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清明黃帝陵祭祀的散文

清明黃帝陵祭祀的散文

清明黃帝陵祭祀的散文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每到清明春暖花開的時節,綿綿的春雨滋潤了大地,在中國的中心地帶,有一座小城黃陵,就會被慎終追遠的氛圍瀰漫,被弔古憑今的氣氛所縈繞,就會勾起人們心中的思念。因為這裡是黃帝的陵寢的所在地,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在中國眾多的小城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十多年前,黃帝陵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清明,海內外華夏兒女就齊聚這裡,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祭奠始祖黃帝,共同慎終追遠,感恩先祖。

  黃帝陵祭祀已經承載了更多的含義,不再是一項簡單的祭祖活動,已經蘊含著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力量的深刻意義,是華夏五千年曆史的見證,是東方文明的重要載體,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頑強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

  多年來,我因生活在這裡的便利,每年都懷著虔誠的心去參加。今年又到了清明,黃帝陵沒有了往年雨紛紛路斷魂的愁緒,陽光明媚,春暖花開,湖水碧波盪漾,空氣瀰漫著花香,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我早早來到祭祀廣場,融入到祭祀的人群裡,成千上萬名來至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在祭祀大典前聚結,人潮湧動,莊嚴肅穆。

  廣場前沿的三出闕古樸典雅,東西兩邊擺放著依周禮最高祭祀禮制的九鼎八簋,顯示出獨特的藝術美,平添了歷史的厚重,也召示出這裡的祭祀儀式是最高禮儀的祭祀規格。

  在橋山翠柏的襯托下,祭祀大殿更顯氣勢恢弘,美輪美奐。大殿四周由多根園形石柱支撐,頂中央園形空間直通藍天,體現了“天圓地方,大象無形"的理念,黃帝的石刻巨像屹立在其中,預示著黃帝精神上聯天下連地,天地相通的偉大,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石等五色石鋪砌,蘊含著黃帝的功德恩澤神州大地。

  祭祀典禮在寓意“九五至尊”的九時五十分開始,鼓聲和鐘聲,雄渾悠遠,表達了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無限敬仰和追思之情。

  在莊嚴的議程中,向始祖敬獻了花籃,宣讀了祭文,在祭文中,高度頌揚了始祖肇始文明的偉大功績,回顧了過去一年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的巨大成就,表達了華夏兒女勵精圖治的精神,最後在樂舞《龍騰》告祭中,一條五十六米長、象徵五十六個民族的“中華龍”迎著朝陽,冉冉升起,飛向藍天白雲,飛向浩瀚的天空。

  我仰視著那飛翔遠去的巨龍,心情澎湃,心中期盼著,願您越飛越高,與日月同輝,像恆星一樣永存,像星星一樣閃亮神州大地。

  在這片滄桑的大地上,五千年來,東方巨龍賦予了他的子孫堅實的脊背,任憑多少次風雲掠過,多少次風狂雨落,永遠顯示出不屈的堅強。在這片沃野的土地上,歷史的長河一直奔騰不息,黃帝精神就象那浩蕩的洪流,歷經多少歷史的風浪,洗刷了多少歷史的塵埃,永遠激流向前,撞擊出多少次驚濤駭浪。

  在這片祖先留給的土地上,悠悠五千年孕育了多少燦爛的歷史文化,依然在熠熠閃爍,那大漠收殘陽的凋零,那明月醉荷花柔情,那大江東去的豪邁,那高山流水的高雅璀璨而多彩。當今,一條東方巨龍以坦蕩豁達和深邃堅毅,已經騰飛走向新的輝煌。

  我置身於祭祀的人群中,看著虔誠的人們,有的在沉思,有的在默默祈禱,有的露出期盼的眼神,恭敬地在跪拜上香,這是每個祭祀人重要的時刻,是和先人神靈交會的地方。

  清明祭祖之所以隆重,因為它承載著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黃陵這個賦予歷史厚重的土地上,一直得到延續和發展,是我們民族的源泉,像黃河長江一樣從未乾涸,浩浩蕩蕩,五千年奔流不息。

