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孤獨感的散文隨筆
李白曾在《月下獨酌》中對孤獨這樣解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我對孤獨的理解和李白有所不同,李白在此詩中是確實是一個人外在單一,我所說的孤獨是身邊有一些所謂的朋友,親人或老師而心靈孤獨。
那為什麼大家還會感到孤獨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吝嗇”吧,不是指金錢上的一文不拔,指的是情感。
進入大學這種孤獨感尤為強烈,親人、老師用“我(們)都是為你好!”捆綁了我。什麼叫為我好,給我足夠的生活費?什麼叫為我好,在填寫大學志願的時候才來關心我,讓我填一個我不喜歡但他們能給我解決就業的工作?什麼叫為我好,在學校幾個月如果家裡如果沒有發生什麼事都不給我打電話?什麼叫為我好……
對不起,我並不覺得這是在為我好。都說老師陪伴我們的時間比父母多,那又怎麼樣呢?如果你不是最優秀,不是最調皮搗蛋的同學你是得不到關注的,那麼就註定是孤獨的.。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朋友應該是最長伴隨我們的,但終究抵不過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分別。或許還有聯絡但大多想起他(她)是在自己遇到很開心或很傷心的事情的時候,或許感情還在但是始終不在身邊。
進入大學後我發現這些人尤為的“吝嗇”,軍訓十四天,一個方隊八十幾個人互相都不熟悉,更有甚者連前後左右四個同學的名字都記不住。
是什麼讓他(她)們變得如此“吝嗇”?
我曾看到過一則報道說大家之所以變得越來越疏遠是因為科技的發達,手機、電腦的流行又或者說各種APP的興起。大家在聚會的時候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而使聚會氛圍陷入尷尬,又或者一些人每天在空間、朋友圈上曬這樣那樣的。這些行為其實在我看來正是他(她)們“吝嗇”孤獨的體現。
為什麼不在現實生活中交流,為什麼不在一些生活的細節上去表現自己關心愛一個人。情感的交流可以讓每個人都收穫溫暖,遠離孤獨。
開心的事和別人分享,就會變成兩份開心。營造一個“大方”的情感氛圍,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要敢於相信別人,要敢於“交心”,要遠離孤獨,不管是親人、老師、朋友、陌生人。
淺談孤獨,淺談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