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對幼兒任性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的調查研究論文

對幼兒任性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的調查研究論文

對幼兒任性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的調查研究論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標是透過對G區“快樂幼兒園”五位任性幼兒的父母,以及輔導老師的訪談,深入研究父母管教方式對幼兒任性行為的影響。透過例項分析,總結出造成幼兒任性行為的幾種模式,並進而研究如何科學地遏制幼兒的任性行為。

  雖然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但無礙孩子們寶貝地位的不可代替。隨著“熊”孩子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幼兒的任性行為,愈發受到大眾的關注。面對年幼的“熊”孩子,人父人母們該何去何從呢?

  一、幼兒任性行為的表現與界定

  筆者透過對 “快樂幼兒園”五位任性幼兒的父母,以及輔導老師的訪談,總結了任性幼兒們為達目的的幾種任性的“手段”。

  一是哭鬧。這是最常見的幼兒行為。面對幼兒的哭鬧,大部分父母都會選擇妥協。並滿足幼兒的種種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二是哀求。面對孩子可憐又可愛的表情,人父人母們迅速被孩子的溫情攻破。三是死纏爛打。透過死纏爛打、軟磨硬碰,本身忙碌的人父人母們,都只得滿足孩子的要求,以求脫身。

  二、針對幼兒任性行為,常見父母管教方式梳理

  根據弗洛依德關於兒童的精神發展理論,從兒童出生至大約6歲,是兒童性格行為養成發展的重要階段。通常認為,在這個時期,要保證兒童人格的健全,必須充分滿足兒童的身心需要。在這個階段,來自父母家庭的良好教養,對兒童的指示、引導作用尤為明顯。筆者透過對G區“快樂幼兒園”五位任性幼兒的父母訪談,綜合梳理出以下幾種共同的父母管教方式。

  一是放養、放縱型管教。以程小虎(化名)小朋友為例,他的父母都是醫務工作人員,平時非常忙碌,無暇進行照顧。因此,主要是由爺爺奶奶進行接送和照顧。而他的爺爺奶奶都是常年生活在農村,為了照顧孫子,才來到城市,因此主要採用的還是過去的管教方式。

  平時,他們對於程小虎的任性行為,出於寵溺,都儘量地忍耐。表現非常明顯地事件,是程小虎在爺爺奶奶偶爾不能滿足自身的一些要求的時候,會用在街邊聽到的髒話,謾罵爺爺奶奶。程小虎小朋友的這種任性性格,很明顯是由於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的寵溺導致的。對此,我們採訪了程小虎的爺爺奶奶。他們指出一是出於對孫子的天然寵愛,二是害怕媳婦認為沒有帶好孩子,因而對程小虎的任性行為也是聽之任之,無法給與有效的監管。

  因此,正確的養成幼兒的生活常規,培育行為準則,是幼兒教育的核心,不能因為單純的寵溺和一些顧慮而放縱孩子的`任性行為。

  二是嚴格、粗暴型管教。在筆者採訪的五位任性幼兒中,有一位陳玉祈(化名)小朋友,雖然大部分時間也是其外公外婆照顧,但是他的父親,一位公安幹警,對他的管教非常嚴厲,而且一般以體罰為主。透過訪談,筆者瞭解陳玉祈(化名)小朋友的一個生活習慣,即每天穿衣,要求必須穿用吹風吹熱的衣服。在其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外公外婆都能照顧他的這個要求。

  一旦他的父親在家,他就不敢提這個要求。據說是因為一次他提這個要求的時候,他的父親剛好回家辦事,聽說後把他狠狠打了一次。誠然,陳玉祈(化名)小朋友的父親在親子教育中樹立了威信。但這種盲目、粗暴的威信,最後讓陳玉祈(化名)小朋友變成既是外公外婆面前的小霸王,又是爸爸媽媽面前的小綿羊。筆者的認為這種片面粗暴型的管教,缺乏對幼兒的引導、教育作用,其表面上的顯著效果,不能掩蓋對幼兒品行養成的失敗,甚至更容易造成幼兒欺軟怕硬的性格特點,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三、對父母管教方式的對策建議

  筆者認為遏制幼兒的任性行為,還是應採取教育、疏導的方式。當然單純給孩子們講道理,確實事倍功半。幼兒的是否觀念,首先還是基於家長、老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形成。再次透過自身處理各種事物的經驗教訓,得到固化和強化。筆者認為家長在管教方式上應綜合採用以下幾種方式,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加以遏制。

  一是注意轉移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生活中,容易為新鮮且分散的事物吸引,進而轉移注意力。一旦被更新鮮的事物所吸引,幼兒很快會忘掉之前所提的任性要求,轉而尋求新的刺激。比如幼兒在商場追求一個上百元的布娃娃。儘管他也清楚家裡已經有好幾個娃娃,但他依然任性地要擁有。這時候作為引導者的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前面還有賣娃娃的,我們看看有沒更可愛的。”這就很巧妙地勾起孩子追求新事物的興趣。然後帶著孩子繼續逛商場,並引導孩子看商場其他的商品,很容易就會讓孩子忘掉剛才的娃娃。

  二是要與孩子“約法三章”。比如每次逛街的時候,為了預防孩子們吵著要吃街邊攤販不一定衛生的小食品。家長們可以提出要求:“帶你上街可以,但不能吃街上的小吃。”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堅決不同意帶孩子上街。一旦孩子上街又要求吃小吃,而最後又沒有阻止孩子,那麼可以在下一次帶孩子上街的時候,以“不誠信”為由,拒絕帶孩子上街,以此培養孩子的誠信理念。

  三是採用冷處理的方式。每當幼兒做出任性行為,以求得到大人的關注,達到一定目的的時候,家長們可以採取無視、冷處理的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無助的情境。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無法讓大人滿足他的要求,他自然會放棄任性行為,轉而尋求其他的途徑,達到他的目的。家長們在採取冷處理後,應過一段時間,給孩子講道理,告誡孩子父母不理他的原因。

  四是透過激將法激勵孩子。比如孩子任性地不吃蔬菜,家長們可以採用激將法,“你看某某小朋友長得好高,你這麼矮,就是因為不吃蔬菜。”透過激將,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他們自然會放棄任性行為。

  結語

  幼兒,礙於其成長階段思維的呆板、片面性,比較容易衝動、情緒化,且自身自制力差,容易發生任性的行為。作為引導方的父母家長們,應正確回應孩子們的訴求。對合理的訴求,應充分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應以教育為主,充分發揮引導、教育作用,綜合各種方式,巧妙地更正孩子的認知。家長們應避免情緒化,以及以暴力壓制孩子思想的方式,這樣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應透過堅決的教育態度,講道理、明是非,不姑息、不放縱孩子的任性,以引導孩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