  東方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與黃帝的根文化息息相關,黃帝開啟了東方文明,為我們的燦爛文化做了牢固的奠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是民族優秀傳承文化的精華,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本。

  清明節是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發展中逐漸完善的節日,遠古時三月有上巳節、祭祖兩個節日,在春秋時期在又增加了寒食節,在陽春三月這個特殊的季節,有慎終追遠的感傷,也有歡樂賞春的氛圍,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

  古老的《詩經》中的寫到:“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用優美的文字描寫了上巳節,溱洧河畔男女青年遊春相戲,互結情好踏青的動人情景。

  歷史發展到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流亡到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腿上的肉,煮了一碗湯救了公子。

  公子做了國君後,重賞了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卻揹著老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然而大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有人獻計,三面火燒山,逼出介子推,然而當大火燒遍綿山,也沒見介子推走出的身影,火熄後,才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親坐在一棵老柳樹下已經去世,並在身後樹洞裡留下用衣襟寫的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樣農曆三月就有了清明節,上巳節,寒食節,到了唐朝,因為三個節時間接近,便將三節合併為一,清明節就具備了祭祖,寒食,踏春的內涵。

  生活在這個古老的土地上,多年來深深感悟到黃陵歷史的厚重,感悟這裡祭祀文化深遠和影響,感悟到每個黃陵人對祖先虔誠之心,他們在堅守著黃帝祭祀文化,也在發展著黃帝祭祀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

  祭奠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向黃帝陵寢走去,我隨著人群,行走在前往橋山之巔的路上,看著兩邊幾千年來祭祖栽下的翠柏,彷彿在述說著古老的故事,和那悠悠的祭祖文化,多少代多少人在這裡祭奠先祖,多少代多少人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然而祭祖文化卻一直在傳承延續,它蘊含了中華民族歷代的子孫的情懷,寄託了對始祖豐功偉績的思念,寄託了對締造我們民族貢獻先祖的緬懷。

  看著雄偉的橋山,彷彿時光在倒流,在哪遠古時期,當社會發展進入父系社會,當群婚進化到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後,古人開始思考個體產生的來源,氏族成員開始了追逐自己的世系,逐漸產生了祖先的靈魂可以庇護氏族成員的觀念,從而形成了祖先崇拜。

  五千年前,黃帝勵精圖治,統一萬邦,發明舟車,弓矢,屋子,衣服、船,銅製兵器、嫘母發明了養蠶,其臣倉頡發明了文字,其子撓制定了曆法和甲子等等,他為民族的形成文明的呈現,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軒轅黃帝逝世後,人們將他葬在松柏蔥鬱、綠水環繞的橋山之巔,從此這裡就成了千百年來華人的永久牽掛,心靈寄託的地方。

  黃帝去死後,他的大臣左徹削木為黃帝做塑像,帶領群臣部眾開始了祭拜黃帝。我想在那個時代,儀式可能是最原始的,他們信奉神靈,因為神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主宰和支配這世間的一切,在他們心中黃帝祖先就是他們的保護神,所有的事情,都應向黃帝請示,給奉獻各種祭品,祈求風調雨順,子孫蒼生平安,祈求國泰民安,從那時起,開始了祭奠黃帝祖先的先河。

  在距今4000年前的堯舜禹時代和夏代,黃帝一直受到後代的崇敬,傳說有虞氏(黃帝的曾孫)和夏后氏(為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稱),一直用最高祭祖之禮進行祭祀,商朝也一直延續著夏的祭祖規格。

  到了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期,周穆王在拜會了西王母時,用食馬三百、牛羊三千隆重祭祀黃帝,這次祭祀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祭祖禮儀觀念,完全滲透入華夏後代的血脈裡。

