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工學論文

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工學論文

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工學論文

  隨著我國交通基礎建設能力的持續增強,公路環境問題也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公路建設雖然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區域生態平衡,並且破壞沿線的景觀。這就對公路景觀設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界定了公路景觀環境的概念,分析了當前公路景觀設計的現狀,並論述了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

  1.公路景觀環境的概念界定

  1.1公路景觀

  所謂公路景觀,主要是由公路主體、周圍自然環境,即氣候、水文、土壤、地質、地貌與生物等;人文景觀,即各種建築、農田、人工植被、雕塑與人工標誌等所組成的綜合景觀體系,它所表示的是公路及其環境作為人們所看到的一種風景之特性。公路景觀往往具有構成要素之多元性、時空存在之多維性、景觀評價之多主體性與景觀環境之多重性等特徵。

  1.2景觀環境

  所謂景觀環境,主要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各種性質、各種類別與各種形式的景觀集合體。景觀環境並不是對區域內的景觀進行簡單疊加,它不僅表現出各景觀所具有的個性化特點,而且還體現出各景觀之間相互襯托與影響的環境氛圍。

  2.當前公路景觀設計的現狀分析

  公路是我國國家經濟的命脈體系之一,也是經濟發展的先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促使了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但是,公路交通對於環境的破壞作用也達到了極為嚴重之地步,主要表現在對於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聲音環境及自然景觀等的影響。所以,強化公路建設中的環境保護措施已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對公路沿線景觀實施精心設計,並種植綠色植物,是改善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應當將其納入公路建設之中。公路景觀主要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等兩部分組成。自然景觀主要是指天然所形成的地形、地貌與地物,比如,平原、山區、草原、森林、大海及沼澤等景物,而上述景物正好又是單元生態系統,所以又被稱為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主要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物質與精神生活之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所創造出來的各類建築物、交通設施及城鎮、村落等社會文化藝術景觀。公路景觀設計主要是指使公路的線形與構造物具有更加美觀的造型,從而和周圍的環境進行充分協調,並構成一幅優美的自然畫面。但是,任何一條公路之修建,從選線、勘察設計、土石方開採,一直到施工的全過程之中,難免會對沿線自然與人文景觀造成一定之影響,但是,用最小的影響實現最大限度上的保護,這是各類景觀與公路工程結構物所能實現的有限協調,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同時,在公路建設的全過程之中,應當將建設新的公路交通景觀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

  當前,我國公路景觀設計雖然在不斷髮展,但是還不夠完善。從總體上來說,主要存在下列問題:一是在景觀和綠化設計當中,普遍運用了小區綠化的設計手法,太過追求區域性上的效果,條塊分割與人工痕跡十分明顯。這是考慮到公路自身特點之結果,因此必須重視其功能上之要求與景觀中的觀賞性。二是設計者常常片面地強調視覺中的劇烈刺激,並未考慮到效果。實際上,這樣容易讓駕駛員造成視覺疲勞與不良情緒,從而影響到駕駛安全。三是過於注重形式美,並未考慮到以恢復自然景觀為主體,同時也忽略了植物後期管理養護之難度與成本,導致後期景觀質量與綠化效果出現嚴重下降。

  3.公路景觀設計的主要方法

  3.1公路線形的設計

  對於公路線形及其構造物設計,應當要能引導司乘人員的視線,並能滿足其視覺景觀之要求。公路路線應當儘可能地和地形、地貌相互吻合。在幾何設計中,平、縱、橫等各項要求都應進行很好的配合,從而避免形成空間線形之扭曲、暗凹與跳躍等景觀不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儘可能地採取分離式路基,從而減少縱橫斷對於自然與景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公路交叉口進行設計時,應當具備較好的通視條件,分匯流出入口應當容易進行分辨,並且能透過標誌、標線與綠化栽植等加以視線誘導。互通式立交的出口減速車道適宜設定在上坡路段上,而入口加速車道則應當設定在下坡路段上,立交匝道內可以綠化的部分應實施綠化設計。立交橋與天橋等跨線構造物則應保障橋下淨空的要求。

  各類構造物的結構、造型與材料等都應和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觀條件相互適應。

  3.2公路選線的設計

  公路選線應當合理地確定和風景區之間的距離,從而避免分隔生態景觀空間或者視覺景觀空間。在公路一定要穿越森林、果園或者綠地時,應當以曲線的形式透過,從而避免用直線線形來切割與貫通森林。應當充分地利用沿途孤立的大樹、獨立的山丘、瀑布及古建築等獨立景觀點作為主導性建築實施景觀設計。當公路需要繞避獨立景觀點時,適宜把景觀置於曲線的內側。在旅遊公路越嶺線埡口處,除了應當

