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財政政策調控論文
引言
資源最佳化配置是市場的本性,利潤驅使下,資源會湧向能夠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的領域或產業。市場經濟使部分經濟基礎較好、條件較為健全的地區得以聚攏更多的資源,同時也使部分條件較為欠缺的區域在市場環境下形成資源流失、經濟發展更加困難等問題,最終拉大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市場經濟環境下,民族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經濟基礎、基礎設施、體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在資源聚攏方面缺乏優勢,流向民族地區的資源較少,同時民族地區既有的資源也因市場的驅使而流失嚴重。因此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藉助政府的幫助和推動,透過財政政策來平衡因市場手段調節而形成的各種問題。透過民族地區財政政策的合理調控,民族地區才能在資源分配方面保持相對的平衡。根據政策科學原理,財政政策調控必須根據所要調控物件所處的客觀情勢、矛盾癥結和基本需求等情況來調控,在此基礎上確立政策調控目標,選用政策工具,並對政策調節的具體實施進行有效論證,由此,財政政策的推出才能達成預期目標。發展經濟改善民族民眾生活是民族地區的主要目標,資源缺乏、環境脆弱是民族地區的基本情況,結合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發展需要以及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需求,民族地區財政政策調控的民族關懷主要在經濟發展、環保、資源、生活改善等方面。
一、財政政策調控以最佳化民族經濟為基礎
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水平一直是民族地區的重要問題。雖然民族地區人口較少,但是民族地區的區域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一半還多,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本區域經濟的增長,更關係著國家經濟總量的提升。另外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關係著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和平和穩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民族地區經濟已經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根據民族所處區域不同,不同民族區域的經濟發展或狩獵經濟、遊牧經濟,或農業經濟,第一產業比重較大是大多數民族地區經濟結構的共同特徵。根據市場發展規律,第一產業在區域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大,區域經濟發展就越落後,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增加將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民族地區單單依靠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或者初級加工工業的模式已經遠遠不能實現市場環境下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須依靠財政政策等財政槓桿撬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附加值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都是大部分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普遍問題。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依據財政政策來推動民族區域經濟發展,可以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援和發展新興產業,推進產業升級等幾個方面來著手。首先是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產業,拉動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是民族地區普遍問題,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產業,在此基礎上財政政策調控就要向新產業增加支付,為新產業發展進行資金傾斜,從財政方面解決新產業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其次,推進產業升級,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已經在當地資源基礎上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系統,農業、工業、服務業各有發展,但是由於技術水平和需求制約,民族地區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方面明視訊記憶體在著技術因素不足等問題,農業依靠經驗,工業主要是初級加工,而服務業方面更多地侷限於區域的生產生活服務,技術服務等服務業的發展不足,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就必須推進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主要在於成本、技術等因素限制,因此藉助財政政策推動產業升級,就需要結合產業升級需求,根據相關問題,透過稅收、補貼、轉移支付等手段來推進產業升級,最終推進產業附加值提升。最後,產業結構方面,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第一產業比重過大是民族地區經濟的基本特徵,財政是導向,財政政策導向下的資本流動可以使更多的資金進入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最終推動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最佳化產業結構。
二、財政政策調控以合理利用民族資源為方向
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廣泛利用資源是市場的基本特性。在利潤導向下,因供給和需求的複雜作用,資源會流向更加符合其經濟利益最大化特性的領域,最佳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的基本功能。市場對資源的自發調節在經濟利益層面來看是合理的,但是從社會層面來看,市場對資源的自發調節功能很容易使區域之間的資源分配失衡。由於多種因素制約,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基礎、管理體制、基礎設施等方面都缺乏聚攏資源的優勢,因此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的資源很容易流出民族地區,而外部的資源也因為民族地區缺乏市場吸引力不願意進入民族地區。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是某個或某些地區的單獨發展,而是多個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雖然部分割槽域由於條件不足發展較晚,但是在目標上,所有區域、所有人群的共同發展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市場環境下的資源分配不平衡使得經濟發展本來就緩慢的民族地區更缺乏資源支援,因此藉助國府的力量,調整市場環境下的資源流向不平衡,有助於民族地區縮短與其他區域的發展差距。配置資源、公平分配和穩定經濟是財政的基本功能,財政政策是財政功能發揮的主要表現形式,民族地區在市場環境下的資源流失問題可以透過財政政策的資源配置等功能來化解。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的資源流動包括自然資源流動和人力資源流動。以自然資源來看,民族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是大部分民族地區的共同特徵,在資源優勢條件下,不少地區以資源開發為方向,形成了資源開發輸出的基本經濟模式。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不足,在這種環境下,民族地區的資源在當地的加工利用較少,更多的初級資源因其他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而從民族地區流出,而對民族地區而言,自然資源以低廉的價格流出使資源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有限,同時也使得該區域在之後的經濟發展中資源缺失。從人力資源來看,近年來,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較快,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學生越來越多,民族人才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由於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足,市場上的人才需求不足,市場經濟下自主就業政策使得民族學生走出來的多,但民族地區可以選擇的崗位並不多,由此更多的民族學生流出民族地區。另外由於經濟水平有限,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對人才所能提供的薪資待遇等方面和其他地區相比並不具備優勢,因此進入民族地區的人才也較少,一方面是本地人才的流出;另一方面是外地人才的`不願進入,人才資源匱乏成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於因市場經濟而帶來的民族地區的資源流失,需要財政政策在調控方面對相關問題予以平衡。首先是資源方面,可以財政補貼的方式推進民族地區自然資源深加工,儘量使民族地區資源在本地提高附加值再進入流通領域,增加資源在民族地區的效益。其次是人力資源方面,可以透過財政政策方面的傾斜,鼓勵外地高素質人才進入,同時也為吸引本地高素質人才的迴歸提供財政方面的便利,如創業補貼等,增加民族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
