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讓我們變得優秀隨筆
當孩子們完成測試之後,研究人員告訴學生他們的得分,並相應地給出讚美。一半的孩子都獲得了不錯的分數,在智力方面獲得了肯定。“你們在這方面真的很聰明,”研究者說。另外一些學生因為他們付出的努力而獲得了讚美:“你們在做題的時候真的非常努力。”
接下來,這些學生被允許自由選擇參與另外兩個不同的測試。第一個選擇是一個難度係數稍高的測試,但是孩子被告知嘗試這個會學到很多東西。另外一個選擇是一個簡單測試,和之前做的測試一樣容易。
德維克在設計這個實驗的時候,希望不同形式的讚美會引發一個相當適中的結果。總之,只需要一句話讚美即可。但是我們很快地瞭解到,對這些五年級學生們的讚美形式的不同,出人意料地影響了他們對這一組測試的選擇。
對於那些被讚美很認真努力的孩子們來說,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選擇了難度係數更高的那組測試。然而,在那些被讚美很聰明的孩子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更簡單的`那組測試。
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據德維克所說,讚美孩子們很聰明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看起來”真的很聰明,所以他們不應該冒險犯錯誤。
德維克的下一組實驗證明了,這種對失敗的恐懼感實際上會抑制對學習知識的渴望。於是她對這些五年級學生作了另外一個測試。這個測試被設計得極為困難——實際上是提供給八年級學生做的——但是德維克想知道這些孩子面對挑戰會作出什麼樣的反應。
那些最初被讚美是十分認真努力的孩子們在解答難題的時候絞盡腦汁。另外一邊,那些被讚美是很聰明的孩子們做題時很容易受挫。他們把已經犯下的不可避免的錯誤當做是失敗的象徵:也許他們真的沒有這麼聰明。在做完這個難度係數更高的測試之後,兩組學生被允許自由選擇檢視得分低的測試卷,或者檢視其他得分高的測試卷。
被讚美十分聰明的學生為了挽回自尊心,幾乎都選擇拿得分低的測試卷和自己的做對比。相對而言,那些被讚美認真努力的學生都傾向於選擇檢視得分高的測試卷,他們想要弄清楚他們犯的錯誤,並從錯誤中作出總結,尋找做得更好的辦法。
最後一輪測試和第一輪測試保持同樣的難度係數。儘管如此,被讚美認真努力的學生們都表現出了驚人的進步,他們平均分數上升了百分之三十。因為這些孩子們都想要挑戰自我,即便一開始可能會面臨失敗,但是他們在最後的測試中提升到了一個相比於以前更高的水平。
那些被隨機地分為聰明小組中的學生們平均分數下降了接近百分之二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面的結果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見,失敗的經歷對於那些“聰明的”孩子造成巨大的挫敗,最後他們退步了。
讚美孩子們擁有先天的智慧——讚美他們是“聰明的”——錯誤地傳導了教育的心理真實性。這種讚美鼓勵孩子們放棄從錯誤中尋找知識,然而研究錯誤其實是最有用的學習活動。
因為除非我們經歷了犯下錯誤後的不愉快症狀——在錯誤發生100ms之後,錯誤正波活動加劇,導致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忽視的事情上——否則大腦思維絕不會修改這種學習態度的模式。我們也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只注重對自信心的保護,卻忽略了提高自我修養的重要性。
塞繆爾·貝克特表明的態度很值得我們借鑑:“曾經努力過,曾經失敗過,這都沒關係。繼續努力,繼續失敗,失敗讓我們變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