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浪花的散文
分分合合的“董翔”結合體
自從四年級分班以後,我們班的董宇軒和葉一翔就成了好得不得了的“連體嬰兒”。他們倆成了兄弟,親密無間,連一顆糖也要分成兩半吃;上個廁所,兩人還要邀好一同出去。
星期六到了,所有人都放了假,這下可開心了。董宇軒在家裡,那裡閒得無聊,無所事事,既不能看電視,又不能玩遊戲,作業做完了。這個時候,他立馬想到了他的兄弟葉一翔。一個電話打過去,兩人約好去廣場玩一玩。結果呢,玩瘋了,忘記了回家,葉一翔的作業也沒做。到了星期一,葉一翔就被老師給罰了。董宇軒看到葉一翔站在講臺邊上,那是傷心得不得了,眼睛閃爍著淚花,就像一朵花一樣開在眼睛裡。下課鈴聲剛響起,董宇軒就立刻找到葉一翔,抱住他:“兄弟,別傷心,有我在。等下,我請你吃冰棒,給你解解暑,消消饞。”一聽這句話,葉一翔立刻破涕為笑。
“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雖然他們是兩兄弟,但牙齒也有和舌頭打架的時候。這不,兩人吵了起來。就是因為一塊小小的橡皮。最近,班上流行鬥橡皮,程彥軒是鬥橡皮的高手,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鬥得不亦樂乎。
董宇軒與葉一翔也加入了其中。在桌子上,橡皮跳起了舞蹈,掉到了地上。董宇軒說橡皮應該算他贏,葉一翔說沒那回事。兩人爭得不可開交,先是張開嘴巴,小小地吵起來,接著戰火越燒越旺,兩人就動起手來,董宇軒把葉一翔按到了地上,葉一翔也不甘示弱,一腳踹過去,把董宇軒踹翻了天。後天,還是老師來了,把兩人分開,好好教育了一頓,並罰兩人寫了檢查,這件事才算了結。不過,經過此事,兩人的關係從此一落千丈,再也不復以前的友情。
冬去春來,燕子從北方飛了回來,花兒也開了。董宇軒自從和葉一翔絕交之後,心裡面像少了什麼東西似的,大概是友情這把刀剜了他一下。看著班上一群群的好朋友,董宇軒的眼裡露出了羨慕嫉妒恨的表情。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他也在回想起與葉一翔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家裡的桌子,還放著一本書,那是他們友情的見證。
這一天,董宇軒的老爸看到他這麼垂頭喪氣,問了他原因。得知了這件事之後,董宇軒的老爸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朋友要珍惜,這來之不易。橡皮有價,真情無價。你應該像葉一翔道歉,找回友誼。”聽了這句話,董宇軒豁然開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天,董宇軒立馬找到葉一翔,一臉誠懇地說:“葉一翔,對不起,我們還是好朋友吧。”葉一翔笑了:“對,對,我們就是永遠的好兄弟。”
這下,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友誼的橋樑又重新搭了起來。
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日記一則
2017年6月6日星期二天氣:雨
前些天,老婆因為痔瘡往進醫院,一直呆了將近十天。我一天兩頭跑,既要惦記著在醫院的老婆,又要顧及著家裡的女兒,還要正常上班,一個人跑來跑去,著實有點累。這不,好多天都沒睡個好覺,中午非得在辦公室裡眯上小會兒,下午才有精神。
幸好,苦難的日子將要過去,幸福的時候就要來到。老婆定於今天出院,我自然得去辦理出院手續。為了時間更充裕,我找到搭班老師,說跟他換下課。輪到我是上午後兩節課,我必須換到前兩節。許多同事都不太願意上後兩節課,要組織學生放學,又卡在吃飯的點,存在許多的不方便。
我找到搭班老師,說明了此事,他二話不說,就應承了下來,還告訴我,如果時間不夠的話,我可以提前走,他可以連上四節課。一聽這話,內心多出無數溫暖。人與人之間,並不需要過多的關懷與問候,也並不需要過多的阿諛與奉承,只是在需要的時候伸出一把援助之手,就能讓人銘記心中。正如一句話:“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能打動人心。”
上完兩節課,出了校門,騎上摩托車,直奔中醫院。雖然下點小雨,但路上行人挺多。我騎車速度不快,內心也沒有急躁感。記得年輕時,內心十分浮躁,脾氣很大,火氣十足,常因此引來不少事端。隨著年齡的`變化,內心多了從容,過程多了思考,腳步變慢了,脾氣變小了,看淡了太多事情。任何事,急不來,等不走,該來的一定會來,該走的一定會走,無需刻意,只需做好自己。
到了醫院,找到老婆,拿了證件,直奔醫生辦公室。醫生十分隨和,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沒有醫患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告訴我辦理出院手續的詳細步驟,我們也隨意瞎聊了幾句,並沒太多實質的內容。
拿了幾張單子,我又來到農保核算視窗,本以為隊伍是長龍,辦理需要好長時間。結果呢,隊伍稀稀拉拉,就二三人,辦理速度也相當快,刷醫保卡,籤兩個字,付賬結算即可。整個過程,加起來不過十分鐘。
記得前幾次,因為親人住院,到了出院那天,我找醫生要住院小結,到繳費視窗列印用藥清單,再到農保視窗結算,中途簽字若干回,耗費時間近半小時。現在國家政策利好,不光有了醫保,連所有程式都做了精簡,為患者節約費用,節省時間,不得不說,確實想民之所想,為民之所為。這樣的政府,這樣的國家才有希望。
回到辦公室,意外得知,經學校評比,女兒的一篇小文獲低段組三等獎,班上學生潘浩楠獲高段組二等獎,需要認真謄寫上交,參加上一級的評獎。他們的文章,我都認真看過,自認為不錯,雖說已獲獎,但與前幾名無緣,心中有些許不服氣,對學校的評獎機制有所疑問。
直到晚上,同事找到我,要我幫她女兒修改文章。她女兒的文章榮獲一等獎第一名,但她猶嫌不足,需要更上一層樓。我坐下來,拜讀幾遍,下午的疑問全都釋然。那篇文章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語言上,以及觀察的細緻、思考的深度、哲理的揭示,都是女兒與潘浩楠的文章遠遠不及的,榮獲一等獎名至實歸。這一瞬間,我反覺自己心胸的狹隘,技不如人還怨天尤人,真是一隻卑微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當然,也不是沒有收穫。看了同事女兒的文章,我也受益匪淺,她的文章勝在描寫,勝在思考,勝在精批細改,這也恰恰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