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園林生態美的創造論文

論園林生態美的創造論文

論園林生態美的創造論文

  我國將在2020 年全面建成“五位一體”的小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發展成果、提高生活品位的前提。在人口密集、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由於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建築揚塵、熱島效應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消費者—人,作為城市的主體,深深地渴望生活在綠樹、碧草環抱的環境之中,渴望生活的環境日臻改善。要想維持人與生產者—綠色植物之間的平衡,必須大力發展園林事業。

  園林造園手法多種多樣,植物種植模式豐富多彩,植物修剪造型千差萬別,而講究園林生態美,就是要提高植物在園林造景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特有的生態功能,為廣大市民遮蔭納涼、調節碳氧平衡、降低噪音和溫室效應、調節小氣候以及防風固沙等創造條件。因此,探討園林生態美,可以為園林事業順應時代發展指明方向,從而滿足人們嚮往自然、迴歸自然的宿求,為小康社會的建設提供保障。

  1 生態美在不同園林中的地位

  一般來說,園林主要分為規則式和自然式,二者在植物配植、造型修剪等諸多方面存有明顯差異。西方園林屬於規則式園林,各種建築是園林的主體,具有生態功能的植物只是其中的點綴,充分體現了人的意志。植物常以松柏、綠籬為主,並以修剪整齊劃一的綠廊、綠牆、綠門、綠塔,或者以各種動物形象形式出現,並配以幾何圖形的模紋花壇、花境,亦或是行列式、對稱式種植。這種造園手法雖賦予了植物更多的形象,但因去枝刪葉,極大地消弱了植物的綠量,減弱了其生態效能,不利於在有限的綠地上產生最大的生態效益。這種造園手法在中國園林中不能大量使用,這是由我國人多、地少、森林缺乏的國情決定的。

  中國園林多為自然式園林,最早的園林是在自然地形上圍築而成的,山、水、植物、地形共同構成園林的主體,到後來,蘇州的私家園林,甚至北方的皇家園林都以這種手法造園,模擬再造自然山水景觀,雖由人做,宛如天工,自覺不自覺地把植物運用於園林之中,成為主景或者構圖的主要因子。在植物的運用上,中國的傳統園林考慮最多的是植物的綠化和美化功能,重視的是景觀美,而不是生態美,往往注重色彩、體量上的搭配,而忽略植物間的相生相剋規律,沒有更多地考慮適地適樹問題,沒有充分地論證某些病蟲害的傳播危害問題。

  生態園林是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建設城鎮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這種造園形式,把植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讓植物成為園林景觀的主體,不但追求綠地率,而且追求綠視率,更追求單位葉面積指數,從而在有限的綠地上創造出更大的生態效益,為人們創造更加潔淨、舒適的生活、工作、遊憩空間,增加人們的幸福指數。

  2 園林生態美的創造

  園林植物是園林中唯一有生命力特徵的要素,是園林生態美的承載者和體現者,是園林景觀中的裝飾物、建築設計的陪襯物,還是現代景觀空間的主要建造材料。

  植物造景是生態園林的主要造景手段,是發揮園林生態效益的最有效辦法。植物造景是從豐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現的形象汲取創作營養,依據生態學原理,應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來模擬再現自然山水景觀,充分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形成山水—植物、建築—植物、街道—植物等綜合景觀,並形成嶄新的時間、空間和營養結構,減少建築物、構築物以及硬鋪裝的使用,減少對植物生長不必要的干預。

  2.1 植物選擇

  2.1.1 植物種類的選擇

  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配以外來植物,是生態園林建設的基本原則。鄉土植物是大自然長期選擇的結果,對當地的土壤、氣候等因素有著較強的適應性,同時具有很強的抗逆性。由鄉土植物構建的綠色景觀是區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體現。以鄉土植物作為綠化基調,同時適當引進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外來植物,以豐富綠地景觀。

