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施工方案> 精選施工方案集合5篇

施工方案

精選施工方案集合5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後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施工方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施工方案 篇1

  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對隧道施工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在隧道工程施工過程中,普遍採用礦山法、新奧法;在岩土隧道施工中,主要採用鑽爆法掘進,以及掘進機施工,對於城市地下等淺埋隧道,在施工過程中,蓋挖法施工 採用明挖或蓋挖法進行施工,同時使用地下連續牆,暗挖時採用盾構法和淺埋暗挖法等較高技術含量的施工法。淺埋偏壓鐵路隧道在隧道施工中是難度較大的一種隧道。

  1 工程概況

  白塔寺隧道位於重慶市萬盛區境內,穿越一脊狀山樑,進口裡程D1K24+690,出口里程為D1K27+547,中心裡程D1K26+118.5,全長2857m,最大埋深206m。本部負責施工白塔寺隧道出口段,里程為D1K26+160至D1K27+547。其中包括車站大斷面Ⅴ級圍巖152m,Ⅳ級圍巖75m,Ⅲ級圍巖320m,明洞5m,共552m;單線小斷面Ⅴ級圍巖30m,Ⅳ級圍巖400m,Ⅲ級圍巖405m,共835m。

  隧道出口端淺埋段穿越突出山脊,屬於地形偏壓,出口覆蓋2~6m碎石層,下伏基岩為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中厚層狀泥灰岩夾頁岩,岩層傾角50~60°,岩層走向與線路走向一致。D1K27+390~D1K27+542段屬於淺埋、地形嚴重偏壓地段。

  2 隧道偏壓原因及判斷方法

  2.1 隧道偏壓的起因 對於偏壓隧道,通常情況下,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和制約,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圍巖壓力出現不均勻性,從而使隧道支護受偏壓荷載的作用。主要原因包括:

  2.1.1 施工原因 在施工過程中,因施工方法選擇不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開挖斷面發生區域性的坍塌,從而影響圍巖壓力的穩定性,使得應力過於集中,進一步造成隧道偏壓。如果對其進行正確的處理,正常施工一般不會受到影響。

  2.1.2 地質原因 圍巖形狀發生傾斜,節理髮育,其間存在軟弱結構面,以及滑動面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穩能力,在施工過程中一旦受到擾動,將會導致巖體沿著層理面發生滑動。

  2.1.3 地形原因 隧道蓋挖法施工 依傍山體,地面明顯傾斜,進一步增加了側壓力,並且隧道埋深比較淺。

  2.2 判斷偏壓隧道 在判別隧道偏壓方面,由地形引起的偏壓圍巖類別、地面坡度以及覆蓋層厚度是3個重要的因素。當隧道外側拱肩至地表面的垂直距離t值等於或小於規範規定數值時,應視為偏壓隧道。

  3 施工方法及順序

  3.1 上半部分的斷面施工 埋深大於3m段,設定108mm×6mm的大管棚。管棚長度為40m,角度控制為2°,環向間距為40cm。與一般隧道設計的大管棚相比,蓋挖法施工 由於40m大管棚比較長,在施作大管棚前,首先設定導向管。採用長為2m、?準140mm的鋼管對導向管進行處理,透過全站儀進行精確定位,在鋼護拱上焊牢。導向管的間距控制在40cm,仰角為2°。然後進行超前預注漿,漿液採用1:1水泥砂漿,水泥採用P.O42.5普通矽酸鹽水泥。

  3.2 開挖及加固邊坡 在開挖嚴重偏壓、淺埋隧道的過程中,容易擾動圍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威脅到施工的安全性。在開挖的過程中,儘量減少開挖的規模,並及時做好加固、防護工作,進一步降低圍巖擾動造成的自重應力和施工時引起的偏壓影響。開挖後,在坡面上需要立即施作?準25中空注漿錨杆,錨杆長度為4m,間距為1.0m,並按照梅花形進行佈置,增強開挖山體邊坡的穩定性。打入新鮮巖體的錨杆應不小於3m,同時需要掛設20cm×20cm、?準6鋼筋網,並噴射C25混凝土進行防護處理。

