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訓斥孩子的嘴臉醜陋極了雜文隨筆
浴室裡,一位打扮時尚的母親,用力拽著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一邊走,一邊吼著“快進來啊,慢吞吞地,和你說話聽沒聽見啊?你能不能快點,諾諾諾,你自己的東西,你自己拿著。”整個浴室裡,被她的聲音填滿了,大家都不自覺地看著這對母子。
小姑娘,嘴巴撅地老高,用我姥姥的話,能掛一個醬油瓶了。臉漲地通紅,一隻手在另一隻手上不停地摳著,站在那裡,依然紋絲不動。
看著姑娘還杵在那不動,母親突然眉頭緊皺,大喝一聲,“你個死丫頭,還不快點”。
不知道,這個母親在著急什麼。很簡單的話,不能好好和孩子慢慢說,孩子不樂意來,肯定有孩子的原因。不去深究問題的根源,卻一味地指責孩子。讓自己丟失了修養不說,還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有什麼事情,不能背地解決?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如此地難堪。
我想作為她的孩子,縱是心裡有滿肚子的委屈,也不會再吐出隻言片語。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小而選擇忽略。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使我們心裡非常愛我們的孩子,但是不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總用訓斥來表現我們的愛。我想這樣的愛,顯得太蒼白無力了。
孫瑞雪在《捕捉孩子敏感期》一書中提到“常常有家長對我說:我沒法對孩子說‘我愛你’。說不出口,總覺得有點肉麻。心裡知道就行了。他們不願用語言表達愛,奇怪的是,卻毫不猶豫地把抱怨、責備、憎惡的話掛在嘴邊”。
朋友是個女強人,不僅在事業上還是在家庭裡。她給孩子上當地最好的學校,吃最好的',用最好的。只要別人家孩子有的,她家的也一定有,而且都是最好的。
在別人以及她自己眼裡,她是個滿分媽媽。可是她的女兒卻不這麼想。
有次偶然地聊天,小姑娘對我說,她的媽媽一點都不愛她。我表示十分詫異,因為在我眼裡她的媽媽一直是我的榜樣。不僅工作做的好,家裡大事小事都安排地妥妥的。我問小姑娘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我沒有一點的自主權,什麼事情都被她包辦了,還總說為我好。我稍有反抗,她就會罵我。她罵人的樣子兇惡極了,咆哮起來像只大老虎,我都不敢看她……”小姑娘一邊說著,一邊抽泣起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生遠。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以“為孩子好”為藉口,來包辦孩子的一切。不讓孩子有選擇的自主權,用訓斥、咆哮來壓制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實則是在害孩子。我們總以“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來剝奪孩子試錯的機會。殊不知孩子的經驗就是靠這些錯誤不斷積累起來的。
不知道當我們對孩子大發雷霆的時候,有沒有拿鏡子照照自己,反正我照過,那個樣子真是醜陋極了。
雖然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沒有自再帶說明書,但是不知道我們有沒有想過,可能這是孩子給家長的一個機會,一個不斷學習的機會。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除了不斷學習外,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尊重孩子,耐心地傾聽孩子,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並且能包容孩子的錯誤。這樣孩子才能在跌跌撞撞中不斷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