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關山月高高秋月明鑑賞
作者:鮑君徽 朝代:唐代
高高秋月明,北照遼陽城。塞迥光初滿,風多暈更生。
徵人望鄉思,戰馬聞鼙驚。朔風悲邊草,胡沙暗虜營。
霜凝匣中劍,風憊原上旌。早晚謁金闕,不聞刁斗聲。
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註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
①關山月:古樂府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②天山:指祁連山,位於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於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⑤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⑥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裡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關山月》鑑賞
這首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裡,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徵人角度說的。徵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裡”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裡者,以月如出於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裡”,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並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絡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徵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徵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物件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繫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於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衝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並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徵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於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隻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閒雅。”如果把“閒雅”理解為不侷促於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麼,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並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關山月》寫作背景
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李白此,就是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後方思婦的愁苦。
《關山月》簡析
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本篇擬樂府舊題。這首描寫了出征軍人在一個十五的圓月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他非常盼望能與妻子團圓。但邊患未平,大戰在即,不知從軍至何時。全詩造語平淺質樸,抒情曲折細膩,在古詩中它如落日餘光。
《關山月》藝術特色
《關山月》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充沛的感情,豐滿的形象,生動的描寫。具體說來,概括性強,抒情性強,語言精練自然,圓轉流暢,是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可以說是陸游在藝術上的共同特點。這首《關山月》詩的風格是沉鬱、蒼茫、悲涼、激越的。
陸游創造性運用了《關山月》這種古樂府的舊題, “關山月”原來以邊塞為題材,抒發從軍戰士懷人思鄉的內心感情。而陸游從和戎下詔的統治集團寫到邊塞戍樓的戰士又寫到中原忍死的遺民,詩的內容豐富了,境界擴充套件了,思想意義也更深刻了。它的風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迴哀怨而是沉鬱蒼茫、悲涼激越的了。
陸游還相當巧妙地緊扣著關、山、月三個字,去組織材料表現主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強的抒情性。關山原是代表邊塞的地理特徵,防守時總是在山勢險峻之處設定關塞。而陸游卻突破這一限制,把關山擴大開去,從關山以內寫到關山以外。關山以內是後方,那裡朱門之內的盡興的淺斟低唱,無休止地輕歌漫舞。關山本身是前方戰士的戍樓,那裡有樓內生者的蒼蒼白髮,樓外死者的累累白骨。關山以外,是淪陷區,那裡有殘暴敵人的干戈屠殺,無辜百姓的血淚酸辛。詩人由近及遠,把幾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愛憎的感情、是非觀念,形象而具體地揭示出愛國和賣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尖銳對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濃郁的抒情性。
同時詩人還緊扣“月”字,利用月亮的連續變化,週而復始,來表示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這是從縱的方面貫穿和戎詔下十五年的歷史。而且月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象徵著美好的團圓,因此守邊的戰士見了它抒發懷鄉之情;亡國的遺民見了它,牽動故國之思。可是在南宋統治集團看來,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生活處境人們的心目當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著朱門的歌舞,照射著前方戰士的白髮、屍骨,照射著淪陷區遺民的淚痕,而且在十五年來就這麼一直照射著。歌舞沉迷,白髮益多,屍骨未收,淚痕依舊。
藉著月光的照射,詩人從歷史到現實,把長期和戎不戰的政治局面,作了鮮明真切的藝術概括,沉痛悲憤之情充溢於字裡行間。詩的語言也曉暢平易,精練自然,沒有劍拔弩張驚人的句子,但在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卻更顯出一種摧人淚下、驚心動魄的力量。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誇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