  3.3 加固圍巖及反壓回填 在施工過程中,針對隧道存在的嚴重偏壓、淺埋特點,透過反壓回填的方式對偏壓側地質較軟的位置進行相應的處理,同時用打夯機進行分層夯實,並對空洞進行填充處理。地表經過夯實處理後,需要進行深孔預注漿,注漿孔間距控制在3m,並按梅花形進行佈置,透過地質鑽進行成孔,孔徑為?準90mm。採用 75mm×5mm塑膠管進行注漿,在注漿深度方面不超過半斷面的開挖線,寬度超過隧道開挖輪廓線3-4m。

  3.4 隧道下半部分斷面施工 完成上半斷面施工後,採用拉中槽、跳馬口開挖的方案對下半斷面進行開挖處理。如果採用弱爆破或者下爆破,需要採用挖掘機同時配合人工進行修整成形。在開挖過程中,需要對迴圈進尺進行嚴格的控制。開挖成形後,立即用C25混凝土對開挖面初噴4cm,架設鋼拱架,打錨杆、並對混凝土進行多次復噴,復噴厚度達到25cm,開花超過30m即開始仰拱旋工,使支護結構閉合成環。

  3.5 支護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透過聯合錨杆、網噴、鋼拱架等,採用?準25中空錨杆注漿支護對圍巖進行加固。錨扦長度控制在4.0m,間距控制在1.0m×0.6m,在鋼拱架上,焊牢拱牆處錨杆的尾端。拱架採用I20a工宇鋼進行現場加工,間距控制在60cm,用中?準20mm鋼筋沿環向按間距1.0m進行聯合構成整體。架設過程中,需要將10cm×20cm×32cm的C20混凝土墊塊鋪設在鋼拱底部,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鋼拱架出現下沉,同時將兩排?準20鎖腳錨杆設定在鋼拱架的兩惻,其長度為4m。C25混凝土的噴射厚度控制在25cm,確保噴射混凝土的密實性。

  3.6 仰拱施工 在開挖作業後,進行仰拱施工,對於仰拱部分的圍巖,如果採用弱爆破,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藉助挖掘機,同時配合人工進行修整。

  3.7 襯砌施工 在對隧道進行施工的過程中,對於嚴重偏壓、淺埋隧道來說,其圍巖特點表現為:內應力高、變形量大等,在襯砌施工時間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如果襯砌施工時間過早,容易破壞襯砌結構;如果襯砌施工時間過晚,可能導致結構失穩。

  3.8 監控測量 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透過監控測量工作,可以進一步瞭解圍巖的變形情況,以及山體的位移情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圍巖變形,進而對最終的變形量、初砌施作最佳時間進行確定。

  3.9 施工管理 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做好工序間的銜接工作。完成開挖後,需要及時處理欠挖、危石等,同時架設鋼拱架、掛網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變形過大,造成隧道發生坍塌。

  4 結束語

  在施工過程中,對淺埋、偏壓隧道進行施工,施工前,需要全面分析偏壓產生的原因,以及嚴重程度等,同時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慮,確保制定的施工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時確保施工的安全性。選擇的開挖方法要科學、合理,按照“超前支護、弱爆破、短進尺、勤量測、強支護”的原則進行開挖。準備齊全各種施工用材料、裝置等,快速、及時地進行初期支護。在施工過程中,有效分析圍巖變形量測資料,進而對支護引數進行及時的修改,同時採取恰當的支護措施。

施工方案 篇2

  一、工程概況

  京承高速公路(三期)工程位於北京市東北部,我專案部承建的第9合同段,道路起止樁號為K102+600~K105+500,全長2.9公里。途徑密雲縣北莊鎮大南溝村、南莊村以及坑子地村。設有大南溝橋、南莊1~3號橋、坑子地1號橋,圓管涵5座、蓋板涵1道、拱涵3道,其中道路長為1770.14米。主路表面層為5cm厚SMA-16瀝青馬蹄脂碎石混合料,中面層為6cm厚AC-20C中粒式瀝青砼,底面層為7cm厚AC-25C粗粒式瀝青砼;基層從上至下為:18cm厚水穩碎石,兩層18cm厚二灰碎石。弱風化和微風化的石質挖方路段,在路面結構層減少一層18cm厚石灰粉煤灰碎石,但下面需增設30釐米厚的級配碎石,作為排水層或調平層。

