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美術教案> 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彙總7篇

大班美術教案

大班美術教案模板彙總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美術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美術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美術活動《樹》

  教學目標:

  1. 學習用點、線及簡單圖案有規則地裝飾樹。

  2. 萌發對黑白畫的興趣和美感。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

  1.範畫兩幅;線描畫作品若干。

  2.《幼兒畫冊》、勾線筆。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用點、線及簡單圖案有規則地裝飾樹。

  難點:萌發黑白畫意識。

  教學手段與方法:

  示範法、觀察法、操作法等。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匯入,引發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特別的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畫中的樹和我們以前畫的樹有什麼不一樣?

  二、基本部分

  1. 教師講解示範,引導幼兒學習作畫過程。

  出示範作,提問:

  這兩幅畫美嗎?是怎樣裝飾的呢?用到了哪些圖案?

  除了這些圖案可以裝飾外,你覺得還能用哪些圖案進行裝飾?

  2. 提出作畫要求。

  今天,小朋友們也來當一個小小設計家,把樹打扮得漂亮些。

  (1)畫的時候要先畫一棵樹的樹幹,再畫上樹杈。樹幹可以畫得大一些,粗一些,這樣可以有地方進行裝飾。

  (2)然後在樹幹、樹杈、樹葉部位,分別用圓點、短線及各種幾何圖案進行裝飾,裝飾的要密一點。

  3. 組織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1)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作畫。

  (2)根據個別幼兒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或幫助。

  三、結束部分

  1. 欣賞作品,相互評價。

  2. 提問:你做喜歡誰的作品呢?他是怎樣進行裝飾的?

  教學反思:

  冬天的樹葉子掉了,於是活動採取線描畫的形式來組織幼兒繪畫冬天的樹。雖然沒有色彩,但是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使幼兒從黑白線描畫中體會到:沒有其他顏色,黑白也可以這麼美,從而瞭解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在活動開始前,我下載了許多孩子的線描作品,有靜物、人物、植物等,透過大量的作品欣賞,幼兒感受到了線描畫與眾不同的美感,激發幼兒對線描畫的興趣,感到線描畫是如此有趣,也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因為之前接觸得很少,很多小朋友對於線描畫還不是很瞭解,在作品的反應中可以看到,還要平時多加練習。

大班美術教案 篇2

  活動日標

  1.欣賞繪本中關鍵的畫面,感受畫面色彩簡約、趣味生動之美。

  2.嘗試用撕貼的方法制作西瓜,用單色點畫表現螞蟻的簡單動態。

  3.大膽猜想,積極嘗試,樂於講述,體驗不同繪畫方式作畫的愉悅感。

  活動準備

  1.PPT課件、《螞蟻和西瓜》繪本課件。

  2.固體膠,記號筆,綠色水溶彩棒,8K白色、紅色作業紙,灰色作業展示底紙。

  活動過程

  一、大膽猜想,隨意撕貼

  1.猜西瓜。

  (課件:一個黑色的點)這是什麼? (擴大到一點紅色)這是什麼呢? (逐漸擴大到大塊西瓜)現在猜出是什麼了嗎?

  小結:對呀,是一塊切開的西瓜。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呢? (西瓜籽的顏色、排列。紅紅的西瓜瓤,還有深淺相間的綠色西瓜皮。)

  2.撕西瓜。

  你們喜歡吃西瓜嗎? (整個西瓜)這麼大一個西瓜,你準備怎麼吃呢?切成什麼形狀呢(三角形、半圓形、月牙形)? 能把你喜歡的形狀用紙撕出來嗎?好,我們來比一比誰是“切”西瓜的高手。

  提醒:拿出大紅紙,左手和右手,一起向前走;左手和右手,慢慢拐彎走。撕下來多餘的紙放回簍子。

  3.貼西瓜。

  西瓜可以“切”出這麼多不一樣的形狀,貼到我們的大紙上也可以有不同的姿態。你想怎麼貼呢?請在紙上擺一擺。

  提醒:躺著、站著、轉一轉,只要西瓜稍微改變一點點方向,畫面就變得與眾不同了。

  4.畫瓜皮、點瓜籽。

  西瓜還缺點什麼呢?讓我們添畫上籽、西瓜皮(深淺綠色)。

  西瓜完成了嗎?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二、深入刻畫,表現動態

  1.猜螞蟻。

  這麼誘人的西瓜把誰引來了呢?