  豐富的植物材料來源於發達的苗木產業。然而,我國許多地區只注重苗木引進,而輕視本地苗木的引種和培育,不但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還增大了種植和養護成本,不利於生態園林的建設。有的苗木輸出地為了獲得非法利益,直接到丘陵、山地或風景名勝區掘挖老樹,從而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加強苗圃建設,可以為生態園林建設奠定穩固的基礎。

  2.1.2 植物規格的選擇

  植物規格是根據景觀需要而定的,但不知從何時起,各地在進行園林建設時,都熱衷於使用大規格苗木,成千上萬的大樹被調入城市,造成了嚴重浪費。大規格苗木可以加快園林景觀的形成,但如今許多地方甚至將30~40cm 的銀杏、懸鈴木、國槐等種植於街道、公園和防護綠地中,成活率不足30%,特別是銀杏一年只發一次春梢,極難在短時間內形成秀美的園林景觀。一般來說,苗木規格越大,其分生能力越差,發枝、髮梢的能力都不及幼樹和壯年樹。因此,選擇適宜規格的苗木,既利於節約型園林建設,又利於園林生態美的展現。

  2.1.3 植物冠型的選擇

  植物起挖過程中,總要去掉一些根系,這必然會影響水分的吸收。然而,許多園林工程要求全冠種植,這又必然加大植物體內水分的蒸發,造成水分代謝失衡,從而導致大量苗木死亡。因此,適當地剪去部分枝葉,雖然短時間內可能影響景觀,但有利於苗木的緩苗、恢復生長、提高成活率,特別有利於反季節種植的苗木。

  2.2 植物配置

  2.2.1 模擬自然群落

  在自然植物群落中,不同的植物無論是處於上層的,還是中、下層的,無論是長在旱地的,還是溼地的,無論處於肥沃之地的,還是貧瘠之地的,都能順利地生長、繁衍,這是大自然的造化,為人工園林綠地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創作完美的植物景觀,必須將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既要模擬自然群落,又不能照搬自然群落,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要透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選擇的植物種類如果不能與種植地點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就會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無法達到造景的要求;設計的人工植物群落如果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發展規律,就難以成長髮育,無法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

  應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透過喬木、亞喬木、灌木、地被、草、花等相互間的搭配,建成符合自然生態的各種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綠地率和綠量,提高生態效益。同時,在綠地內開闢利於遊人出入的觀賞空間,增加人與植物的親密度。

  由於許多城市綠地面積較小或狹長,很難模擬再現自然群落,甚至很難形成復層結構,但根據植物在自然群落中的分佈狀況來佈置植物,則是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設計者認真研究所用植物的生物學特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栽植,為日後植物的健康生長奠定基礎。在北方一些城市,街道的分車帶中種植了大量銀杏。由於街道的空氣溼度較小,容易造成水分代謝失衡,常常引起葉片嚴重黃化,大大降低銀杏的綠化、美化效果。

  2.2.2 根據綠地功能佈置植物

  防護綠地、車帶綠地、街旁綠地、住宅綠地、廣場綠地、公園綠地,功能各有不同,應結合不同型別綠地的功能,營造不同的植物景觀。行道樹的主要功能是組織交通、降塵除噪、遮蔭等,因此,應選擇樹形優美、高大、葉密、蔭濃、分枝點高、主幹通直、生長迅速、根系發達、抗汙染、病蟲害少、耐土壤板結、耐修剪、發枝力強、不生根櫱且壽命長的植物,如懸鈴木、國槐、楊樹、七葉樹、元寶楓等。

  承擔防護功能的綠地或者城市邊緣的綠地,應以豐富多彩的林帶、片林為主,草坪作為點綴,不能大面積種植,確保綠地的生態功能發揮到極致。在這些綠地中,還應廣植觀花、觀果植物,為天敵的棲息、繁衍提供食物來源和藏匿場所,逐漸實現自然調節,減輕各種病蟲害的危害,降低養護成本。

  2.2.3 和諧種間關係

  植物之間有著相互抑制作用,尤其是植物化感作用,對植物群體的構成與穩定有重要的限制作用。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儘可能利用有相互促進作用的園林植物,避免相互抑制的植物在同一景點,或在其化感作用範圍之內配植,如胡桃和蘋果、松樹與雲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

