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學習力的培養研究的論文

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學習力的培養研究的論文

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學習力的培養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資訊化資訊化環境學習力網路學習力

  【論文摘要】資訊化環境下,各種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網路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學習帶來了猛烈衝擊。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習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網路學習力才能更有效地學習。本文在分析資訊化教育的特點基礎上提出了培養網路學習力的途徑。

  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世界的圖景,人類真正進入了資訊化時代。網路的開放性、互動性和強大的資料儲存等特性正衝擊著傳統教育,使傳統教育正向著資訊化、社會化、網路化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習,作為適應時代變化的根本手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資訊化教育環境下,只有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網路進行學習,才能獲得高效率的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網路學習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學習力和網路學習力

  網路學習力,顧名思義,是網路和學習力的合成詞。要了解何為網路學習力,則需要先了解學習力的相關概念。

  (一)學習力

  高志敏(2002)指出:學習力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的同時體現[1]。劉文曉(2006)指出: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看,學習力是指學生個體吸收知識和運用知識並改變學習、工作、生活狀態的能力,包含生理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三部分[2]。曾小軍、劉娟(2008)對某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力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分析,並在文中指出:學習力是指在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以聽說讀寫交流等渠道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為基礎,透過實踐、體驗、反思、環境影響等途徑,達到產生新思維、新行為的學習效果為目的的動態能力系統[3]。張雪嬌(2010)認為:所謂學習力,就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以獲取和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狀態和過程的能力[4]。

  綜述以上學者觀點,本人認為,學習力是以學習為基礎,能夠正確、高效地獲取知識技能,不斷改善自身,提高學習、工作、生活質量的能力,是一個人進行學習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從學習力的結構要素來看,它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學習能力、學習生理基礎和學習態度。其中,學習能力是核心要素,包括學習吸收力、學習轉化力、學習反思力、學習合作力、學習創造力”;學習生理基礎是學習力得以培養的基礎和前提,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學習態度是學習力的統帥,主要包括學習心態、目的、學習行為的動力、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志力等。構成學習力的幾大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疊加、互相促進。只有同時具備了這三大要素,才能形成真正的學習力。

  (二)網路學習力

  從上述學習力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學習力是指學習者能夠獲得知識技能等的一種能力體現。在網路學習環境下,這種能力體現則為網路學習力。

  資訊化教育的特點

  網際網路與通訊技術等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資訊化時代,對學習、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也由原來的傳統教育逐步轉向資訊化教育。資訊化教育給學習者的學習帶來了便利,其跟傳統教育相比具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教材多媒體化。在資訊化教育中,教材表現為多媒體化。其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材大多數都有圖形、影象、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以實現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如:cai課件、網路課程等。

  2。資源多樣化、全球化。資訊化教育中,網路資源豐富,多種多樣。並且,資源並不侷限於某一領域或某一地方、某一國家,而是與世界各個地方相連,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搜尋到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資源。

  3。學習自主化、協作化。資訊化教育環境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自行決定、管理其學習內容、方式以及學習時間與地點等,實現學習的自主化。另一方面,資訊化教育環境中的學習,學習者之間相互合作,共享資訊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的協作化。

  4。教學手段多樣化。資訊化教育中,課堂教學已不再侷限於使用黑板、粉筆、錄音等傳統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而是包括了多媒體計算機、投影等現代教學機器來輔助教學。

  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學習力的培養途徑

  (一)積極開展體育運動活動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使學習者增強體質,保持身體健康,還對心理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如:增強學習者的身體素質、學習精力,增強學習者的信心、培養學習者穩定的情緒、提高智力發展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培養學習力的前提和保證。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學習資源豐富,學習者需要長時間用計算機進行學習,搜尋資源。如果學習者不注重自身的運動鍛鍊,則很容易造成視力下降,腰、頸、肩等身體部位疾病以及機體免疫力下降、內心時常煩躁、焦慮不安等後果。因此,學校應多開展體育運動,如:運動會、各類球賽、各種體育競技活動等,使學習者能夠適當地調節身心狀態。學習者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前提即學習生理基礎,才能具備良好的網路學習力。

