩子們在樂於獨立探究、會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去合作交流,這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