  (一顆和前面相同的黑色西瓜子)這是誰?(兩個相連的西瓜子)猜出來了嗎? (三個相連的西瓜子)原來是螞蟻呀!

  2.拼動態。

  (磁性白板)這兒還有三粒西瓜籽,我再變一隻螞蟻,你們看。(邊擺邊說)頭在這兒,胸在這兒,腹在這兒,這兩隻螞蟻一樣嗎?有什麼不同?誰能擺出和他們不一樣的姿態?

  小結:三粒西瓜籽變出小螞蟻,扭扭身體彎彎腰,伸伸手臂抬抬腿,擺一擺、畫一畫,活潑可愛的小螞蟻就出來了。

  3.看圖片。

  如果你是一隻小螞蟻,發現了這麼大一塊誘人的西瓜,你會怎麼辦? (透過欣賞圖片,進一步掌握螞蟻的身體結構和神態。)

  A.吃:站著、坐著、趴著,張開大嘴巴,啊嗚啊嗚吃得歡。

  B.吃不完,搬回家,嗨呦嗨呦……

  c.搬不動,一塊塊抬,夠不著怎麼辦? (用直升機、繩子、疊羅漢、跳跳床……)

  三、自由想象,個性添畫

  小小螞蟻和大大西瓜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趕快把你的想法畫下來吧!

  提示:

  1.小螞蟻是怎麼與同伴合作的呢?

  2.怎樣排列、組合小螞蟻身體的各個部位,表現不同的動作呢?

  3.被分割的小西瓜是怎麼運回去的呢?

  四、展示評價,拓展延伸

  1.集體講評。

  你的螞蟻和西瓜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怎麼搬?怎麼吃?)

  2.迴歸繪本。

  螞蟻和西瓜之間還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老師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有趣的繪本,書名就叫《螞蟻和西瓜》。書中的小螞蟻還想到了更多的好辦法,最後連吃剩下的西瓜皮都能變廢為寶呢(滑滑梯)!西瓜皮成了小螞蟻們的遊樂場。

大班美術教案 篇3

  【主題名稱】 大班下冊主題一《愛心對對碰》次主題二《甜甜蜜蜜》

  【活動名稱】《母與子》

  【執教人】牛曉靜

  【活動時間】一課時

  【活動目標】

  1、 理解畫面內容,感受畫面的純樸、真實、感知作品中的生活情趣和溫暖的親情。

  2、 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表達對作品的感受。

  3、 能用語言,、繪畫等方式創造性的表達對媽媽的濃濃的愛。

  【活動準備】

  1、《母與子》掛圖

  2、準備各種母與子圖片,包括動物圖片。

  3、李老師和兒子從出生到生日的各種照片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出示掛圖《母與子》引導幼兒觀察、分析畫面內容和蘊含的情感。

  (1) 鼓勵幼兒說一說畫面中都有誰?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你是怎麼看出來的?他們在幹什麼?畫面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看了這副畫有什麼感受?(很幸福,很溫暖,很溫馨)如果你是畫面上的小寶寶,你會怎麼想?

  二、 基本部分

  1、 老師介紹作者、作品名稱及表達的意圖。重點引導幼兒討論:作品的名稱為什麼定為《母與子》?你聯想到了什麼?

  2、 請幼兒根據畫面講一個故事。

  3、 觀看 李 老師懷孕到生子,以及孩子媽媽長大的生活照。邊提問邊看。

  4、 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講述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故事

  講述2-3個小朋友,請小朋友欣賞老師準備的各種母與子的生活照片。透過欣賞再講述。

  5、 請幼兒分組講述自己的故事。

  6、 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些什麼?送給媽媽一句話

  做些什麼?