  有些病原物是轉主寄生的,那麼兩種或兩類轉主寄主就不能種植在一起,否則就會加種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如梨檜鏽病的轉主寄主為梨、蘋果、海棠和檜柏、紫葉小檗等,將其分開,往往會造成病原物完不成生活史而降低危害。有些單食或寡食性害蟲,只危害一種或一類植物,減少單一植物種類的種植面積,可以有效地減輕這些害蟲的危害,如國槐尺蠖以國槐或龍爪槐為食,若將它們與其它植物搭配,則會對尺蠖的傳播起到阻隔作用,從而減輕危害。

  2.2.4 處理好近期與遠期的關係

  植物生長髮育需要一段時間,要想充分發揮樹木配置後所形成的藝術效果,除應考慮整體美學構圖的原則外,必須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長規律,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互配置,喬、灌、草相結合,促進景觀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有些園林植物的生態美不是一時半時能展現出來的,需要假以時日,園林管理部門應做好規劃,給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經常性地對園林綠地進行升級改造,不但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削弱綠地的景觀效益。

  2.2.5 考慮植物的季相變化

  常綠樹與落葉樹,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應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間種。同時,還應考慮相鄰植物枝形、葉色等的區別,尤其是葉色的區別,因為葉色是引起視覺區別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鄰兩種植物的葉色區別越大越好。

  3 園林生態美的養護

  3.1 造型修剪

  傳統園林中,常對植物進行過多的修剪,甚至重剪或者修成各種幾何圖形、動物造型等。“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種造型手段適用於盆景的培育,對一些結實植物也勉強適用,但在廣大城市綠地中應慎重使用。對植物進行強修剪,雖然可以體現人們的意志,也能創造出更美的造型,但這類造型只可小面積應用,不宜大範圍推廣。這是因為強修剪的過程,也是對植物造成傷害的過程,容易制約植物的生長,影響植物的新陳代謝,使植物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消弱植物的抗病蟲能力,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持這種狀態,違背節約型園林建設的宗旨,也不利於植物生態美的體現。

  要發揮植物的生態美,應任植物在一定範圍內自由生長,展示自身的幹、枝、冠形。現在城市多無架空線,對於高大的喬木,保留其中央領導幹,任其自由橫向、縱向生長,可以充分舒展其枝冠,從而形成一把把綠色大傘,極大地擴大單位葉面積指數,有利於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高大的喬木只需及時去除主幹以下的枝條、萌櫱,每年冬、春季剪去樹冠內的病蟲枝、下垂枝、徒長枝、枯死枝即可,不必修成固定的樣式,保留健壯的枝幹,是保證綠量的基礎,如對待懸鈴木就不必修成“三股六叉十二枝”。

  對於綠籬植物,每年修剪2~3 次即可,不必見有嫩葉長出即剪,這樣既能保持足夠的綠量和漂亮的外觀,也可避免蚜蟲的危害。為控制綠籬的高度,可在春季發芽前進行一次重剪,同時進行更新復壯,維持綠籬長久的生命力。對於觀花、觀果植物,因園林上對果實的產量沒有要求,所以不必像果樹那樣進行嚴格的修剪,只要適當地疏枝、疏花,能夠保持基本的樹形即可。

  3.2 清理落葉

  多年來,清理綠地中的落葉成了園林工作者的主要任務,管理者甚至要求綠地中不能見到一片落葉,這是不符合生態園林建設要求的。有些管護單位甚至使用大功率吹風機往外吹落葉,把塵土吹得漫天飛揚,“乾淨”了綠地,卻嚴重汙染了空氣,得不償失。植物是生命體,新陳代謝是自然現象,秋季的落葉可以為大地披上壯美的顏色,為天敵昆蟲、鳥類等提供藏身場所,還可以保溫、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土錶板結。另外,落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漸腐爛,也可以為土壤提供肥料,促進園林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迴圈。可以嘗試在大型綠地中建設沼氣池,將收集到的落葉就地消化,減少外運所需的人力、物力,還能提供高效的有機肥及照明用氣。

