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資料說話論文
科學課強調對事物不僅有在質上的認識,更要從量上的分析得出結論。定量分析會使學生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資料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了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如何進行資料教學,筆者想結合滕老師的這一片段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蒐集資料:規範操作
為了保證資料的有效性,我們必須首先使裝置要科學,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漁民,以每天打魚為生。一日突發奇想,想知道他捕的魚到底有多大。他將每一條魚經仔細測量後,發現他所捕的魚均長於5釐米。因此,他得出結論:這個湖中沒有小於5釐米的魚。
我們能說這位漁民是在進行科學研究嗎?我們說這個漁民是比一般的漁民要有一點科學精神的,因為他具有好奇心,對事情的內在的規律有興趣。但他沒有經過正規的科學訓練,首先在收集資料的步驟上出了問題。他的工具是漁網,而網眼決定了魚的最小尺寸。顯然,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的實驗裝置就是有問題的。
其次,做對比實驗時,對變數的控制要嚴格。
在設計實驗時,哪些變數要控制,哪些是可以改變的,要非常清楚。同樣以《擺的研究》為例,在這點上,滕老師引導的比較好。
生:第一個實驗,先拿出兩根繩子,一樣長的,先擺一下,然後一根剪短,再擺一下,測出幾下。
師:對這位同學的說法,哪位同學有補充?你說。
生:兩根擺繩,一根長一根短,再準備墊圈,大小一樣,重量一樣,看看一分鐘內兩個擺擺動的次數是多少,再進行對比。
師:他的意思是說兩個擺一個擺繩長,一個擺繩短,什麼是一樣的?
生:重量。
師:什麼的重量?
生:擺錘的重量。
師:做擺繩長度的時候,擺錘重量必須是一樣的',除了擺錘重量還有什麼要一樣?
生:時間。
師:時間要一樣對不對?剛才那位同學說一分鐘,那我們節省點時間,15秒行不行?
生:行。
師:15秒時間內看看擺動的次數。那要兩個擺,我只給你準備了一個擺,能不能做呢?
生:能。
師:(出示)擺 你怎麼控制擺繩的長度?
生:繞上去。
師:繞上去是不是?我擺繩長的實驗做完了,要做擺繩短的,把擺繩繞上去,繞的時候儘量繞在一塊,繞得短一點。你看這樣繞去。(師演示)你看擺繩是不是短去了?
生:是。
師: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實驗只改變擺繩長度,其他的都不改變。擺錘重量實驗怎麼做呢?請你說。
生:把擺上面的擺錘,有一個擺上放一個,一個擺上放4個,然後其他時間還有擺繩都一樣。
師:然後,時間要一樣。你們同意不同意他的方案?
生:同意。
師:也就說在做這個實驗我們改變的是——
生:擺錘重量。
師:擺繩變不變?
生:不變。
師:時間變不變?
生:不變。
第三、為了使蒐集到資料有效、真實,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規範。如擺的研究一課,數數是否正確,計時是否準確都直接影響到資料的可靠性。為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兩個內容進行細緻的指導。
師:那麼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為了我們獲得更準確的資料,老師要提醒大家在測量的時候注意怎麼樣算擺動一次。還記得嗎?
生:來回一次。
師:我們來試試看。口令還記得吧?心裡默默地和老師一起喊“預備,放”。
師:回到原點的時候才報數,對吧。除了數數要注意,還要注意時間。都是15秒。如果稍微出了點差錯就會對我們的資料造成影響。
為了獲得資料真實有效,具有普遍性。我們在做實驗時,還要進行多次的實驗和多組實驗。一般我們每個實驗做3次較妥。《擺的研究》一課,實驗小組組數還相對少了點,只有10組,一般分12組更妥。
二、 整理資料:實事求是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利用各種方法得到的大量資料,還需要透過整理和分析,才能發現彼此之間的聯絡,發現其中的規律。在《擺的研究》一課,整理資料經過兩個過程,首先是小組裡,做擺繩的長度實驗時,長擺繩和短擺繩各做了3次,如何選擇資料呢?滕老師採取了中位數的方法,如11、11、10則取11;如9、10、11則取10。然後在各組的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彙總。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要學會尊重資料、保留原始資料、不隨意塗改原始資料;懂得在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時,要詳細陳述資料獲得的全過程;要真實的展示自己的資料。
整理資料的另一個重要過程是發現矛盾資料進行判斷:是操作錯了,還是發現了新的問題。如果是前者,一定要剔除這一資料或重新進行實驗,以期得到可靠的、具有一定信度的資料,不斷提升資料的價值。如在做擺錘重量實驗時,其中第六組16、18、16,其資料就存在著問題。後來看了原始資料,結果發現4個墊圈時擺動的次數分別為:16、18、20。 主要的原因是該組同學在掛墊圈時,四個墊圈沒有並在一起,而是二個在上,二個在下,在數數時,擺撞到了鐵桿上,致使實驗結果出現了差錯。如果這時,叫第六組對4個墊圈時的擺動次數重新檢測,這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時機。可惜的是,滕老師並沒有發現這一問題,而是簡單把它和九、十組等同起來,看作是誤差。
三、 分析資料:言之有理
科學課強調對事物不僅有在質上的認識,更要從量上的分析得出結論。定量分析會使學生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資料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了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如何進行資料的分析?
有的資料比較容易分析,磁性的強弱,透過大頭針的枚數,我們就可以得出哪一部分磁性強一些?哪一部分磁性弱一些?有的資料多了,如《擺的研究》一課,就更難一些,資料很多,看上去雜亂無章。怎麼分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
首先,應該從資料本身出發,從本組的資料開始分析。
如滕老師就在記錄單要求學生分析:本組資料有什麼特點或有什麼規律?
然後,在全班同學資料彙總的基礎上,去找各組資料間的共同特點。
最後根據各組資料的特點,採用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規律,得出結論。
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從一組資料就得出結論。在試教時,滕老師就出現了這樣的錯誤。
師:你們組的資料是怎樣的?
生:長擺繩三次多是11,短擺繩三次都是15.
師:根據你們組的資料你認為擺繩的長度與擺的快慢有關嗎?
生:長擺繩擺的比短擺繩慢,所以我們認為擺繩長度與擺的快慢有關。
因為歸納法是透過足夠多的次數的重複觀察,並得出相同的觀察結果,然後將這一有限次數的觀察結果推論到無窮多次或今後任何一次的觀察結論。
當然,思維方式有很多,除不完全歸納法外,還有完全歸納法、演繹法、反證法、類比法等。在資料分析時,我們要避免超出資料本身資訊的過分引申,要注意資料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將結論直接抄在黑板上。在進行邏輯推理時,我們要特別謹慎小心,能解釋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不做沒有根據的推理。
傳說大數學家陳景潤在一次乘公共汽車時,由於售票員少找了他5分錢他又化了更多的錢去討回了這5分錢。且不論這一故事是否真實,我們只看的意義。在普通人的討論中,也許會說陳景潤是個書呆子。而實際上,他具有我們常人不具備的科學理性:嚴謹、求真、合乎邏輯。這些都是我們科學教學中應培養孩子們的具備的科學素養。
我國的《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透過科學課的學習,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