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媽媽,我愛你的雜文隨筆

媽媽,我愛你的雜文隨筆

媽媽,我愛你的雜文隨筆

  “媽媽,我愛你!”這不是母親節或感恩節對媽媽說的話,是一個五歲男孩喊出來的。幼兒園在做體檢,一個五歲的男孩坐在小椅子上,大夫阿姨給他繫上止血帶,用手摸了一下肘窩,感受一下血管。此時他面無表情,大義凌然。阿姨回身拿來針管,拔掉針蓋時,他“哎呀、哎呀......”的爆發起來,眼淚隨即湧出來,扎著止血帶的胳膊一下子夾起來,另一隻手攔過夾起的胳膊,說什麼也不讓抽血。班裡老師又說又哄又搬胳膊,還是沒辦法。大夫中的男士出來解圍,大夫阿姨進針抽血時,那男孩緊閉流淚的雙眼,大聲喊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另一個五歲女孩抽血時,緊閉雙眼,嘴裡重複著:“堅強、勇敢,堅強、勇敢......”抽完血,她睜開眼,眼圈紅了,頭卻高昂著。 還有一個男孩,抽血時竟一隻手擋著眼,嘴裡叨咕:“男兒有淚不輕彈。”看著這些場景,讓我們在場的成年人不禁笑出聲來。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顯然抽血是一個特別害怕、恐懼,特別疼痛的事,但就是這樣一些話,給了他們力量,讓他們戰勝了極度的恐懼、疼痛。作家莫里哀說:“語言是賜於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語言表達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之後的影響也是更深遠巨大的。由孩子們的表現,我想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語言表達的作用是容易被忽視的。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親切的讚美和鼓勵的話,以及所有能給予正面引導的話,就像溫暖的雨水滴落在孩子靈魂的.心田,滋潤孩子內在的自信和安全感,有些話不多,也不會被遺忘,反而終生受益。侮辱、挖苦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努力的目標,積極的動力,這樣的話有時也被記住,耗損人的意志,影響他的一生。

  現代家庭教育在很多父母看來,就像在打仗,對手是自己最親愛的孩子。經常聽到朋友同事說:“氣死我了,現在的孩子沒法管了,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頂我。”現在很多父母都有這些感覺,併為之很是苦惱。家是一個港灣,是一個充滿陽光、雨露的愛的港灣。父母應該不斷學習、除錯、訓練自己與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親子之間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解決“說什麼”和“怎麼說”的問題。讓孩子在交流中不反感的原因之一是看“怎麼說”,交流是否使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受到啟發要看“說什麼”。那我們父母應該說些什麼呢?《北京青年報》在北京一所小學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道題是說,“你最不喜歡爸爸媽媽說的哪句話?”答案中有這樣的回答,“你真討厭。”“你這個笨蛋。”“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你怎麼這麼煩。”“你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的。”“兒子,還玩呢?你就沒有一點危機感。”相信看到這些回答,是不是會讓孩子感覺反感,自尊心更是一掃光,自信心降到零。原本渴求的是安慰、同情、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默默的傾聽,後來反而被這樣的一次次的冷言惡語碾壓。孩子不想和父母說話或說話對抗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忘了幾歲,也不記得因為什麼事,父親幾次對 我說,“你總是插嘴,你就是個愛插嘴的孩子,以後肯定沒法和別人相處。”事過之後,偶爾和同學朋友同事說話插嘴後,我總會想起這句話,隨後幾天我的心情會很不好,反覆想“我插話了,那人會不會很不高興。”“我插話了,那時插話我是有原因的。”爸爸的話雖不多,但像刻在我心上一樣,生活中,我和別人相處時開始變得謹小慎微,生怕和別人相處不好。海涅說:“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也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現代父母由於各種原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這有限的時間還想教育教育孩子,就更使孩子反感。所以父母和孩子說話溝通時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應該根據溝通目的確定說話內容。如果是以鼓勵或批評為目的,那父母應該在雙方情緒平穩時,先認同孩子的感受(這時孩子很容易接受意見),在對孩子說“真話”,說真心話真實的話。並應該把孩子定位在一定高度,只有這樣孩子受鼓勵後,才能上升到你定位的高度,起到鼓勵的作用。 “兒子,你們這場比賽踢得不錯,尤其是你和某某後衛配合的真不錯。不過後半場你和某某好像有點小意見,要是在好好溝通一下,肯定會踢得更好......”爸爸批評我插話那件事,現在想來,我覺得爸爸可以在我插話事後,提醒我,打斷別人說話不禮貌,“當時你肯定有很多話想說,不過也應該等別人把話說完,或事情過後彼此情緒穩定了再說,如果非得說,就根據情況和討論的什麼事,歉意的說聲‘對不起,打斷一下。’再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相信這樣的批評我會很願意接受,而且也知道以後該怎樣做了。 如果是以教授知識為目的,從某種角度說知識是枯燥的,是乏味的,更多說教的,這時只有在孩子願意接受知識的情況下進行溝通才是有效的。多觀察孩子,發現孩子興趣點,從興趣點出發,引導孩子,讓孩子自己思考、總結,這樣的知識才能讓孩子接受,真正掌握。 一個男孩上六年級,英語學習總是很吃力,單詞記不住,語法不會用。自己也很苦惱,爸媽很著急。爸爸分析了一下情況,想從他喜歡籃球開始和他談談。期中考試後,男孩英語不及格,他的情緒很低落,爸爸找到他,和他打了一會兒籃球,從籃球每天訓練聊到英語學習。孩子自己總結出:學英語就像打籃球,要天天練,從基礎的單詞開始,而且課文中的語法總結了要實戰用。爸爸和他商量,定計劃每天每週怎麼做。孩子的英語成績能否上去,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明確目的,聚在一起用什麼語言交流呢?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增進雙方的瞭解,樹立父母的威信,提高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同時也讓父母多瞭解瞭解孩子的現狀和需求。以後交流起來就更得心應手了。沒有目的性的交流,也不是父母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也不是選擇不說話。不要總以“萬事通”自居,並且想讓孩子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孩子對抗不接受。其實只要父母把自己身上的優點展示給孩子,這些優點孩子看見了、感受到了,就會從心底裡佩服你,只有這樣接受父母的教育才有可能。 不管懂得多還是少,最好父母不和孩子談學習內容,透過和孩子說話和外在表現告訴孩子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足夠了。法國教育家巴威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尊長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知道了“說什麼”,“怎麼說”也是個學問。在溝通前父母應先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只有感同身受了,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說問題。孩子感覺到你能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很理解他,溝通時才不會有抗拒,有效溝通才能順利開始。之後是平復情緒,多一點微笑、耐心,少一點否定、挖苦和譏諷,必須使用否定,使用時要分析物件、具體事情。情況好轉後,仍要用肯定的話鞏固效果。表述時還應充分利用表情、語氣、肢體語言和幽默風趣的語言,甚至可以用一些現代孩子們知道的網路用語和流行語。這樣溝通會事半功倍,提高效率,氣氛自由,甚至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讓孩子尊敬你和你好好說話,你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別人。不要在孩子面前因為自己想不明白而指責別人。不要在別人面前輕易對別人做負面評價。有時你只要微笑著,熱情的眼神注視他,聆聽孩子說話就足夠了。恰當的、適時的說句,“是嗎?計劃很不錯。”“你們一定很高興。”孩子就會很滿足,有時還會主動問你的意見和想法。親子教育中,語言溝通的物件千差萬別,溝通的情況也有不同。父母就需要多思考分析,多訓練總結,做個有心人,充分利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 同一個屋簷下,父母子女是最親近的人,願他們能在風和日麗中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