  3.3 肥料管理

  園林綠地的施肥問題始終是個難題。城市園林綠地大多是在成分複雜、營養貧乏、有害物質多的土壤上建設的,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改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去除土壤中的磚頭瓦礫、廢鐵、水泥塊、白灰等;其次,深翻土壤、摻入有機肥,穴植的,可在穴內施入腐葉土或有機肥,提高肥力;另外,可用肥力較好的園土替換穴內土壤,為植物健康生長奠定基礎。

  對於開花或需經常修剪的植物,應適當追肥,儘管有機肥是最好的肥料,但使用不當會將臭味散發到空氣中,倘若使用,必須溝施或穴施,切不可撒施,以免汙染環境。速效肥,可以隨灌溉施入,也可葉面噴施,緩效的複合肥,只能埋施,切不可撒施,避免因難以溶解而降低肥效。

  3.4 水分管理

  灌溉時,水分要完全溼潤植物根系分佈範圍內的土層。一般來說,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含水量應是田間持水量的60%~80%。當土壤含水量降至最大持水量的50%時,必須及時灌水。另外,還應根據植物習性及其代謝狀況、光照、氣溫、空氣溼度、土壤墒情等情況,及時適量地給植物提供適宜、足量的水分。只浸潤表土,不能達到灌水要求,且由於多次補充灌溉,容易引起土壤板結和土溫下降。連續大量灌水會造成通氣不良,影響根系呼吸、生長,並造成土壤中的肥料流失,導致土壤板結。

  在日常管護工作中,見幹見溼是園林植物灌水重要的、易於掌握的方法,即灌水時一次灌透,待土壤快乾透時再澆第二次,這種方法既滿足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又保證根部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氣,有利於植物健壯生長。有的地方要求綠地每天保持溼潤,更是走進了水分管理的誤區。在同一綠地中,對需水不同的植物應區別對待。比如,銀杏、白皮松、油松等,不耐長期處於水的浸泡之中,若與喜水的草坪種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圍堰,防止草坪中的水進入樹池。

  3.5 病蟲害治理

  病蟲害防治應推崇“綠色植保”的理念,把植保思想貫穿於園林工作的全過程,從設計、施工,到日常養護,都要把植保工作放在首位,為植物的健康生長創造條件。

  3.5.1 採取物理機械措施

  結合修剪去除病蟲枝,可以減少侵染源,降低害蟲如蚜蟲、蚧蟲、刺蛾、蛀幹害蟲等的蟲口密度。利用誘蟲燈誘殺對燈光有趨性的害蟲,如金龜子、夜蛾等。利用植物釋放的芳香類物質,吸引害蟲前來藏匿、產卵,進而捕殺,如美國白蛾、雙條杉天牛等。

  3.5.2 擴大生物防治的使用

  生物防治可以保護天敵、環境,延緩害蟲抗性的產生,是建設生態園林的最佳選擇。生物防治技術更適用於害蟲的防治。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園林植物—害蟲種群—天敵之間可以形成動態平衡,只要不是檢疫物件或者毀滅性病蟲,便要容忍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以不明顯造成對樹木危害為限度,目的是為了保護天敵種群,從而達到自控的目的。

  一旦有害蟲發生,應首先觀察天敵的數量和對害蟲的控制能力,觀察二者的消長。在天敵控制無效的情況下,再選擇生物農藥進行防治。

  3.5.3 改進化學防治技術

  首先,要減少噴撒用藥次數,噴撒農藥最易造成環境汙染,應在害蟲達到防治指標後再使用,擴大土壤埋藥、樹幹內注藥等方法的使用。即使使用化學農藥,也要在防治適期內用藥,並選擇氣味小、無毒、無刺激的藥劑,減少對環境的汙染。許多園林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不是放任病蟲害發生、發展,就是在病蟲害嚴重時噴施高毒的有機磷農藥,讓美好的景緻大大地打了折扣,既影響遊人的興趣,又起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這也是重建輕管的一個典型表現,與園林生態美的建設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