  有較為廣闊的視野之外,還應依據當地條件以設定合理的觀景臺。公路沿線的服務設施適宜設定在海濱、湖濱及風景名勝區附近,其型式的選擇應當有利於觀看風景。

  3.3公路帶狀景觀的設計

  公路路線在透過山間谷地或者路基高度較大時,應當綜合考慮到填築路基時對於谷地通風及日照等原有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在必要時應當實施高路堤方案和高架橋方案之選擇論證。公路在透過森林區時,應當加強路基斷面的設計,應當盡力地避免設定那種深挖路塹式斷面,要努力拓寬雙幅公路之中央分隔帶,並儘可能地保留中央分隔帶位置的原有林木。公路在透過平原與水網區時,應當合理地確定路基的高度,當沿線村莊稀疏,且橫向干擾較少時,適宜運用低路基方案以透過所經過的區域,在確定公路橋位時,要考慮到保留具有價值的岸邊植物。當公路沿途存在影響到司機的視線與嗅覺的煙塵、刺激性氣體等發生源時,應當將路線佈設在發生源上風向。

  公路構造物與沿線設施之風格與色彩、造型應當考慮到景觀的效果,而城鎮附近與風景遊覽區附近的.公路構造物、沿線設施則應和周圍的環境一致,力求美觀大方,並注重和地域民族特徵以及生活習俗相互協調統一。

  3.4公路綠化的設計

  對於中央分隔帶的綠化,一定要以遮光防眩與引導視線為目標,其高度與寬度一定要滿足目前的規範性要求,防眩樹種應當做到低矮、緩生與抗逆性較強,單行間距以2m至3m為適宜,地表綠化這一部分要以鋪設草坪與植地被植物為主體。兩側綠化帶之作用主要為防塵隔聲,協調公路和周圍的環境,要以落葉與常青間隔為佳,樹種應當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確定。邊坡綠化要求的覆蓋率比較高,青綠期也長,以本地適合於綠化的野生草為佳。垂直綠化部位主要是漿砌護坡與擋牆等,可以透過在其下栽植攀援植物,比如爬山虎與凌霄等,或者在其頂部種植垂枝藤本植物,從而遮蔽構造物,並減少構造物之壓迫感與粗糙感,從而起到美化路容之效果。

  3.5附屬設施的景觀設計

  沿線設施主要有公路附近的停車場、收費站、服務站所等建築物,有隔音屏障、公路標識牌及照明設施等專用設施。公路沿線設施的形象、色彩、材質與體積等都會影響到公路景觀。在設計過程中,應當結合地形、環境與道路之特色,從色彩、構圖及視覺等多個方面,從動態景觀角度來研究公路附屬設施之造型與佈置,併合理地採用有特色的以及體現出當地人文景觀之標誌牌、防護欄等各類交通工程附屬設施。在合適的路段上,應當結合以上公路附屬設施之造型與佈置,實施園林綠化的小品設計,從而克服大色塊單調景觀的單一性,還可借鑑家裝裝飾工藝形式,裝飾美化較為呆板的公路擋牆、防撞牆與護欄等。

  3.6公路景觀的恢復及再造技術

  對於公路景觀的恢復,主要是以植被恢復為前提,要以綠為主,恢復形成和自然相互協調的植被。要利用好綠色植被,以達到預防與治理水土流失,強化路基邊坡之穩定性,恢復與改善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等目的。要以植被恢復為基礎,樹立公路景觀設計和自然景觀相互協調之原則,研究引種和當地自然環境、植被生態保持一致的花草樹木,從而使被恢復的植被具備較高的成活率,同時還可避免生物入侵與減少人工栽植之痕跡。因為社會經濟文化之所需,常常需要對退化生態系統制定各類不同水平之恢復目標,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一是生態系統地表基地的穩定性;二是恢復一定的植被覆蓋率與土壤肥力;三是增加種類組成與生物多樣性;四是實現生物群落的恢復,從而提升自我維持的能力;五是減少或者控制環境的汙染;六是增加視覺上的享受。

  綜上所述,隨著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不斷深化,現代人環保意識的提升,我國的公路建設正在從以往只注重於滿足公路行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等要求逐步向更加重視公路建設當中的環境保護與景觀設計方向發展。從現實因素進行考慮,我國公路景觀設計與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不論在公路景觀環境設計的理念,還是在設計手段上,都要落後較多,且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因此,可以說我國公路景觀設計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公路景觀設計人員來說,可謂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