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閱讀那點事雜文隨筆

閱讀那點事雜文隨筆

閱讀那點事雜文隨筆

  首先宣告,我雖為教師,但不學無術,算是師界白丁。平生所讀之書,除了讀書時的課本,就是教書時的教材,此外,寥寥無幾。做學生時,便心不在焉,淺嘗輒止;當了教師,又倦於伏案,人云亦云。初為人師時,也曾擔心濫竽充數誤人子弟,但混跡多年,僥倖無事,便也心安理得起來。入行近三十年,本事沒長,倒落下了好為人師的毛病,課堂之上滔滔不絕,閒暇時候,也樂此不疲。以下散碎文字,皆平日胡說八道,此番整理,純粹吃飽了撐的。若有路過者偶然聽得,不必在意,一笑而過便是。

  一

  散文詩。散文其形,詩意其質,融二者之長,佔一席之地。其言簡,其文美,其情濃。自然如甘露,動人如笛音,悠然而來,弛然而落,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是之謂四兩撥千斤。生活如海,情思逐浪,偶有所得,攝之於心屏,不亦快哉!將那真善美趣吸于晴,動於心,落於筆,明媚四季天空。至於那假惡醜僵則掩其鼻,遠其蹤,如風而去,化雨而落,遁形於四野。美與力皆可,動與靜咸宜,小巧而別緻,短小而精悍,明眸善睞,擲地有聲,令人一見鍾情,一往情深。較之雜章冗文,實在高妙無比。

  二

  最真誠的閱讀應該是:先將自己隱去,附身於作者,以他的眼、他的耳、他的手、他的心、他的大腦,去看、去聽、去觸控、去感受、去思考;然後再掙脫這文字的束縛,全身而退,從旁觀者的角度,去還原,去回味,去欣賞,去品析,儘可能地再現一個客觀的真實的意境。走進去,退出來,順序不能亂,否則反客而為,先入為主,必有失偏頗。

  三

  讀一篇好文章,猶如飲一杯濃烈的酒,它會滴滴沁入心脾,令人心醉,令人熱血沸騰。文字裡的人會駕清風,步輕雲,從某個我其實並不太清楚的陌生的地方翩然而來,飄然而落,落入我的心扉,縈繞於我的腦際。我沒有辦法躲開他,他漸漸清晰起來,他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那麼迷人,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的意念,緊隨其後,就算他長著一張山野村夫的粗劣的臉,寓居低矮的陋室,我也毫不在意。

  四

  看了幾篇網文,眼睛有些生疼,心也厭煩起來。有的繃硬似鐵,有的綿軟如絲,有的.鏗然作響,有的卻如夢囈。我是不喜歡那太過僵硬的文字的,總覺那背後大概坐著位不苟言笑的老夫子,要不就是鐵錘掄慣了的鐵匠師傅。試想想,這如針如刺如箭如錘的文字齊齊射來,跑都跑不贏,哪能吃得消化得掉。我也不喜歡那夢囈一般的文字,不但其內容雲裡霧裡,就連那語言往往也顛三倒四,看著大編們那些煞有介事的解讀,我總會啞然失笑,想起那一絲不掛的皇帝和群臣們言不由衷的讚美。我想那文字大概的確與眾不同,說是鬼話瞎話其實也並不過分,也許這是個愛聽鬼話瞎話的時代,於是便出現了一股夢話潮。也有一類,不硬,也不空,但囉嗦,迷亂,事無鉅細,有的沒的,虛的實的,一股腦兒倒。這類文字最是令人生厭,它們似乎頗具迷惑性,因為採自民間,身上煙火味濃,於是被冠以接地氣,有生活氣息。但事實上,只需認真一看,那亂麻狀的混沌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顆稀裡糊塗矯揉造作的心,為文造文者的虔誠,實在執著得可笑。

  五

  文字圍城裡的女人們。不得不說,這網路時代的確永珍紛呈,人們不僅分享生活,也分享情感,現實裡那點說不得道不得的幽幽心事,借了文字的翅膀,飛翔於網路天空,兀自絢爛。這感覺大概讓人迷醉,陷入者往往難以自拔,雖偶有清醒時刻,很快便又跌落其間。於是幽怨起了,放逐起了,救贖起了,但基本上都是徒勞。這些人往往都頗有些文才,能將那些幽曲心思傾訴得千迴百轉,讓人不服不行。她們或以詩詞,或以散文,或以小說,千姿百態,柔情深種,每每見之,佩服之餘,難免讓人心存疑慮,唯恐其陷入抑鬱,甚至害了自己卿卿性命。不久前見一詩人,每日一詩,愛意滿滿,思念滿滿,惆悵亦滿滿。歷時不短,至少年餘,擔心其抑鬱成疾,遂留言委婉相勸。不料其人反諷,不過作品罷了,能感動人就是成功。於是深怪自己孤陋寡聞,人家不過是創作,與情感無關,與生活無關,更與你無關,自己不過是杞人憂天多管閒事罷了。當然對方大概也不明白,我之留言實與感動無關,與支援無關,與欣賞更無關。我甚至覺得,與其這樣自尋煩惱,作繭自縛,糾結於文字壘就的情感世界,不如不識字。我甚至因此對街頭菜場那些賣菜賣水果的女人們充滿了敬意,我想她們更懂得生活是什麼。

  六

  梁實秋先生寫文往往不講究章法,甚至也不注重什麼主題,就那麼信手拈來,娓娓道來,從容婉轉,輕輕鬆鬆;估計寫時絕不用遮蔽左右,閉目安神,苦思冥想,就那麼談笑自若,舉重若輕,大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概。

