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尋找靈感─《桂花雨》教學隨筆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站在辦公室的門口,幽幽桂花香隨風而來,鑽進鼻孔,滲透血液,使人渾身舒暢。讓人一下子忘卻了煩惱。這妙處怎一個“香”字了得。
恰好,我們有《桂花雨》這篇課文,何不讓學生也親身感受一番桂花的“香”。但據我一個月對學生的觀察來看,要想讓學生用語言,哪怕是稍微詳細的語言來形容桂花香,那豈是一個“難”字了得的。他們怕學,怕說,因為他們不知從何說起。
於是我在備課時,便設定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家中有桂花的同學每人舉一枝桂花來,作為上課用的“道具”。第二天,一進教室,“哇”我驚呆了,幾乎人手一枝,香氣竄出教室,隨風盪漾,洋溢在教室的每一處空氣中。
上課伊始,我特意將課題《桂花雨》寫成影象文字,學生能懂,並且覺得很詩情畫意。於是我順勢而言,“大家說得沒錯,詩情畫意。但老師從板書的課題上只見到‘願意’,沒見到‘詩情’,不如我們就來為桂花寫一首小詩吧!”一下子,剛才的`開心勁一掃而光了。這是我早就猜到的,所以不急。“那讓我們一起閉上眼,拿出你帶來的桂花,一起深呼吸,感覺怎樣?”異口同聲一個字“香”。這我也猜到了,所以我隨手板書“香”。
學生通常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都是這樣言簡意賅,惜墨如金的。也正因如此,寫作文往往成了他們的痛楚。寫一行數一下,整天圍繞字數發愁。今天,我就是要為難他們,讓他們把字──“香”字說具體。我便提高嗓門,故弄玄虛的說:“看好,老師要變魔術了,保證你們個個能成為小詩人。”一下子激發了他們的好奇,他們有些不信,我趕緊在黑板上“香”字後加了一個“了”字,成為:香了──。順勢啟發“再聞聞花,聞聞周圍,聞聞身上,香了什麼?”馬上學生紛紛舉手:
1、“桂花香了衣服,小手”。
2、“桂花香了校園,秋風”。
3、“桂花香了羊腸小道”
……
“是啊,桂花,真的香了那麼多東西,那你們能否告訴老師是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小手,什麼樣的校園……”(學生竊竊私語,有幾個交頭接耳)頃刻便有人舉手了:
1、我們的衣服。
2、靈巧的小手。
3、美麗的校園。
4、涼爽的秋風。
5、田間的羊腸小道。
“你們真了不起,讓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我們寫的小詩。”
桂花
香了我們的衣服;
香了靈巧的小手;
香了美麗的校園;
香了涼爽的秋風;
香了羊腸小道。
“多美的詩呀!老師又要變了,看好了。”我在黑板上又板書兩個字:香得──。經過上一個環節的設定,學生頗有成就感,思維活躍了,也積極了。大家都願意發言:
1、香得令人陶醉。
2、香得令人心曠神怡。
3、香得令人神清氣爽。
4、得沁人心脾。
5、香得令人飄飄欲仙。
6、香得令人刺鼻。
……
我幫學生調整順序,去掉重複內容後,整理成一首小詩寫在黑板上,並且給詩取名:《桂花》。小詩如下:
桂花:
香了我們的衣服;香了靈巧的小手;香了美麗的校園;香了涼爽的秋風;香了羊腸小道。桂花:香得令人陶醉;香得令人心曠神怡;香得令人神清氣爽;香得沁人心脾;香得令人飄飄欲仙。
“瞧,你們多棒,你們都是小詩人。”一經表揚,學生臉上都樂開了花。相信這堂課會令他們增強寫作方面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