  【結束部分】幼兒一起欣賞關於動物母與子的圖片,植物的,(向日葵)

  【活動延伸】

  請幼兒將自己與媽媽“愛的故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大家點評:

  1、 整體結構好,由名畫匯入身邊的故事。

  2、 老師具有親和力,應變能力強。

  3、 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

  4、 匯入好,潤物細無聲。

  5、 老師上課的的提示語言好。

  6、 老師準備的各種圖片很精彩。

  7、 新增小朋友和媽媽的生活照更好。

  8、 圖片名字可以多樣化,如:媽媽我愛你

大班美術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秋天是個多彩的季節,秋風一吹,樹葉們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衣服,黃的、紅的、綠的……紛紛從樹枝上飛舞下來,小朋友們經過時,都說,樹葉像蝴蝶在飛,撿起一片看看,有的說,像扇子,有的說,像手掌……而《指南》中,大班美術目標中提到,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於是,我們利用大自然中各種顏色、形狀的樹葉這些隨手可得的物品作為材料,用組合、黏貼的方法讓幼兒展開想象,表現自己的'作品。

  活動目標

  ⒈嘗試根據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進行組合、添畫,表現所創作的事物。

  ⒉在用樹葉貼畫中,感受秋天的美。

  活動準備

  ⒈收集的各種顏色、形狀的樹葉。

  ⒉雙面膠、剪刀、白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生活經驗匯入。

  ⒈師:現在是什麼季節?

  ⒉師:秋天,樹葉們有什麼變化嗎?

  ⒊師:秋風一吹,樹葉就從樹枝上飛下來了。看,它們還飛到了我們的身邊。

  二、觀察樹葉

  ⒈師:你看見了哪些顏色的樹葉?

  ⒉師:它們是什麼形狀的?

  ⒊師:你覺得,它們像什麼?

  (根據幼兒的描述展示相應的樹葉。)

  三、欣賞樹葉貼畫

  ⒈師:不同顏色、形狀的樹葉在一起,還會變魔術呢,看,它們變成了什麼?

  (出示樹葉金魚)

  這是由幾片樹葉變出來的?

  師:為什麼這四片樹葉放在一起,就變成了一條金魚?

  (引導幼兒觀察用到的樹葉的大小、形狀和擺放的方向等。)

  師:金魚的身體用到了什麼樣的樹葉?尾巴呢?眼睛呢?

  ⒉出示其它的作品

  師:樹葉還變成了什麼?誰來說說,它又是怎樣變的?為什麼用到這些葉子?

  除了用各種葉子拼在一起,你還有什麼發現?

  (引導幼兒發現添畫的部分。)

  師:原來,為了讓你變的東西看上去更像,我們還可以請彩色筆來幫幫忙。

  ⒊師:我們可以看看葉子的形狀、顏色,想一想,它適合變成什麼,也可以想想自己想變的東西是什麼樣的,它需要什麼形狀、顏色的葉子,再把它們組合在一起。

  四、幼兒製作

  ⒈師:那,我們也來讓樹葉們變變變,看看,能變出什麼?

  ⒉教師出示一片樹葉。

  師:看,老師這片樹葉可以變出什麼?怎樣變,還需要哪些形狀的樹葉來幫忙?

  (引導幼兒發揮想象,說說自己的想法,提醒幼兒需要的時候,可以用剪刀幫忙。)

  ⒊師:那,你們想變什麼,用什麼樣的樹葉?

  (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

  ⒋師:怎樣讓你的作品更豐富、好看?

  (引導幼兒為作品畫上背景。)

  ⒌師:那我們就可以行動,把想法變到紙上來了。

  (提醒幼兒先用樹葉擺好造型,再用雙面膠進行固定。)

  ⒍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提醒幼兒相互謙讓,不要爭搶樹葉,有需要可找老師幫忙。)

  五、展示、評價幼兒作品

  ⒈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供幼兒們欣賞。

  師:看看,好朋友們把樹葉變成了什麼?

