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學《認識圖形》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圖形》是在學生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以這些知識為支撐點,把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按邊的數量統一命名為四邊形。並在此知識點上透過遷移,讓學生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多邊形做好準備,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打下紮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參與對圖形的摸、搭、數、折、剪等實踐活動,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難點: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絡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4、教具準備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本課我藉助以下教具輔助教學:
(1)、長方形、正方形紙張;裝有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教學時,我採用情景教學、直觀教學、活動教學、合作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然後此基礎上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認識五邊形、六邊形,從而形成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的認識,這樣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學法:教學本課時,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透過看,摸,數,折,剪等活動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充分感知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特徵,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絡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2-3分鐘)
新課開始,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再現舊知:小朋友!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有趣的圖形王國去玩,學生透過觀察,說出已經認識了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這樣的匯入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鞏固舊知。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認識四邊形 (10分鐘)
出示地磚圖,由體到面,說一說它們的面分別是什麼圖形?然後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出邊,接著透過摸一摸,有什麼感覺?數一數邊有幾條?親身經歷了發現邊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在於不斷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後歸納出四邊形有4條邊。為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學生進行判斷後,要求學生分別說一說為什麼有的是四邊形,有的不是四邊形。進一步加深對四邊形的理解。
2、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10分鐘)
在學生認識了四邊形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透過用小棒搭五邊形、六邊形的活動,近一步鞏固五邊形、六邊形的特徵,並遷移出多邊形。今天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或者以後還會遇見更多條邊圍成的圖形,它們有個更大的名字,我們統稱它們叫做多邊形。
接著讓學生思考: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透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數它有幾條邊。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15分鐘)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動腦數一數、折一折、剪一剪來鞏固新知,深化思維。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鐘)
數學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數學學習不能侷限於課堂,它應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生活。我透過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師生共同梳理本課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網路。
本課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透過創設情景、比賽、動手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他們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過程,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體會了圖形的聯絡和變換,發展了空間觀念。實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