  我標段需要石灰粉煤灰穩定碎石約18879 m3。

  本次二灰試驗段長200m,選取在K103+700~K103+900。

  工程數量:本次試驗段需要二灰穩定碎石約480 m3。

  二、施工部署

  2.1、試驗段目的及試驗檢測專案

  1、試驗目的

  (1)用於檢驗二灰混合料組成配合比是否可行,質量是否滿足要求;

  (2)確定底基層二灰的松鋪係數;

  (3)收集壓實度與碾壓機械的碾壓遍數的關係等資料,確定底基層施工工藝和最佳機械組合。

  (4)確定每一作業段的合適長度;

  (5)透過檢測結果判斷試驗段的施工工藝和方法是否適宜。

  2、試驗檢測專案

  (1)外觀檢測,是否拌和均勻、無粗細骨料離析、成團結塊現象;

  (2)二灰混合料含灰量、含水量及強度檢測;

  (3)鋪築厚度及壓實度檢測;

  (4)平整度檢測、寬度檢測及縱斷高程檢測、橫坡度檢測。

  2.2、試驗段選擇

  我標段選擇K103+700~K103+900段為二灰試驗段,長度為200m。

  2.3、計劃工期

  本次二灰試驗段施工時間為:20xx年3月15日。

  2.4、人員組織機構

  為保證二灰試驗段施工的順利進行,針對本工程的具體情況,我專案部組建以專案總工為技術組長的試驗段施工組,確保本次試驗段能優質的完成。

  工程負責人:對工程總體負責

  專案總工: 負責工程的總體技術問題

  施工負責人:負責施工組織、協調

  道路工程師:負責道路施工中的技術問題

  質量負責人:負責路基試驗段的檢測、檢驗及質量監督

  測量負責人:負責施工現場的測量、放樣

  材料負責人:負責現場材料供應、保管

  機械負責人:負責施工現場機械排程日常維護

  安全負責人:負責施工現場安全生產

  現場準備工力:30人

  2.5、機械裝置準備

  我標段底基層擬採用推土機配合平地機攤鋪,振動壓路機碾壓,灑水車灑水養護,使用機械見附表。

  2.6、施工準備

  1、測量放樣:複測導線和水準點,資料上報監理工程師增設水準點和導線點;恢復中樁、加樁,並測繪橫斷面圖,資料上報監理工程師,經籤認後,進行施工測量放樣工作。

  2、施工前,由專案部技術員、質檢員、安全員對全體施工人員進行交底,交底內容包括技術、質量、安全等各個方面,交底要詳細、具體。使每個施工員瞭解施工規範標準,建立技術及崗位責任制。

  3、水、電:現場有現況水井,能夠滿足施工用水要求;現場報裝一臺315KVA變壓器,能夠滿足施工用電要求。

  4、取土場選擇

  取土場選擇在K103+200處道路右側的存土場,存土方量約為12萬方,能夠滿足施工要求。施工時運土路線及存土場位置見附圖。

  2.8、材料準備

  施工前對取自借土場、現場土進行復查和取樣試驗,為施工提供各項試驗資料,主要試驗技術指標為:液限、塑限、顆粒篩分、天然含水量、重型擊實、土的強度CBR值、土的最大幹密度試驗等,填料已符合《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有關要求。

  試驗段填築以一層為單位。經監理工程師批准後,開始填築施工。用水準儀和標杆控制填鋪厚度和高程。

  三、施工方法及施工要點

  施工時按照 “四區段、八流程”的作業程式組織施工。

  四區段:填築區—平整區—碾壓區—檢驗區(施工時每個區段設定明顯標誌牌)。

  八流程:施工準備—基底處理—分層填築—攤鋪整平—灑水(晾曬)—碾壓夯實—檢驗簽證—路基面整形(邊坡整修)。

  3.1、試驗段確定資料

  1、松鋪係數:松鋪係數根據水準儀測出的碾壓前、後標高算出,每20m做一斷面,每一斷面測3個點。

  2、壓實度:路基壓實度由灌砂法測出。

  3、碾壓遍數:碾壓第三遍即強振第一遍開始測壓實度,以後每壓一遍,測定一次,直至達到設計要求,記錄碾壓遍數、程式等。

  4、壓實機械的最佳組合和工作效率。

  3.2、清表與填前碾壓

  施工現場位於密雲縣生態區,原況為林區,伐除樹木後進行原地面清表工作,清表深度為30cm。清表時採用人工配合挖掘機將樹根清除,清除的表層腐植熟土及樹根集中堆放。

  清表後進行填前碾壓,壓實度不小於93%。

  3.3、路基測量放樣

  清表後填前碾壓達到要求後,用全站儀重新進行放樣。根據填築層面

  的高程,放出路基的填築邊線。為保證路基兩側邊緣部位的壓實密度,坡腳放樣寬度每側超出設計坡腳寬度50cm,沿線路縱向每20m 設一組標高指示樁,以控制每層虛鋪厚度。碾壓成型後再使用挖掘機進行削坡。