  (二)開展如何正確對待網路學習的教育活動

  在學習者利用網路進行學習時,一方面,由於網上的資源庫過於龐大,其中的內容良莠不齊,而學習者往往缺少合理的資源管理、資訊

  過濾能力,因而導致出現“資訊迷航”、“資訊超載”等問題,進而使學習者感到困惑,由此給學習者帶來浮躁的學習態度和無深度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由於學習者的情感是需要教師的情感來薰陶教育的,而資訊化教育環境下,教材多媒體化、多種教學機器輔助教學,而且學習者利用網路進行學習時間長,因此與現實教師接觸、交流減少,而機器是自然的存在,缺乏生命體所特有的情感,因而也就不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因此,這種學習環境容易使學生變得孤僻乖戾、性格冷漠。因此,學校需要適當地請一些心理、網路教育專家開展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可以是以講座、報告或上課的形式進行,也可以是個別輔導。透過這樣的教育活動,可以端正學習者的網路學習態度,使學習者以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對待學習。

  (三)改善自身能力

  1。多與他人交流,學會共處,提高協作學習能力

  資訊化教育中,學習者的網路學習既有個體化的自主學習活動,更有大量的透過人際交往、對話和互動進行協作學習的活動。在網路協作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不同觀點相互碰撞與交鋒,各自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大家互教互學,使學習者能深刻、全面地理解知識。正如麥克·希拉日在所著《過時的團隊》一書中所寫的:“藝術、商業以及人們的個人和專業生涯中的真正價值大多來自合作的過程。合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兩個或者更多具有相互補充技術的個人協同創造出原來不具有或者各自單獨行動所未能達到的共同理解。”[5]因此,在資訊化教育的學習環境下,學習者應透過各種活動與他人交流,加強對相互依存關係的認識,學會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增進相互瞭解、理解和諒解,從而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進而有效地進行網路學習。

  2。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水平

  語言、文字是思維的工具,是傳遞價值觀念的手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資訊化教育環境下,學習資源全球化,而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並且計算機技術產生的發源地是美國,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第一條網路都是美國人的發明,當今最流行的作業系統和最有影響的網路搜尋軟體,也是美國人的`發明。因此,網路上90%以上的資訊必然是英文資訊。我們的學習者在進行網路學習或搜尋資源時,必然會面對許許多多的英文資訊和英文文獻。在這樣的資訊化教育環境下,如果學習者本身沒有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必然看不明白這些外文資料,由此大大降低了網路學習的效果。因此,學習者應該透過多種方法、途徑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字水平,從而提升自身的網路學習能力。

  3。提高資訊能力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技術委員會資訊能力研究所對“資訊能力”下的定義為:“以各種形式發現、評價、利用和交流資訊的能力。”在如今的網路社會,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滌盪著世界的各個角落。在這樣資訊資源豐富的網路環境下,學習者只有具備良好的資訊能力,才能知道如何去獲取資訊、評價資訊、判斷資訊的正確性;才能對資訊進行理解加工、有效傳播;才能把獲得的資訊應用到實踐中。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現代文盲做出的定義:“現代文盲指不能識別現代資訊符號、圖表的人,不能應用計算機進行資訊交流與管理的人”。因此,只有具備良好資訊能力的人,才能具備良好的網路學習能力,才能在資訊化教育環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

  結語

  資訊化教育環境下,網路的飛速發展,使得教育出現了教育形式多樣化、資源豐富化、學習自主化與協作化等顯著特點。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習者具備良好的網路學習力對其自身的學習、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該透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學習者的網路學習力,使學習者能在資訊化教育環境中,有效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註釋:

  [1]轉引自—楊娜,曾潔。基於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學習策略教學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

  [2]轉引自—楊娜,曾潔。基於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學習策略教學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

  [3]轉引自—楊娜,曾潔。基於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學習策略教學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

  [4]張雪嬌。大學生的學習力及提升途徑。教育評論,2010(1)

  [5][美]詹姆士·奎恩。創新智力和軟體實現增長戰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轉引自—楊娜,曾潔。基於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學習策略教學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

  [2]張雪嬌。大學生的學習力及提升途徑。教育評論,2010(1)

  [3][美]詹姆士·奎恩。創新智力和軟體實現增長戰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劉斌祥,鄒亞建。學習力結構釋義。科技創業月刊,2007(6)

  [5]吳仕雲。淺談教育資訊化環境下的學習特點。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2002(4)

  [6]李運林。論“資訊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2008(1)