  師:誰來介紹一下,你的樹葉們變成了什麼?它在哪裡?做什麼?

  你是怎樣想到要變xx的?

  (根據樹葉的顏色、形狀)

  你在變的時候,請到其它的工具幫忙了嗎?為什麼?

  (引導幼兒說說添畫的部分)

  ⒊師:秋天,把樹葉們變的五顏六色,我們小朋友們才能變出這麼多好看的作品,其實,秋天還有許多美麗的風景,我們要仔細的看看,一起來發現哦!

大班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欣賞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儺戲面具,引起幼兒對儺戲面具的興趣。

  (2)鼓勵幼兒觀察瞭解儺戲面具的特徵,嘗試設計自己喜歡的儺戲面具。

  (3)透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故事《儺戲的傳說》、儺戲面具(實物、圖片)

  操作材料:

  繪畫筆、紙、剪刀、鬆緊帶、訂書機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老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苗寨裡……(故事附後)

  二、老師:現在,我們貴州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表演儺戲的傳統,老師帶來了一些照片,請大家欣賞。

  (1)介紹表演儺戲的場景。

  儺面具集神、鬼、人於一身,突出人物性格。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現在儺戲已成為當地農民閒暇季節喜愛的娛樂形式,除保留祭神驅鬼逐邪外,還充滿了對平安豐收的祈禱,象徵勇敢和勝利。現已被納入旅遊娛樂活動,儺戲的演出形式簡易、隨意,通常於曬壩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2)介紹儺戲的各種角色。

  儺戲裡有象徵土地、山林的神仙,有象徵各種野獸的面具,有象徵疾病的病魔,還有表示神力無邊的山寨的保護神。

  (3)重點介紹儺戲面具的特徵。

  面具的眼睛是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眼睛特別大,還有眉毛又粗又長,也有的眼睛用很多鋸齒線和花紋來裝飾,看上去很吸引人。面具的鼻子也很大,兩個鼻孔圓圓的,有點嚇人,還有的鼻子下面裝有大鬍子。面具的嘴通常是張開的,有一排排白白的牙齒,在牙齒的兩邊還有四顆又尖又利的獠牙,很兇猛的。面具的頭上的裝飾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的用小鬼的臉來裝飾,有的是有漂亮圖案的帽子,還有一些用龍或動物的圖案來裝飾,這樣就可以達到趕跑敵人的效果。

  (4)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對儺戲面具的感受。

  你看到這些儺戲面具有什麼感受?

  你最喜歡哪一種面具?為什麼?

  三、引導幼兒設計自己喜歡的儺戲面具。

  老師:“儺戲面具又神秘又有趣,你想為自己設計一個有趣的面具嗎?快畫出來吧!”

  (1)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製作。

  (2)指導幼兒進行繪畫。

  (3)幫助幼兒掌握面具的大小和繪畫的著手點,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已經畫好臉形的作業紙。

  (4)重點引導幼兒把面具的五官特徵畫出來。

  (5)協助幼兒將畫好的面具剪下來,製作成儺戲面具。

  四、小結活動。

  (1)鼓勵幼兒用語言向同伴描述自己設計的儺戲面具,並給自己的面具起名字。

  (2)引導幼兒用自己製作的面具來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首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我製作了兩個不同表情的面具引出活動,激發幼兒的參與的積極性,在同時又出示了製作的材料用幼兒來製作。讓幼兒說說自己的五官長在什麼地方,來引導幼兒去觀察不同面具的不同特徵。我在材料裡準備了不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耳朵和鼻子和不一樣的眉毛。去讓幼兒大膽地想象做一個能誇張的表現人的表情的面具。當幼兒戴上自己做的面具後,幼兒的那種開心之情真是不言而喻。整個活動雖然幼兒熱熱鬧鬧的講、做顯得很次序井然,但是還是有許多的問題:

  1、講解於操作方法可以更童趣點、合理點。

  我重點講解了五官的擺放位置,特別是眼睛和鼻子擺放正確的位置。可以讓幼兒在擺放時和自己對比等等。

  2、注意幼兒已有經驗的整合。

  3、對幼兒相互合作引導不夠。

  活動中一些能力相對差一些的幼兒可以請求已經完成作品的幼兒的一些幫助,教師沒有安排快速的幼兒幫助他們,以至於動作快的幼兒很快,而慢的幼兒則一堂課下來,什麼也沒有貼好的情況發生。

  4、幼兒操作的時間過於簡短。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由於教師給幼兒的提問過多,導致幼兒操作的時間有限,應該減少提問的時間,多一點讓幼兒探索的機會。

大班美術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指南》中提到幼兒藝術學習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美、創造美。《瑪蒂娜的舞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圖書,孩子對於故事中的幾條舞裙尤為感興趣。作為教育者,我應該抓住這個契機,有目的有計劃的引領孩子開展相關的活動。

  大班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手的動作更加靈活協調,畫、剪、折、粘的技能進一步熟練。本班孩子對色彩、材料的運用已有一定經驗,但在製作過程中,孩子還停留在平面上的製作,而平面製作對大班幼兒來說缺乏挑戰性,因此我探索利用舞裙蓬鬆舒展的特徵,來引導幼兒學習製作褶皺,表現舞裙蓬鬆的特徵,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美工製作水平,讓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實現“跳一跳,夠得到”的持續發展的過程。

  活動目標

  1、透過看看、想想、說說,知道舞裙不同部位的名稱,學習褶皺的製作方法。

  2、能與同伴互相合作,藉助各種工具、材料和多種表現手法大膽裝飾舞裙。

  3、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裝飾的成功感,分享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藉助各種工具、材料和多種表現手法大膽裝飾舞裙,體驗裝飾的成功感。

  活動難點:學習運用多種材料製作褶皺,並能裝飾到舞裙的各個部位。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1、幼兒能大概說出《瑪蒂娜的舞裙》的故事內容。

  2、幼兒對裙子的部位名稱和款式有所瞭解。

  物質準備:

  1、裝飾材料:亮片、花邊、綵帶、顏料等。

  2、裙子底版、男孩子的領結。

  3、舞會音樂。

  活動過程

  一、透過回憶繪本內容,談話匯入情境。

  1、前陣子我們一起欣賞了一個繪本故事,還記得裡面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2、瑪蒂娜穿著漂亮的舞裙去參加舞會了,你們想不想去參加?

  3、瑪蒂娜還送來了一張邀請函,請我們一起去參加舞會。我們要準備些什麼呢?

  [透過提問“參加舞會我們準備些什麼呢”,喚醒幼兒已有的經驗。]

  二、示範如何使用各種材料裝飾舞裙。

  1、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做舞裙的布料,一起來看看。

  [教師為孩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材料,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2、瞭解舞裙不同部位的名稱。

  師:一條舞裙的哪些部位可以來裝飾呢?

  3、發散思維,喚醒幼兒已有裝飾經驗。

  師:你們準備怎麼來裝飾舞裙的這些部位呢?

  4、介紹、示範褶皺的製作方法

  師:老師裝飾了一個裙襬,看看是怎麼做出來的?

  [出示褶皺範例,讓孩子觀察褶皺的外形特點,啟發幼兒說一說製作方法。]

  師:這樣折出來的效果叫什麼呢?兒歌教學褶皺:邊緣粘粘牢,後面往前折,用力壓一壓,後面往前折,用力壓一壓。

  師:我們除了把褶皺裝飾在裙襬上,還可以裝飾在舞裙的哪裡呢?

  [引導幼兒發現褶皺可以裝飾在裙子的各個部位。]

  師:還有一件事要提醒你們,瑪蒂娜有一個要求,舞裙上面必須有褶皺,才有資格入場喲!