  先生應該是性情溫潤儒雅之人。在他筆下,閒情雅緻,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必幽它一默,總而言之,先生定是深得生活之趣的人。他慧眼獨具,觀察入微,描寫細膩傳神,但又不拘泥於具體的人和事。他筆下活躍著很多人,或者說集合了很多人的共性,所以讀者讀了,每每都會心領神會,頷首默嘆,覺得說出了自己想到而沒能說清楚的話。這大概得益於先生習以為常的哲思妙悟,他絕不故作高深,卻總能在輕鬆幽默的笑談中,不經意便自有高論,讓你不服不行。有人可要說了,他寫的那些雞毛蒜皮,小情小趣,格調不高,不足掛齒。可生活本來便是這些瑣屑小事組成,有道是大事好寫,小情難表,可他不但寫了,還寫得活潑風趣,彈棉花一樣軟軟彈彈,妥妥帖帖,讓人讀了,神清氣爽,與筆下總是暗淡冷峻而深沉的魯迅相比,簡直讓人懷疑他們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學習魯迅的文章,我們總被要求先明確背景,否則不好理解。但梁實秋的文章不同,它幾乎沒有所謂的時代烙印,也沒有明顯的政治痕跡,似乎說的就是人之常情,就是無論什麼時代都會有的人情人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作品更有普遍性,代表性。世情俚俗皆入文,旁徵博引見真功,始知先生博學更多才。

  七

  語文即生活。生活有多寬,語文便有多寬。

  這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故意拔高,本就如此,本該如此。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認可,脫節常有,顧此失彼常有。

  比如說,我們的閱讀課,甚至是作文課,我們的老師往往不是設法引導學生由課文聯想到生活,由課本走向生活,而是煞費苦心去設計各種題型,引導學生去鑽研各種應對技巧。語文的味道沒了,學生交流的慾望淡了,可還要打起精神佯裝投入,以配合老師們的苦心孤詣弄出來的花樣百出的所謂高效課堂教學法。我不是學生,但當我坐在學生的位置上聽課時,我的心思往往是遊離的,因為老師們的程式設計並不符合我的閱讀,我的思維。他所關心的並非我所關心的,我想按自己的方式來閱讀,可又不得不硬著頭皮順著老師們的設計來走,要知道,這種勉為其難的感覺並不好受。

  我漸漸能理解,為什麼有些學生總不在狀態。老師們通常會對那些思維看起來不線上的傢伙很是惱火,我們甚至會非常嚴厲地批評甚至痛罵訓責,可我們大概沒想到,他們的狀態不佳往往並非他們本意。或許在他們內心,也很苦惱,只不過沒有無禮到公然和你作對。所以,就這點來說,我們要對學生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更多地反思一下自己,調整一下自己,如此和而不同,則彼此都能愉悅。

  語文課堂沒有交流是不可想象的,但交流什麼,怎麼交流,有講究。語文教材很薄,內容看起來不多,可我們得明白,那些不多的文章,卻很管用。它們都是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佳作,無論是在思想上、情感上、寫作技法上,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課文都是例子,由此生髮開來,可以引發一串串新的創作。我們會發現,只要換個角度,便天地全開,短短一篇文,甚至也藏有無盡的寶藏,可以無窮深挖,這就是為什麼好文不厭百回讀的原因。文章其實就是生活的文字化,或者說是文字化的生活,我們讀了很自然地會引發種種聯想,很自然地會有自己的比較,我們也會有表達的慾望。這種慾望一旦產生,閱讀便可提升一個層次,由理解式閱讀上升到比較式閱讀、借鑑式閱讀了。

  這些課文都是極好的寫作示範,無論是思想情感、篇章結構,還是語言風格,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借鑑。當然,我們自己的生活學養,自己的思想性格也會參與其中,從而起了化學反應,產生新的創作慾望,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有些老師大概沒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往往絞盡腦汁整理出一套套的所謂技法,有解說,有例子,看起來也可行,但在實際寫作當中,我們發現那些所謂的技法,幾乎都是擺設,中看不中用,話該怎麼說還得怎麼說。若勉為其難地套用,往往是邯鄲學步,要麼是四不像,要麼是無從下手,我是很不贊同那種所謂的作文指導的。

  我覺得,真正的寫作是沒有技法的,若帶著那些技法去寫作,恐怕與戴枷跳舞沒什麼兩樣。與其這樣折騰,倒不如在閱讀中趁熱打鐵,借勢反轉,由閱讀過渡到反思,由反思到情景再現,再透過交流激發這種表達的慾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他足不出戶下不了地也是有的,只要他有眼有耳有心有頭腦便可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煽風點火,設法燃起他們表達的衝動,並且鼓勵他引導他完成這個表達。當這種表達的慾望常態化後,你會驚喜地發現,他們變了,變得多心了,多情了,世界在他們眼裡不再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它們生動,鮮活,奇妙無比。他們每天都會有發現,每天都會有收穫,他們開始學習篩選,學會提煉,他們甚至覺得自己變得愛說話了,似乎隨時隨地都有可以分享的東西。但這種分享得挑人,還得挑時,這種想說而無人與說的感覺並不好受,不吐不快的感覺常有,怎麼辦?寫下來啊!不滿意咋辦?改啊!當自己如釋重負時,痛快就來了,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效果嗎?

  一句話,只要想說,人人都能說。沒有了那些框框套套,我們反而更自在更從容,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再不怎麼說話的人,被冤枉了,逼急了,也變得能言善辯起來,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