  3.4、路基填築

  施工中始終堅持“三線四度”。“三線”即中線、兩側邊線,“四度”即厚度、密實度、拱度、平整度。

  試驗段施工時計劃投入10輛自卸車,施工前先將不同載量的自卸汽車進行分組。本次試驗段工程中採用斯太爾自卸車,自卸車裝載量為8m3。汽車的載量確定好後,在每輛汽車上做好載量標誌,以確保汽車在取土場取土時載量不變。然後在路基填築範圍內用白灰撒出方形網格,確定自卸汽車的卸土車位。網格尺寸的確定方法:按照路基坡角樁間距離(路基寬度)和自卸車寬度確定網格的橫向寬度和網格數量;按照網格的橫向數量、汽車的載量、虛鋪厚度和路基寬度計算出網格的縱向長度。本次試驗段中,網格的縱向間距確定為6.5m,橫向寬度為4.0m,網格繪製準確、清晰。

施工方案 篇3

  經我廠路平安,周先生等人實地考察,對該樓屋面漏水情況有所瞭解,主要是樓板與雨兒牆脫裂,原有防水層嚴重破損。根報以上情況特製以下方案:

  清除屋面原有隔熱層及空鼓的'原有防水層,並用水清洗乾淨。找出樓板裂縫,鑿開裂縫成V字型至原樓板,寬度不得低於8cm,然後用聚胺脂防水塗料塗刷2遍,待幹後用水泥砂漿抹平。

  雨兒牆處理:雨兒牆原有防水有空鼓的地方要清除,凹凸的滴水線要鑿除,然後用水泥砂漿抹平。

  防水層施工:

  a、材料採用2mm厚雙面自粘卷材,輔料以宏安聚胺脂2mm厚防水材料做加強樓面的粘連型,做法為溼鋪法。

  b、將聚胺脂攪拌成漿糊狀,然後均勻塗刷至樓面,開始鋪設防水卷材。

  c、卷材鋪設首先從雨兒牆開始,雨兒牆鋪設完畢後開始平面大面積鋪設,鋪設應從低到高處鋪設,卷材介面搭接縱向不低於15cm,橫向搭接不得低於5cm,卷材封口後進行淋水試驗,並無漏水情況下施工下道工序。

  d、防水卷材施工完畢後撕掉卷材表面的膜,然後做2cm水泥砂漿保護層,保養2-3天。

  施工序圖:

  ①清理層面

  ②處理樓板裂縫

  ③輔料聚胺脂做加強粘連防水卷材

  ④防水卷材鋪設

  ⑤砂漿保護層

  總工程造價:以上工程量大約按150m2計算,以下單價未含稅費

  產品名稱規格單價工程量約大約總工程款

  聚胺脂2mm厚25.5元每平方米150m23825.00

  防水卷材2mm厚35.8元每平方米150m25370.00

  人工費5.2元每平方米150m2780.00

  注:工程完工後清理建築垃圾,做到文明施工,人走場清.

施工方案 篇4

  一、工序流程

  ●基礎開挖●做湖底砂漿保護層(H20-30mm)

  ●削坡、密實與平整●複合土工膜與垂直擋水牆貼上

  ●基面平整、清除、工序交接●水下水管口的密封止水

  ●複合土工膜鋪設與焊接●工序交接

  ●焊接與修補質量驗收●竣工驗收

  二、工程概況

  1、最高設計水位:0.6m左右。

  2、防水施工總面積約800㎡.

  3、陶粒磚砌築擋水牆。

  4、水下設有崩坑。

  三、主要防水材料

  1、複合土工膜卷材,規格為:50*4m;150g/㎡/0.5mm/150g/㎡.

  2、GB橡膠止水條。

  四、基礎條件

  1、基礎造形和開挖後,須進行削坡,平整碾壓或夯實處理。擾動土質的置換與回填,應分層灑水碾壓或夯實,每層厚度≯400mm.