  [激發幼兒運用褶皺裝飾裙子的興趣,突破本次活動中的技能難點。]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一男一女小朋友分組合作,教師巡迴指導。

  2、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向後面的客人老師介紹一下你的舞裙。

  四、評價:

  舞會馬上就要開始了,請女孩子們穿上舞裙,男孩子們帶好領結,帶著你的舞伴去參加舞會吧。

  [在音樂中孩子們翩翩起舞進入活動高潮,讓孩子深深的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活動的樂趣。]

  活動總結

  活動前,透過欣賞繪本故事“瑪蒂娜的舞裙”,幼兒對故事情節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裙子、舞會的認識和經驗,我在課前透過多種途徑進行了豐富與鋪墊。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從繪本故事引出情境,再到邀請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參加舞會這個線索貫穿活動的始終。

  在這節課中,我把技能融合在重點中,難點主要是放在了同伴之間相互商量與合作上面。在講解示範舞裙裝飾時,我能根據孩子的回答,及時提煉、小結,拓展孩子思維,引導孩子運用多種材料,瞭解多種裝飾的方法。《指南》中提到孩子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支援和引導孩子從原有水平向更好水平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到活動過程的樂趣與成功的愉悅感。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我能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鼓勵孩子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方式,大膽裝飾舞裙。

  這次的活動並沒有結束,接下來我會把孩子們的舞裙用衣架進行舞裙展覽,然後在美工區繼續進行舞裙的設計與製作,並與遊戲區相結合,讓幼兒進行表演、展示,進一步培養、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大班美術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夠運用各種花紋有序的組合表現魚身的變化,感受線條畫帶來的美感。

  2、引導幼兒學習用油畫棒進行簡單的套色運用。

  3、培養幼兒仔細、有耐心的良好作畫習慣。

  活動準備:

  教學

  ppt、範畫、雙面膠、剪刀、黑色水彩筆人手一隻、油畫棒、彩色紙。

  活動過程:

  一、觀看圖片引出主題。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海底世界、海洋館)有誰去過海洋館,你在那裡看到了什麼?(各種海洋生物的表演)

  2、海洋館裡有各種各樣的魚,這些魚身上的花紋是怎樣的?(有全是點的,波浪線的,方塊的……)

  3、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畫出相應的花紋。

  二、觀察瞭解線條畫的特點。

  (出示魚的輪廓)

  師:剛剛我們說了很多種花紋,現在我們給這條魚穿上漂亮的衣服,讓它變成一條漂亮的魚。

  1、小朋友們,

  你們想給這條魚畫上什麼花紋呢?

  (幼兒說一種,教師在魚身上畫一種)

  小結:原來這些簡單的點、線、面也能組合成一幅看上去複雜又美麗的畫。

  2、今天這條魚呀,不僅很漂亮,還會發光呢。

  三、示範介紹發光原理。

  1、教師示範讓魚發光的方法。

  2、請幼兒說一說使魚發光的秘密。

  四、提出要求幼兒作畫。

  1、先把魚的主體勾勒出來。

  2、運用點、線、面來裝飾,裝飾時線條排列清晰。

  (教師指導,幫助個別幼兒合理運用線條,中途若發現問題可請幼兒互相觀察發現,同時鑑借別人的好的方法。)

  3、提醒幼兒作畫完畢後在魚的周圍畫上發光圈,凸現魚的整體。

  五、展示評價幼兒作品。

  1、請幼兒將畫好的魚沿魚的輪廓剪下來,貼到老師的海底世界裡。

  2、你最喜歡哪條魚?為什麼?

  六、珍惜保護海洋生物。

  今天,我們觀看了很多漂亮的魚,也自己製作了一些會發光的魚。

  可是現在,這些漂亮的魚在不斷的減少,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遭到了人類的破壞。

  小朋友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保護海洋生物好嗎?

  活動反思:

  透過活動激發幼兒畫魚的興趣,能大膽地表現“發光的魚”。能用幾何圖和線條畫出簡單的魚,並用色彩進行裝飾,活動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