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堂提問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隨筆
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名特教師展示活動。其中育才小學王釗老師執教的人教社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合理安排》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這是教材新增內容,主要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烙餅這一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解答,並從最佳化的角度在多種烙餅策略方案中尋求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籌思想非常抽象,怎樣把它具體化,讓學生容易明白,便於操作呢?王釗老師用巧妙、合理、藝術的提問把運籌思想“烙”在學生腦海裡。
提問作為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絡的橋樑。王釗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最佳化方案的基礎上,透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僅就課堂提問對本課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一、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當學生還在“發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於“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於瞭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把握準什麼時候該問,什麼地方該問。
【案例1】
當王老師就烙餅問題進行了簡單交待,“1張餅烙2面,烙1面要3分,1個鍋同時能烙2張餅”。“3張餅怎樣烙最快呢?”問題剛剛丟擲,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用學具動手實驗3張餅的烙法。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一個個舉著小手,爭著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老師此時並沒有急於展示正確結論,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鐘和12分鐘烙法的學生,這時9分鐘烙法的學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講解了他們節省烙餅時間的好辦法。兩種方法的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鐘這種烙法的價值。此時學生思維開始迸發了,不斷地質疑著,9分鐘烙法比12分鐘、18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呢?王釗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憤悱點,問“要儘快烙好餅,哪種最合理?”“為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
【分析】
這裡“為什麼”的追問,可以說是整堂數學課的心臟、命脈。它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觀察時間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學生透過現象思考其本質。原來第三種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鍋底,使鍋底每次都能同時烙兩張餅。這裡的設計抓住知識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時,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化,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學生透過探索、討論,思維火花的產生、噴發和碰撞都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獲得釋放。
二、恰當選擇提問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從課堂提問的方式上來說有很多種,如:直問、曲問、正問、反問、疏問、追問等等,而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提問儘量要多用幾種方式,這樣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到知識。
【案例2】
當王老師直問“為什麼用9分鐘烙三張餅這種安排最合理”時,她敏銳地觀察到學生回答有一定困難。此時她不是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而是應用了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刨根問底。
師:為什麼第三種安排的時間最短,第一種安排的時間最長?
生:因為第一種安排每次鍋裡只放了一張餅,沒有利用題目中“每次烙兩張餅”的資訊。
師:第二種安排比第一種安排時間要短,短在何處?第二種安排的步驟中哪幾步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資訊?
生:第二種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資訊。
師:第二種與第三種相比,時間又長了,長在哪裡?
生:第二種方法的後兩步鍋裡只有一張餅。
師:也就是說第二種方法沒有充分利用鍋底。
(兩人一組,再次按第三種方法烙三張餅)
師:第一次烙1號、2號餅的正面,但為什麼第二次要烙2號餅與3號餅交換順序來來烙呢?
(生略)
師:為什麼第三種方法最合理?
生:因為這種方法烙時,鍋裡每次總有兩張餅,沒浪費鍋底。
【分析】疏問破難點
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設計一組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觀察、思考,一“長”一“短”的對比提問,幫助學生回顧整理了三種不同烙法,比較區別幾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達到方案的最佳化。在這種“層層剝筍”似的疏導性提問後,學生在全班討論和自我反思中達成共識,形成“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種統籌思想。
【案例3】
師:5張餅怎樣分組?
師:老師將5張餅分成3組,第一組2張,第二組2張,第三組1張,行嗎?為什麼?
生:(略)
師:因此烙餅時,千萬不要讓一組裡面只有1張餅,否則這樣就會浪費鍋底了。
【分析】反問促深化
教師首先提問5張餅怎樣分組時,學生已經回答出正確結果。王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問題進行反問。這裡的反問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裡想法,同時設計的反問問題牢牢抓住錯誤癥結,引起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沒有充實利用鍋底。此處的反問促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
在學生正確探究完4、5、6、7張餅的最佳烙法後,
師:怎樣將餅分組就能保證每次鍋底可以烙2張餅?
生:(略)
師:利用你們發現的規律,怎樣給8、9、10張餅分組呢?
生:(略)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餅,你能合理安排嗎?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呢?
【分析】追問實現昇華
眾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運籌思想的經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探尋4、5、6、7張餅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探究烙餅方法上,而是要透過方法尋找烙餅規律。因此,在課末王老師順著4——7張餅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設計了三個問題,最後刨根到底解決了“給你更多的餅,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我們要對餅進行分組,要麼2張,要麼3張餅看成一組,這樣才能最節省時間”,從而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這堂課透過簡單的烙餅問題向學生滲透最佳化思想,讓學生學會透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由於教師精彩、有效的提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確地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地方,讓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中教師提問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