  有文字確切記載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22年,秦靈公在吳陽上畤,遙祭了黃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的,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這是皇帝進行黃帝陵祭祀的最早記錄,為後來在黃陵舉行公祭黃帝開了先例。

  在隋唐時期對黃帝的祭祀則更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公元770年,唐代宗明確把橋山黃帝祭祀納入國家祭典,以後在宋元明清都繼承了唐對黃帝的祭祀禮儀,並留下了大量的碑文和詳細的歷史記載。

  歷史走入近代,特別在1937年,為了喚起四萬萬同胞共同抗日,國共兩黨共同在黃陵舉行了公祭黃帝儀式,毛主席親寫了祭文,影響深遠。

  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的強盛,黃帝陵迎來了海內外同胞祭祀黃帝的盛況,前來黃帝陵尋根祭祖、祭祀黃帝的人數日益增加,並逐步形成了清明節公祭,重陽節民祭的慣例。

  我隨著上山的人流,一直沉思著祭祀文化的歷史久遠,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古人一直相信萬物有靈的觀念,始終認為祖先沒有遠去,他們的靈魂一直在罩著我們前行,從而誕生了祭祖文化,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

  祭祀文化是一種很強的關係紐帶,它以民族親情和家族親情把人與人之間聯絡起來,使每個人有了心靈歸宿感,這也是每個黃陵人和中國人的情結,是個體與歷史連線的'精神臍帶。

  我還發現在黃陵這片土地上,受祭祀先祖文化的影響,民間祭祀文化也尤為深厚,家祭和宗族祭祀一直在延續,表現在清明節到墳塋進行掃墓,表現在到每年大年三十,在家鄉舉行宗族祭祀,每到這個時間,家族子孫不論你多遠,有多忙,你都要回來參祭,這裡的田家,段家,劉家,楊家等祭祀家族祖先的儀式尤為隆重,他們把祭主叫祭影,就是把家族祖先的畫像展現出來,供子孫祭拜,祭奠完後,家族人一起吃飯喝酒,述說一年的成績和分別的思念,透過祭祀凝聚了家族的團結。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一直呈現著多元一體的格局,文化呈繁星般的璀璨,透過祭祀黃帝,體現了民族同根同源,增進了民族的凝聚力,蘊藏了炎黃子孫血濃於水的親情,強化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情誼,增強了民族自信。

  透過祭祀祖先,在我們心靈深處樹立了感恩思想,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的行為規範。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和的基礎就要懂得感恩,透過祭祀,使我們懂得感恩先祖的建邦立國,子孫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懂得感恩先祖賦予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未來,懂得感恩先祖的思想,使我們民族有了文明燦爛的延續。有了這份感恩之心,就會讚美天地、讚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更好地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

  透過祭祖能夠把上一代和下一代聯絡在一起,表達了對始祖真誠的敬意和念念不忘的思念,也是一次和祖先靈魂的空間交流,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反思,寄託了心中的期望,賦予了克服艱難的力量,是我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富強的重要動力,它增進了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激勵人們追夢前行,促使了中華文明在紛爭的世界永遠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祭祖不僅是匡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需要,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延續,是比物質更能震撼人心的脈搏,與生活環環相扣,枝蔓相連。幾千年來的祭祖文化,使先人的精神得以延續和傳承。

  透過祭祀,黃帝祭祖文化與華夏兒女的生活、思想,行為已經密不可分,已經融入民族的血脈,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核心價值得到發揚光大,這是比物質更能震撼人心的脈搏,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經過半個小時的攀登,經過漢武仙台,終於來到橋山之巔,我跪拜在黃帝陵前,努力平靜自己的心情,克服外界的干擾,去實現靈魂時空的對話,去許願下今年的希望,期盼著先人的庇護,給我以精神,給我以力量,去實現個人的夢想,這也是我年年祭祀真正目的所在,也是我信仰的所在,黃帝就是我自己的天和地,心靈寄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