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一個偉大傳說的開端的雜文隨筆

一個偉大傳說的開端的雜文隨筆

一個偉大傳說的開端的雜文隨筆

  “有兩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是覺得神奇,心中也越是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準則。”雖說這句話是康德的一種哲學思辨,但不可否認的是,人性和宇宙,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充滿巨大的吸引力。

  恰逢今年高考的全國三卷,選擇了劉慈欣的《微紀元》(節選)作為文學類文字閱讀。在此之上,也向各位考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科學與幻想的關係?

  科學是被現代的人們所信奉的準則,如今人類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因此,作為人類社會最堅定的一塊基石,科學往往也能引起人類豐富的幻想。正如同20世紀所設想的人工智慧,亦或者是Virtual Reality和Augmented Reality,甚至是是賽博朋克,都體現出了人類對科技的幻想。

  然而,在這條道路上,人類依舊在摸石過河,在磕磕碰碰中尋求世界的真理。正如同量子論的提出對傳統物理產生了巨大沖擊一樣,科學是踏著一條荊棘之路逐漸發展到今天的`。科學在前進的道路上,容不得千分之一的誤差。但是科幻是可以的,相比起嚴肅而謹慎的科學,科幻便顯得“不負責任”了許多。

  科幻處於科學與文學之間,既具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也包含了文學具有深刻內涵的特點。

  我想,如果人們喜歡科幻,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能夠讓人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認識人類。

  很慚愧的是,直到今天我才把《星際穿越》看完。就像《降臨》一樣,這部科幻電影同老派的科幻電影有些許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比起《E.T》、《第九區》這種很硬核(個人觀點)的科幻,《星際穿越》、《降臨》更具有文藝氣息一些。比起展示純粹的幻想,後者似乎更傾向於以科學現實為一個基礎,以在這個層面上展開有關於人性、倫理、道德、知識等等層面上的探討為主。而這也是我認為,科幻作品所應該起到的作用之一。

  如果把人類給放在整個宇宙中,那麼國界、人種、性別的界限都會被無限地縮小。在宇宙這個尺度範圍之下,人類是作為一個種族而存在的。就像是星際裡的人族,人類只有團結起來作為一個統一的個體,才能在黑暗的宇宙中生存並鬥爭下去。因此,在閱讀科幻作品的時候,很難感受到人與人個體之間的各種差異。在科幻作品中人物的個性之下,作為觀者的我們所感受到的,往往是人類這一族群的高尚與惡劣。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僅僅會站在人類的角度上來認識人類,有時還會站在更高的維度上來認識人類。

  然而科幻作品,很多時候都會抱有一種“末日心態”。這也不能否認,在人類清楚地意識到地球的資源之匱乏之後,這種擔憂便不可阻擋地表現了出來——人類如何生存?是移民,改造,侵略,還是進化?科幻在這一基礎上似乎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許多的科幻作品,都若有若無地為人類指明瞭一條可能的道路。就好像人工智慧被提出併成功運用於現在的生活,科幻作品中的許多新奇的概念,往往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變為現實。由此看來,不管是《星際穿越》中人類成功地躍遷到第五維,還是《降臨》中高維度文字的使用,這種幻想,也不是沒有存在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地球即將毀滅,我們是應該逃離,還是選擇改變?

  太陽系很大,但銀河系更大;銀河系很大,但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千千萬萬個星系和星系群。在我們的宇宙之外,甚至還會存在另一個宇宙。光年的尺度已經是如此遙遠,以至於我們在夏日的夜晚所看到的某顆星星,在幾百萬光年以外早已毀滅。以至於我們開啟收音機,也能聽到宇宙初誕時的噪音。

  在我看來,科學家一直都是一個很浪漫的職業。他們工作從來不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他們的眼光,早已放在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後。在他們的眼裡,他們的工作,是為了人類。

  科學本就是一種幻想。把飛機放在漢朝,便是神話;把重工業機器放在古希臘,便是傳說。從阿基米德開始,從艾薩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世界的神話便向人類逐漸揭開了它的面紗。幻想不再是幻想,宇宙的真理逐漸被闡明。正如同敘事詩中所描述的一般,現在人類所致力的事業,說不定正是幾萬年以後一個偉大傳說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