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隨感錄的雜文隨筆

隨感錄的雜文隨筆

隨感錄的雜文隨筆

  閒論喝茶

  大口大口的喝茶,是解渴。想到的畫面是大夏天,大號的搪瓷缸,白開水即便有茶葉,也只是零落的幾根粗茶。

  小口小口的喝茶,是品味。常見的場景是大書房,精緻的紫砂壺,漂亮的小瓷杯,瓷杯襯托著茶色,不到一兩的茶水要喝上七八口。

  解渴是為了生存,屬於《紅樓夢》裡妙玉很不屑的“牛飲”;而品味是欣賞,是感受茶的成分與水溶解後那些細微的變化。

  解渴是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人體缺水了就得補充,就像牛渴了就會喝水。品味是審美,是沒有渴的困擾後全身心的體驗。

  牛不渴不會喝水,小時候常聽老年人說:“牛不喝水強按頭”,嘴在水裡,卻只是任河水流過而不去喝。因為牛不會品味,在它水不過是水,渴了才要喝,不渴當然不喝。

  只有有閒情的人才在不渴時喝水,也只有極少的一些經過“培訓”過的人才能品出雨水、河水、井水的不同。我們會說這些人是“高人”,好像他們天生就是這樣的人,卻不知道其實這些“高人”也是在喝過大量的雨水、河水、井水後,坐實了各種水之間的細微差異,這才表現得和我們不同罷了。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說得很瀟灑,人們也往往只注意到了“笑談”,似乎唱起這曲子的時候,自己也就是那個“笑談”的人。卻很少有人注意到“白髮”,而實際上也只有那些經歷過各種生活磨難、甚至已經到了生命暮年的“白髮”人中的極少一部分,才有可能在有那麼一天,想到自己曾經的一切,笑過自己曾經的痴傻呆萌之後,來一個“笑談古今多少事”。

  世俗世界裡,我們笑話那個模仿西施捧心而行的東施;卻不知道,好多時候,在旁觀者的眼裡,我們其實都在捧心而行。

  漫談讀書

  年輕時看古典小說,一般都是跳過其中的詩詞不看,當然也不會看文字表達的好壞,只是看那件事怎麼發展,有了什麼變化;至於作者,就更不會刻意去注意,所以好多書現在我也不知道是誰寫的,像《說岳全傳》、《三俠五義》等等。但說來奇怪,這麼喜歡情節、結果《水滸》、《紅樓夢》卻沒有通讀過,總是讀到一定的'地方就覺得沒意思,越讀越沒意思,最後就算了。這就是讀閒書的好處,反正也不繳作業,高興就讀,不高興就不讀。

  現在也會讀這些古典小說,拿起來,情節卻不再多看,看的要麼是那些詩詞,要麼是作者表達一件事的方式。像《西遊記》,讀那些琅琅上口的詩詞,終於明白了所謂的說唱文學,感覺到這些篇章在古代的說書人應該是唱的(說書人說一段唱一段)。而這種口口相傳的東西,一般也不會是某一個人完成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改編修訂的結晶。所以覺得非要在這些作品前加上一個“吳承恩”、“施耐庵(水滸)”、“羅貫中(三國演義)”就有些可笑。但這又似乎是人的一種普遍心理,好像知道是誰寫的就比“無名氏”讀來更加安心。這麼看來,我應該是一個另類。在我,讀書如同和人聊天,聊得來就聊;聊不來就不聊;管他是張三李四王麻子,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世說新語》裡記載王子猷大雪之夜,突然想念老朋友戴逵。一夜的船,到了戴逵家門口,卻要求船伕掉頭回去。船伕很奇怪,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我有那個念頭才來的,現在沒有了那念頭,我幹嗎還要去見他呢)?”王羲之的兒子當然可以這麼率性,而我等凡夫俗子卻只能在和“書”這個朋友相處時才能做到高興就看,不高興就扔到一邊。在實際的生活中,相對容易做的是李白的“我醉欲眠君且去”,這個我也可以做到,倒不是標榜自己和大詩人一樣,而實在是喝醉後我已經昏睡,客人的去與留也就無法顧及了,算是用自己的鼾聲表達了“我醉已睡君且去”的意思。

  戲說學問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很氣憤於國人的馬虎。比如說好多古人,你知道他哪年去世的,卻不知道他哪年出生的;更讓我想不明白的是一些墓誌銘居然也不交待清楚。你再來看看人家外國鬼子,哪年出生,哪年去世,記載得多清楚!唉,學問還是外國鬼子們嚴謹哪!對古人的生活習慣有了一些瞭解,尤其是知道了帝王生活的一些常識,明白了哪天哪個妃子和帝王睡覺、那個妃子在此後日子裡有什麼生理變化等等都有專人負責記載,當然,哪個皇子哪天出生肯定也有人記載。這就產生了疑問:這些明明有記載,在歷史中怎麼不寫明呢?古人已經都不在了,沒有辦法問他們,只好借用現實來猜測一番。現在我們還有一些歲數比較大的老人,他們會忌諱別人討論他們的歲數。那深層的想法是本來閻王爺暫時忘了他,可有人提出來不就是提醒了閻王爺?古人是不是也有這種想法?這個沒辦法考證,或許有吧?可寫歷史或者墓誌銘時,那人已經去世了,還忌諱什麼呢?對古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後,我發現了古人的一個觀念:不重生,重死。這個觀念和許多其它的觀念一樣,在流傳中被人們理解成了別的意思,結果就造就了即便是現在的好多人仍舊喜歡把墳墓修建的奢華漂亮,把親人的葬禮舉辦得風光排場。但說實話,這些行為其實是對這個觀念的誤解。古人的“不重生重死”,它的真實意思在我看來應該是:你出生在哪個階層、在什麼地方、你的祖上多麼有名或者是多麼卑賤,這些都不重要,所以即便你是皇子、你在哪個時辰出生都有記載,但在史書裡這些都不是值得記錄的。你死的時候處於哪個階層、在什麼地方、做了哪些事情、達到了哪種高度,這個才是重要的,才決定能不能記載在史書裡(只有“丹心”才能儲存在“汗青”)。生活中人們常說:英雄不問出處,其實也說的是這個意思:你從哪裡來,你的祖上是怎麼的貧寒或者怎麼的富貴,這個不重要;在你生命的終點,你走到了哪個高度,是不是達到了英雄的標準,這個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