  2、清除基礎表面裸露的具有刺破隱患的物質,如磚、石、瓦塊;玻璃和金屬碎屑;樹枝、植物根莖等。

  清理場內有障礙物,提供必須的鋪設施工條件。

  3、周邊擋水牆、泵坑、橋樑基礎,以及水下管口的安裝和預留等工作,必須在複合土工膜施工前結束。

  五、焊接與鋪設技術

  1、焊接技術

  ①焊道搭接寬度:80~100mm;平面和垂直面的自然褶皺分別為:5%~8%;預留伸縮量:3%~5%;邊角料剩餘量:2%~5%.

  ②熱熔焊接工作溫度280~300℃;行進速度2~3m/min;焊接形式為雙焊道。

  ③破損部位修復方法,裁剪規格相同的材料,熱熔粘補,聚乙烯膠密封。

  ④焊道處無仿布的連線,採用機械縫合。

  ⑤水下管口的密封止水,採用GB橡膠止水條密封,金屬包紮並防腐處理。

  2、鋪設技術

  ①複合土工膜鋪設和展開方向,由E向W或由W向E進行,每幅鋪設長度中,包括兩側擋水牆高度一次完成。

  ②鋪設順序,自渠道軸線向S、N兩側推進。

  ③施工工序,先做湖底複合土工膜的砂漿保護層(20-30mm),再做與垂直擋水牆的貼上。

  ④複合土工膜與擋水牆的貼上工藝。將粘接劑塗刷在複合土工膜與擋牆的貼上面上,乾燥靜置時間約5分鐘,然後進行貼上、擠壓、佛平。粘接劑由瀝青乳膠塗料、水泥、水拌合而成。貼上完畢,在水位線以上釺釘錨固,並做防水、防腐處理。

  六、質量驗收

  1、複合土工膜的材質與施工執行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釋出的聚乙烯土工膜,複合土工膜國家標準。

  2、施工質量驗收,分為施工單位自檢,承包單位抽檢等內容。

  3、焊接質量檢驗,採用“充氣壓力法”,破損修復用“目測法”,充氣壓力檢測指標為0.06Mpa.

  4、質量驗收過程包括,工序交接程式,竣工驗收等內容。

  5、人工湖正常滲漏量:≤15mm/24h(含季節蒸發損失量)。

  七、施工進度

  1、日功效,一臺機組每日按施工面積為20xx~2500㎡.

  2、計劃工期為3日。

  八、建議

  1、加強複合土工膜成品的防護和管理,提高相關施工人員的防水意識,對於保證工程質量,按期投入正常執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建議由承包方通知並派專人監管,與防水材料相關的施工人員,發現複合土工膜破損,要及時通報防水施工人員修補。

  3、複合土工膜須防止粘上油汙,否則會降低粘接強度。貯存和保護《見土工膜施工方法簡介》。

  4、建議本工程注意如下環節:

  ①複合土工膜焊接為成品後,必須先做湖底砂漿保護層。

  ②橋樑基礎防水,採用鋼筋穿膜焊接法,用砂漿保護層防止電焊時所造成的質量隱患。

  ③複合土工膜與牆面的貼上,須防止大面積空鼓的出現。

施工方案 篇5

  表面處理非常重要,同一種油漆,同一種腐蝕環境,使用拋噴射除鏽較手工除鏽漆膜壽命可延長三倍到五倍。

  1、清除鋼鐵表面的汙物和鏽層,尤其是軋製鋼材時形成的黑氧化皮,它是電化學腐蝕的陰極,是腐蝕的根源,必須除掉。

  2、底塗層:

  根據需要選擇富鋅底漆或者環氧鐵紅底漆

  3、中塗層:

  中塗漆一般為環氧雲鐵漆和環氧玻璃鱗片漆或環氧厚漿漆。

  4、面塗層:

  用於面漆層的塗料按其價位可劃分為三種等級;

  (1)普通級為環氧漆、氯化橡膠漆、氯磺化聚乙烯漆等;

  (2)中等級為聚氨酯漆;

  (3)高等級為有機矽改性聚氨酯漆、有機矽改性丙烯酸面漆、溶劑或者水性彈性金屬氟塗料等。

  提醒:厚度厚度一定要均勻。這個道理和鐵鏈的牢固取決與最薄弱的一環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