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怎麼教學生學會詩歌鑑賞

怎麼教學生學會詩歌鑑賞

怎麼教學生學會詩歌鑑賞

  第一步營造氛圍:

  1、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為與文字對話作好準備。

  2、介紹後人憑弔屈原的對聯,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字蓄勢:

  向學生介紹後人憑弔屈子的幾副對聯,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中概括憑弔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後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3、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蒐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等,透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後,開始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採用問題發現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於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為分析物件為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在師生互動的狀態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情感的詞,並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物件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憂──國運艱難

  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透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於課後領悟、複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字中蘊涵的情感之後,順勢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這段引導不妨這樣設計: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詩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產生的美感,是真摯、純潔、高尚、無私、誠實、善良的,而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強烈的憂憤、怨恨之情,那麼它的人情美是怎麼體現的?這樣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憂憤、怨恨之情不是僅因個人遭遇產生的,更是因為楚國民生的艱難,那一聲長太息中蘊藉了詩人太多的憂和痛。??

  第三步沿情尋志:

  1、探究人格: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後,繼續深入,鑑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這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麼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關鍵在於詩人的清高、忠心、執著決定了這樣一個歸宿。清高使他不願向世俗低頭,他不違背為臣的原則,執著的信念,使他對理想不言放棄。在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汨羅江。?

  2、追尋理想:

  這一步的實施,先引導學生藉助文前的閱讀提示,學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美政思想:聖君賢相和民本。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以情貫穿,以美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將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對聯:湘流應識九歌心。整個教學用三個課時,重鋪墊,重設疑,精心設計導語,注重步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