三、財政政策調控以保護民族生態環境為前提
由於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大多生態環境脆弱。西南、西北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也是我國多數水系資源的發源地。自然地理上的區位特徵使得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市場環境下,為了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民族地區透過各種措施來推動當地產業發展,提高經濟水平。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當地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溼地資源、自然資源等資源的利用更多地侷限在經濟領域內,過度開發、濫砍濫伐的現象在民族地區時有發生,經濟發展中的經濟主導性使得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處於被忽略的地位,極大地損害了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因此也使得民族地區生態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民族民眾的生活。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是民族民眾的生存依賴,建立在生態環境損害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暫時的短暫的發展,只有建立在生態環境維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有利於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生態關係密切,生態效益較好的地區經濟水平往往也較高,不少發達地區或國家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發展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經濟和生態的正相關性。因此無論是從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來看,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都十分必要。市場自發調節帶來的生態損害需要透過國政府的力量來調節,財政政策作為國家經濟調控發展最為重要的手段,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維護也是財政政策調控需要考慮的重點內容。財政政策對生態環境的維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透過財政稅收等手段遏制生態環境損害的企業或產業發展,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不利的產業方面的投資,透過資金方面的流動,提高損害生態環境的成本,減少損害生態環境方面的資金流入。其次,透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對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維護或修復,鑑於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財政政策需要對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進行專項資金支援。最後,立足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推動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生態也是資源,立足生態,發展經濟是民族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透過財政政策鼓勵生態經濟方面的資金投入,可以有效推動民族地區生態經濟下的各種產業發展。
四、財政政策調控以改善民族民眾生活為目標
地理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有不小的差距。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區域民眾生產生活的必需,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缺乏良好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將使區域在吸引投資等方面處於不利地位。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地勢複雜,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由此帶來的是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力量薄弱、建設難度大、短期回報不明顯等問題,在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市場體制下,從成本與效益兩方面來衡量,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社會力量投資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撐。雖然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方面的效益不夠樂觀,投資吸引力小,但是從社會層面、政治層面等方面來看,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改善民族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是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於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在市場方面的投資失靈,必然需要由國家透過財政政策等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就財政政策而言,其對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調控表現在加大國家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投入,透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投資提供有利條件,藉助市場手段增加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等。首先,增加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投入是基於財政政策調控促進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最為直接的方式,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根據民族地區的基本條件對其基礎設施進行改善是國家對民族地區社會責任的踐行;其次,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建設難度較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收益更多傾向於社會效益,同時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單單依靠國政府的財政轉移是不夠的,財政政策還需要基於市場機制透過補貼等方式促進社會力量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使其成為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最後,作為公共設施,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更多的是為民族地區民眾服務,因此,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當地財政力量的參與,在合理的政策導向下,藉助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可以促使民族地區的財政發揮積極主動性,參與到地方基礎設施建設中去,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合理有效的資源分配。結束語由於民族地區的特殊條件,民族地區在市場環境中處於劣勢,這種劣勢使得民族地區在原來較為薄弱的發展基礎上和其他地區相比,制約因素更多,發展壓力更大,因此民族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財政政策等國家調控手段來參與。另外,市場環境是民族地區財政經濟政策調控的大環境,市場環境下民族地區財政政策調控不僅要解決民族地區資源問題,減少市場經濟發展為民族地區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還要借力市場環境推動民族地區發展。依據政策科學原理,民族地區的財政政策需要在講求技術精湛的基礎上,結合民族地區的基本情況,酌情調控,找準著力點,由此民族地區的財政政策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調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