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的我們雜文隨筆
在知乎上搜《竹林中》,看到很多人問這個故事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其實真相恐怕連芥川本人也不清楚,重要的是真相被當事人掩蓋本身。
七段敘述,七個敘述者。從目擊者的證詞來看,每個涉案人的供詞都符合案發現場的場景。一匹馬,一截繩子,佩刀和弓箭,男子被害,女子受辱後失蹤,這是僅有的確鑿無誤的事實。然而,三個涉案人員卻講出了三個完全不同卻合乎情理的故事。
不同於一般無人招供的探案情節,這樁案件牽扯到的強盜,丈夫和妻子三人都對自己的殺人行徑供認不諱。同時,每個人都坦誠地表示願意接受審判。
所以,真相是怎樣被掩蓋的呢?他們在自己的故事裡,或是潔身自好,或是情真意切,或是慷慨悲憤,或是大義凜然;但在別的敘述者那裡,他們面目猙獰,冷酷無情,見風使舵,虛偽做作。迫不得已而採取的殺人或是自殺行為,也成了伸張正義的的.表現。在這樣的情形下,誰是兇手似乎不重要了,因為沒有人知道案發的真相,沒有人知道誰對誰錯。
芥川龍之介可能就是要將"真相被遮掩"這件事本身呈現出來。從不同的證詞中,我們看到人在不自覺中美化自己貶低他人的行徑,這可能源於本性的自私,也可能是當局者迷的處境。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其中——關於同一件事,一千個人能給出一千個不同的描述。我們都在自己的故事裡光鮮亮麗,卻在別人那裡作為反派面目猙獰。
這樣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看到人抱怨舍友的目中無人,抱怨熊孩子的橫行霸道,抱怨職場的勾心鬥角,旁觀者的心裡狀況是怎樣的呢?表示安慰,表示同感,表示"我也受了這樣的委屈"……我們紛紛把身邊人對號入座到故事的"反派"中,而不自覺地把自己歸到受害的一方。總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始終過得小心翼翼,但總是受到來自別人的傷害。果真如此,傷害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抱怨著,看到別人的抱怨,便報團取暖,數算自己的好,計較別人的錯。而一篇短短的《竹林中》,生動而極具諷刺意味地展現了這一個側面下的人性。它叫我們警醒: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口中的你不是你,別人口中的才是。《竹林中》的人們,其實就是我們。
《竹林中》只是一個典型。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也是竹林中大樹下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