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謁秦陵散文
我不知道怎麼會再來這裡——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許是來找尋上次沒有找到的東西。
驪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天下第一陵——中國始皇陵就在此山中。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層林疊翠,逶迤曲轉。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的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環境獨秀,氣勢獨居。
六年前來此,帶著兩個疑問離去:其一,秦陵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其二,對秦始皇的功過如何評價?進得陵園,只見松柏依然蒼翠,土冢依然高峨,此外依然是什麼都沒有看到。
秦始皇即位時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歷時38年,動用勞役72萬,建成這宏偉的東方金字塔。它仿秦都城咸陽而建,以封土為中心,外繞星羅棋佈的寢殿、便殿、園寺、吏舍和種類繁多的從葬墓、陪葬墓群。整個陵園佈局宏偉,氣勢恢弘。其埋藏之豐富,令人吃驚。除一小部分已發掘的兵馬俑坑、銅車馬坑外尚有600餘處未經發掘。其核心部分的地下宮殿,以日月星辰為蒼穹天象,以水銀為百川大海,以人魚膏為燭。秦始皇“頭枕金,腳踩銀”,龍舟棺槨蕩浮在長江、黃河之間。整個地宮盤根錯節,暗藏玄機,有數不清的奇珍異寶深藏其中。——這些都是從導遊那裡聽說和從秦陵西側的人造地宮中知道的,我們依然沒有見到。
站在秦陵之巔,北望渭水,惜已斷流,即令孔老夫子再世也不會作“逝者如斯”的興嘆了。《史記》記載,漢時陵高115米,而今只剩55米,可見彼時是何等規模。如今,二千多年前留下的重重謎團仍未解開,陵寢中深藏著多少秘密依然無人知曉。這高高的土冢象一個天然的屏障,把那些試圖穿越時空遂道、探尋歷史真相的人毅然決然地阻隔在外面。而兵馬俑作為歷史的一部分對公眾開放,也只是對好奇的旅遊者的開放——只消轉上一圈,再照幾張相,就可心滿意足地離開。我不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操那份閒心幹嗎?此身大概拿不到進入暗室的.鑰匙,只能神交了。
在觀看竹簡牆和露天文物展臺時,我又想起上次未弄明白的另一個問題。秦始皇因暴政遭千古罵名,又因完成統一大業名垂千古,究竟應作何評價?記得上中學歷史課時,那個戴眼鏡的老教師頓腳捶胸如是說:秦皇暴戾恣睢,暴政如虎,焚書坑儒!“孟姜女哭長城”的歌謠兒時就聽過唱過。先入為主的左的教育,使我年青時對作為統治者的帝王們沒有好感,書讀多了才有所轉變。此次舊地重遊,再次領略博大精深的大秦文化和決勝千里的王者之氣。千古一帝秦始皇13歲登基,22歲加冕,39歲稱帝。從政三十多年東征西戰,橫掃六合,徹底結束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正如李白《古風》中所云:“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建朝後開渠築路,統一了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修築了萬里長城。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英主的雄才大略和豐功偉績是抹殺不了的。其實千秋功罪,前人早有評說,今人仍有爭議,此事哪是我等草民所能定論?
一陣的鐘鼓樂把我們引入《秦陵大祭典》廣場藝術表演。從文祭、舞祭、秦風浩蕩三個篇章中,我們領略到大秦祭祀文化。看,百官朝拜,宮女獻果,華章綺麗,輕彩漫舞。在校場練兵的表演,中我們看到金盾閃光,長斧揮舞,白旌飄蕩,氣勢雄壯。秦始皇頭戴皇冠,大袖一揮,所向披靡。想古往今來,能有幾人?古今中外,何人可比?彼得大帝?豈撒大帝?拿破崙?他們統統都應拜倒在秦皇腳下!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已學不到秦皇的王霸之氣,但那決勝千里的劍膽雄心,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圖大略,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博大精神麼?想到此,我快步疾走,復登陵頂。峰頂的風光在我眼中競有了奇妙的變化。看,疾風千里,雲飛九天,群山起舞,萬壑崢嶸,一股英雄氣陡地從胸中升起。我大喊一聲“我來也!”此時似乎聽到群山的回應。我彷彿成了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大英雄了。
哦,再謁秦陵,我似乎找到了要找的東西。
哦,秦始皇陵,我此生還會再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